月度归档:2022年08月

不亮不光

昨晚枕边书,翻的是马家辉随笔《大叔: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内容就像拉拉杂杂结集出版的马家辉朋友圈,一副洗脚上岸后回顾过往的优越感碎碎念,翻了三分之一,提不起兴趣,困得不行,十点半不到就倒头睡了。

昨天把小学和初中的课备了个开头,至少第一周的课上起来有点准备了。临离开办公室,随手翻了翻《水浒传》。今早带了四本书到办公室: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看看今天能不能把这四本书共54万字再刷一遍,最后再决定高中的中国经典赏析课要不要换成《水浒传》。讲《六祖坛经》我更轻松,因为接触佛教二十多年,虽没有什么造诣,却也没有放下过对佛经佛理的学习,但学生对这个的兴趣肯定不大;《水浒传》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有一些些兴趣,看似随意的通俗小说里,处处都有历史和文化,好汉人人手里的一把朴刀或者头上簪的一朵花都可以讲两节课。但如果没有一点宋、元、明史打底,再加上一些历史知识和常识,怕也是讲不出什么来。因为“《水浒传》不是一时一人完成的,它经过至少是二百五十年以上的酝酿、编撰,最后由一位名叫施耐庵(或罗贯中)的文人写定,因此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有可能是宋代的,也有可能是元代的,也不排除还有明代的。”(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只是就小说说小说,就大可不必了,高中生就算没读过《水浒传》全本,精彩章节、故事应该还是知道不少的。

书读少了,见识少了,沉淀少了,斗胆做了老师,临阵磨枪也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不亮也不光。

堂吉诃德的小辫子

昨夜枕边书是《水浒传》,因为想换高中的中国经典赏析课内容。宋十回、林十回、武十回,一个六周讲一个十回,刚好一个学期。换课的好处是相比下来要“安全点”,难度在我的时间和精力来不及备这么多课,一个学期全靠“吃老本”恐怕“吃”不下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拿到上这个课的学生名单,不知道学生情况,他们是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什么样的文本比较感兴趣……毫无所知,这课也是无从准备,只好边上边调了。我极其厌烦这样的状态。

来自某互联网大厂的学堂新自媒体负责人纳闷:中小学的老师都带学生出去“欢乐周”了,为什么黎老师你可以一个人留下来?我说,打个比方就是我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将一个涵盖高、中、低端客户的系列新产品完成从设计、开发、出样、量产、投入市场和售后的工作;这在一个大厂,是一个跨多部门,参与人数从十几人甚至上百人耗时数年的项目,而我只有一个人、一个星期、一堆书。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的坏处就是,个人的短板就是课程的短板,并且设计的课程受设计者的个人特点限制,难以复制;好处是自己的智识和能力就是自己的天花板,想要提高就要像堂吉诃德一样,拉着自己的小辫子把自己从泥淖中拔出来。如果没有这种挑战和成就感,这些课对我来说还没开始就已经是煎熬了。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

一地鸡毛

两岁不到的二娃在乌当区医院住院部综合楼五楼住院,昨晚82岁的老爸住进了同一栋楼的十楼,肺气肿。大娃马上开学了,我还有从五年级到高中的课要备。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中年生活的幸存者,现在看来,也是一地平凡而油腻的鸡毛。

下午从医院回到家,给我即将在中学开课的学生家长发去了一封信——

XX下午好!

根据学堂的安排,由我来担任XX这个学期的中文课教师。

本学期我编的中文教材分为甲、乙、丙三编各一卷,近八万字。

甲卷教材,为以历史为脉络,包含但不限于七至九年级(及少量高中)语文、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先秦文学卷;

乙卷教材,为以节气为线索,从处暑至大寒,包含但不限于一至九年级五十首古诗词;

丙卷教材一卷,为五十个容易读错的字词,以加强字词句基础。

本学期的中文课作业,有每周的开放性书面课题作业,也有每天的课堂口头分享、讨论和字帖、“每日一记”的微写作。字帖要求为古诗词字帖,字体推荐楷体,需要家长与孩子商量后提前购买,欢乐周后的第一个教学日(9月5日),XX就需要提交本学期的第一次字帖和“每日一记”作业了。

依照我的课程惯例,本学期的课程也列出了包含25种(本)书的书单,这些书作为课程辅助教材和延伸阅读资料,将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中6种课堂必读书和辅助教材,学堂已为XX购买,欢乐周后正式开课首日将发到XX手上。下面列出的其他19种,建议购买为家庭基础藏书或亲子共读书籍:

| 《山海经》 | 《淮南子》 | 《墨子》 | 《韩非子》 | 《孙子兵法》 | 《战国策》 | 《左传》 | 《史记》 | 杨联升《国史探微》 | 顾颉刚《国史讲话:上古》 |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 钱穆《国史大纲》 | 卡罗琳·拉灵顿《北欧神话》 | 斯瓦布《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 | 米切尔·巴德《为什么是以色列》 | 丹尼尔·戈迪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 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古文明的兴衰》 |

最后,是这门课的主旨,也是开课说明,或许能有助于您了解我的课程设置为什么是这样的——

中国人的故事,常起于追忆,所以中国最好的故事,藏在史书列传和诗歌中;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的人文精神中;在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这就是这门课程的主旨——学者之路——激发课程参与者自我发展的兴趣、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并具备自学、探究、合作、思辨和创造力等能力的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师或学生。有时老师是学生,有时学生也是老师,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又)从五年级古撑到高中

差点决定停更博客。但想起“放弃是最容易的”,都敲了小二十年了,就稀碎稀碎继续敲吧。

有一种无奈,读过的某一本书插在书架上,它一直在那里;突然有一天需要用到这本书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新学期在中学的课,除了六、七、八年级的综合中文课,还有单独的六年级语文课和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

准备单独给六年级的课里增加一点历史和文学常识,但楼上楼下书房客厅跑了两趟趴在书架上密密筛过,就是找不到许晖《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这本书。无法,只好带《幼学琼林》、吕思勉《中国文化常识》、郑振铎《中国文学常识》三本出门,看看那本书更适合,或者三本综合一下。

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假期里校长告诉高中部负责人,要求我准备这个课程,新学期开课。本周一返校,中学部课程计划里又没有这个课;昨天周四,最终确认要开这个课。颇为波折。这课今年依旧是雕版印刷竖排繁体瓷青纸封面四眼线装的教材。

周一,小学部负责人让我继续上小学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每周有两次共四节。想想要从五年级一直上到高中,课程跨度太大,备课量更是巨大,就驾轻就熟讲《西游记》算了。但学部负责人希望讲“薄一点的书。”薄不等于浅,于是选了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琳达·休·帕克《碎瓷片》和洛伊丝·劳里《数星星》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

《记忆传授人》的故事是在一个乌托邦世界,支撑这个“完美社会”的不过是谎言。十二岁的乔纳思被选为“记忆传授人”去维护这些谎言。最终,他选择真相,哪怕是使这个“完美社会”崩塌。

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积极乐观、谦逊和负责任的故事。

《数星星》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当纳粹在丹麦追捕犹太人,10岁的安妮挺身出来保护她的犹太朋友时,她才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行动,深深体会了保持勇气的艰难。

具体的课程内容,我要这两个星期重读了这三本书后才能完成。

《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先秦)》、《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古诗词五十首)》、《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易读错字词五十个)》,昨天下午在小学部全部打印、装订完毕,今天下午学生报到时就可以发了。

我实在是希望学堂能尽快找到一位真正的中文教师来接替我,因为学问浩如烟海,我所知的连九牛的一毛都没有,只能勉强胡乱教教自己的娃,当老师教别人的娃,心里没底,只能是“古撑”。

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

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周一就要返校准备开学了。

今天工作微信群里的工作通报,内里有一条,新学期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办公进教室。好事。老师就是要和学生常常在一起。那应该就没有固定的教师办公室了。不晓得我办公到底要在哪个学部哪个教室。

今天到书一本,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版,硬面精装。我说:“啊呀!这本书好啊!”

太座说你给自己买的书哪一本不好?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应该和历史、地理,至少是人文地理同步进行。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床上书,增加这本736页近60万字的;昨天看完插到客厅书架一本316页近30万字的。书的总量没变,还是80本。如果家里的书不读完就不买书的话,我两三辈子都不能买书了——如果我在轮回中能再做人。

杈杈态度

“钱穆十岁在无锡一个叫做荡口镇的小镇上新式小学——果育学校,教唱歌的老师华倩朔曾留学日本,是全校师生共仰的中心,不仅擅书法,也能画画,而且能诗词,音乐更是他的专长,自编的教科书由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风行全国一二十年,里面的歌词都是他自己写的,尤其“西湖十景歌”,全国传诵。他在小学高年级时,国文老师精通历史地理,经常有精辟之论,他说自己中年后喜欢史地,即源于这位老师的影响。还有一个终生不忘的老师,是小学时,暑期讲习班教过他古文,他说自己做学问喜欢从历史演变着眼,寻究渊源宗旨所在,就是从这个班上得来。他在这里读了四年小学,七十年后追已,他感慨在离县城四十里外一个小镇上的小学,竟能网罗这么多的良师,既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又能接受融会新学。以后的岁月要在乡村再求这样一个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那时,科举初废,老师在镇上受到普遍尊敬。他举了一个例子,华倩朔曾在苏州一个学校兼课,每周往返,每当他乘船穿镇而过,当地人沿岸注视如同神仙自天而降。这样的故事此后哪里去找?”

“小学关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和大学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许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能就是小学,不一定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

昨夜本打算看电影,最后还是翻了书。在《读库1105》,也就是11年前的2011年11月的一期《读库》里,读到傅国涌《过去的小学》一篇,以上两段即摘录于该文,越读越是感慨当下教育的不堪,更惭愧自己忝列教职,在追随前辈的路上也给学堂校歌填词,也在语文基础上努力兼顾历史地理,但还是难望前辈项背。截至目前,对我而言最好的睡前读物还是《读库》。一晚上一个“有趣、有料、有种”的中篇,一本正好可以打发一两个星期。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只晓得看书的速度比不上买书的速度,所以床上书每个星期都在增加,只是不晓得到底有好多。今天晴换床单被套,搬上搬下就清楚了,截止今天的数量是不多不少80本。争取年底时读得只有40本。

新学期花卷上六年级,我就是她在学堂和在家的语文教师了。新购小楷毛笔数支,想试试语文作业能不能从这个学期开始用毛笔批改。上个学期跟曙光老师学了两天小楷,虽然是杈杈字,但传递的是一种语文该有的样子和学无止境的态度。

晚上,花卷和闺蜜的语文课,讲的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脑子空空

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先秦)》、《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古诗词五十首)》、《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易读错字词五十个)》,下午全部编完发给太座打印带了回来。

“感觉我脑子空了一半,摇起来里面晃晃荡荡的。要赶快读书把空补起来。”

“你每次编完教材都会这么说。”

明天开始备课。先重温一遍《六祖坛经》,不知道有没有高中生选这课,所以没办法做更多准备。小学新学期是否需要我上什么课,目前还没消息。不上最好。马上开学,要上什么课也来不及准备。

今晚不看书了,看电影,《燃烧吧!剑》。幕末新选组,冈田准一饰演的土方岁三。

比荒诞更荒诞的真实

“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

“被斗争被清算被扫地出门被砸了狗头的地主村村皆有,屯屯不虚,普天之下,千百万数,难道这些人都做了恶事遭此报应不成?”

莫言《生死疲劳》,借驴、牛、猪、狗、猴这些畜生的眼看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这50年的历史发展,用畜生的嘴说身在其中的遭遇,看似幽默,实则真实。在荒诞的社会,只有比荒诞更荒诞才是真实,因为在荒诞的现实中,人活着都像是畜生。但我还是不喜欢莫言的小说。无关好坏,就是不喜欢那种方言的审美的文字,就像不喜欢榴莲的人不是因为榴莲不好。《生死疲劳》应该会是我看的最后一本莫言作品。

王朔出新书了。但没兴趣读。销量超过100万册的余华新作《文城》,我也提不起兴趣。从宣传感觉都是在把自己的冷饭炒成畅销书。这会不会也是这么多中国人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么少的原因之一?

淘到葛康俞《据几曾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旧书两本,八九成新。书中9万余字,手稿影印,全部工楷自书,今之人已不可复为之;著录作品190余件,今半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可惜葛先生40出头就走了,不然声名成就不在徐邦达、启功等人之下。一本自留慢慢翻读,一本等开学送给学堂的曙光老师共赏。

自编教材《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处暑至大寒古诗词五十首)》,编了一半,至少还需要两天才能基本完成。又起心再编一本《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成语、词语百则)》,估计这个就真的力不从心了。

花卷自学课,今天讲杜甫的《石壕吏》。想把《三吏三别》一并顺着讲了,花卷不想,随她了。

风骚

早上去妇幼保健院给花卷复查视力,度数没有大幅变化,好消息。去都司路“花溪王记”嗦面。这是每年复查视力后的保留项目,粉面还是那个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倒是肉饼里的肉少了,味道不如去年了。

晚上撸串为庆祝早上的检查好消息,没上课,但一路上花卷告诉我她的学习计划,很是欣慰。

晚上,老婆孩子都睡下后,校订完成下学期在中学的自编教材《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十六个主题单元共7.1万字,较上一版本删了6000字,但增加了高中课本中《屈原列传》节选和《离骚》节选。内容上做了调整,第十二个主题就从“风雅颂”更名为“风骚”了。我觉得我可能编不动“乙编”教材了。

生死疲劳

今天盂兰盆节,月明且亮,甚至可以说“耀眼”。想起李白的《古朗月行》,可惜课本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只是这首诗的四分之一,误导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是全诗。

最近三天,即便是在这样的乡下地方,晚上焚烧香烛的烟雾也很浓重,好不容易才舒畅的鼻咽,鼻炎和咽炎又给熏发作了。

橘猫走了又来,这一个月在后院空调格子里下了五只小猫。但因为花卷爷爷今天中午拿取农具时破坏了它的窝,就把四只小猫都叼走,搬家了,只留下那只被爷爷捉过的。花卷她姑妈来吃晚饭,顺便把小猫带过去养,花卷和弟弟送小猫过去,回来晚了,今晚就没上课。晚上橘猫回来,在院子里叫了几声就走了。花卷奶奶说这只猫好记仇,动一动它的窝就要搬走。我说猫应该没有这个想法,它只是动物的本能,窝被破坏了,没有安全感,只好跑路。

昨天完成新学期中学三个年级自编教材,脑子快烧到一片空白,需要换个阅读口味来换脑子。突然想看看莫言的《生死疲劳》,就请也闲书局帮我发了一本来,今早收到。今晚的枕边书就是这本了。我不喜欢莫言,但觉得好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再给人家一次机会罢。如果这本567页,约55万字的长篇小说读10页吸引不了我,就不再读莫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