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02月

【备课手记】对雅典娜的守护者们的课程要求

野性的呼唤》四刷?五刷?记不清楚了。边读边批注了上百处,小学部“雅典娜的守护者们”新学期阅读写作课前四周的课程设计,紧赶慢赶今天才算基本完成。还有《黑珍珠》和《霍比特人》的课程需要完成设计。然而,距离开学只有一周时间了。

课程设计,开学第一课不讲文本,先讲课程要求。课程要求不多,就四条:

作业与课程

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老师和学生)在进入雅典娜的神殿(课堂)前,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完成预习(课程准备)和课后作业(批改)。

提问与思考

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在进入雅典娜的神殿前,必须准备好至少一个基于指定文本的,可以是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是自己不确定想和其他守护者讨论的问题。该问题不能只是信息类的“是什么”,还要有思考性的“为什么”,以及对似乎不可质疑之处的质疑。

权利与自由

人人都有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也拥有喜爱自己喜好的自由,但前提条件是,我们人人都要维护别人的这种权利和自由。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来到雅典娜的神殿,是为了来寻找各自的不同之处,而不是为了成为同样的人。所以在课程中,要包容、理解并尊重每个人观点的不同,因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人跟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发言,需要先举手,一次只能一个人发言,并且在约定时间内不得打断他人的发言。

读者意识

写作是为读者而写,为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写。因此本门课程包括作业在内的所有文字的写作,雅典娜的每一位守护者都要有“读者意识”——你要清楚地意识到,你在课程中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读者都不只是你的老师、同学或家长,而应至少是这粒小小星球上的所有人。每一次写作,都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发声

【备课手记】把董桥换成了戴明贤

学堂中学部负责人,在微信里让我自行采购新学期中学部我上课班级需要的必读书

我建议,还是由负责学堂教材采购的老师统一购买比较妥当。然而,“中学部没有统一负责采购的老师,大家需要购买什么都是自己买然后报账。”这个也算是一种管理创新吧?!

下午把要采购的六种书发给也闲书局,很快就回复,除了董桥的《立春前后》断货,其他五种都可以调到货,“但是需要差不多一周时间,毛豆老师你这些书急不急要?”

“这些书是我新学期上课的辅助教材,三月一号开学前我能发书给学生就行。”

“董桥的《立春前后》进不到了哦,您看看要换成其他的吗?”

“我看看把董桥换成谁。”

把客厅书架扫了一遍,又去书房筛了一遍,决定把董桥的《立春前后》换成戴明贤的《石城安顺》(《一个人的安顺》)。戴明贤是贵州安顺人,在他的文字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就(只)是这本。可能是因为本乡人写的本土事,觉得《名师“龙虎豹”》《市井怪杰》《七癖之凤》等几篇旧时人物故事,还胜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关于《野性的呼唤》的两种译本

我在二月六日那天的日志里记:“重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石雅芳的译本,语句不够流畅,中文母语写作基本功不够好。之前读过刘荣跃的译本,比石雅芳要好些。”现在我要收回这句话。因为今早重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刘荣跃的译本,远不如石雅芳。以第一段和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译文为例:

第一段最后一句,刘荣跃的文本是:“这些男人们想得到狗,得到身强力壮的大狗,好用它们来干苦活,并且用其毛皮防寒。”这句话,看起来就是直译,并且意思含混,是男人们要穿狗皮大衣吗?石雅芳的文本是:“这些人都需要狗,而且他们所需要的狗必须身强力壮,能干苦活,还能用其厚厚地皮毛抵御冰雪风寒。”很显然,这个文字都好很多。

第二段最后一句,刘荣跃的文本是:“大法官米勒的男孩们早晨在这里跳水,炎热的下午泡在里面降温。”译得生硬。石雅芳的文本是:“米勒法官的男孩子们上午跳入蓄水池里游泳,炎热的下午到蓄水池里纳凉。”

但这并不代表石雅芳的译文就是足够好的。同样是这两句,如果这样稍微调整一下,意思的表达就更准确和流畅——

这些人都需要身强力壮,能干苦活,而且皮毛浓厚的狗,因为厚厚的皮毛才能抵御北方的冰雪风寒。

米勒法官家的男孩们,上午跳入蓄水池里游泳,炎热的下午则泡在池水里纳凉。

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

晚上九点五十分,我向女儿发出“最后通牒”:“你必须马上睡觉了。”

“爸爸,求求你了,我再看一分钟。”就算这是恳求,也太没有诚意了,因为就连说这句话时,靠在床头上的她,眼睛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下午拿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原版书。

“不可以。你应该在九点半就熄灯睡觉的,我已经提醒了你三次。现在已经五十了。”

“好吧。”她把书递给我时极不情愿。

“今天我好开心。”我说。

“为什么?”

“因为我的女儿竟然开始看原版书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啊。”

“那你再给我把其他几本原版书全买齐呗。”

“完全不是问题。等你读完这本,写一篇英文读后感说说下你对现在这个中文译本的看法,我就给你买下一本。”

“太好了。那你等着吧。晚安。”女儿笑着说。

“晚安。”

这是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买这本书,是因为上周四午饭后,二娃睡了,我和女儿在炉边读书。我手上是正在读第二遍的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边读边做批注,根据文本设计课程中要提出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女儿不知道在读“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哪一本。

“作为一个哈迷,整套‘哈利·波特’你已经读了多少遍了啊?!”

“嗯……不下十遍了。”

“啧啧啧,那是得多少字的阅读量啊?肯定早就超过我了。”

“等我算算看。”女儿把“哈利·波特”系列八本、“霍格沃茨图书馆”一套三本和《神奇动物在哪里:原创电影剧本》都从书架搬下来,一本一本翻开版权页,在草稿纸上加字数。一会儿她告诉我:“爸爸,这些书读一遍一共是三百三十四万字。还不算那本七百多页,有一百万字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

“干得漂亮!爸爸都不得不佩服你!”我向她伸出大拇指点赞。“不过,如果只是读翻译文本,可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哈迷。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有很多哈迷,他们不但收集和收藏在世界各地出版的各种版本‘哈利·波特’系列书籍,还将是否读过‘哈利·波特’系列英文原版书视为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哈迷的标志。”

“英文啊?”

“对啊。因为J.K.罗琳是英国作家嘛。‘哈利·波特’也最先出版的是英文版。”

“要不,你帮我先买一本来,我试读读看?”

“好啊。乐意效劳。”我马上划开手机,在当当上的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原版书。从第二天开始,女儿每天都问我书发货了吗?书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收到?终于,今天下午五点,一拿到盼了五天的书,她就迫不及待拆了塑封,一个人坐在书架前就读起来。

【备课手记】课程设计这才刚开始

在逐页读了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后,觉得学堂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如果要读懂这本书,还需要很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课程的铺垫,因此下学期我的阅读写作课程暂时放弃这本书。需要重选一本魔幻或科幻类的。

昨天把J.R.R.托尔金的《霍比特人》翻烂了,终于在睡前读完。决定就用《霍比特人》替代《安德的游戏》。是的,就是翻烂了——一本书快分裂成三部分,并且有几页都已脱落下来。这样,新学期我在小学的阅读写作课教材就定下来了: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斯·奥台尔《黑珍珠》、J.R.R.托尔金《霍比特人》和艾琳·恩瑞达·凯莉《不爱说话的十一岁》。最后一本还是作为备选,学期内没时间读就布置为暑假阅读作业。有《霍比特人》,我想《不爱说话的十一岁》肯定要放到暑假去了。

阅读教材选定了,今天开始开始一页一页、一行一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并根据语文课标和学堂的阅读写作课程目标,进行一个学期每周四节课的课程内容和写作计划设计:一本书要在几周内完成、每周和每节课进度如何、目的为何、写作如何训练……课程设计这才是刚开始,教材只不过是基础素材。

一个学期通常十八周。开学欢乐周、期中游学周和期末考试一周后,教学时间还有十五周。还要拿出二周的时间预留给三次六周展和清明、五一、六一假期,实际有效教学时间不会超过十三周。每周两次课,每次两节连堂,一个学期就是二十六次、五十二节课,就是平均四周多一点的时间共读一本书。《黑珍珠》只有六万两千字,可以三周内完成;《野性的呼唤》十二万字,需要四周;《霍比特人》可以得到五周的时间。五周时间,对这个庞大的奇幻世界来说,确实少了一点,但对推开这扇奇幻想象力之门来说,应该够了。

启用新域名

使用了十五年的域名qtwm.com,以一口价转让了。启用注册于二零一二年的域名qncd.com访问“尺宅杂记”博客。因为域名解析和ICP重新备案的关系,至少有一周时间博客不能访问。不过没关系,博客也只是我日志的网络备份而已,不能访问并不影响日常记录。

沉迷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毛思翩《生命·成长》第二季访谈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

看完,太座说:“还有一个访谈是关于小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

“妈妈,你觉得我算沉迷游戏吗?”花卷问。

“你嘛……还好。”

“爸爸,你觉得呢?”

“在我看来,你已经是沉迷在游戏里了。”我说。

花卷呆住几秒钟后,瞪大眼睛看着我说:“爸爸,不是吧?我并没有沉迷游戏啊,你是不是弄错了?”

“没有。”

“那怎么办?”太座问。

“沉迷有什么不好?”我说:“先说沉迷,这只是一个中性词,指深深迷恋什么。再来看什么不是游戏。正在进行的冬奥会和其中的运动项目,各种棋类和桌游,数学、物理、化学,还有我上的各种乱来的所谓中文、阅读和写作课,还有人生,哪个不是游戏?学习,不就是不断去尝试,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游戏,并沉迷进去么?!沉迷有什么不好?有人沉迷于摄影,有人沉迷于运动,还有人沉迷于探索外太空,于是火箭上了天。如果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人沉迷进去,哪里来的专家和学者呢?就像卷卷沉迷于阅读和手账,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这不正是深入而持续的学习么?”

“爸爸,你说的沉迷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花卷松了一口气。

“是的。任何领域,不沉迷就不能深入。但我们还是要区分一下。有的沉迷是互动和成长,成就自己去发现和成为那个自己欣赏的自己;而有的沉迷只是单纯的消耗,消耗时间、心力和金钱,换取片刻的、单纯的快乐,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单纯快乐的成瘾。有意义的沉迷,是成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没有意义的沉迷,就只是快乐和消耗而已。”

枕边书又渐成堆

年后快递渐渐恢复,年前下单的书,陆续送到了。为了准备课程,功利的读了半个月的书,没了无目的读闲书的乐趣,就像吃了半个月没有辣椒的饭菜,腹中不饿,口中寡淡,脑中松散。但是没有办法,开学前还是要再读半个月的寡淡书。

“无用”的书,统统要堆在枕边,醒着没时间读,睡着了也要熏一熏:

“太平军分七路进攻,贵州镇远镇、古州镇、威远镇三镇清军利用大炮死守”,一翻开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种,罗尔纲的《绿营兵志》就不想停。不想停,但四百八十四页,目测差不多四十万字,起码要读半个月。半个月。

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薛小林《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吕思勉《先秦史》、顾颉刚《中国疆域沿革史》、东野治之《遣唐使》,这么多好看的书啊。

【尺牍】关于中文课:W同学的回信

除夕那天,给两位学堂的毕业生发了微信,请她们回顾一下过去四年上我的中文课的感受,并对之前的课程对她们现在可能好的、肯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良影响做个评估,能让我在新一轮的闭门造车中,尽量避开之前的一些坑。

两位在思考了几天后,都发来了长长的回信。这是W同学的回信,我也转给了中学部负责人,请他看看回信的后半部分学生对学堂中学部氛围的回顾和感受,但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常常如此。

W同学的回信——

豆总是我见过最特别的老师之一,不论是授课方式,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学堂的课程设置允许教师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同时也带来挑战。上中文课不能离开历史,这是豆总一直想做的,也让我对中文课有了新的认知,不能止于应试的目的,文以载道,试图追溯文字背后的含义很重要。多亏豆总,我才明白这点,华丽的词藻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空洞的浮躁心理,写东西不能浮躁,做其他事同样如此。

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豆总时常会调整课程安排,同学们嘴上说着老师严厉,但是心里都清楚豆总是真心为我们考虑。我很喜欢豆总讲课的方式,喜欢听历史的小八卦,总觉得和课本上板着的知识点不同。

在课上我虽怕答错问题而不敢回答,但有很认真地听。豆总很认真地对待教学,总听您说自己没学历啊什么的,但是我敢说豆总对于学术的态度是让人钦佩的,比那些领着高薪的每年讲着同样内容的大学教授要强得多。我评价一个课程的优劣会很主观,我首先要觉得授课老师有趣或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东西才会觉得课程有意思。后者说起来有点功利,但不可否认,在我没有怀着能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东西这个目的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豆总的课程于我就是这种感觉,不只学到课程本身的知识,还从老师身上学到某些可贵的品质,这样已经很成功了。

再来说豆总的课程存在或者会出现的问题。

一是难以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情况下,让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但起码基本的听说读写不会出太大问题,豆总也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给老师的压力就会很大,学生本来都基础就不一样,还要照顾到一部分不想上课的同学。尊重学生需求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相应的大家有共识的机制评估需求的合理性。我在的时候,感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对等,学生很多时候都处于上方,不遵守规则,和老师讨价还价的同时是底线的再拉低,这样再怎么讨论机制都没用。我不喜欢处罚,但是如何所谓和平地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难题。当然豆总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是一直在豆总的课程体系中学习,而是中途进来的,不同体制相撞就会先有个适应融合的过程,豆总只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豆总做得已经够好了。

二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正因为以上所说的学生还没适应,加上学习氛围松弛,我之前就有种感受,就是后期豆总带得很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为啥整体氛围变得很懒散,感觉对豆总的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得靠一两个人活跃课堂,包括我有时也有点力不从心(我是很喜欢,但是整体的授课氛围会影响到我)。准确来说,其他课程也有,特别学期末,这属实也很正常,只是那种懒散是学堂特有的,我与在现在就读的学校的感受不太一样。

整体而言,豆总的中文课是我在学堂除了体育课之外最喜欢的课程。

【备课手记】小学阅读写作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三至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按学生程度的跨年级分班,我在小学部语文老师的建议名单上略作了调整,并建议学部负责人在一、二年级开设“说话课”——书面的读写表达,在低年级先从口头表达训练开始。

我的调整涉及两个班的三名学生:

将原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两名三年级学生,调到巨人密米尔的追随者(B班),因为三年级的识字和字词句基础,很难跟得上五年级的程度。

将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从原巨人密米尔的追随者(B班)调到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

这样调整后,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十名四、五年级学生,都是相对来说程度较好的。将程度接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便于师生的教与学来说,都更有针对性。

新学期,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阅读写作教材,我最终选了这四本:

书籍类型:科幻、伦理
【美】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三部曲”第一部《安德的游戏》,关于世界末日、人类命运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一九八五年首次出版后即获科幻文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的雨果奖(Hugo Award)和星云奖(Nebula Award)。

书籍类型:自然、生命
【美】杰克·伦敦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生命的演化(不是进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

书籍类型:勇气、冒险、成长
【美】斯·奥台尔《黑珍珠》,国际安徒生奖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品,少年版《老人与海》。

书籍类型:校园霸凌、身体缺陷、交友障碍、自我接受
【菲】艾琳·恩瑞达·凯莉《不爱说话的十一岁》,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这本为后备书籍,课程进展顺利又有时间就共读,否则就作为假期阅读书籍。

离开学只有两周半,要抓住时间对这四本教材,三刷、细读、解读,然后才能进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