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1年12月

彩虹不会等待

上周末给学生的探究写作题里,提到了物质与非物质、大脑与意识。今天读完布鲁斯·格雷森《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报告》,对大脑和意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知。如:

“思维是你所有意识到的思想、感情、欲望、记忆、希望等事物的总和。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脑是你头骨内那一团粉红色的灰质,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以及支持细胞或胶质细胞组成。我们知道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之间存在联系,但是经过人们几千年的观察和几百年的研究,我们仍然不知道这种联系是什么。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思维和大脑之间的关系。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最常见的模型要么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产物,要么认为思维和大脑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但是这两种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思维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如果说大脑产生思维,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说思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那么它从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解释思维和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呢?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

“正如哲学家阿瓦·诺伊所说:‘经过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关于大脑如何使我们产生意识,如感觉、感情、主体性,只有一种观点不再受到任何质疑,那就是我们没有任何线索。’

“关于这个问题,物理学家尼克·赫伯尔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最大的谜团是意识的本质。这并不是说我们掌握的有关人类意识的理论不好或不完善,而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关于意识,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它可能与脑袋有关,而不是与脚有关。’”

如果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大脑的关系,科学家和哲学家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地活在当下,爱自己,爱家人,并努力去爱工作和工作中的同事、学生和其他的每一个人。毕竟,无论做什么,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帮助过别人。

另外,我还需要找时间,重读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因为“正如诗人帕特丽夏·克拉福德说:‘你让孩子看彩虹时,工作会等待;但在你工作时,彩虹可不会等待。’充实地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不去计划未来或回忆过去,而是意味着你在计划或回忆时,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当下的体验中。”

周末嗑书

◆正是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一种具有强烈兴奋作用并极具成瘾性的邪恶药剂,变成了泛滥一时的消费品。1930年代时,这种药剂被制成药片,贴上“柏飞丁”(Pervitin)的商标,以合法形式风靡整个德意志帝国以及后来的欧洲被占领国,成为广受认可、在每一家药房都可以轻松买到的“大众毒品”。这种药品的成分是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它可以让人在明显疲劳感的情况下连续工作36—40小时。甲基苯丙胺作为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合成物,其原始成份的毒性并不像地下加工厂用简陋方法制作的冰毒那样强,因为后者在合成过程中往往添加了汽油、蓄电池酸液或防冻液等有害物质。

◆1897年8月10日,拜耳公司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用从柳树皮中提炼的有效成分,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saure),这种药品被命名为阿司匹林,并迅速风靡全球。仅仅十一天后,这个人又发明了另一种驰名世界的药品:二乙酰吗啡——一种吗啡衍生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毒品,它的商品名称是海洛因。海洛因自上市之日起,销量便一路高奏凯歌。拜耳公司的经理们骄傲地宣布,“海洛因是个好生意”,并把它作为治疗头痛和不适的药物,甚至配制成小儿止咳糖浆投向市场。如果宝宝肚子疼或睡不好觉,父母也会拿出海洛因给他/她吃。

◆德国国防军是全世界第一支以化学毒品为武器的军队。在唤起士兵斗志方面,毒品的作用功不可没,而在一战时,士兵们的斗志更多是受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励。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在短短不到100个小时,德国人占领的领土便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总和。“闪电战是靠冰毒控制的,甚至可以说,闪电战是靠冰毒取胜的。”

当然,如果简单把第三帝国的崛起和覆灭归为毒品,未免太过片面和小说家言。但诺曼·奥勒的《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为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从取得神奇胜利到败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周末两天,嗑书一本——诺曼·奥勒《亢奋战:纳粹嗑药史》。想找时间重读《一战史》《二战史》。

周末探究写作题:不请自来的未来

在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很难相信,人竟然能像神一样在天空如此快速的从世界一处抵达另一处;在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千里传音”只作为某种“特异功能”和神通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里;在电梯被发明出来之前,从一个层楼到达另一个楼层的“瞬间移动”通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面对面视频通话和数字货币的出现意味着那就是“未来”。现在,这许许多多的未来正在当下发生,并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100年前,如果你能在一生中读完100本书就很不错了。现在,一年中有超过万亿兆字节的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传送给每个人,这远远超过一个人一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总量。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该做些什么?

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已是无人售票,解决排队问题的排号机、日常水电气自助缴费机也已走进人类日常生活多年。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投入使用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台提供自动存取款服务的机器分布在各个银行网点,然而现在已经进入数字货币时代,只需要智能手机众多应用中的某一个,就可以完成一家银行为普通人提供的所有金融服务。你上一次走进银行营业厅是在什么时候?

2013年,谷歌、亚马逊和顺丰等多家公司宣布开始研发无人机快递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

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这家公司准备在未来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Metaverse)公司。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因为它(或许不久以后就会是她/他 or TA)不止取代人类那些看似简单重复无需动脑的工作岗位,还在不断“进化”并取代不够“智能”的机器。最终,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人类大脑这个物质能够诞生意识这个非物质,人工智能最终进化出意识,于当下来说,也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是什么?当下又有多长?当下,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过去;未来,是当下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当下。如果时间是一条线,切断这条线,线的半段就是过去,另半段就是未来,这个切点就是所谓的“当下”,一个无限接近于0的短暂瞬间。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生活在今天很幸运,也很幸福。这是因为你无法看到未来,只能看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如果你对历史还算感兴趣的话)。当下的教育也是这样——所有人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个所有人,包括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以及你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5年,你是正在上高中还是正在从事什么?或是已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未来,不只是我们或你们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身处“过去”的我们,怎么进行面对未来的教育?

本周请与家人深入讨论后,用一篇文章写下讨论后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特别是中文课),才是未来的教育和课程,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去面对不请自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