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纳粹

周末嗑书

◆正是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一种具有强烈兴奋作用并极具成瘾性的邪恶药剂,变成了泛滥一时的消费品。1930年代时,这种药剂被制成药片,贴上“柏飞丁”(Pervitin)的商标,以合法形式风靡整个德意志帝国以及后来的欧洲被占领国,成为广受认可、在每一家药房都可以轻松买到的“大众毒品”。这种药品的成分是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它可以让人在明显疲劳感的情况下连续工作36—40小时。甲基苯丙胺作为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合成物,其原始成份的毒性并不像地下加工厂用简陋方法制作的冰毒那样强,因为后者在合成过程中往往添加了汽油、蓄电池酸液或防冻液等有害物质。

◆1897年8月10日,拜耳公司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用从柳树皮中提炼的有效成分,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saure),这种药品被命名为阿司匹林,并迅速风靡全球。仅仅十一天后,这个人又发明了另一种驰名世界的药品:二乙酰吗啡——一种吗啡衍生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毒品,它的商品名称是海洛因。海洛因自上市之日起,销量便一路高奏凯歌。拜耳公司的经理们骄傲地宣布,“海洛因是个好生意”,并把它作为治疗头痛和不适的药物,甚至配制成小儿止咳糖浆投向市场。如果宝宝肚子疼或睡不好觉,父母也会拿出海洛因给他/她吃。

◆德国国防军是全世界第一支以化学毒品为武器的军队。在唤起士兵斗志方面,毒品的作用功不可没,而在一战时,士兵们的斗志更多是受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励。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在短短不到100个小时,德国人占领的领土便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总和。“闪电战是靠冰毒控制的,甚至可以说,闪电战是靠冰毒取胜的。”

当然,如果简单把第三帝国的崛起和覆灭归为毒品,未免太过片面和小说家言。但诺曼·奥勒的《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为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从取得神奇胜利到败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周末两天,嗑书一本——诺曼·奥勒《亢奋战:纳粹嗑药史》。想找时间重读《一战史》《二战史》。

图书管理员的二战

今天,柏林贝贝尔广场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用来纪念1933年纳粹焚书事件。鹅卵石广场中有一个玻璃圆盘盖着的地下室,里面装满了空空的书架。参观者可以向下看,设想当年成千上万册图书只因表达了某种思想而在这里遭到销毁。

1933年5月10日,成千上万的学生骄傲地穿着他们的大学校服,在贝贝尔广场将一本接一本的书投进火海。人群爆发出阵阵欢呼。其间,焚书之举被短暂中止,以便一位学生组织者发表有关这次集会的主题演讲。他说,为了纯洁德国文化,必须焚毁所有威胁纳粹民族运动的“非德意志”图书与文献。当焚书行动继续进行时,另一位学生开始宣布被焚图书的作者名单,并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思想对德国有害。

为了确保柏林焚书事件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纳粹当局对此进行了电台直播,还将其拍成电影。随着焚书信息的广泛传播,又发生了93场焚书活动,每场活动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的高强度报道。基尔大学的学生们搜集了2000册他们认为对德意志精神有害的文学类图书,搭起一个巨大的篝火堆,还邀请公众到现场观摩焚书。在慕尼黑,学生们从大学图书馆搜出一百年来的多卷本图书,在当众焚烧之前,还举行了独特的火炬游行。到1938年,纳粹查禁了18类图书,包括4175种,565位作家的作品。

一直以来,世界上最有力的思想和观点都蕴含在书籍中。德国,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国家,以哲学家和思想家闻名于世,怎么能容忍图书馆大清洗、图书大销毁这样的行为呢?德国的大学里没有人抗议。学生没有,教授也没有。在很长时间里,大学是德国的光荣,现在却变成她的耻辱。《纽约时报》把德国的行为称为“文学大屠杀”,并且评论道:“国家意志以这种方式呈现,显得愚蠢和不知羞耻。”美国图书管理员们相信抵抗这场“文学大屠杀”最理想的武器与装备便是图书本身。当希特勒试图通过摧毁“文字的世界”来加强他的法西斯主义时,图书管理员则要求美国人读更多的书。这期间美国两次如火如荼的与书有关的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第一次是著名的“胜利图书运动”(VBC),第二次图书运动即“战时图书协会”组织并出版发行的“军供版图书”。士兵们对这些图书的反应热烈空前。这些上亿册图书不仅在美军中,而且在欧洲其他军队,甚至在德军战俘中,都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很多年,并延伸到美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周的三本枕边书,竟然莫名其妙串了起来,而这三本书并不是买于同时同地,甚至在我开始读第三本时都没有发现三者中的这种联系。现在,米尔顿·迈耶、莫里·古皮提尔·曼宁这两位美国人的作品《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同德国人福尔克尔·魏德曼的《焚书之书》放在了一起。以往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更多的把焦点对准充满枪炮声的战场。通过这三本书,可以了解到,枪炮声中的战场仅仅是二战最为突出的一面,而如果从整体考虑,以往对二战的理解就太片面了。莫里·古皮提尔·曼宁《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在我看来就是图书管理员版的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