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死亡

彩虹不会等待

上周末给学生的探究写作题里,提到了物质与非物质、大脑与意识。今天读完布鲁斯·格雷森《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报告》,对大脑和意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知。如:

“思维是你所有意识到的思想、感情、欲望、记忆、希望等事物的总和。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脑是你头骨内那一团粉红色的灰质,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以及支持细胞或胶质细胞组成。我们知道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之间存在联系,但是经过人们几千年的观察和几百年的研究,我们仍然不知道这种联系是什么。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思维和大脑之间的关系。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最常见的模型要么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产物,要么认为思维和大脑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但是这两种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思维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如果说大脑产生思维,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说思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那么它从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解释思维和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呢?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

“正如哲学家阿瓦·诺伊所说:‘经过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关于大脑如何使我们产生意识,如感觉、感情、主体性,只有一种观点不再受到任何质疑,那就是我们没有任何线索。’

“关于这个问题,物理学家尼克·赫伯尔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最大的谜团是意识的本质。这并不是说我们掌握的有关人类意识的理论不好或不完善,而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关于意识,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它可能与脑袋有关,而不是与脚有关。’”

如果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大脑的关系,科学家和哲学家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地活在当下,爱自己,爱家人,并努力去爱工作和工作中的同事、学生和其他的每一个人。毕竟,无论做什么,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帮助过别人。

另外,我还需要找时间,重读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因为“正如诗人帕特丽夏·克拉福德说:‘你让孩子看彩虹时,工作会等待;但在你工作时,彩虹可不会等待。’充实地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不去计划未来或回忆过去,而是意味着你在计划或回忆时,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当下的体验中。”

【何事惊慌】三:愿望

“先生,最近你有没有觉得容易疲劳,或者饮食、睡眠不太好?”体检做颈动脉B超时医生问,我说:“没有。饮食、睡眠都正常。”

“那你把头再转到左边,我再帮你看看右边颈部。”

我躺在检查床上,把头转向左边,墙纸是一种浅色暗花的。

“先生,我给你说一下”,医生一边再次检查一边对我说:“这个不会体现在你的体检报告里,因为这超出了今天体检的范围,但我建议你尽快去三甲医院检查一下,最好星期一就去,因为今天星期六,估计很多检查做不了。你右边锁骨上方的淋巴有几处看起来不太好。”

“我去年体检时淋巴没有异常,现在它看起来有多大?”我问。

“目前倒是不大,但看起来不好。”

“这个不好的概率有多大?”我和医生都知道这个“不好”指的是什么。

“现在看来是一半一半。”医生说。

我看着墙上若隐若现的暗花,心里想:这就来了。去年体检,太座查出甲状腺癌,手术切除了一侧甲状腺。当时就庆幸不是淋巴癌。

回家的车上,我让太座在APP上预约挂号,“不要太担心,可能是你前段时间鼻炎引起的。”她安慰我。

“这个事情,一般是要做最坏打算,按最好来生活。没事最好,有事也都在意料中。”我一边按照导航的指引开车,一边说。

“最坏就是像我一样动个手术,切除,就行了。”

“不。你说的这个是中等打算,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我还有半年时间,因为这是淋巴,一旦扩散,短时间就会遍布到全身,手术都没用,想治都不知道治哪里。最好的打算是,这是普通结节,但要每年或者每半年检查一次,有可能随时变坏,也有可能几年也没什么变化。”

下周一至周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号都满了,只有周五还有号。“但周五是元旦节,会不会也做不了检查?”太座问。

“周五就周五吧,也不急在这几天。如果真的这么急了,那这几天也挽回不了什么。”

“我再看看。”太座继续在手机上试。

人生就是魔幻。上周看到菊池祐纪的《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昨天读到谷川俊太郎的诗《虫子》,里面有“我明天不会死去吧”句;还想到《西藏生死书》里那句“一个人怎样活,就会怎样死,没有哪一种布施意义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今天我就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只剩下六个月可活了。“人还是要有愿望。至少,我的愿望今年实现了。”我对太座说。

太座问:“是什么愿望?”

“读一千本书。从二〇〇六年到昨天,一共看了一千〇三十九本书。下一个愿望是读完二十五史。”

“一千本书读了十四年。你书房现在有多少书?”

“大概两千本。”

“那全部读完不是还要十四年?买书的节奏是不是要停下来?你平时也在零零碎碎买书,都看不完了。那些什么阿富汗、以色列的,都是厚厚一大本,一本你都要啃好久。”有时候,太座的脑回路清奇出奇,只好说:“也是的,估计我没了以后,楼下的书房你们也去得很少,因为文学和趣味的书不多。不过如果不买书,不读书,那我又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呢?”

“你可以少买点,慢慢看嘛。”

“也是。有的书确实看得快,有的书就读得慢。比如《宋史》,两个星期我才读了《太祖本纪》十几页,眉批、夹批写得密密麻麻。”

到家,终于挂到了明早八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的号。

我考虑要写个遗嘱或授权书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要在我清醒时合法授权给太座,在我神志不清要靠外部器械延续生命时,就直接放弃治疗。反正人总是要死的,就不要互相折磨了,好好来,好好去。

如果明天的检查结果不好,那我就要开始重读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了。

【读书笔记】《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我将会死掉这一事实将怎么影响我活着的方式?

对我会死掉这一事实,我应该持何种态度?

我能从我的肉体之死中存活下来吗——像无数人经历过一样,我的身体最终会垮掉,因此我终将会死去。

某种程度上,没有人真正相信自己会死去。也许人们的不相信不是因为真的相信灵魂,相信灵魂会永远存在,不因肉体的消亡而消逝,而是只是不愿相信自己会死去,会永久的不存在。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作者::[美]谢利·卡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Death Open Yale Courses
译者:贝小戎
出版年:2014-5-10
页数:360
定价: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5022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