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惊慌】二十:人生没有遗憾

“爸爸,如果你真的只能再活三个月,我昨天是不会出去玩的。”

“为什么呢?”

“我会留在家陪你。”

“可是三个月还是三年,在我看来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人都是会死的。仔细想想,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后天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健在,都是未知的。”

“嗯,你说的也是。那我们能怎么办呢?”

“尽量做好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

去医院复查前,一直在想怎么和女儿说这事。现在看来,平常谈论或许才是帮助自己和家人面对这件事的办法,虽然到时活着的人也会悲痛。

春节前,右锁骨内(上)去年查出淋巴结的位置,突然感觉到明显的胀痛,并牵扯到右边偏头痛和右手臂内侧胀痛。

去年一月初住院肺癌晚期胃癌晚期、肠道癌晚期和淋巴癌各种检查和排查做了个遍,也没能弄清楚那几个最大有半个大拇指大小的淋巴结到底是什么引起的,由于隐藏在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后面(深处),无法手术,两次穿刺也没能成功取到有效活检组织,所以也不知道是否恶性。我在出院后的日志里写:“右锁骨上,深藏在颈部神经和血管后的这个淋巴结节,就是贯穿一部连续剧的核心悬念。现在第一季结束了,它就是弹出来的‘未完待续’,不用期待,一定会有下一季。”时隔一年,突然的明显不适感,我觉得会不会是恶化了。终归第二季还是来了。再次,和太座明确了四不治——晚期,不治;过度医疗,不治;不计成本维持生命,不治;靠插管或外部仪器维持,不治。

正月初四,桂黔国际总医院恢复正常门诊,太座提前一天挂了肿瘤科专家号。胸部CT、颈部淋巴结超声、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验一通检查做下来,回到家,我对太座说:“从开始痛那一天开始,每天晚上我都在想,如果就这么走了,还有没有什么遗憾。春节这几天想下来,我觉得没什么遗憾的。现在的生活,都挺好。”太座说:“只有活着,才是怎样都好的。”

昨天,春节假期最后一天,连续工作七天,终于完成了学堂中学部中文(语文、历史)跨学科课程框架、下学期自编课程内容。几份文档发给学部负责人和相关老师后,推掉了下学期中学历史课,开始准备下学期小学阅读写作课的自编教材。

我要留些时间给自己,想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备课手记】七天春节备课假

重读了《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原本以《小窗幽记》为雅,现觉《菜根谭》最佳。

重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石雅芳的译本,语句不够流畅,中文母语写作基本功不够好。之前读过刘荣跃的译本,比石雅芳要好些。

李雪涛《思想小品》,一月十二日开始的枕边书,今天终于读完。二十七万九千字,读了差不多一个月,一是读书时间都去读备课资料,二是这本小书一篇一篇少不过二三百字,多不过千余字的小品写得好,舍不得读完——“文字并非多就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有时只言片语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写得完美的文字跟活得精彩的人生一样难得。”“在一个没有圣人的时代,我们每个现代人的生命文体,都是一部小品文。”要二刷。

从除夕到今天初六,别人放了七天春节假,我在书房连续备课了七天,总算是完成了下学期中学部六至八年级的自编中文教材。明天太座的假期结束,我带娃之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小学部下学期阅读写作课的教材再次细读和课程内容设计。自编教材极耗心力,每次都是全力以赴,但别人总觉得好像是毫不费力。

【备课手记】初定

昨夜又下了一场雪。今天大年初一,继续备课编教材。

下个学期的中文教材,除了自编每日一首古诗词和来自《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中一句文言小品的部分,想就把几本书拿来作教材。这样的好处是学了书里那几篇选作教材的文章后,可以作为阅读延伸,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沿着这条藤、这条小路,读完一本。

这几书和几篇文初定是董桥散文集《立春前后》里《新年试笔》《字里灯影》,梁实秋《雅舍小品》里《书》《教育你的父母》,《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里《变色龙》《第六病室》,《汪曾祺散文精选集》里《韭菜花》《昆明的雨》《字的灾难》《随遇而安》,《沈从文精选集》里《边城》,还有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里八年级下册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及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四篇。

读完钱理群的《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原本想把这本书作为教材之一,主要学里面“读书三讲”的三篇,权衡再三,还是算了。

所以下学期的中文教材,就是每日一诗词、一小品和六本书共十五文。

下午去了也闲书局,秋蚂蚱和高姐同一人远远坐在最里面,对着大门聊天,我进去打了个招呼就淘书。购得戴明贤签售新书《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米兰·昆德拉《身份》和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艺术探索之旅》,又买了一本张定浩的《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史景迁十三部作品,除了《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十二部都在架上了。获赠两本也闲书局主理人秋蚂蚱自印非卖二〇二一年随笔记《也闲小记》两本,准备自留一本,送人一本,送给谁还没想好。

【备课手记】除夕的《边城》

除夕,在书房备课自编教材,越编心里越没底,就给两位学堂的毕业生发了条微信——

W、Y两位好!

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就知道我又在自编教材了。

上学期开学,蒙大家照顾,我在中小学都不用上课,“放空”自己“休养”。但“好景不长”,还没到半期,中小学的课又临时上起来了。放假前最后一天,学堂中小学负责人都给我说,下学期的课都给我安排上了。

小学是三、四、五年级混龄的阅读写作课,中学仍然是中文和历史,学生跨度仍然是从六年级到九年级。

人数不多但年级跨度很大,并且程度又各异的学生在一个班,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按什么教材来上课,这自编教材的无奈之举,也让我在除夕也惴惴不安自己的浅薄和狷狂——讲什么不讲什么?为什么是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中外比例为什么是这样?我回答起来,都没有什么理论和数据支撑,只有一个很没有底气的“我喜欢”。

所以,想问问你们两位“过来人”对之前的中文课的评价,以及之前的课程对你们现在可能好的和肯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良影响,能让我在新一轮的闭门造车中,尽量避开之前的一些坑。

今天过年,不着急,等你们有空了慢慢告诉我,反正这教材几天也编不好的。

两位都答应“思索一番”后给我回复。

关于中学课程内容,把六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再翻了一遍,“唐宋八大家”在中学的篇目只四五篇,如果把高中的篇目一并讲,确实是可以支撑一个学期,但内容又单一了点。想不如用相同作者的代表作来替代教材中对应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文章篇目。要读就读原文全文,不去读改动过的。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有沈从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腊八粥》,到了高中才会收录节选并有改动过的中篇小说《边城》。所以,下学期是不是可以把包括《边城》在内的沈从文作品作为课程内容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有汪曾祺“选作课文时略有改动”的《昆明的雨》,下学期是不是可以把包括《昆明的雨》在内的汪曾祺作品多读几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有契诃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变色龙》,下学期是不是可以在《变色龙》的基础上,再多读几篇没被改过的契诃夫作品?

吃了年夜饭,春晚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下楼继续读书备课。十点半睡前,一字一句再次读完沈从文的《边城》。距离上一次读,至少也二三十年了,除了翠翠和老船夫,细节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这次虽然是重读,但就像是新读,又有了点新的收获,借汪曾祺的话说就是:“《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天,太座和女儿从花园里摘回来数枝腊梅。我用二〇一九年冬天从腾冲乡场上淘来的乡下装盐的小陶罐插起来,太座床头一罐,我床头一罐,女儿不要,她那一罐就放在了客厅。

夜晚,妻儿均已安睡,在书架前选下学期中小学阅读写作课和中文课与课程配套的书,窗外雪簌簌。
放寒假这一周里,都在考虑下学期的课要上什么,怎么上。

中学的中文课,班级里学生年龄和年级跨度大,我已自编了三年的教材,但半中间接一个下学期的课,前后不搭。昨晚最终决定,下学期讲“唐宋八大家”,以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为主,辅以自选每节课一首季节时令古诗词和《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中一句。

小学的阅读写作课,暂定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珍·克雷赫德·乔治的《山居岁月》、艾非的《女水手日记》和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四本。

枕边书读《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梦了一夜沁了腊梅香的“唐宋八大家”,不过是为备课而读,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晚睡前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女儿坐在客厅新买的,第二面插满书的三米六书架前夜读的照片。今早起床觉着矫情又炫耀,与昨夜的美梦相比实在是恶俗,删了。

今天腊月廿九,除夕。独坐书房备课,窗外融雪一块一块从枝头掉落。第一次除夕下这么大的雪,第一次除夕忙着备课。春节假期这七天,有太座照顾二娃,我得在一周里将下学期的课准备停当。

找到舒适区并留在那里

这个寒假全职带娃之余读闲书的计划,在假期开始前一天就泡汤一半——娃是自己的娃,当然要带;书是自己的书,但一本闲书都看不成了。

二十二日,周六,寒假前一天,全校教职工返校作学期总结和接受下学期工作安排。

下学期,我的课又有调整。上课的年级恢复到一年前的跨度,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科目为小学的阅读写作、中学的中文和历史。历史可以按照课本进行,但阅读写作课需要自选、自编教材,中文课在课本的基础上要准备一份辅助教材,所以这个寒假,在带娃之余就是呆在编教材和备课的“舒适区”里。

我这上个世纪的高中文科辍学生,在过去一年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幸福学堂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在期末总结上,我说:“我认为人一生努力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并留在那里。这个舒适区不是躺平混吃等死,而是舒者,缓也,展也,闲雅也;适者,如也,至也,自得也。一个人只有得到舒缓和伸展才能学以致用,闲才能知不足,而后雅,才成其为自己。如者,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至者,达也,达成心中的目标,才能自得,成为更好的自己。”

春夏秋冬又一年

上周,按照女儿开的书单,买了六种九本书。本周二收到的书,到今天她已读完七本,其中有两本还读了两遍。今天又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套五本。经过这十年的熏陶和培养,女儿的阅读,似已进入一个读得快,买得多,越读越买的循环。我要求女儿专门用一个本子做阅读记录,每读完一本书,都简单做一个书名、何时读完、是当年读完的第几本书、总第几本书的记录。目前看来,我认为对女儿的教育是成功的——她远远超过了十岁时的我和她妈妈。

本周正式开启寒假全职带娃模式。熊猫老师发来新戏的剧本,说估计还是要重写。我回复说,全职带娃,精疲力竭。这个假期是改不动剧本了,书也读得很慢,九天了,一本书都没读完。也好,不着急,也急不来,闲书闲时看,一天几页。

这几晚等大娃二娃都睡了,把个人总结PPT做了,明天周六要回校做期末总结。我用了松尾芭蕉的“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作结语。

从客厅书架撤换下来的一二百本书,一直堆在墙根。不是不想搬去楼下书房,而是书房的书架也满了,地上也堆了几十本无架可上。晚上太座用钢卷尺,量了客厅从来没有电视的电视墙尺寸,说明天下单,再买一组三米六的书架。很快,客厅四面墙就两面都是书了,全家过年都开心。

最便宜又最昂贵的

准备在客厅再增加一个书架。“如果把看过的书搬到楼下的书房,它们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觉得书还是要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晚饭后,和太座、女儿商量,新买书架可以摆放在哪里。

每天晚上,熄灯时间到了,在床上看书的女儿都会说:“再看一分钟!”五分钟后,在客厅看书的我提醒时间到了,她又说:“再看最后一分钟,爸爸,真的最后一分钟。”又五分钟后我再次提醒,她才恋恋不舍合上书。今天也是这样。

今天新到了六本(套)书,女儿从中午开始读,到睡觉时,读完了一本半。阅读真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这是上个周末我和太座一致的感慨。

在期末的自我总结PPT里,女儿说最想学的是画画。我和太座很高兴,因为上兴趣班唯一的理由是兴趣。没兴趣的兴趣班对家长、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互相折磨。于是上周末,基本上没上过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女儿,去试了附近两家艺术学校的课,都喜欢,本周就要决定选哪一家,然后交费。因为是初级班,又在郊区,费用相比市区都比较低,但看着一次课一百多的收费,我忍不住感慨,平时节节省省买个一两百块钱的书都要想了又想。书买来、读了,书还在,全家都可以看;这兴趣班的钱一交,课一上,时间一过去,就什么都过去了,学没学到,学到多少,全是一次性的未知。还是读书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昂贵是兴趣会转移或消失,但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在家里沿客厅一面墙装上书架,在架上放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书三类共一千本。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了。”上周期末家长会上,有家长对孩子不阅读颇为苦恼,问我怎么办时,我给出了这个建议。去年家长们也是这么问的,我也是给家长这么说的。前年也是。看来,两三年了,书架和书还是没有出现在他们家的客厅里。

【期末】给学生的信

XX好!

本学期你的中文学分为104分。按照课程规则,期末学分超过100分就没有必须完成的中文假期作业。祝贺你!

这个学期的中文课,自律、努力和开朗这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件值得你和家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事。

这个学期,曾经在课堂上,就为什么来上你们中文课的人是我这个问题,我们有过小小的讨论。当时和现在我都认为: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我比其他人多读了1000本书,而已。

曾经我很愚蠢。这个愚蠢一是愚蠢其本身,二是对愚蠢的未知,这比愚蠢本身更可怕。后来,在读了1000本书,写了超过50万字的读书笔记、影评、乐评和记录日常思考的随笔以后发现——我仍然是愚蠢的。还真是绝望啊!不过还好有一个大大的收获在暗夜中发出的亮光给了我无比的慰藉,那就是——我知道了我的无知。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那句——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嗯哼!似乎我又靠近了那些人类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0.000001毫米。NICE!

曾经,美国领导与教育国际中心主任威拉特·达吉特,就全世界都在为学校应该教什么而争论不休时,他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里,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和思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三个科目:阅读、思考和写作。因为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像呼吸之于生命,一天也不能停。呼吸和进食维持的是“人”的生物生命,而阅读、思考和写作维系的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之所以为其自己,不是其他任何一个生物概念上的人的根本所在的精神生命。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还要有与之匹配的思想上的。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希望独立和独特的你在假期里,持续保持自由阅读、思考和写作。如果你在假期里每周读了一本书,观影一部,欣赏了一张音乐专辑,并将你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下学期开学时,我们可以就此来展开一些有趣的讨论。

上周,看了电影《沙丘》后,我重温了多年前读过的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书影俱佳。昨晚在重读了松尾芭蕉的《奥州小道》后,我对俳句,这种日本古典短诗愈发的喜爱。手上正在读的这本李雪涛的《思想小品》,“在一个没有圣人的时代,我们每个现代人的生命文体,都是一部小品文。”这句话,让我对自己平时的一些随手小记有了新的认知。

此时,在给你敲这封信,我的BGM是雷鬼音乐鼻祖牙买加人Bob Marley的《Three little birds》——Sayin, this is my message to you-ou-ou

新年,
要快乐!
寒假,
更要快乐!

老师黎明 于幸福学堂
二〇二二年一月十四日

哈迷女儿的新年礼物

昨夜的枕边书,女儿从书架上抽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读了半小时,对我说读得半懂不懂的。插回书架,抽出周勋初的《唐诗纵横谈》,一翻就翻到了哥舒翰,正好我们讲过《哥舒歌》,就这么就读了。

今天晚饭后,女儿从菜鸟驿站取回来自己的新年礼物——大前天晚上撸串时买的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第八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和像砖头一样厚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两本新书。哈迷女儿到晚上睡觉前,三百六十三页二十二万字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就已读到三百二十四页,三个小时差不多读了近二十万字。这个速度,对我来说也是飞快了。

临睡前,我想把两本新书拿来翻翻,女儿再三叮嘱我要轻轻翻,不可以把书弄出折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