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缘

开学第一周,忙,心不静,一本24万字的《太后西奔》看了五天还有五分之一。

昨天下午中学部开会,负责人H讲解《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象征性的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我实在看不下去,语句不通意思不明指出几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正式文本,不应该有含糊不清、表述不明处。在座十余位老师皆默不作声。环顾不由叹一口气,除了两位学部负责人,“旧”人和敢于指出问题的也只有我一人了。都是新来的,不清楚情况,也说不出什么来。一下多少明白了点,为什么这个学期突然就停了我在初中的中文课了。倒是保留了出国留学中心的“中文经典”课。

上午与出国留学中心的老师闲谈,出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主意。

熊猫老师的花溪十字街PBL项目里,我准备进行一个为社区建社区博物馆的子项目,带学生做口述史老照片收集、社区人物肖像拍摄、全家福拍摄、老旧物品征集、物品说明等内容采集工作。这样也为曾经在印度电视台做过电视记者、编导、剪辑的帕米拉老师,本学期将带学生开展的XFTV国际频道提供了持续的报到素材。明早争取把这个计划简单做出来。

晚上给出国留学中心负责人S老师微信说:我那所谓的“中文经典”课,如果没有课时,我觉得上不上也无伤大雅的。但如果有空白课时需要填充,随便和学生闲谈点什么中文,于我也不是太大问题。我对这个课的定位,就是辣椒水里面的香菜、硬菜上撒的葱花——锦上添花。

活着,做不到雪中送炭,能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我也算是结一个善缘。

今天总算没再虚度

昨日返校第一天。上午全体会议,下午学部会议,我明确了出国留学预备班继续上《聊斋志异》。过去一年已经换了五六个内容了,如果这学期还是像上学期那样,连一个个文言短篇的神仙妖怪故事都讲不下去,我也不知道还能再讲什么了。

下午,教室和拟搬入的闲置教室内,尚有假期租用者遗留的床数张。询问学部负责人如何处理,答复等人搬走。无所作为,浪费小半天时间。因为是最末端的房间,是一个直角梯形的不规则格局。

今早,床仍未搬走,不能无所事事再干等了。将走道尽头闲置教室内仍未搬走的几张床搬出至走道,再抬来桌椅布置好后,选了靠窗的位置。将个人物品从中文教室“三近斋”中搬出至新工位。原以为各位老师会继续留在各自的教室里办公,谁知道陆陆续续有老师要搬到这间办公室来,于是又搬了一些桌椅,这样一下子就坐了8位老师。其中两位是都离开了三年又回归的熊猫老师(邹佳伶)和印度的帕米拉(Pamela)老师。老友重聚,小欢喜。S老师说:“豆哥,熊猫老师一来你就变得活跃了。”

我说:“我一直都活跃的,只是一个人在‘三近斋’,活跃没人看到,也不想让人看到。”

仍未领到地理和历史教材,备不了新学期的课,于是把“尺宅讲谈”9月到12月讲谈的《声律启蒙》和对应古诗词,选编了《尺宅摭录·丙编》四、五、六共三期九编内容。今天总算没虚度了。

《太后西奔》只看了一半,晚上准备看书时,熊猫老师发来开学欢乐周上要表演的新剧本,让“看看还能咋改”,就讨论剧本了。

今晚吃鸡

昨天周六,下午去了也闲书局,听了一场闲扯,买了一本书。

闲扯是《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一书的作者谭木声、也闲书局的秋蚂蚱和一位嘉宾,三人对这本书一个半小时的摆谈,现场大概三十人围观。

买了一本书,《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请作者谭木声签了名。今天翻了四分之一,对晚清戊戌变法、义和拳的史料和分析又有新知,对新学期中国史晚清部分又得补益。争取今明两天看完,所以今晚枕边书就还是这本。感觉作者肉身的品相和言谈不及这本书的内容,还是钱锺书说的,喜欢吃鸡蛋不须认识下这个蛋的母鸡。读书就好了,至于作者什么样,不重要,也不必重要。

关于义和拳,想起架上有一本止庵《神拳考》还没读。

明天返校,新学期提前一周开启。

【读书记1374】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

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一多半没看懂,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读者我的问题。知识基础、结构和理解、思考能力、高度、深度不匹配的问题。还好我历来读书不求甚解,所以也不会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能读明白多少就是多少,读完,放下,拿起下一本,日拱一卒,日进一寸。书哪里有读完的时候?读就是了。

“阅读,特别是沉浸的阅读,是美好的事情,一本书,一本旧书,一本从历史中探出本身的书,能让人仿佛挣脱了时间的牢笼,虽然这大概只是幻象,但谁会不同意,即使如此,也是美好的幻象呢?”

“知识体系,现在庞大得让你我自卑,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孔子时代,则是一丛一丛的萌芽。典册是珍稀的,大多控制在史官手里,孔子多方访求,我们猜测他是那一时代中读‘书’最多的人,然而总量亦很少。更多的知识,零散地分散在各方人士的口口传承中,尚待好古敏求如孔子者来记录、整理。可以想象,春秋时代,一个普通人心中的外部世界,是模糊、零碎的,随处是意外和不可解释之事,连神话和巫术也不足以让事物和事件连贯起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安之若素,同我们一样,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丰富,而是相反,恰当的无知是幸福的保证。”

“任何传统的,都是当代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可以追溯的、历史性清晰可辩的行为和思想、语言与风俗,都通过当代制度而呈现……不应该通过改造‘传统’来解决当代问题。”

“历史是先前的今天,今天的人,除了少量精进勇猛之士,谁敢宣称拥有未来的答案呢?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似乎只不过是给遥远的后人留下一些机会。如果后人过得好,我们不敢说那是我们的功劳;如果后人过得不好,我们也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同理,古代智慧是具有启发性的,是传承的,但要说古典知识中藏有我们今天问题的现成答案,我是不相信的。在人类社会这一领域,古典学者的价值大概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先秦诸子的一个共同认识是他们的社会是失败的,这些人要变革,变革不成,才退而著书立说。一批不知如何改造自己所处时代的智者,会知道如何使未来世界更好吗?深可怀疑。”

“金代学者王若虚作过《论语辩惑》,其总论,一篇话说得极好:‘解《论语》者有三过焉,过于深也,过于高也,过于厚也。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是以明白而易知,中庸而可久。学者求之太过,则其论虽美,而要为失其实,亦何贵乎此哉?’”

“政治生活的权力本质并没有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论语》仍然是适合今天的读物。”

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1版,2021年12月5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74本

黄金律

自编《尺宅讲谈·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2023年先秦到南北朝部分,今天校对、修改完成。是否就此启用,以及是否分两个程度还是合并在一起,看前三周的磨合和状态。如果启用并且四年级的Q的状态不错,几个娃就可以一起合班。如果进展顺利,明年可以讲唐诗的“唐人五十家”,后年讲宋词元曲。边走边看变调整吧,说不一定三次课后就不能继续了也难讲。

YX妈妈说:“毛豆老师,看你计划的内容,后悔没有早两年起心找你跟学,YX在你没教她后,很是遗憾,我想着下一年你就教她了,结果一再的错过,还好ZQ妈妈先起这个念想,后又想起我。很是期待上课的日子啊!”

ZQ妈妈代ZQ问:“这些诗词歌赋是不是可以连接到历史?”

我说:“什么时候开始都没有错过。这个讲谈,以地理为基础,历史为脉络,文学为载体,所以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

我不是基督徒,但相信“黄金律”——“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新约·马太福音》7章12节)

新学期在学堂的课,七、八年级中国史是从上学期延续下来,不需要特别备课;七、八年级地理和九年级世界史是新开课,下周一返校后看看能不能拿到教材再开始备课;高中(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学生数量、程度和个人状态还不清楚,无从备课,拟继续《聊斋志异》;整个初高中的游学课,还没见到校历,不确定游学时间和参加学生人数,也只能下周再看。

重读了蔡志忠古典漫画《大学·中庸·论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1版,2015年6月5印。总阅读量第1373本

可是……

尺宅讲谈”的教材,越编越多细节需要完善。算了一下时间,2023年算上本周还有21周,也就是21次讲谈。前三次磨合,三次逢假期,两次可能不可抗力有人缺席,也就13次讲谈。这个量,其实讲不了多少内容。于是再将时间段分细一点,今年如果顺利,也就是从先秦到南北朝选《诗经》八首、乐府五首、三曹七子四首、东晋(陶渊明)二首、古诗十九首中三首共诗廿二首。又是掏心掏肺手酸背痛的一天。

晚上两个娃都睡了,去书房找书消遣。竟然翻到任炳湘译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种,1979年9月1版,1982年6月2印,定价1.15元。昨天才说想看这书。有一种幸福是,突然想读一本什么书,往书架上一爬就找到了。而且这本书左边是阿德里安·戈兹沃西《恺撒传》和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右边是一套六卷(册)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这个套餐太贴心。第一次读《斯巴达克思》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三年前又随手哗哗重温了一遍。“阅读自由”的惊喜过后又是一脸茫然——我为什么会有这些书?进而——我是真的不能再买书了——可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我竟然还没有?!

还有,刀尔登谈谈孔子谈谈老庄的《鸢回头》才看了一半。已经看了三天了,今天无论如何要结束这本书。可是,晚上我要看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主演的电影《死亡护理师》。

口占四句

我的青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青春期自然是一塌糊涂,所以试图从王朔的《动物凶猛》重温青春期,注定无果。除了文字里残存的一点点痞气,随着青春荷尔蒙的消散,也失去了当初的冲击力,最终回归日常。

王朔中篇小说集《动物凶猛》,收《动物凶猛》、《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和《你不是一个俗人》四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王朔作品精选”系列之一,2015年3月1版,2022年11月37印。总阅读量1372本。想看《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高卢战记》也行。

尺宅讲谈”教材《尺宅摭录·乙四》的“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粗编成从先秦的《诗经》到唐末的崔道融。崔道融907年离世,这一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精力、体力消耗极大,中断两次整理思路出门散步晒太阳,边行边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两次均晴空无云,抬头却见头顶天空有彩虹。

幸福基金与W的七月文化观察项目已结题,却迟迟不见她提交八月课题申请。微信发去提醒:“很快就要八月中旬了。”回复来的还是各种停留在想法上的纠结。不好说什么,恰逢阵雨,于是口占四句回过去:

急雨打篷声,孤客临野渡。
踯躅不登舟,空怀泛江湖。

她回:“感觉豆总在骂我。”

骂不骂的说不上,事就是这么个事,多说无益。

读《世说新语》随记九: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

将于本周六开课的“尺宅讲谈”教材《尺宅摭录》乙编和丙编各三次对谈的内容,上午又检查了一遍,几处略作修改完善。自编教材不只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一诗一文的取舍都极耗精力。

午饭后倦极,小睡片刻。后起身,将洗好的衣服晒到院子里,转身拿起王朔的《动物凶猛》靠在面向院子的沙发上,准备重温青春期。又觉得,大好时光,怎么就这样浪掷?又再起身去拿《世说新语》,读个三十余则,在书上作随记二三处。

“方正第五”第十六则——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好一个“不为戎首”。无端受人非难,身心俱受辱,再见无端“尽释前嫌”,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自尊?但能做到“不为戎首”,真君子。

“方正第五”第廿四则——

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培(pǒu)塿(lǒu)无松柏,薰莸不同器,所以才说要“门当户对”。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家教,就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教养,也就是价值观。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容貌与衣着,而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合的人,就是两个平行的宇宙。

“方正第五”第四十二则——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这一则中“王手尝不如两道许”,张撝之译为“王导的棋艺不及江虨两子左右”,这应该是译者对围棋不太熟悉所导致的译文不够准确。我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王导的棋艺曾经与江虨有两子的差距”或者“王导曾经与江虨对弈,需要江让两子”,我个人更加偏向后者这个译法。因为让子是围棋的一种对弈制度,指持黑的一方先在棋盘上摆上一定数目的子,再由执白的一方开始下,这种制度在于使原本棋力有差距的两个对弈者,能拉近彼此距离,以增加趣味并有助磨练棋力,棋力好的一方因为对手先放子已在盘势上领先,因此必须尽量采取猛烈攻势,而棋力较差的一方则可以试图守住盘势,以学习于正确的应对攻守方式。让子的数目,依双方棋力的差距,一般可由2子到24子,而面对围棋初学者甚至可以放到36子。由此,后面“江不即下”和“恐不得尔”,一是对棋力不如自己的对手的尊重,二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的谦虚谨慎,所以王导才慢慢抬起头来说:“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随记罢,黑云蔽日,忙不迭将晾晒衣服收拾回家,随后倾盆雨至。这下我可以心无挂碍翻王朔了。

【读书记1359-1371】贞本义行《新世纪福音战士》

日渐衰弱的渐冻症患者王安准备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准备住院前,王安和亭亭聊起了自己上大学时看过的日本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他说,那部以机甲战斗为主题的片子有一个悲伤的结尾。伴随一首名叫《Come On,Sweet Death》(《来吧,甜蜜的死亡》)的歌,主人公们拥抱着心爱的人化为虚空。那天,他向妻子艰难地重复了那首歌的歌词:“So with sadness in my heart,I feel the best thing i could do is end it all and leave forever.”(怀着内心的哀伤,我想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和你永别。)

《三联生活周刊》是每年还在阅读的唯一纸质期刊。7月3日的2023年第27期封面故事是《人生最后一程,如何走得安宁?》,关于中国人的死亡教育主题。王安的“死亡计划”,是其中一个故事。从《Come On,Sweet Death》我想起给花卷淘有一套《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

我的漫画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鸟山明《龙珠》、车田正美《圣斗士星矢》和北条司《猫眼三姐妹》、《城市猎人》,在富坚义博《幽游白书》和青山刚昌《名侦探柯南》后才是《新世纪福音战士》。

漫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由贞本义行于《月刊少年Ace》1995年2月号—2007年12月号连载。看《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的人,整整晚了我一代,不过现在也是中年人了。昨晚从客厅书架最下层找出来,今天一气翻完全套十四册。

我没有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动画片或电影,不过极喜欢宇多田光版《FLY ME TO THE MOON》。

【读书记1358】万玛才旦《气球》

我是先看了电影接着读原著。与原著相比,电影《气球》增加了奶奶转世和德本加写了一本名为《气球》的小说两条支线。

奶奶过世一年后,达杰和卓嘎的大儿子降生,因为身上与奶奶同一个地方有一颗黑痣,被家人认定为奶奶的转世。

卓嘎的妹妹卓玛,因为年轻时与德本加的感情问题而出家。多年后重逢,德本加送给卓玛自己写的小说《气球》,说当年其实是一场误会。但回到家,先是卓嘎把书丢进火堂,卓玛抢了出来;在外出化缘时,已离婚的德本加来找卓玛,想解释当年的事,卓嘎把烧过的书还给了德本加,并要他不要再找卓玛了。最终误会还是没有解开。

除了这两条对主线起到加强作用的支线,电影与小说高度一致。就连人物的对白都与原著一样。读小说就像是在读剧本,这是一种新体验。

译林出版社“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之一种,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气球》,2020年5月1版,2023年6月3印,收从1995到2017年间《嘛呢石,静静地敲》、《乌金的牙齿》、《塔洛》、《气球》等十部万玛才旦代表作品。总阅读量1358本。也许是对文化背景和习俗不熟悉的关系,超过一半的作品我没看明白。也许过几年再翻会有新收获,这些作品还不足以吸引我多次反复阅读——不过《站着打瞌睡的女孩》、《流浪歌手的梦》、《诱惑》和《塔洛》四篇还是第二次读了,都收在之前读过的万玛才旦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塔洛》里。可见我还是有点喜欢万玛才旦的作品,至少和次仁罗布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