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

【读书记1396】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石黑一雄作品,之前读过《远山淡影》,感觉还不错,阅读基本顺畅愉悦。但他的代表作《长日将尽》,周末看到第五页就进行不下去了,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找不到阅读的愉悦。昨晚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只到第五页,就睡着了。没关系,这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读者的问题,就是作者风格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不搭,互相不对路而已。今天把这本书还给了L老师,他上周五借给我读,16万字的小说原计划周末就能读完的。

“作为一个出生于中国偏远县城的70后,每当看到一些知识分子把八十年代当做黄金时代来追忆时,我总觉得很隔阂,甚至有淡淡的反感——全中国几亿人,有几个当时是在文学沙龙中高谈阔论?你们的80年代是启蒙、是觉醒、是啤酒和烟味中的灵感碰撞,但我们的80年代是贫困、是压抑、是《站台》里流离失所的青春以及《立春》里腐烂成笑话的梦想。

有的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 有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从小镇做题家升华为精英的学霸小女生,读书多,善思考的生活感悟,就是比同龄人深刻很多。

刘瑜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1版,2018年8月5印。总阅读量第1396本

这是最后一次了

周一开会,让重新布置中文教室。我说已不知中文教室是哪一间。之前的中文教室,现在里面有桌上足球机,还有一台冰箱,书架上摆的是性教育手工,墙面上除了网红牛皮纸卷筒,还贴满各种花花绿绿的装饰,连我“三近斋”和“晋唐心印”装好框的两幅字都不知所踪了。椅子横七竖八,桌面、地面常常废纸、文具一片狼藉。

最近几年,我的课常常被莫名取消,而替代的人往往不堪。这个学期开始时,又没有让我上中文课。教室自然也让出来给新来的Y和B作为了“活动室”,语文课的内容也是各位自己想上什么就是什么。在开学几周后,再次,又重让我再继续上中文课,并采用我的自编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因为同时还要上地理和历史课,我的自编教材也涵盖了史地的内容,而“活动室”墙上竟还保留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或许是因为这两幅地图的尺寸足以大到需要整整一面墙,可以使“活动室”在“国际化”的“胸怀世界”方面能有所呈现的缘故罢,我才得以在“活动室”内上课。

会后,Y带着她的性教育手工们撤了出去,并把“三近斋”和“晋唐心印”重新找了出来。我花了两天时间,将桌上足球机、冰箱、堆满杂物的杂物架和时尚杂志等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清了出去;将墙面铲干净,把“三近斋”、“晋唐心印”和曙光老师写的《心经》重新上架、上墙,并把两张地图重新挂在原来的墙面上;调整了不尴不尬不靠墙也不居中的书架的位置,整理、分类、上架了图书,也把被遗弃在库房角落吃灰的围棋翻找了回来。重新布置了桌椅,在桌面上放了三个桌牌来提醒使用教室的师生,一是“来时如何/去时如何”,教室教具用后恢复原样,也是要知为何而来,要有何志向去往何处意;一是“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自心清净自然教学清净、教室清净;一是南宋道士白玉蟾的“无言便是怀仙处”句,临风对月,但求无愧于心。终于,“三近斋”恢复了原样。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这个学期我除了中文,历史、地理和游学也在这个教室里上,于是时隔四年半,“三近斋”又再次成为了幸福文学院

这半个学期的各种折腾、消耗,就是过去几年的缩影。一位家长式的校长,一个有理想但没方法的管理团队,一群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在经过一帮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标新立异靠拍脑袋来做决定的“创新教育者”名为“创新”实为争权夺利的纠缠不清最后,不知道这句话该说“最后不过是恢复原样”好,还是“最后还好恢复了原样”好些。

我这个曾经的力道绵长的老愤青、贴地飞行的伪文青、毙于城门五尺处的攻城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后又败败而再战的创业总是失败者、不畅销杂志的主编,现在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的中年生活幸存者对自己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想在红尘中厮混,我只想寻求安宁和没有悲伤的喜悦。”(鸭长明)

【读书记1395】周作人《过去的工作》

睡前枕边书,在书架上随手抽一本一晚上可以翻完的书。从一溜止庵校订的“周作人自编集”中,扯了一本最薄的——周作人《过去的工作》。

传说中的“文抄公”,功夫果然了得。但凡“闲谈”,任一话题拎起来,都能哪朝哪代谁在某本书里有几则,谁又在哪本书里也有一说,一篇下来,抄得漂亮全在海量的阅读和超强的记忆。

以《谈胡俗》一篇为例,先是“萧伯玉《春浮园偶录》,在崇祯三年庚午七月二十二日条下有一则云”如此如此;又“《入蜀记》多记杂事,又《老学庵笔记》的风格,故读之多兴趣,如卷四记过黄州时事,八月二十一日条下云”如此如此;再“《北行日录》卷上记乾道五年十二月九日入东京城,十日条下有云”这般这般。大抵如此。

今夜枕边书,继续读知堂。

周作人《过去的工作》,止庵校订“周作人自编集”之一种,2013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95本

【读书记1394】陈尚君《转益多师》

下午,和学部负责人S老师聊到“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这个话题。我认为这是一个看似正确,实则不具可行性的理想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个“伪方法”。因为师生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学生的兴趣各异,老师通常无法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提出有深度的建议,采取能对应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昨夜枕边书,正好读到这么一段:

“在学术的道路上,优秀老师的关键指引极其珍贵,真如荒漠甘泉,黑夜明灯。但学问又纯粹是个人的积累、探索与发现。老师的指示是他的心得,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研究新课题、探究新问题时,又会遇到许多新的麻烦,那就要看各自的才分、毅力与悟性了。《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岳飞说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是而已。”确实,如是而已。

读“大书”通常比较漫长且吃力,所以需要一些闲书来做填缝剂或润滑剂。陈尚君《转益多师》,25篇随笔,谈师生谈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第四辑”之一,2015年8月1版1印,我喜欢的口袋本。枕边书两夜翻完。总阅读量第1394本。不觉间,已是今年读的第101本书。最近几年的读书计划都是要少一点,最好一个月一本,一年十本(套)就好了,但总是处于失控状态。这不好。

【读书记1392/1393】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刘义庆《世说新语》

自在幸福学堂代课,七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地理是历史的认知基础,历史是文学的诞生基础,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基础常识。尤其是这个学期,初中的地理、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和语文都是我任教,这就更方便我在课堂上将三个学科融到一团。以至于在语文课上,有学生的作业是先去弄清楚一个历史时期,有的是要去在地图上找到某一山脉或半岛的所在,并分析其在军事和商业上的意义;在历史课上,有学生的作业是去了解一首古诗词,有的是用地理术语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推进。所以新生会常有这样的疑问: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还是地理课?我的回答是:都是。

作为文史地三门课的临时代课者,还好平时略有一点点阅读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感储备不足,力有不逮,就要刻意去填补这方面的不足。对我来说,最容易的方式还是读书。

断断续续一个月,翻完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虽然其中有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的认知上的偏见或不足,但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偏见里,也即是每个人的偏见成就了他,所以了解偏见也是学习和认知。

用时四个月翻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还是不能完全明白,但也收获不少。

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1版,2021年12月2印,一套上下两册,45万字。总阅读量1392本

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总阅读量1393本

下一本书,是一本大书,不单是开本、字数、内容还是影响,都很“大”——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首选教材,迈阿密大学地理学教授詹姆斯•M.鲁宾斯坦的《人文地理学通识》。

【读书记1391】阿乙《模范青年》

“我们很少听说城里人与县里人联姻,市和县是不同的世界,天上地下,泾渭分明,不可逾越,同时也充满绝望。但是三线厂提供了融合的可能。它像是城市委建到乡下的一座卫星城,对无数积极向上的小镇青年构成诱惑,也让不少城市人觉得尚可将就。最终很多人在这里不知不觉度过一生,混合、同化、通婚,演变为一种区别于世外的单独人种:厂矿人。”

我也曾经是厂矿人。只是在中学时就清楚认知,不想在厂矿的弹丸之地里面,从在医院出生到墓地躺平蝇营狗苟终了一生,于是出走,在社会上无论怎么折腾都绝不回去。终于,在四十岁后,不论从思想还是情感上,都与那个厂矿真正割裂,活得像“雾中的影子,或者一个刚结束的梦,存在过,却想不起来。很多孤独、喜欢自我消化的人都这样。他们是写作者的难题。”还好,我不必活在别人的文字里,除了自己也不会有人想写点我什么。不用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几好。只是阿乙的小说《模范青年》里,自由放荡的“我”走出去了,勤奋克己的的周琪源,到四十几岁鼻咽癌离世,也没能实现他的出走。

阿乙《模范青年》,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2012年6月1版,2014年11月3印,淘来的四折九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1391本。有点想找阿乙的其它书来看。忍一手先。

【读书记1390】次仁罗布《强盗酒馆》

老头把车停在路边,屁股坐到地上,喘着粗气问我:“你要去哪里?”老头的声音跟我死去的爸爸声音很像,低沉坚定,这让我倍感亲切。

“本来想去拉萨,现在没钱了,只能回家去。”我说。

“没钱就不能去拉萨吗?”他长出了一口粗气,又说:“看,后面那些个磕长头的人,跟我一样都没有钱,可是我们有信仰,所以就不会轻言放弃。”

“你们是朝圣者?要一路磕头到拉萨吗?”我问。

“是啊!我们要通过磕头,表明我们对佛祖的信仰,也给自己积点福报。”老头说话还是有些喘气,脸颊红润,下颌上的白胡须随风飘动。

“你不嫌我们走得慢的话,就跟着我们走吧。一路上给我们帮帮忙,这也是给自己积德。”老头把缠绕在手腕上的佛珠取下,一颗一颗的拨动。(《叹息灵魂》)

次仁罗布的书,之前读过短篇小说集《放生羊》和长篇小说《祭语风中》,但都已经忘了内容。《强盗酒馆》是第三本。都是充满西藏气息的文字和故事。上一次去拉萨,已经是八年前。每次在书上读到或是在电影和路上看到朝圣者,都会想起我经常说的“慢慢来会比较快”这句话。

《强盗酒馆》收录次仁罗布2009—2018年间发表的8个短篇小说,译林出版社“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之一种,2020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1390本

【读书记1389】理查德·伯恩斯坦《究竟之旅》

“高度哲学化的佛教是世界上最不像宗教的宗教,它不依靠某个神秘的、不可知的、无所不能的神来使人们忽视生命最大的秘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存在?我们死后将会如何?罪恶为何存在?为何需要向善?佛教的存在主义要求我们确定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依靠神——就算菩萨有相当强大的力量,比如玄奘信奉的观音菩萨。

“马可·波罗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和名誉,而玄奘则是为了智慧,为了一切人类的福祉。

“我坚信我们应该向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致敬,而玄奘就是其中之一。重走他的旅程将是终身难忘遇的体验和一次终极之旅。”于是美国人理查德·伯恩斯坦决定要逃离庸常的生活,重走玄奘之路,与玄奘、与历史对话,重新认识、发现自己,于是有了《究竟之旅》这本26万字的游记。

理查德·伯恩斯坦《究竟之旅》,新星出版社2019年1版1印。在枕头上翻完,总阅读量1389本

大前天开始读《究竟之旅》时就在想,自己翻看过一千多本中文书,就算逃离不了庸常的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小小冒一次险——用一个月的时间读一本英文书,并译为中文?

昨天课后,爬了幸福学堂的书架,找到几本已旧到书页发黄变脆的原版书,一直插在师生面前好几年却没有人去读它,好可怜。挑了一本最薄的带回座位,准备这周就开始这个计划。

晚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太座,“你之前全力去学英语,但通过努力证明自己这个时候已经学不了这个了。”她说。“我想再试试,但还没决定。我再想想。”我说。

今早第一节课后遇到送学生去美国刚回来的Larry老师,他说带了几本好书给我。有点不淡定了,一个在美国度过青春期,文化和信仰与我完全不同的老师,带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书?

大课间Larry老师把书拿给我时,那一刻,那个人、那些书,熠熠生辉,对我来说没有比书更好的礼物了——一本全新的京委本《圣经》和两本口袋本英文旧书《Done.——What most religions don’t tell you about the Bible》、《The End of Reason:A Response to the New Atheists》!在成为佛教徒之前,为了尝试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讲什么,曾读过《金刚经》、《华严金师子章》和一些禅宗公案,还有和合本《圣经》、《古兰经》。万法皆缘,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是好门,我觉得我的英文垦读计划就这么要从耶稣基督的光芒里开启了。

【读书记1388】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一个村庄的家》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短篇小说集《一个村庄的家》,读下来印象不深刻,甚至没读出出版说明里“哈萨克族的光亮和信仰”来,就是读过了,模模糊糊留了一个半个人物碎片和一句“其实,一个普通人活一辈子,活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尊严”。一开始以为可能是因为我欣赏不来纯文学,也可能是因为是民族特色不够吸引,现在敲这个记录才发现,因为我就是一个人生已过半,对自己的普通全盘接受的普通人,自然另一些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已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译林出版社这个“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的系列9种9个人中,我还是比较喜欢藏族的作家万玛才旦、次仁罗布和扎西达娃的作品。可能是因为有一点信仰的原因。

花卷读了舒娅《心理学入门:简单有趣的99个心理学常识》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后,想继续读一些比较轻松实用的心理学方面的书。董光恒的《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还要几天才到,就从书架上抽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给她先混着眼睛。

书架上紧挨着《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抽下来读了前言,写得真好,好多人都是那么想的和那么做的,但没人会(敢)那么说,但马基雅维利说出来了。现在对政治一点兴趣也无,换了理查德·伯恩斯坦的《究竟之旅》,看看一个美国人是如何重走玄奘之路。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一个村庄的家》,译林出版社“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之一种,2020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138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