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译作最大的冒险

二十四书香书店没有童书区。野贤书局新光店符合我口味的书,又没有二十四书香书店多。这几周,我就先和女儿去野贤书局新光店,然后再去二十四书香书店,一天要逛两个同一个主体的书店。今天加了新光店长的微信,以后我想买的书,先与店长联系,在换班时员工将书从二十四书香书店带到新光店。皆大欢喜。

下个月,野贤书局六广门总店开业,二十四书香书店也就成为过去了。

今天买的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严永兴、郑海凌译,中信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月一版,二〇一九年六月九印,七十五万字,九百一十三页,和一本《现代汉语辞典》一样厚。这本书,广西师范大学版的译名是《生活与命运》,译者力冈。不知道这两个译本谁更优。因为这是一本被前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认为“比《日瓦格医生》更加危险”的文学作品,译者的水平,决定了中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程度。读译作,最大的冒险就是译者的能力和学养。

可是,我的《日瓦格医生》还在书架上吃灰。

第一本水上勉

今日大晴。已经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雨。还有十二天“霜降”,就一日寒过一日。

长假结束后两个工作日,今天周日,明天就开始完整的一周。前天讲《六祖坛经》,人手一本金陵刻经处四眼线装繁体竖排本。从书籍装帧和版本讲起,两节课讲了《六祖大师事略》六十一个字。说好讲到哪里他们实在是听不懂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就停。但没有告诉说停了《六祖坛经》我们就来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埋个伏笔,说不定到不了卢梭。

一个星期读一本书;一个星期去一次书店;一个星期买一本书。这是和女儿的约定。

“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这个系列的“春”“夏”两本,女儿读完了,很喜欢。今天在野贤书店,她买了这系列的第三本“秋”,把“冬”也挑了出来为下周备着。我买了水上勉的短篇小说集《盲歌女阿凛》,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经典文库”系列之一,二〇一八年七月一版一印,锁线胶装。这是我的第一本水上勉(一九一九年三月八日—二〇〇四年九月八日)。水上勉从事过送报、卖药、编辑等三十几种职业,熟悉日本下层社会的生活。我从事过的职业,也差不多有这个数。虽然经历相似,但天赋不同,并且我读书太少,他在我这个年龄已经出版长篇小说《雾和影》(一九五九),我还在恶补早年欠下的书帐。水上勉与与松本清张并列为日本社会派栋梁作家。松本清张的书我也没看过。如果这本读下来不错,就延伸到松本清张,否则就此打住。

今日の收获

国庆中秋长假最后一天,也是二十四书香书店会员二至五折活动最后一天,掐着优惠活动和长假的尾巴进城淘书,大收获。五本新旧书,定价合计一百八十四元,折后价五十元四角。

《私人生活史IV: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到世界大战》,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八年六月一版一印。五十六万字,五百九十页一厚本,定价六十八元,折后会员折,实付十三元六角购入,相当于是打二折。秋蚂蚱在店里,看到我就说:“好多好书,他们不知道,都拿来打折,可惜了。”说完递给我这本说,例如这本,很有趣。既然是老板读过并推荐的好书,当然要买。我说。可惜店里这套书只有这一册,否则全套搬回家,慢慢看。我建议在新店“野贤书局”设一个不打折区,“有!新店就有签名本、毛边本专区。”秋蚂蚱说。我开始期待。毛边本。

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贵州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十月一版一印,出版已近二十年的书,九品自然旧,定价三十八元,折后会员折,实付十一元四角购入,相当于是打三折。乐嘉藻是贵州黄平县人,光绪举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曾参加公车上书。旋自费渡日本考察教育。1904年与士绅于德坤合资创办贵州第一所新式学校蒙学堂。1907年参与创办《黔报》,任编辑。又结交张百麟,支持自治学社的革命活动。1909年(宣统元年)贵州谘议局成立,当选为议长,积极参加国会请愿运动。《中国建筑史》,后来梁思成也写了一本,并有《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一文载于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大公报》第十二版,《文艺副刊》第六十四期。梁认为乐嘉藻“既不知建筑,又不知史,著成多篇无系统的散文,而名之曰‘建筑史’。假若其书名为‘某某建筑笔记’,或‘某某建筑论文集’,则无论他说什么,也与任何人无关。但是正在这东西许多学者,如伊东,关野,鲍希曼等人,正竭其毕生精力来研究中国建筑的时候,国内多少新起的建筑师正在建造‘国式’建筑的时候,忽然出现了这样一部东西,诚如先生自己所虑,‘招外人之讥笑’”。然而我又听秋蚂蚱说,若无乐嘉藻,就不会有什么“中国建筑史”,他是读过梁乐二人的两部《中国建筑史》的。

罗树宝《书香三千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一月一版一印,印数四千册,定价四十二元。封面破损,折后会员折,实付十二元六角购入,相当于是打三折。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书分“史卷”和“赏卷”两卷,从图书之源头写到图书的鉴赏。我明天开讲《六祖坛经》,选的是金陵刻经处线装本,正好讲讲中国书籍包背装、蝴蝶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线装等装订形式;书口、鱼尾、版心、天头、地脚、书耳等版面和装帧知识。

傅璇琮《书林漫笔》,北方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九月一版一印,“老橡树文丛”之一种,定价二十六元。折后会员折,实付七元八角购入,相当于是打三折。

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第四册(晋书),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册无版权页无定价。老版旧书,版权页和定价通常在一套书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查下来应是中华书局一九七六年版,全六册定价八十元。这一册,书店定价十元,实付五元购入。买这本,实在是因为喜欢这种简约不简单,老老实实做书的老派作风。结账时,我在收银台和秋蚂蚱说,旧书区还有《清史稿》三册零册,全四十八册,缺太多了,没入手。“淘书嘛,喜欢的就入手,慢慢遇也是乐趣。”他说。“也对”,我说:“每次总有想买的书没买,留个念想,下次就还要来。”

《独唱团》十年

昨天淘来的旧书,漏记一本,韩寒主编的《独唱团》创刊号,也是唯一的一期。书海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六月一版一印,定价十六元,封底右下角的定价上方有字“贵州地区发行”。书店定价二十元,实付十元购入,正好今年也是《独唱团》诞生和消亡的第十年。

韩寒认为,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独立文格。而中国供稿者的稿费普遍异常的低,是中国产生大量文化垃圾的原因,因此《独唱团》给出高于一般杂志稿费标准数十倍的稿费,希望能真正求得好文章把杂志办成功。封面推荐的原创文章,稿费为二千元一千字,这是当时国内行业标准的十到四十倍,也是国内最顶尖杂志给特约顶尖作家稿费的四倍;普通内插照片一千元一张。那时我正做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在杂志敲专栏一百五十元每千字和一百元一张照片的稿费,也已经是编辑按普通的高标准定价了。当时的稿费,现在看来除了满足我们这代人自己的字印成铅字的一种憧憬和荣誉感外,一无是处。

《独唱团》双月刊创刊号,于二〇一〇年七月六日正式发行。因为当时还没有获得刊号,所以暂以丛书书号的形式出版。在上市的第二十二天,发行量突破了一百万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韩寒发博文宣布《独唱团》无限期地停止。这创刊号也就成了唯一的一期。当时有媒体称《独唱团》第二辑因没有得到审批而被迫推迟上市,而出版商的规避也是致使杂志“难产”的原因。

以韩寒的影响力和能力,怎么可能会搞不定刊号?在我看来,如果你看过这第一期的作者名单和内容,就会知道《独唱团》一期绝响的原因。这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估计也没有哪家出版社会(敢)接盘(现在再翻,竟然发现咪蒙也是作者之一)。

我对韩寒,各自八竿子打不着的各自的人生;对他的作品,从读者的角度,谈不上喜欢,也不讨厌,但至少对他在独立人格和独立文格上的尝试怀有敬意。总会有人去做点什么。之前书架上只有一本韩寒的书,现在两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二〇一〇年九月一版一印。韩寒在《独唱团》上连载的就是这部小说。

自得其乐

长假也好,常态也罢,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得其乐,各得其所。

午饭后,女儿去看电影《姜子牙》,我去二十四书香书店淘书。老板秋蚂蚱前辈和高姐也在店里。高姐在旧书区拍照发朋友圈荐书,秋蚂蚱看在我蹲在书架前,就过来打招呼叫我“毛豆老师”,我说:“要把老师拿掉才对。”转身他送客人出门,别人叫他老师,他连说不要叫老师,当不起。我心里说俺也一样。

六广门新店“野贤书局”已经开始装修了,估计元旦前就能完成搬家和新店开业。秋蚂蚱说到处都要花钱啊,我说那是,墙上、地上都是一张一张百元钞票、一本本书铺出来的。心情也一样颇复杂。

二〇二一年,市区新店更接近客户,就能活得更久一点,但我逛书店就没那么方便了。这感觉,就像生活里没了盐。盐不能像吃饭一样一勺一碗的吃,只能一点,但不论什么菜都离不开这么一点。不过还好新光里有一家分店,虽然书少了点。其实,我逛书店,买书第二,逛才是第一。好多时候,其实我也不晓得要买什么书,但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了,去书店就总有新发现——原来关于这个我也一无所知,还好有这本书帮我堵住这个洞。

今天淘到旧书二本新书九本。

书店工作者雪瑞登·海伊《书中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九月一版一印,十年前的畅销书,或许是当年的《岛上书店》或《书店日记》。定价二十九元八角,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入手。

张伟《尘封的珍书异刊》,百花文艺出版社,版次印次不详,因为该书没有版权页,不是被撕掉了,就是没有,也不像是一本盗版书。在二十四书香书店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盗版书的。这本书应该出版于二〇〇三或晚一年,因为作者的前言和后记落款都为“作者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十八日于上海图书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书,或许这本书后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定价二十八元,书店定价二十五元,实付十二元五角购入。

新书是河北教育出版社“三味丛书”十六种之九种。

黄苗子《苗子说林》,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

韩羽《韩羽小品》,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七元三角,实付八元七角购入。

方成《方成漫笔》,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元九角,实付五元五角购入。

廖冰兄《冰兄漫谈》,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三元九角,实付七元购入。

钟灵《钟灵锁记》,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六元八角,实付三元四角购入。

郁风《时间的切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印。定价十六元五角,实付八元购入。

端木蕻良《车轮草》,一九九七年九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元七角,实付五元购入。

韩尚义《带咸味的糖》,一九九七年四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四元六角,实付七元三角购入。

詹同《冰核儿集》,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印。定价十一元,实付五元五角购入。

这套丛书余下七种,得慢寻慢遇,急不来。盖印,插架,慢看,慢读。

野贤书局:读者和书店的关系

野贤书局六广门总店开业时间还在待定中,倒是新光分店在大前天,九月二十号先开业了。今天在派出所给儿子改名后带女儿去“打卡”。

环溪河上一座明德桥,桥这边是野贤书局新光分店,那边是原新光厂区改造的文创区“新光里”。宋晓勇在《新光厂印象》一文里说:“新光厂是三线建设时期落户新添寨的一座老厂子。可以说,它承担了新添寨地区最早的繁华和热闹。环溪河从厂子里蜿蜒而过,厂内大树参天,荫翳蔽日。多年前,由高圆圆主演的电影《青红》,曾在这厂子里面取过景。”很快二十四书香书店就会搬到六广门,成为野贤书局总店。我在微信发了一条朋友圈:

以后每周的新去处就是这野贤书局新光店了。对我来说,不管是之前的五之堂,现在的二十四书香书店,还是新张野贤书局,只是书店的店名不同,但对我来说都是一家书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书店,没有之一,我生命中的盐——每次去都是在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让我在自己的无知和愚蠢里上下浮沉,欲罢不能。

《黯食记:贵州味道》一书的作者邹宁(黯石)评论说:“像是定期去做精神透析啊。”

野贤书局的“局座”秋蚂蚱评论说:“你的谦虚,是在换着法子鞭挞我的狂妄。我脊背火辣辣。”

其实,我真的不懂得谦虚。如果我懂得谦虚,我的字就不是“愚直”了。

一位读者和他喜欢的一家书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认为是一位病人对专科医院的依赖,一对病友的互相淘汰、互相吸引和互相成就,也就是互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次和秋蚂蚱局座聊到这个话题,最后的总结是:大家都有病。

作为一对病友,逛书店是不可能不买书的。今天挑了一本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姑妈的宝刀》,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八月一版,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五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那年。这一周仔细读了两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换一本不废神的翻。女儿挑了文鲁工作室绘本《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春》,江西教育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十六开。这一套有春、夏、秋、冬四册,女儿说:“我一次买一本,来四次就能买齐这一套了。”

怀念漫无目的读书

昨天下午进城办完事,距离去接女儿放学还有半小时的空闲,就歪进二十四书香书店,淘旧书。

二楼旧书摊,在我扫荡过七八次后,还是又收获四本:

王力《音韵学初步》,商务印书馆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一版一印,四万六千字,七十页,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定价三角,书店定价十元,实付五元购入。封面和扉页右下角都有一枚红色椭圆“中国公路运输工会贵州省客车大修厂委员会图书专用章”,书基本没有翻阅过的痕迹,纸张发黄,八品自然旧。

李新魁《古音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一版,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印,九万两千字,一百三十九页,也是薄薄的一本,定价三角九分,纸张因年久发黄,八品自然旧。书店定价五元,实付二元五角购入。买这两本音韵学的入门册子,还是因为上课,讲诗词和文言文就不得不说古音,尤其是好些诗词,现在读来既不顺畅又不押韵,感觉非常怪,这就是这些字的古音与现在的发音不同。古音是什么?怎么形成的?现在经常涉及到的有哪些?问题若干而不得解决。买来到手,顺便一翻,额头涔涔汗如豆,脊梁两侧汗淌如溪流,如果学古诗严格按照古音,恐怕教科书和很多老师(包括我这个打酱油的)教的都是错的。不过“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天书’,看不懂的”,所以大家也就都偷了懒,教科书上怎样写就是怎样了。这也不能说是教科书有错,因为现在这些字就是这样读的。我尽力而为,想要弄明白音韵,就算穷尽余生也是做不到的。

庞朴《公孙龙子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七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两万五千字,四十四页,也是薄薄的一册。定价一角四分,书店定价六元,实付三元购入。八品自然旧,翻阅过的痕迹不明显,封面上一枚“国营一八三厂工会委员会”圆章。讲先秦时,我提到过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家里有中华书局《公孙龙子(外三种)》,淘来做个比较,知道多一点,犯错少一点。淘到的旧书常常让我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常的不同面,一面如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并常常引用的这一段“十三大柜子的古书被红卫兵抄走,堆在学校地下室里。这些书都是宝贝,珍本善本自不必说,名贵碑帖不胜枚举。地下室很潮,书多霉烂;而且地下室紧挨着厕所,古文纸软,学生们上厕所就进来撕一叠当手纸用。书全毁了!什么“有辱斯文”?要是有斯文哪来的“文革”?“斯文”是什么?是五千年文明吗?你怎么不想想,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为什么下了“文革”这么一个既野蛮又荒唐的蛋来?”另一面是,每个厂矿、单位,几乎都有相当的藏书,并且书都不错,选书的人可以说都比较有眼光(当然也有大量的通俗读物),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是比现在的人更有文化?还是更愚昧?

李群注释《<梦溪笔谈>选读(自然科学部分)》,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五月一版一印,八品自然旧,定价六角,书店定价十二元,实付六元购入。家中有中华书局《梦溪笔谈》全本,买这本书是偷个懒,取个巧,将《梦溪笔谈》中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二百多条中,选注了八十六条,分了化学、气象、数学、物理、工程技术等八类,是我中文(文言文)跨学科的现成素材。还是和上课有关。

怀念漫无目的买书、读书的日子。

第一本网格本

这周去了两次二十四书香书店,周三和昨天(周五)。就快搬店了,去一次少一次。

昨天下午抱着捡漏的侥幸心理,在二楼旧书摊泡了两个小时。二楼的旧书已十去其六,剩下的大多不是残本、破损品相不佳,就是书本身内容不怎么好,不过我一本一本一架一架细细“扫荡”下来,收获旧书七种九本,尤其是淘到一本“网格本”,也不枉我十指摸黑。

“网格本”是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研究制定选题,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出版的的一套大型丛书。

这套书初期定名为“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文革期间一度终止,文革后一九七八年恢复出版,定名“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这套丛书因其在绿色(人文版)或灰色(上译版)的封面中间最显眼的部分,以双线环饰围起的斜向交叉网格,网格交点上又缀以似圆实方的结点,作者名、书名及丛书名均匀而醒目地分布于网格之上,而被简称为“网格本”。

外国作品,如果不能阅读原文,就要读译本。好的译本让人如饮甘露;差的译本味同嚼蜡。因此每当一本译作我读不下去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译者的水平怎样,是否忠于原作。“网格本”从一九七八年恢复出版至今,几乎每推出一种就被读者和藏书者抢购一空。大家除了喜爱这种具备统一美感的封面设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各书的译者,都是国内翻译界中学风严谨的一流翻译家(有的同时是知名的学者)。他们既忠实于原文,又保持原作风格,孜孜矻矻、精益求精。为完成一书,常达数年以至十数年。这些译本,堪称精品。

约卡伊·莫尔《金人》,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版一印,四十一万一千字,六百三十二页,定价一元九角,书店定价三十元,实付十五元购入。书名页有一枚蓝色圆形“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图书专用章”,章上粘贴有一张乌当区图书馆图书借阅期限表,表中记录了从一九八三年八月八日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八日,共有四次借阅记录。整书八品自然旧。这是我的第一本,也可能是唯一一本“网格本”。

除了“网格本”,其他几种还值得一记。

《梼杌闲评》,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之一种,一九八三年九月一版一印。定价一元七角五分,书店定价二十五元,实付十二元五角购入。《梼杌闲评》是明代李清创作的,描写明末阉党、东林党和复社之间斗争的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书五十回,成书于明崇祯年间。全称《祷杌闲评全传》,又名《祷杌闲评明珠缘》、《明珠缘》。

《古代汉语》全三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一版,一九八六年四月五印,繁体横排,封底均有“乌当区新华书店”售书章一枚。三册定价五元五角五分,书店定价三十元,实付十五元购入。

《稼轩词选注》,扉页有毛笔字“一九八三年四月购于水城”,俊秀不羁。齐鲁书社一九八〇年九月一版,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印,定价六角六分,书店定价十八元,实付九元购入。

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一月一版,一九八〇年一月三印,繁体竖排,定价五角八分,书店定价十八元,实付九元购入。封底一枚红色椭圆“红林子校图书室”章。唐代元稹有《莺莺传》,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后来元代的王实甫参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写了《西厢记》,因此有了“董西厢”“王西厢”之分。清代金圣叹删本,变喜剧为悲剧。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莺莺传》传奇小说为基础,并有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作品的影子,因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通称《董西厢》。《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最完整的作品,有明刻数种,即黄嘉惠刻本、屠隆刻本、汤显祖评本、嘉靖三十六年张羽序刻本、闵齐刊《西厢六幻》本。后暖红室刊本即据闵本翻刻。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以《西厢六幻》本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排印。大爱。

多雷插图版但丁《神曲·地狱篇》,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二月一版一印,有二十九幅插图,单册无定价,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

金木散人《鼓掌绝尘》,华夏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丛书之一种,一九九五年九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扉页有红色“文豪音像图书城售书章”一枚。定价十五元五角,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至此,《才子佳人小说简史》一书中所涉重要作品,差不多都已收到,剩下的就是慢慢读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常常唏嘘流光易逝,书读不过来,只好放在枕头下面常换常新,也算是对每本书都雨露均沾了。

淘旧书八种记

前天(十六日)路过书店,进去淘得旧书八种。都是些有年头的书:

《前后七国志》,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一月一版,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印,简体横排。前二十回为明朝吴门啸客述《前七国孙庞演义》,后十八回为清初烟水散人徐震《后七国乐田演义》,这两本演义是两个朝代的人所作,而且格调迥异,书坊将二者合刻为《前后七国志》,始于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的啸花轩刊本。湖南人民出版社这个版本,以京都文和堂刊本为底本,以宝华堂刊本和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参校。印数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三十六万三千册。二十一万字,定价一元三角,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入手。书名页有一枚蓝色圆“贵阳市乌当区图书馆图书专用章”,书名页上粘贴的图书借阅期限表上,只有两次借阅记录,一次是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一次是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一日。

《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〇年八月一版,一九八五年四月三印,简体横排。定价八角二分,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这个版本以南浔嘉业堂藏明万历年间刻本《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排版,保留了原版本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秦淮墨客序。这书的印量更是惊人,有一百〇九万二千册。

《汉书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版,一九七九年三月六印,繁体竖排。似乎从一九八〇年开始,书籍渐渐都调整为简体横排了。十八万七千字,定价一元,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封面有深紫色方形印章二枚,一为“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贵州汽车制造厂宣传科”,一为“贵州汽车制造厂宣传科资料室/编号NO:”这枚印章里有手写蓝黑墨水数字“036”。一个工厂的宣传科资料室,通常在一个小厂差不多就是图书馆性质,千人以上大厂就会有专门的图书馆(室)。那时候可供馆藏的书籍种类不多,相当部分还是以古籍为主。

《玉娇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一版,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印,“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之一种,定价一元三角,书店定价十二元,实付六元购入。

《万花楼》,豫章书社一九八一年三月一版一印,定价一元一角,书店定价八月,实付四元购入。

《三春梦》,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元〇五分,书店定价十八元,实付九元购入。书名页有朱印藏书印一枚,遗憾自己读书太少没文化,认不得印里是两个什么字。序前有绣像四幅,每幅三人,惟妙惟肖。

魏子安《花月痕》,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一版一印,定价一元二角二分,书店定价十五元,实付七元五角购入。

[德]安妮·弗兰克《一个少女的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一元,书店定价八元,实付四元购入。书名页上粘的图书借阅期限表上记录了从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至一九九〇年元月十八日共六年间的八次借阅记录。这本书粉色封面和这个书名,让人感觉朦朦胧胧又神秘、躁动,或许是借阅次数高于其他书籍的原因。现在,这本书另一个更稳重和贴近内容的书名是——《安妮日记》。年初我曾经对《安妮日记》努力过两次,每次都读不到第十页,完全无法进入,即便它是独具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和经典,最后捐给了学堂的图书馆。我买这本书就为了这个封面和书名,了解一下曾经出版社也多么“不正经”。

淘书又奇遇

9月11日,0:40,3580克,弄璋,记。

陪床两日,翻完书话两本,唐弢《晦庵书话》和拓晓堂《槐市书话》。

有一种书,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很好,但几十年从没读过。它们一直只是真实存在于传说中,是图书馆借阅人次长期停留在个位数、是书店必备但又永远不好卖的那一种,例如鲁索《社会契约论》,于是陪床第三本,在严重睡眠不足状态下,第一次读就停不下来,这本书我应该会读多次。

昨日去二十四书香书店,一百四十二元五角,淘来旧书十九本。其中有两种,颇多惊喜。

富田常雄《姿三四郎》一套上下册,时代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一版一印,二十四万四千字,七百三十页,两册定价一元五角五分。尚侠和徐冰的这个版本,是国内第一版全中文译本。在我理解,这个版本就是富田常雄《姿三四郎》中文版的初版。三十年前,就是这套书,开启了我的日本文学启蒙,至今我书房里,日本或关于日本的书,有独立一架,其规模和数量,与整架外国文学匹敌。书店定价三十,十五元购入。欢喜。

《藏书票风景:创作卷》,鲁迅博物馆编,河南大学出版社“藏书票风景”三卷之一,二〇〇四年九月一版一印,印数三千册,定价四十二元。这册,书衣水渍、污渍、破损,书店定价十八元,我九元购入。河南大学出版社“藏书票风景”共“文献卷”“收藏卷”“创作卷”三卷,为庆祝建国55周年而举办的“海峡两岸书票大展”优秀作品选集。这册“创作卷”本身并不出奇,惊喜的是书里夹有四页信笺,红色双线分行,由于信笺本就薄,再加上有一些年头,四张纸已经发黄变脆,前三页密密麻麻蓝黑墨水写满了字,第四页空白。从第一页信笺页眉“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95.9第1版)和每段首P.578、P.594的页码可知是读书笔记。在一本从旧书摊淘来,出版十几年历史,介绍藏书票的旧书里发现几页旧读书笔记,于我也是一段淘书奇遇。

每次都想将书店购物小票保存,但无奈热敏纸过段时间后就字迹全无,只好作罢。否则,购书小票也是我的一部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