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书记1542】阿托·帕西林纳《遇见野兔的那一年》

阿托·帕西林纳《遇见野兔的那一年》,读过的第一本芬兰小说。已入围我“2025年度最佳图书”奖,值得二刷。

这是一个家住赫尔辛基的中年男子瓦塔南从不堪的生活和工作中逃离,回归自由的故事。遇见野兔只是一个偶然,或者说瓦塔南需要的是一个理由、一个借口,至于是一只野兔还是松鼠,不重要。

瓦塔南的工作有多不堪?“那是什么烂办公室,还有,什么烂工作!不就是一份成天揭发社会八卦的杂志,对真正该揭发的社会建设弊案从来只字不提。在每周的发行封面上,刊登的总是一张张成天游手好闲的家伙、选美小姐、名模、演艺世家新生儿的照片。瓦塔南曾经很满意这份在大报社里的记者工作,他曾一度很高兴能够有诸多机会去专访那一个个外界难以理解的家伙,甚至能采访到受政治迫害的人。他以前真的认为这是一份好工作,至少能为社会大众揭露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随着年岁渐长,他甚至不再幻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有用的事。他只顾着做好人家交代给他的事情,只满足于不添加任何评论的报道。他的同事们,一个个也都是失意且对未来不抱希望的人。”

他的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瓦塔南并不爱太太,用一句话来形容,她很不贤淑。从他们结婚以来,她就一直令他难受,或者可以说,她很自私。她总是会买些很可怕的衣服,既丑陋又不太实用,而且没有什么场合适合穿,到头来连她自己也不再喜欢这些衣服。瓦塔南相信,如果换丈夫可以像换衣服那么轻而易举,太太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甩掉自己。”

在结束一次无关紧要的采访,回赫尔辛基的路上,瓦塔南与同事为在哪里投宿意见不合而吵了一架。他们一路情绪紧绷,麻木且疲惫。驾车的同事躲闪不及撞到了一只野兔,瓦塔南下车查看,发现兔子断了一条后腿,在为它包扎时同事驾车离去,他“终于办到了:独自一人在树林,穿着便装,就着夏夜,完完全全被遗弃在路边。”瓦塔南和野兔的自由之旅、心灵之旅就此开启。

在小村庄,瓦塔南遇到了友好的书报摊女孩和兽医,觉得“这个小村子实在很舒服,于是多留了几天。”;在森林里,瓦塔南遇到了森林大火和醉汉萨罗森撒利。那个夜间“景象十分虚幻:着了火的树木点亮了夜空,颤动的火焰看似开满在溪流两侧一朵朵的巨大红花。因为温度实在热得让人无法忍受,以至于在大火烧到溪边时,两名男子只能躲在溪流中央,也将大酒桶搬到溪流中,只露出头部,一面喝着酒,一面观赏这场由大自然担纲演出的毁灭奇迹。树林不断发出爆裂声,火焰在树枝上轰轰作响,一根根噼啪作响的细枝纷纷飞入溪中,这两名男子的脸在水面上显露着红光。他们一面笑着,一面开怀畅饮。”这种乐观、豁达的松弛感,在每天都是生命里的“关键时刻”,每天都生怕错过什么而急急奔命的城市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不可理喻。然而,这才是生活。

在冬季到来前,瓦塔南搭上长途汽车,穿越广袤且人烟稀少的森林,“在沼泽边缘找了个栖身之所,是一座长满松树的小岛。他每周去西莫耶尔维两次,采买食物,并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几本书。这期间他读了很多好书。”这是我的理想生活,并且我已非常接近这样的生活——2024年就是我“遇见野兔的那一年”。这年搬到偏远小区,有家人和几千册书为伴,每周进城两三次,买书四五本,每天读读书,敲敲键盘记下点琐碎,不需要认识谁,也不需要在乎有没有人认识我。阿托·帕西林纳在书里说:“谁都可以过这种生活,但首先要能够知道弃绝另外一种人生。

昨晚散步,和太座说,卸载手机里社交软件,只保留基本的通信,每天散散步、读读书,做点家务,保持思考,这样就好。

太座觉得我还是需要与这个社会保持一点必要的联系,因为有了输入,要保持输出才行。或许她是对的。但我认为自己记录一下就够了,更多的输出于我,不是非要不可的。

阿托·帕西林纳《遇见野兔的那一年》,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2本

【读书记1541】千代尼《千代尼俳句250》

水面上,闪电的下摆,湿了。

把鸟鸣,让给世界,但留松风之音伴我。

傍晚寺院钟声,被樱花,拦截在半空中。

一年将逝,恼人俗世,只是流水。

源氏物语,在箱子里,读了一半。

翻完这本书又添新知,加贺千代女在五十二岁落发后,被称作千代尼,她是松尾芭蕉的再传弟子,是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这俳句三圣齐名的女俳人。在她出生的1703年,牛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南巡苏州的康熙将园林“狮子林”赐名“狮林寺”;在她离世的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也许这一切“恼人俗世”对千代尼来说“只是流水”。

我最喜欢“傍晚寺院钟声,被樱花,拦截在半空中。”句,时间、空间感强烈,且色彩浓烈。

而“源氏物语,在箱子里,读了一半。”,让我想起书架上,松尾芭蕉身边那才翻了十几页的《源氏物语》。

千代尼《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1本

【读书记1540】吉尔曼·阿克塞《疯狂的足球》

这本漫画书是Isaac推荐给我的,他已经成功说服我时隔20年后再次开始看球。或许是还想“扩大战果”,希望我补上这20年的足球史,至少是精彩瞬间。确实,他的目的达到了,这本漫画里,满满都是我年轻时的记忆。

例如1986年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的马拉多纳那一记“上帝之手”进球;还有1996年,效力于AC米兰的前锋乔治·维阿那一粒“千里走单骑”,从本方禁区长途奔袭,连过数人,冲过整个球场,一剑封喉。只是之前我在和Isaac聊记忆中残存的经典进球时,错记成了是守门员带球穿过全场射门进球。

吉尔曼·阿克塞《疯狂的足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1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0本。10年里读过的唯一足球相关图书。

【读书记1539】《废名·田园小说》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沈从文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这本《废名·田园小说》购于也闲书局,读的第一本废名作品。文字好,可惜时代的原因,读起来有隔阂,反而成了阅读的障碍。现在的年轻人是读不顺这样的文字了。

文字有多好,录一段留存:

冬天的早晨,天还没有亮,我同三弟就醒了瞌睡,三弟用指头在我的脚胫上画字,我从这头默着画数猜。阿妹也在隔一道壁的被笼里画眉般的叫唱:“几个哥哥呢?三个。几个姐姐呢?姐姐在人家。自己呢?自己只有一个。”母亲搂着阿妹唱,我们从这边也听得清楚。阿妹又同母亲合唱:“爹爹,奶痛头生子;爷和娘痛断肠儿。”我起床总早些,衣还没有扣好,一声不响的蹲在母亲的床头,轻轻的敲着床柱,母亲道:“猫呀!”阿妹紧缩在母亲的怀里,眼光灼灼的望着被——这时我已伸起头来,瞧见了我,又笑闭眼睛向母亲一贴,怕我撕痒。

《废名·田园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丛书之一种,2012年4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9本

【读书记1538】沈从文《阿黑小史》

周一早上出门进城,一路小雨濛濛,想起《边城》里“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就突然想读沈从文。在北京路上的省图书馆南馆,想去借一本,星期四看完还,又嫌重新办卡麻烦,作罢。

给学生上完课,下午离开也闲书局时,买了沈从文别集一种《阿黑小史》。在回家的地铁上读了四十多页,觉得还是不如《边城》好,没有那么清澈透明。

晚上读完,还是觉得文字拧巴、刻意了些,读一个人的作品,还是只读代表作就好了。

沈从文《阿黑小史》,中信出版社“沈从文别集”一种,2017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8本

【读书记1537】简妮·布朗《终须一别:与死亡的20次照面》

大多数死亡都是一个自然而平淡的过程,绝非轻易,但也不一定可怕;不会带来创伤性的记忆,也没有过度医疗;既不浪漫,也不光荣。死亡通常普普通通,在可控的范围内,人们最终也会接受,但是过程总是悲痛异常。每个人,为迎接死亡——这个确定无疑的结局有意识的准备,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自己和别人信心,就是在人类经验的普遍性中去寻找意义、目的和安慰。

为死亡做准备,是对我们自己彻底的爱,也是对那些在我们死后仍然活着的亲密家人的爱。

是否相信来世并不会影响死亡的体验:轻松还是痛苦更多取决于身体症状能否被有效的控制,以及当事人自己是否与自己一生的情感经历和解。

电影《人生大事》中,给别人做了一辈子殡葬的老莫在临死前说,人生就是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是个句号,有的人是感叹号,有的人是个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

简妮·布朗《终须一别:与死亡的20次照面》,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7本

【读书记1536】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没有经过文学训练的野生作者,一旦开始写作,会怎样去写?

人一旦经过系统训练,大概是难成为作家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没经过训练的作者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用表达战胜技巧,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才是写作最重要的——写自己,用自己的文字。

这本随笔集的作者周慧,写自己被生活打败,生活窘迫,健身偷懒,爱情无疾而终,爸爸不疼妈妈不爱,在生活里看似拼命平静通透,实则拧巴至极的精神状态,以及絮絮叨叨的矫情文字。不过这都是她自己的生活。人难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清醒的,对自己负责的活着。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这本书,太过琐碎,大可不必380页这么厚,21万字这么多。10万字就足够了。

生活,无非就是和谁一起,住在哪里,吃点什么,聊点什么,做点什么,想点什么,快不快乐。最近连着读了几本这类的书,审美疲劳了,要换换口味。

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1版,4月3印。总阅读量第1536本

【读书记1535】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

“生而为人,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在父母亲戚之间,都会感受到一种无穷无尽的孤独,这是不可避免的。”

《山之四季》,高村光太郎独自一人隐居山中七年的随笔选集,絮絮叨叨、琐琐碎碎对日常的记录和感受,是我喜欢的那种日本文字风格,就是真实活着的状态。

“一整晚,月亮就挂在南面的天空,并向秋田县的连绵群山方向移动着。天空非常澄澈,连一丝灰尘也见不到,因而月亮出来以后,天空很是明亮。泡澡的时候,浴缸里也盛满了月光;走到外边的原野上,身披银纱的芒草穗正如波浪般起伏着。这种时候睡觉的话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总是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在无人的山野里散步直到深夜。回到小屋后,我就切切西瓜,剥剥栗子、吃吃芋头。在这种美丽的夜晚,有一两次,我也曾邂逅过非常美丽的野狐。这以后不久,红叶开始慢慢掉落,月亮也由圆转缺,就该到蘑菇盛行的时节了。”

我在上周的人文通识课上,给从三年到八年级的学生们读了这一段。有的说这生活太美妙了,有的说我读得很催眠。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喜好。“高村光太郎一生充满苦痛、颠沛流离,他一生最高的杰作不是哪一篇文章或哪一首诗,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我分享这本书和这位诗人,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才是我们一生的杰作。”

好好活着,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1版,2018年10月5印。总阅读量第1535本

《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之我见四种

七下语文,文言文有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课后作业有题让写“当涂掌事”句中“当涂”的意思。

课本中对“当涂”的解释是“当权、掌权”,女儿写的是“掌握”,老师认为不妥。晚上睡前还问家里有没《资治通鉴》,要读读原文,我找给她,读了才肯睡。昨天饭后,她又和我聊这事,看来是不弄明白不想罢休,于是整理了一下,列了我对“当涂”的四种理解,供她参考:

1、“当”作“掌握”,“涂”指权柄,“当涂”即“手握权柄”;“当涂掌事”可作“现手握权柄掌管要事”解。

2、“当”作“现在”解,“涂”通“途”,即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先据要路津”意,指现在身居要职。古时官员任职,同时有散官和职官称号,前者是官员等级,不管事;后者是所任职务,要管事。如隋唐时官员常服均以散官的品级为准,因此白居易虽然身为从五品下的江州司马(职事官),但并不能穿绯衫,而是依散官将仕郎的从九品下的官品穿青衫,所以才“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所以此处“当涂掌事”可作“现在身居要职掌管具体事务”解。

3、我个人认为“当涂”还有可能是地名。现在当涂县地处安徽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临马鞍山市博望区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南京市高淳区交界。南京在三国时称建业,为吴都城。现当涂县在三国时属丹阳郡,位于长江顺流而下直达建业的门户和要冲,吕蒙曾于此任职,也正符合“当涂掌事”这个说法。当涂县最早于东晋时设立,晚于三国时期,《孙权劝学》课文选自宋人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六十六卷,宋时虽当涂归属州与路不同,但地名和县制如故,所以极有可能宋人以“当涂”为“丹阳”。

4、家藏以元刊胡注本为底本《资治通鉴》六十六卷原文,元人胡三省注“当涂,犹当路也。”这个解释就更简单直接了。

文言文的解读,很多时候因读者异,我认为只要联系上下文解得通,哪怕是一家之言也不妨。

【读书记1534】李颖迪《逃走的人》

也许是因为长期为时尚杂志写作,李颖迪这本在鹤岗,这个汇聚了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躺平的,被称作房价最低的城市的所见所闻所识,对在鹤岗躺平人群的纪实描写,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杂志或公众号那种漂浮的轻阅读。摘录这两段,算是我读下来书中最有“分量”的部分,也像在东北的冬天空中飞舞的雪花一样的情绪——

如果我只是我以为别人期望的我,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那“我”是谁?“我”究竟希望过上何种生活?出走也并非终点,远方也并非最终答案,但人们总有越过眼前藩篱的冲动,对自我位置的追问也不会停歇。

这种逃离究竟能不能通向自由?所谓自由,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吗?就像人站在一个广场,或是一条漆黑的甬道,此刻,面前出现一些不同的分岔,象手指离开手掌那样延伸开去。分岔尽头会是什么?亮光?一片朦胧不清的雾?又或是黑暗?

李颖迪《逃走的人》,多抓鱼淘来三折二手书,文汇出版社2024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