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书记】重读吴清源《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

“对于名人自传来说,最大的陷阱在于,一是过分自恋,无限夸大个人业绩;二是缺乏反省意识,不断为自家曾经有过的过失辩解。《中的精神》基本上没有这种毛病,以感恩与怀旧为基调,平和之中,蕴涵着力量。”(陈平原《陈平原序: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

第一次读《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是在九年前的2015年5月。这次二刷是因为读了我视为极简围棋发展史的《棋局》,里面有相当篇幅提到吴清源,往事重温。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日文执笔是曾多次采访吴清源的东京新闻社评论员桐山桂一,王亦青译。从文笔来说不够顺畅,也许是译者的风格所致。毕竟棋手不是作家,各自所长不同。

“从拿起棋子开始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是圣人说过的话是不变的。孔子还有释迦牟尼的教诲是不变的。所以世界上总是有变化和不变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科学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精神是永久不变的。所以科学和哲学的中和是最重要的。”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学年总结时,说到作为任课者的我对历史这个学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去预测和追赶变化,而是试图从过去几千年的变化中找到那个不变的存在。那天上午刚说完这话,中午就被告知下个学期我不需要上任何课程了。变化来得快,但也不突然,因为每个学期我上的课都在变,不变反而觉得哪里不对了;而于我来说不变的是,不论上不上课,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所想生活,也正是这个“不变”,让我能够坦然面对所有的变化。

吴清源《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2版,2015年1月5印。

【读书记1457】不不《棋局》

围棋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盛世出霸主,乱世出传奇,末世出奸雄。

织田信长去世后,喜欢围棋的丰臣秀吉拜日海为师,并为其设立统领棋界的棋所,并规定全日本只有成为名人的棋手才可以成为九段,掌管棋所。日海从此成为棋坛领袖,以自己居住的本因坊为名,开宗立派,广收门徒,他也改名为本因坊算砂。

德川家康上位后,由于社会安定,棋坛渐渐繁荣,逐渐形成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世家。四家的一流高手会不定期到江户城(现东京)在天皇或将军面前对局,争夺名人头衔。后世将此称为御城棋。御城棋巩固了四大家的家元制。家元制的重要特点是:以技艺水平而非血缘关系来论高下,通常门派的继承人都是高手,而不是子孙后代。

1670年,安井家第三代棋士,天才一般的涩川春海在御城棋中应战本因坊天才棋士道策。春海执黑先行,第一手下在棋盘最中心的天元,该盘棋被载入史册,成为经典名局。整个棋坛都在盯着这局棋,然后就看着春海一步一步从天元走向地狱。在今人看来,春海的失利与天元并无关系,纯粹是因为道策棋艺太高,就算不用天元局春海照样赢不了。

小宫丈和继承了林家掌门之位后,向林元美承诺:如果你推荐我当名人,将来我一定立你为八段,传位于你。林元美深信不疑,偏帮丈和。然后丈和找到井上家掌门井上幻庵,向他承诺:如果你推荐我当名人,将来我一定传位于你。就这样,丈和靠着骗来的共同推荐压制住了安井家,兵不血刃地就把名人头衔拿到了手里。当上名人以后,丈和并没有履行承诺。林元美苦等五年才识破骗局,于是四处宣扬丈和靠欺骗上位的丑事,并在井上幻庵的支持下向丈和发起争棋。丈和被迫于1838年退隐,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动退位的名人。在我看来,小宫丈和、林元美和井上幻庵三人的人品都不过是在伯仲之间。

1914年,四十不惑的本因坊秀哉取得名人头衔,从一个差点冻死在街头的乞丐,变为天下第一人。同年六月,远在中国福建的福州城内降生了一个男孩,名叫吴清源。

秀哉逃过横死街头的噩运,打遍方圆社无敌手,在被师父厌恶的情况下成为掌门,年富力强时当上唯一的九段,靠着震后重建的契机一统棋坛,当着所有人的面击败宿敌雁金准一,按理说拥有了极其励志的完美一生。但万万没想到,日本第一的他,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个中国人。

1933年,十九岁的吴清源以“新人王”身份挑战五十九岁的秀哉名人。吴清源执黑,以三三、星位、天元的“新布局”开局。名人执白,以两个小目应对。这局棋被后人誉为“世纪决战之局”。这局棋,金庸认为就算秀哉运用了“巧妙的第一百六十手”,吴少年“还是可以胜的”。而吴本人对此的回复是:“还是输的好。”观者莞尔一笑,大家都很明了事件关键:要是胜了那盘棋,只怕以后在日本就无法立足。此后日本棋坛所有的顶尖高手仿佛陷入一个怪圈:高手们先聚在一起,争夺本因坊的头衔,等本因坊确定之后,就被拖去和吴清源下升降十番棋。等这一任本因坊被降级之后,再把新任的本因坊拖过来,继续被吴清源降级。以二十五岁同木谷实争棋为开始,到四十二岁将高川降级为结束,在漫长的十七年里,吴清源用升降十番棋将日本老中青三代棋手全部降级。凭一己之力打败了一代日本人。环顾天下,再无一人有资格与吴清源分先对弈。

人情似纸,世事如棋。不不《棋局》,可以看做一本极简围棋发展史。新星出版社2021年3月1版,2021年4月2印。总阅读量第1457本

【读书记1456】施蛰存《品唐诗》

唐诗这个名词,不但表明这些诗所产生的时代,它还有别的意义。对前代来说,它表明的是诗的一种新形式。对后代来说,它表明的是诗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唐诗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萌芽于隋代,形成于初唐,而成熟于盛唐。

施蛰存《品唐诗》,是以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百话》为底本,参考了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初版本的选本,我这个学期中文课讲“唐人五十家”的必读书之一。要读的书太多,所以这本就只能是根据自编的教材进展到哪里,同步读到哪里,作为课程辅助之一。现在学期结束了,书也正好读完。

《品唐诗》与郦波的《唐诗简史》相比,后者在历史、考证和文学方面,略微丰富些。想来,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前人的理解和史料发掘日渐丰富的原因。

施蛰存《品唐诗》,2015年4月1版1印,淘来八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第1456本

【读书记1455】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生活并非佛洛依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很多东西,但它无法剥夺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那些没能杀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活出生命的意义》,前半本,是维克多·弗兰克自传性质的集中营生活的描述;后半本,是自成一派的心理疗法“意义疗法”的描述。我在书名页写:“书名比内容更佳。”因为我完全不赞同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这个观点。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1版,2012年8月4印。淘来六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第1455本

【读书记1454】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

周日,唯一直接进城的公交车发车时间从6:30延迟半小时到7:00点,而我预约了医院消化内科8:00的门诊。在手机上叫了一辆网约车,8.71元到地铁站。提前30分钟到医院,签到、候诊,从包里摸出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来看。

等心电图报告时看,预约麻醉评估时看,等抽血叫号时看,回诊等叫号时看。约到明天中午11:00的胃镜。回家中午补觉起来接着看。到17:35,就这么利用一天的碎片时间,看完这本18万字的长篇小说。书写得流畅,有趣,读起来又快又省力,是劳累了一天后非常适合的通勤放松读物。得助饭后谈资。

关于什么是经典,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在我看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文学手法,还是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看法,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并且发现竟然也能解读得通。关于《西游记》,我也有过从个人成长角度的《斗战胜佛养成记:十四年从拿抓到至尊》和从化学学科角度《硅基生命体孙悟空》的解读。《太白金星有点烦》,从项目经理太白金星的角度来解读,祂是如何操盘西天和天庭联合推出的“西天取经”这个重大项目的。和《长安的荔枝》一样是“借古讽今”职场中年,如何保住本心求生并最终艰难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升职的的职场小说。书名大可改为《太白金星升职记》。

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1版,2024年2月4印。继《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的荔枝》之后的第五本马伯庸。总阅读量第1454本

【读书记1453】阮义忠《正方形的乡愁》

世间万象,真正的贵贱美丑不能光看表面。许多绚丽堂皇的东西,实质上却在侵蚀着善良美好的根本。(《家乡的水肥车》)

人跟环境的关系,最可爱的部分就是那份归属感,感觉自己是这个大环境的一分子,而大环境也有一个小角落是专门属于自己的。你能体会到它细微的变化,听到它在不同季节、不同天候的呼吸。而它也会倾听你的心声,无论高兴、惆怅或埋怨,都能得到它的随喜、理解与包容。(《追风的小孩》)

一切都会灭,到底什么会留下来?我相信,那应该就是生命的感动。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被什么感动,因而也做了一些也能感动别人的好事。所有的这些感动形成一个个善的循环,代代相传,便是不灭。(《代代相传便是不灭》)

拍这张照片时,我正值英姿焕发之年,如今已被称为老先生。但我依然有梦想,还在勤快地拍照、写文章,兴致勃勃地过日子。我觉得自己的心态从没老过,而且越活越乐观。人生是苦是福,端赖面对现实的态度,躲避只会导致痛苦,坦然接受才能化苦为甜、轻安自在。(《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

淘来的二手六成新封套丢失的阮义忠摄影散文集《正方形的乡愁》,九州出版社2014年3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53本,《人与土地》、《都市速写簿》《想见看见听见》《失落的优雅》后的第五本阮义忠摄影随笔集。

【读书记1452】阮义忠《失落的优雅》

旅行的乐趣有时不在找到了什么,而是让自己迷失在未知之境。(《佛相、人相、庄严相》)

当时我只明白事理,现在稍懂佛法,便晓得人人本具佛性,只是累生累世的无名之垢愈积愈厚,覆盖了这颗明珠。时时勤拂拭,莫再惹尘埃;自净其意,口说好话,身行好事,庄严相自然显现。(《佛相、人相、庄严相》)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并非任人摆布的静物,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随着位置不同随时在变动,摄影者和被摄对象的距离与角度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细节都会牵动全局,照片的成功与失败,就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那般绝对。(《完美的那一刻》)

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它可以是一种养尊处优,也可以是一种身段、内涵或风采。以我的体会,那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会变大的境界。人人克己复礼,许多失序的现象就能恢复正常,也才能再度找回失落的优雅。(《回家与离乡的路上》)

淘来的二手八成新阮义忠摄影散文集《失落的优雅》,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7月1版、9月2印。总阅读量第1452本,《人与土地》、《都市速写簿》和《想见看见听见》之后的第四本阮义忠摄影随笔集。

【读书记1451】程毅中《宋元话本》

什么叫做说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讲历史故事叫讲古话,把小故事叫作小话。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把逗乐的故事叫笑话。

唐代曾有说话的杂戏艺术,并且有多样的形式和大量的作品。说话这种艺术,在宋代得到发达,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宋时,不但农业取得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更是发展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高度,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特别是在大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小业主等,形成了一个市民阶层。城市居民除了物质生活,相应地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就使话本内容更加丰富。

说话人自己本身是市民,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市民,所以在所写和所讲作品中的人物也多是市民。这些人从前都是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地位的“小人物”,在话本里却成了主人公,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新现象。因此可以说,从宋元话本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市民文学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话本经过整理出版,就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而出现,从此以后,就产生了所谓通俗小说。宋元以前,中国文学史上主要的作品是诗歌,主要的作家也就是诗人。而宋元以后,小说和戏剧逐渐取得了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话本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事。说话人总结了历代说唱文学的成果,确立了一种以说白为主的话本,就开辟了白话小说的新道路。中国小说的发展,宋元话本起了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知识丛书”之一种,1964年1版1印,繁体横排,7.2万字,148页,定价0.4元。这本书诞生正好一甲子,纸张已经发黄变脆,再不读就没了。书名页右上角有一枚“外文出版社图书馆存第一编辑组专用第1370号1964年9月18日”朱文印章,不记得从哪里淘来的。大概率是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451本。豆瓣创办20年来,我是标注“读过”这本书的第5人,我给了四星评价,但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豆瓣评分。

60年前的0.4元购买力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1964年中国人均GDP为208元,简单粗暴理解就是0.4元是普通人月收入的2.3%,考虑到60年前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当时来说,买这本书完全可以说是奢侈品了,但10900册的印数对现在绝大多数新书首印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出版的书,种类越来越多,印得越来越少。

好几个月没去逛也闲书局,还好,快放假了。

艾萨克《肖莎》的国内首译本

有天夜晚,梦见在一家旧书店淘到一套三册绣像版《西厢记》,定价仅六元,高兴,一笑,醒了。好可惜。

大概是五六年前,王六一先生刚搬来时,把四扇古董雕花木门寄存在我家楼下客厅,说是曹琼德先生的,很快就拿走。楼下基本闲置,暂时寄存也无所谓。谁知这一存就是好几年。现在要搬家了,催了五七次,今天终于取走。王六一先生还送了一本他作为第一译者自费出版的书——《肖莎》(Shosha)——给我,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 这位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的美国犹太作家。

《肖莎》是王六一先生参译的艾萨克一部长篇小说,他在“跋”中写:“那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们有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想通过翻译来提高自己的中外文水平……《肖莎》经出版社审定已列入出版计划,殊不知节外生枝,某位编辑称该书有反斯大林主义的内容,我们这部国内首译《肖莎》被打入冷宫……受几位好友的启发,我们也决定自费出书……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所译的《肖莎》并非昨日黄花。它留下了我们青春时代努力前行的印记,唤起了我们对前辈的缅怀和青春岁月的记忆。”四十年就在转眼间。

看看搬家前有没有机会请王六一先生在书名页题赠,这就更有纪念意义了。我书架上有故事的书,又多一本。王六一先生年长我三十岁,言谈举止,儒雅、谦虚得不得了。

【读书记1450】尹烨《做从容的父母》

大家特别习惯生一个“蛋”,然后告诉这个“蛋”,我们上一代当母鸡也就算了,你下一代可要努力变凤凰啊。实际上,家长常常忘了自己要先变成凤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在于“执我”,也就是“执你自己”。父母有什么想满足的,就自己去满足。生活中要给自己一些“小确幸”,讲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追求确幸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你的确幸是要求你每天都往前走就好,而不是一定要获得确切的利益回报。你想要得到什么,都得自己先行动。

每一个人最容易做的事情都是要求别人,但他们忽略了最可能实现的路径是改变自己。一个人不可能自己都不学习、不改变,却永远想着去要求别人去学习、去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教育上,一切都要反求诸己

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需要用心坚持。能把学习变得快乐是一种本事。没有人天生就会爱学习,顶多是对某个方向有兴趣,肯主动去琢磨和钻研,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会学习,然后才开始爱学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子,驱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驱动力,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孩子是从父母身上学习,父母唯一能改变的,其实就是自己。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都会变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自己不看书,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天天看书?

孩子的知识量和阅读量是正相关的,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的藏书量也是正相关的。读书这个习惯,它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养成的,势必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形成。它萌发于幼年,受父母及周遭的影响,却最终显现在个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所以父母应该在整个家庭营造读书的氛围。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一千本藏书,分别是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覆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书。让书成为家庭环境的一部分,随时都能看到书,随手都能拿到书,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自然就会爱上阅读。

书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人就会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并越来越自洽,越来越明白自己应该是去跟整个人类比,应该是考虑怎么去为人类已经实现的成就添砖加瓦。一定不能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些都没有意义。

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终身学习不是说必须要去念一个什么班,必须要去读一个什么学位,你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日拱一卒,自己跟自己比就够了。不用去在意外界是怎么看你的,有多少人喜欢你,一定就会有多少人讨厌你。所以人最重要的不是凝视“暗”,而是寻找“光”。这就是“达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对任何事情都可以两面性地包容看待,遇到任何情况都觉得这并非意外,只是概率不同而已。这样才能做到既万事努力,又万事随缘。我们缺的,难道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在科技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在颠覆上一代人,人类持续进步的本质就是这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所以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给到孩子的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甚至人和万物之间也应该是共享地球的,所以不用去羡慕别人,只要做好自己。不要忘记去看书,不要忘记去实践,把很多事情都做到知行合一,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活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理想的教育势必是从父母自我改变开始的,只要父母从每天的小确幸开始做起,那剩下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尹烨《做从容的父母》,广东经济出版社2023年5月1版,2024年5月6印。总阅读量第145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