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2025也闲谈·卌一】讲谈的美妙时刻

“幸福是什么?”这是前次讲谈结束后留给学者们回去思考的问题。上午第一环节,请各位学者来分享各自的幸福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角色扮演阅读后,以书中第379-380页“众所周知,英国人在征服殖民地的初期是靠屠杀”一句为引子,我说屠杀原住民的殖民者不只是英国人,欧洲的殖民者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1532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着他的军队——62名骑兵和106名步兵,击败了拥有600万子民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率领的八万军队。”

八万人不是在一次战役中被一百多名西班牙军人屠杀的——这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是钢铁和火药对石器和棍棒的降维打击。对印加人来说,发出巨响并喷火,能从比弓箭射程还远的距离夺人性命的火器就是神的武器。而掌握了人类3000年知识并已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AI,一旦祂开始作恶,也可以对我们进行降维打击。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人类会何去何从?不知道。并且就算没有天外来客和AI,人类对自己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在历史上就多次出现,这就是今天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文明”是什么?

从书中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限制在“保留地”不得离开、自生自灭的内容,我推荐了《黑麋鹿如是说》,这是北美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巫师黑麋鹿关于一生经历的口述史,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消亡史。这本书,我第一次读是在三十年前,第二次读是在十年前。

提问环节,今天换我提出问题:小土著托里内所知道的世界,与地理学家帕噶乃尔所认识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吗?为什么?

学者们都知道,两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在书里,澳洲小土著托里内拿了地理课大奖,但他的老师,一位英国神甫教给他的地理知识是,世界都是英国的,亚洲是一个国家,首都是加尔各答;北美洲是在英国的约翰逊总督治下的美利坚合众国。这“异想天开的英国式地理学”,让地理学家帕噶乃尔哈哈大笑并放弃了试图去纠正托里内的想法。

“各位,两个人所说的,既是同一个世界,又是不同的世界。地理位置是没有争议的,但认知是不同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土著掌握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地理学家帕噶乃尔是通过探索发现建立的对世界的认知。”我说:“现在的学习将不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知识是路径,要通过路径去建立认知。否则,就会像这两人一样,虽然同处一个世界,但对世界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帕噶乃尔为什么放弃纠正小土著?因为认知不同,两者不在一个维度,一个人认定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甚至接受不同的理解都很困难。”

“哦——毛豆,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教大人了。”一位学者恍然大悟说。

“你认为是为什么?”我问。

“因为大人的认知已经固化。”她说。

NICE!我对她这个观点竖起大拇指。虽然我也确实教不了大人。

甜点时间后,继续主题“孔孟仁义”。一个小时,就只讲了《论语》六则。两千年多年前没头没尾的只言片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学校里有标准答案,但我有我的解读。我们的目的不是去争对错,而是强调有不同。强调答案不止一个,甚至可能没有答案。”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花了较多的时间。怎样“温故”?不是简单的像在学校里的刷题复习,那是对已知内容的重复;“温故”是“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去运用。古音“能”和“而”同音,因此在我理解,这个“而”并不是表并列的连词,这前半句也不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个现在通行的解释,而是在学而时习之余,还能知新,面对未来和挑战去创造、创新,这样的人就可以为师了。这个“师”也不是现在老师的意思,更不是教师、警察、医生这样的职业。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建制。师还指的是众人之首。什么样的人能成为首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集大成者和能力出众者就是“师”。也即是有学习能力,能进行知性冒险,带领众人去开创的人,就是师。就是梅贻琦所说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师生从游的前导者,就是墨家的巨子。

“毛豆老师,那你觉得你是‘师’吗?”一位四年级的学者问我。

“叫毛豆,不要叫老师。”旁边七年级的“老”学者纠正说。

“从刚才我所解读的‘师’的意思来看”,我回答:“我还不配。”这也是我从讲谈第一季起就不称各位为学生,而大家互称学者的原因——我们都是学者——终身都在学并习之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我指定一位五年级的学者来说说她的理解。过去两次讲谈,她都提出了自己对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疑问。但我今早问她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什么进展时,她说只是一直在想而已。“所以,这就是‘思而不学’了。希望今天回去后,对这个问题你开始去探索,去了解过去一百年来人类在这个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讲谈结束后,这位“外星人女孩”没有离开,而是又找到我,问:“毛豆,按说离太阳越近就越热”,她在白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山巅上站着一个小人,“那为什么登上越高的山温度却越低呢?”

“对啊,按说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了,可为什么赤道还有雪山呢?”我也对她提出问题,“我知道,但我不想,也不能告诉你。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下周讲谈,你把一周外星人探索的成果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大家分享,如何?”

“好的。我会开始去探索的。”她说。

对我来说,这就是讲谈的美妙时刻,尝试去启发行动和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任何学术都应该,而且要必然后胜于前才行。假如没有思考和探索,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师后面,学什么“字字是真理”,那没出息。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11:我们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

家委会成员在家长群里发出了家校活动“一封家书”的征集,说需要各位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群里迟迟无人响应,我就报了名,给女儿写了这封信。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我们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

我的女儿:

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与我第一次成为父亲的时间一样长。所以,我们俩是同时在学习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并同时都在努力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到现在我也没怎么学会。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别人希望的、认可的“我的人生”。一个人,首先属于他自己。就像诗人布考斯基说的:如果你有能耐去爱,首先爱自己

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这就面临选择。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种种抉择。很多人害怕抉择,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当下的抉择在未来产生的结果,害怕错过什么,于是只好看别人怎么做,大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似乎紧跟潮流,跟大家一样总不至于太错。

然而,个人经验使得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过于死板,因为我们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产生世界观,并受限于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对过去经验重组后做出的,对未来往往不准确的预测——我们所知道的都已是过去,过去并不足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于是当听到一个和经验相违背的未来时,我们就会觉得似乎不靠谱。例如我现在跟你说,5年后的学校将不再传授知识,而是老师带领大家与AI合作,学习如何驾驭AI并在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多少”。你是不是觉得我在扯谈——大家不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么?过去知识能改变命运。但现在不是了。现在,AI已经掌握了全人类3000年来积累的所有的知识,并且也算是实现了“永生”——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而言。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它“未来”。

在我看来,当下为了分数的教育,只是在用“会不会飞”这唯一的“标准”来衡量鹰、蝇、虎、象、熊、牛、海豚、蓝鲸、蚯蚓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和价值。在这唯一的标准面前,除了鹰和蝇,其他物种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很蠢。这就是“别人的”。然而,你和我知道,这不是事实。

一个产品,要评估它的价值和价格是相对容易的,要衡量一个人就没那么容易。我认为,一个人,唯有活出自己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数、排名第几,更不是未来身居什么职位、赚取多少金钱。

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阅读和写作是基础。阅读,世界就在眼前;不阅读,眼前就是世界。每阅读一本书,你就能知晓另一种人生。你读过999本书,就拥有999种不同的人生和活法。你的人生就由此开阔而深远。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和进食,生命不息便不能停止。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天赋,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但这并不代表当下的考试和评估不重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中考试和评估无处不在,就像开车,要通过考试拿到驾照才能上路,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一个项目,合作各方共赢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算是一个好项目。如此种种。

人生就是过关,能过得尽量快乐和漂亮是本事,但不代表会轻松。如果有谁告诉你人生就是要快乐,而不强调快乐是建立在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那就像网络诈骗和传销告诉你跟着他们投资能一夜暴富一样。为什么再低劣的骗术都会有人受骗?往往并不是骗术特别高明,而是因为人们有上当受骗的心理定势——凡事总想走捷径,想不付出就能有收获,不努力就能与众不同。

在未来的人生中,除了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自己诚实。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我们都一样爱你,都一样会做你喜欢的洋葱圈给你吃。我们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同,因为人人生而不同。“你就是自己的神,自己的星,是命运折射出的光彩。”

给你敲这封信的此时,在给你敲这封信,我的BGM是雷鬼音乐鼻祖牙买加人Bob Marley的《Three little birds》——

ayin, this is my message to you-ou-ou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
But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hey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 oh
Rise up this morning, smiled with the rising sun
Three little birds, by my doorstep
Singing sweet songs, of melodies pure and sure
Saying, “this is my message to you”
Singing: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oh-oh”

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的爸爸妈妈
2025年11月12日

【读书记1609】黄泽《古佛画谱》

黄泽《古佛画谱》,收白描佛像一六一幅。兰叶描飘逸,减笔描干练。折芦描慧能大师,光头倚柴侧看墙上神秀偈子,然《六祖坛经》载此时惠能大师尚未剃度,所以这幅画想当然了。另外,法融禅师柳叶描憨态可掬,减笔描虎丘绍隆禅师最有神韵,不知为何枣核描临济义玄一脸苦相。只可惜,这个版本没有了旧版的技法讲解二十种和黄泽自序,可惜。

兹补黄氏自序:“予生也钝,惟嗜画若出天性。次则渔钓,亦嗜之成癖焉。忆儿时以窭故,无力就师,每见园中花鸟,辄抽毫状之,必像之而后快,盖数十年如一日也。弱冠从戎,擢军职,旋弃去。隐于吏,治鹾政、矿务,俱弗当意,无三稔弗易业者。独绘事则未尝须臾离,殆秋虫嗜蓼之相忘于苦者耶!自是岁入渐丰,乃搜罗名迹而藏弆之,时奉手于当代名家,师法磨砻,益广见闻矣。逊位后厌弃尘嚣,遁而之蜀东南川之北鄙,离人避世,假耕钓自娱,泊如也。镇日孤坐江头,与佳山水为伴侣,钓之术乃大进,而画术亦时得妙解。今老矣,栖心禅悦,百念俱灰,诵佛余间,冥心默契,若有所深悟者,间尝摹写佛容一二躯。久之积成巨帙,友人成怂臾摄影付印,以冀广布。自惟夙好,聊遣岁月而已。猥云行世,则吾岂敢。”

得自弘化社赠送黄泽《古佛画谱》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缘缘书画项目内容之一种。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3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9本。

【与Mondo同行·第三季】8:萌芽

今天讲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叶绍翁《游园不值》和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但因为遭到对变法持有不同看法的官员们反对甚至是攻击,以及变法的内容确实有一些问题,王安石被罢免。离开权力中心的王安石住在金陵(南京)紫金山。有天路过邻居湖阴先生家,看到园子拾掇得清幽高雅,于是在人家的白墙上就题了《书湖阴先生壁》,借此复习了六年级上的内容。被重新启用后,王安石北上返京,夜宿瓜洲时所写。“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语成谶,进京官复原职没多久,他就又被罢官,“明月照我还”了。

《游园不值》,不是不值得,是没遇到,没遇到主人家或是想见的人。屐是木拖鞋,是古人的便鞋,现在日本人还穿,但我们早已不穿这样的鞋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的三阕词之一。另两阕是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我觉得这三阕词都俗。鲍浩然只知道是苏轼的朋友,但是什么人,有什么作为,都不知道。“眉眼盈盈处”两解,一是山水交汇处,一是心上人所在之处。

“这词看起来好简单啊!”Mondo说。

我听他这么说,眼前一亮,“那用五分钟写四句来看看,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试试看。”他半躺在椅子上,仰头看了三分钟天花板,“唉,还是太难了,算了。”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萌芽了。

【2025也闲谈·卌】被五分钟的诗惊艳到以及挖在高山上的坑

下午的讲谈,第一个环节是请学者们读上周布置的回信作业——

疫情中援助我们的日方友人来信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句。你的回信为……

然后我读了我的回信——

天武天皇之孙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句,我回信选“俳圣”松尾芭蕉的“如今可闻,布谷鸟啼了。”以两国虽隔海相望,但季节到了,不管海这边还是海那边,布谷鸟都会啼叫为应。

《诗经·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句,我回信选的是种田山头火的俳句“添柴火更旺,雨雪今晨来。”雨雪为疫情,意为感谢日本友人这雪中送炭的义举,众人拾柴火焰高,疫情的“寒冷”终会过去,迎来春花开。但我认为“与子同袍”或比“与子同裳”佳,因“裳”为下衣,战友、兄弟或朋友为“同袍”。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句,我回信选的还是松尾芭蕉的俳句“樱花浓灿如云,一瓣瓣的钟声,传自上野或者浅草。”辽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也开了,在这樱花浓灿如云的季节,一瓣瓣的落花,一件件的援助物资和一声声的问候,伴随着邈邈钟声,从上野还是浅草传来。上野和浅草都在东京,代指日本。

唐代王昌龄《送柴侍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句,我回信选的是小林一茶的俳句“欢欢喜喜,老树与新叶,做朋友。”老树指两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新叶指的是两国在新时代的国和民,继续做朋友,仍然是朋友。

我没有选唐诗宋词而用俳句作为回信,是因为日本人用“汉诗”——我们中国人的诗来表达他们的问候,我们回信当然也应用日本人的诗句表达感谢,这才不算失礼。

“毛豆,当时我们官方的回信是什么?”学者问。

“我不记得了,因为我觉得都没有我的好。”我说。

“哟!又被你给装到了。”女儿笑着对我说。

既然主题是“诗以言志”,来往信件又还是诗,那各位以为什么是诗呢?我问。学者一一说出自己的看法后,“那好吧,既然大家如此有想法,就来一首五分钟的诗吧。”

“毛豆,你的套路还真是一套又一套哈。”学者说。

“你是要他们用五分钟写一首诗还是写一首叫《五分钟》的诗?”局座大人秋蚂蚱问我。

“那就看他们怎么理解了。”

“你们知道有一首诗只有一个字吗?”局座大人问。

“网。”有学者答。

“对了,就是北岛那首叫《生活》的诗,就只有一个‘网’字。”

五分钟沙漏计时结束,被学者们的诗惊艳到:

《上学》这首诗也只有一个字——滚。这是对上学有多厌恶?!

还有这首《无题》

沉默已成为常态
孤独仍是我的伴侣
可我的心是如此的平静
又是如此的凌乱

它们像野兽一样
撕咬着我
若不是认识你
它们也许就不会存在

但我仍认识你
也庆幸
因为你让我而存在

我可以无限温暖别人
可我从来温暖不了自己

从这些诗开始,我们进入“诗与生活”环节。

第一首诗,我用贵州话朗诵了自己多年前写的《洋芋粑》。好不得意。一个乡下人也学城里的文艺青年写诗。“各位知道吗?在我们当中,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两首诗被收入了《中国诗歌大系》。”

“哈哈,那个人已经暴露了,他没忍住已经在笑了。”大家看着局座秋蚂蚱大人笑说。可惜,局座大人已不记得自己几十年前写的诗了。可惜。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如果不认识你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有活过。”这是路易斯·塞尔努达的《如果人能说出》,学者的那首《无题》竟与之有相似之处。

彼埃尔·德·龙沙“你就是自己的神,自己的星,是命运折射出的光彩。”威廉·布莱克“如果思想是生命,是呼吸,是力量,那么思想的缺乏就等于死亡。”是送给所有在座学者的礼物。

戴潍娜的“我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在两次人生之间”,送给我的女儿,因为“礼物是你有一个比你温柔的/女儿,她的笑声比你/更美”(布考斯基)。女儿开心大笑时,我调出的下一页PPT上是她九岁时候写的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接着是我应和的诗。当然,今天的诗人和诗肯定也有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和姜二嫚的《灯》,以及殷龙龙、杨庆祥等。

局座大人对学者们说,毛豆总是想给你们一座座高山,但他要想到带着你们攀登这些高山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我推荐你们去读舒婷的《神女峰》。我笑说我是在一座座高山上给他们挖了一个个坑。

甜点时间后,我们从现代诗回溯到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

讲《蒹葭》时,BGM是林子祥粤语版《在水中央》,并给学者们读了歌词:青青的山,倒影照淡绿湖上/看水色衬山光/浮云若絮,天空里自在游荡/笑苍生太繁忙/今天的她,竟跟我泛棹湖上/美景仔细欣赏/平湖若镜,水中的影子也双/这光景最难忘……两相对照着。

讲《桃夭》,“华”与“花”音同物不同,且我个人赞同顾随对“夭夭”的理解。

《子衿》着力最多,笑声也最多,因为他们都是少男少女啊!请学者用《诗经》中诗句往来唱和后,正准备开始下一首《氓》,“毛豆,Do you know what time it is now?”有学者问。我一看表,“对不起!对不起!祝大家周末愉快!居学我晚些发给大家。”超时十五分钟。“回去记得开始读《边城》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告一段落,下周我们开始“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第二名的作品,沈从文的《边城》。居学还有一项是:写一首诗,在下一次讲谈时给大家朗诵。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淘得旧书两本。给自己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关汉卿杂剧选》,给二娃的是Hans的童话绘本《阿狸·永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