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知途人文

【知途人文】12:目标三不怕

字帖时间,诸君写到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收起字帖后,顺带复习了这两首诗,帮诸君重新找回了记忆,另对两首诗中各两个字的古音做了特别说明。《敕勒歌》里的“下”发第三声,在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音和字;“野”音yǎ。《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里的“衰”音cuī,“来”音léi。“在学校,你们按照老师教的普通话的音读;在这里,我们按照古音来读。大家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要求不同而已。”我说。

《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地理时间,复习了七大洲四大洋和七大洲五大洋,诸君终于“拼凑”出了世界的样子。通过这样,来帮诸君建立起“世界”的认知和格局。如果不能认知世界,目前就无法理解菲利斯·福格是怎样通过八十天完成的环球旅行;到初中学地理,就只能是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考完试仍然不知道世界在哪里,这个地理就真是不知地理了。

角色扮演,诸君分别扮演了《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让万能、菲利斯·福格和旁白等角色。这样的阅读,在于训练诸君的专注力和学习、理解文字、语句、段落是怎样组合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的。

今天的写作,是根据让万能第一次见菲利斯·福格先生,他的雇主时的一番自我介绍,让诸君仿写一篇“自画像”。经多次修改,终于“跌跌撞撞”完成。

诸君各有擅长,口头和文字的表达也各有风格。学生时代的三怕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诸君不再怕前两项,至于周树人,只要长期保持这样的训练,就更是不需要怕了。

【知途人文】11:开始超学科课程

在写十分钟的古诗词字帖身心安静下来后,飞花令环节,诸君又进一步,并且之前讲过的古诗词的古音都还记得,欢喜。

复习了上次讲的初一地理“世界的大洲大洋”部分后,请诸君一一在地图上指出、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通过认知而不是死记硬背开始去了解世界,再跟着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做一次文学上的环球旅行,那些地名、风景和奇遇才鲜活起来。

《八十天环游地球》角色扮演阅读文本完成后,从其中仆人詹姆斯·福雷斯特准备的刮胡子水的温度是华氏八十四度而不是八十六度,这对做事一丝不苟的菲利斯·福格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一处,开始了℉(华氏度)与℃(摄氏度)的语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超学科综合内容:

华氏度符号为℉,是一种用于计量温度的单位。它由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于1724年创立。华氏度以纯水的冰点为32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度只在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华伦海特于1714年发明了水银温度计,但自2026年1月1日起,中国将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水银是汞的俗称,因为它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呢?”我问。诸君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猜想和讨论,从电子体温计已普及,并且测量温度更准确、操作更简便一步步推导,最后竟然真的得出了“水银温度计一旦摔碎,里面的水银会让人汞中毒”推断。妙哉!我接着补充一点汞中毒的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后提出又一个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现在体温100℉,请问我发烧了吗?℉=32+1.8×℃,即100=32+1.8×℃,℃=(100-32)/1.8。可惜,时间不够诸君完成这个计算,于是成为今天的两项课后作业之一。另一项是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到指定章节。“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阅读半小时,正好读这本书。”“一举两得!”再来一个近义的成语,我说。“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完美。

诸君竟然没人觉得奇怪,基于阅读写作的人文课留了道数学作业,真好。今后,这就是这门课的常态。

【知途人文】10:世界在哪里

长期以来见诸君写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今天起,每次先写10分钟古诗词字帖,不追求写多少、写多快,只求字字认真,并借此安顿心性进入课程。10分钟一到,不论写到哪里,立即停笔。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学习过程。每次前进一小步即可。走得远的人,不是一开始走得快的,而是一直在走的。

写完字帖,开始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在阅读了前两章,提出并讨论、回答问题,分析文本后,就开始跟着菲利斯·福格先生从英国伦敦出发环球旅行了。然而,英国在哪里?伦敦又在哪里?我们虽然不能用脚走遍世界,但至少得知道世界在哪里。于是诸君每人得到一张世界地图,在找到了英国和伦敦后,我继续追问,这个世界有几个大洲几个大洋,就此开始一个个大洲和大洋的发现之旅,和地图上的方位辨识,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世界的概念。

“在七年级的地理书里,这个世界是七大洲四大洋,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南部围绕南极洲的海域,为一个独立的大洋,并命名为南冰洋,这即是世界第五大洋。希望等到你们上七年级时,地理课本已经做了更新。”在地图上初步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后,我将几张世界地图按照不同的大洲分布对折,拼出了英国和美国版本的世界地图,诸君问:“所以,不同国家的世界地图是不一样的啰?”太棒了!“是的。虽然世界是同一个,但不同国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标示是不同的,因为大家都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是‘中国’——世界中间的国家。

地理是历史之母,没有对世界的认知,就不明白历史的脉络,更无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建立联系和理解。地理、历史和文学,是互为联系和共同构建的关系。虽然今天的内容对四、五年级的诸君来说太超前了,但越早建立这种立体的认知,在后续的学习中越能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自主的超学科学习,也就是通常说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

【知途人文】9:教育不是为了加工考试机器

Y君一走进教室,就对我说:“我没有写作业,因为学校作业太多了。”我说知道了。

开始上课,W君说忘了带书。我说等我去看看有没有备用的,如果没有就用我的。

“在我们班,如果上课没带书或者没有写作业,会被罚抄整本书。”J君话音刚落,Y君和W君就因曾经作业问题导致罚抄和留校的共同遭遇开始大倒苦水,我借机训练诸君“一次一个声音”的倾听和表达,并强调对发言者的尊重,因为人人都在说话,人人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不是交流,而是嘈杂的自言自语。

一番听下来,深深感到诸君太辛苦了,每天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准备写作业,写完一套试卷,还有三套试卷;写完三套试卷,还有五套试卷。都是知识点的重复训练。

我的课是借阅读和写作,通过倾听、表达和讨论来训练思考,而不想给他们再增加任何的负担。因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AI时代,知识已变得唾手可得。现在学校里的这种大量刷题重复知识点的训练正是AI所擅长的。AI的学习模式就是大量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它已经代替甚至超越了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大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目前的中国教育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不久,AI会让中国现有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我决定和诸君来讨论我们要不要课后作业,要进行怎样的学习这个问题——教育的使命是激发人内在意义的觉醒,去点燃生命价值,而不是加工考试机器。如果人能通过教育学会思考、合作和创造,那不论AI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替代人类“情感思维”与“同理沟通”这样的特质。

这时,J君给大家分享了“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这个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我随手在白板上画了下来。这个环节太奇妙了,我没有想到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会在这时提出这个理论。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然而,我们既不应该加入那个绝大多数,也不是注定要被功利主义牺牲的极少数。我们不需要被捆绑在这个无解的道德博弈中。人人生而不同,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就会知道不需要去做“牺牲谁”这个选择题,选择题阻止那个疯子就可以了——就像亚历山大用自己的方式解开迪乌斯绳结。

经过理性而温和的,各自观点的一一陈述,最后表决,从下次起,这门课只保留阅读、提出问题的课后作业,书面课后作业将只有完成一本书整本阅读后的简报,提问、讨论、写作在课堂完成。

完成了今天的阅读和写作,将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作为提前的生日礼物,送给各位。下周,我们将在这本书和世界地图上开始文史地超学科环球旅行。

我觉得今天的课,是这个学期最棒的,没有之一。

最后一次课后书面作业:

一、思考并在本子上作答:你认为夏洛之死是否值得,为什么?

二、与家人讨论:生命的意义,并将你和他们的观点记录下来。

三、完成《夏洛的网》阅读简报。

四、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

【知途人文】8:对阅读写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今日诸君的状态更佳。飞花令较之月前,能接出的古诗词更多;提问环节,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思考性。写作环节,是根据《夏洛的网》相关章节中,融合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段落进行的仿写。诸君开始叫苦连天,趴桌滚地,但架不住写不出不下课就回不了家的自然后果,发扬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在临下课前,都完成了。真好。

之前的课后作业,没有明确的字数要求。为了配合诸君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要求,今次起的课后作业,均会对写作内容和字数有更明确的要求。

根据目前的进度,本月即可完成《夏洛的网》。六月将开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代表作之一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的阅读,将结合全球地理展开,所以随书除了一张世界地图,看诸君的字写得都有点“捉急”,还配了一本古诗词字帖。六月的课,将在古诗词飞花令、提问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的基础上,增加地理和字帖的内容。

今日作业三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十至十六章(P.67—P.124),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十六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在第十四章,有大篇幅的阿拉布尔太太和多里安医生的对话,他们在讨论弗恩和艾弗里在成长中遇到的事。请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要求不得少于300字,人物不得少于三人,故事要有悬念、冲突和开放式结局。

【知途人文】7: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

根据上周的要求,诸君列出了自己“下一本想读的书”的书单,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法布尔《昆虫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从“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这里延展开,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由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至今已两百多年,并非常粗略的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回到《夏洛的网》读完后的下一本书读什么这个问题。诸君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出《八十天环游地球》、《西游记》和《弗兰肯斯坦》的阅读顺序。真好。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并且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或许这些就是即将成为诸君的书的书。

提问环节,诸君已能够分辨什么是信息类的“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为什么”的思考型问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能引发思考和讨论,并常常将讨论变成了自由发言,于是我不得不提醒“一次一个声音”,先倾听,再对话。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很多人,好像在听,但并没有接收到任何信息,所谓的对话,不过是相互在一起自说自话。

飞花令和角色扮演,仍旧是最活力四射的环节。

创意写作,诸君拒绝进行我准备的内容。很好,这是自信和平等对话的表现。“你们可以拒绝,但要提供解决方案。”很快提出替代方案,并各自开始了独立创作,有对未来的想象,有神话故事的续写,有生活中的幽默。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是表达,当一写作者有一个故事,平实的文字也熠熠生辉。

今日作业四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七至九章(P.48—P.6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九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阅读理解并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从春天到夏天,威尔伯对朋友夏洛的态度,因为什么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讨论与写作:什么是朋友。与家人或同学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朋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