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夏目漱石

【读书记1578】夏目漱石《哥儿》

夏目漱石啊夏目漱石,曾经两次尝试去读他的成名作《我是猫》,但还是被冗长的独白打败。《哥儿》(又被译作《少爷》)是对夏目漱石的最后尝试,如果还是读不下去,就与他断绝关系了。不想读下来还行,就是读到晚了点——如果在三十年或二十年前读到,会更有触动——毕竟对近五十岁的老人来说,二十出头的“哥儿”初入职场,对种种办公室政治手段的不屑与抗争和对人性的复杂的体会,应该更适合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我早已厌倦并退出了。不过也算是挽救了夏目漱石在我这里的地位。“说得极端一点,假如没有《哥儿》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还真是个疑问。”读完,对译者林少华的这句话赞同一半,因为《心》读到一半,弯弯绕绕实在是啰嗦,读不下去,放弃了,觉得夏目漱石终究不过如此。

在《哥儿》这部中篇小说里,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我”的这段在我看来对生命的态度——

“大凡钓鱼打猎的人,全是些冷酷无情之人,否则根本不会以杀生害命为乐。鱼也好鸟也好,肯定都乐意活着而不愿被害死。倘若不钓鱼打猎就无以为生,自当别论,而这些人本来活得舒舒服服,却挖空心思残害生灵,实是一种野蛮的享受。”

夏目漱石《哥儿》,青岛出版社“青鸟文库”系列文库本之一种,林少华译本,2016年10月1版,2019年5月3印。总阅读量第1578本

【读书记1402】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2024年第一天,因为要给中学阅读写作课备课的原因,在书架前想找一本内容有景或物或人物内心描写段落的书。翻来翻去,抽出了夏目漱石的《草枕》。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2019年,两年后的2021年3月又读了一遍,现在翻开,还是基本上都忘了。只是读到“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难以安居到了某种程度,就想搬去容易居住的地方。醒悟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才记得确实读过这本书。

吉井忍在《东京书房》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说到读书,很多人认为看的书越多越好,比如,我今年读了两百本书等等。看书越多越厉害这种想法,我觉得是错的。是否看完一整本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那种感觉。说白了,我们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忘记的,不然也没办法看下一本。据说格伦·古尔德去世时,他枕边有两本书,《圣经》和夏目漱石的《草枕》。据说他看《草枕》二十多年,看一次,又看一次。《草枕》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艺术论,他那么喜欢看《草枕》,也是这样的原因吧。我觉得他和《草枕》这种关系,是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格伦·古尔德(1932年—1982年)是加拿大钢琴演奏家,以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曲闻名于世。

今天第三次读夏目漱石的《草枕》,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读了一次,又读一次,于我确实是一种很幸福的读书状态。只可惜,是为了备课,而不是纯粹因为喜爱,虽然我是喜爱这本书的。

一下午,读完李连杰的《超越生死:李连杰寻找李连杰》电子版。估计因为是一位佛教徒谈自己近三十年修行的回忆录,所以在大陆还没能出版,也无法在豆瓣标记“已读”。2024年第一天读完的第一本书竟然不是纸质书。总阅读量第140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