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冉正万

【读书记1545】冉正万《图云关》

图云关,这二十年上去过三五回,上面有一个中国红十会救护总队纪念碑。1938年10月,中国红十会救护总队从长沙迁来贵阳,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9个国家组成的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也来到这里。

2008年凝冻灾害,省城贵阳停水停电停煤气,只有小手指粗细的蜡烛从1元1支涨到10元1支还缺货,百万人被困在城里、家里,就差点没吃没喝了。洗脸洗脚可以出门敲冰融水,煮饭喝水就不好解决。山上凝厚路滑上不去,有泉水也早就冻住了,我拖着辆小板车,车上是几个饮水机用的那种蓝色水桶,从鹿冲关一路溜冰到大营坡和盐务街找水,再爬回家。上坡太滑,是真的手脚并用爬的。整个街面上静悄悄,就我拖着一辆小车哗啦哗啦挪动,一路都有人从楼上窗户探出头来喊:“送水的,给你一百块钱,帮我拉一桶水来嘛。”现在回想起来,愁云惨雾也是有点末世电影《后天》和《我是传奇》的意味。

冉正万中篇小说集《图云关》,收小说三篇,《图云关》、《黔灵山》和《南门桥》。

《图云关》借2008年凝冻灾害,几位抗战时期在援华医疗队服务的本地人,在图云关相聚,从不同人物的经历回顾70年前那段历史。以小见大,不是一味的宏大叙事,还算能读。

抗战期间,国宝《四库全书》辗转运抵贵阳、安顺等地暂存,浙大等大学转移到贵州各地的故事,看过好几个版本,但属《黔灵山》借竺可桢、梅光迪位线索写来更有故事性,因为里面有人情。其中写梅光迪说古典文学一段,放在现在AI时代,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也不过时,甚至更加准确——

古典诗词在古典文学中占比很重,不过其中诸多意念,要深思之后才知道。不论什么时代,都不应该忽视古典文学。因为古典文学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普通教育。古典文学是过去一切经验、生活和智慧堆积而成的蓄水池,普通的人读了,可以滋养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完全的人。现在的中国,科学就是一切。这是不对的。自然科学虽然能给人知识,但是不能给人智慧。人对于某种科学有专长,它是不能帮你许多的,还是做人要紧,专工在后。二是永久的存在。古典文学有不朽的价值,古典文学给人以智慧,帮助人从现实世界里超脱出来。人要有精神的扩展、进步的观念,才能应用到古典文学中。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和完美的人性,只有发展而无所谓进步,就像科学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一切日常事物的进步,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那种进步不过是时代在前进,人性没有任何进步。三是真正的民族性。我们的祖先,生存在久远的世界里,因为有书籍和文明,我们才随时能同他们“对谈”。这些书里记载着他们过去的、光荣的、吩咐我们的事业和名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因为这三点,任何人对过去都可以产生崇信。因为崇信,自然能够生出敬爱的感情。

《南门桥》一篇,在前两天读完的冉正万中短篇小说集《洪边门》中也收得有。

冉正万中篇小说集《图云关》,贵州民族出版社“多彩民族文学书系”之一种,2025年2月1版1印。签名钤印本购于也闲书局,一天读完。总阅读量第1545本。豆瓣上没有这书,顺手新增了这一条目。又是标注“读过”的第一且唯一人。

【读书记1544】冉正万《洪边门》

在家一天,读完昨天在也闲书局买的冉正万中短篇小说集《洪边门》。16万字,九个故事里面《鲤鱼巷》这篇算是重读。还有《鲤鱼巷》、《白毫光》和《乌人传》三本,都是在也闲书局买的,四本都是签名本。我书架上贵州本土作家的书,戴明贤老先生的最多,基本上是出一本买一本,其次就是冉正万的。

买冉正万的书,一半是支持也闲书局,AI时代的实体书店和开书店的人都偏执。世界需要偏执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偏见,坚持偏见的人才像个人。AI就不坚持,你问哪样它答哪样,好听的多说,不好听又不得不说的往好听了说,会顺毛抹,人遭拿捏了还觉得它情商高,实则是自己笨。一半是觉得冉正万的文字有点喜欢,有点拿腔拿调,又不是那么拿腔拿调,因为土气重了点。就喜欢这点土气,也可惜这点土气。

我也住在乡下,和《葛关》里面的范轩一样赶场买菜,也是为了离烦嚣远点,尤其是那些蝇营狗苟。只是我不画画,不会画,也懒得学,看书好玩多了。看了生活里面的人,再看书里面的人,写得好不好马上分得出来,不需要去上哪样文学班、写作班、鉴赏班、大师班。没生活的人才需要去学,学也学不来,都是捏起鼻子哄眼睛。没生活哪点来的文学?

《南门桥》里面的千翻确实是千翻。上回大娃说要去亨特的千翻买书,结果说找不到了。这种事,天天有,特别是现在经济不景气,反正最后不是事故就是故事。

《醒狮路》开篇铺排素粉那几段,文字之斟酌,节奏之拿捏哦,简直了。不是个认真生活的人,是写不出这种文字的。我吃素粉从来都是要吃肉末的,但我从来都不说要肉末酸粉,只说素粉加肉末,就因为素粉是素粉,肉末是肉末,肉末和酸粉都是点缀,而不是灵魂,灵魂是油辣椒。辣椒味道对了,就哪样都对了——辣椒籽“偶尔一粒被嚼碎,香味在口腔里面爆炸。”——嘴巴就是嘴巴,口腔还是拿腔拿调,不是自己的。如果是“香味在嘴巴里面爆炸”,读者看到这几个字,口水都要在嘴巴里面泛滥成灾,吞不赢,包不住,还会从嘴角滴出来牵丝丝。

翻完,习惯性要在豆瓣“我读”标记一下。发现我竟然是在标注“读过”这本书的第一人。威哟!这本书,文字好,好在纯,如今纯正的文字,要逐渐绝迹了。故事好,只可惜乡土故事,只有本乡本土的人才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鸣。如果贵阳逛书店的人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本书就会卖得好一点,更好一点,好的文字看到的人就会更多,就会更多人看到更多好的。不过,可惜,可惜。

明天还要去也闲书局,收银台前面的黄金位置还有一摞冉正万的《图云关》,也是签名钤印本,我一面为金牌会员都不打折咬牙切齿,一面又觉得这是应该的。纠结归纠结,买还是要买的。

冉正万中短篇小说集《洪边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4本

【读书记1400】冉正万《乌人传》

“眼皮越来越重。为了看乌人,我必须像一位刻苦的举重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把沉重的眼皮举上去。”

“我从没在这么黑的地方待过,这种黑不但质地致密,而且还有重量,把手举在眼前晃一下,眼睛里没有任何反应,以致你不得不怀疑是否真的做过这个动作。”

“正当我对不明来路的哭声感到害怕时,二叔家的大门一下打开了,一团亮光从屋子里滚出来,哭声紧随其后。”

“很多年前我就认识这种月光。它是从时间的大门里释放出来的,每次见到,我内心都有一种甜蜜的哭泣在荡漾,甚至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它让我沐浴其中,让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去,将自己正在生锈的肠胃和骨头清洗一遍。”

有段时间没有读到这么鲜活跳动的文字了。《乌人传》这篇小说写得如何不晓得,评价不出来,但是穿插其中的这些生动片段让我还是享受这阅读的。好像每个字都是活的。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后记”更好。可能是因为就是好好说话,没有刻意文学创作的缘故。例如:

“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明白,除了眼前的世界,还有一个由欲望、情感、反叛、同情等构成的世界,它即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对现实的否认和检验,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警惕。”

“写作时希望听到有用的故事,希望从某本书里得到启发,这十有八九会落空,远不如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更靠谱。”

“阅读的重要性像每天饮食一样重要……毕飞宇说,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我不是为了印证这句话才阅读,我是不阅读就感到恐慌才阅读。”

但我不赞同“这是一个轻悲的时代,很少有让人一蹶不振的大事落到头上,却总是有防不胜防的烦忧。”这个说法。借狄更斯《双城记》开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所有的故事,都是现实的投影。

签名钤印本《乌人传》,继短篇小说集《鲤鱼巷》后的第二本冉正万作品,都购于也闲书局。作家出版社2023年8月1版1印,14.3万字,一下午读完。总阅读量第1400本。因为标注“读过”的人太少(都不到10人),所以两本都没有豆瓣评分。一位“小众”的作家、一个“小众”的书店,一枚“小众”的读者,经由一部小说建立了互相不知情的小联系。今年的读书任务,从数量上来说是完成了。

半床花影伴书眠

傍晚开始大雨不停,我的晚间降尿酸健步走无法实施,地下停车场空气又不好,提前进入夜读。

终于翻完冉正万短篇小说集《鲤鱼巷》。十七万字看了一个星期,还不是每篇都仔细看,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说不出好坏,印象也不深刻,估计一个月以后还记得的就只这个书名。惯例要在豆瓣标记一下“读过”,但搜索不到这书,就顺手添加了这个条目。

床上恍恍惚惚迷迷糊糊不知怎么的就又堆了几十本待读的书。一张床的三分之一都让给了书。每天早晚躺在床上翻闲书,闲翻书,后院竹茂花繁影子爬上床沿,想起袁枚《随园诗话》中,张坚《偶成》诗“半床花影伴书眠”句。《随园诗话》,我还没有完完整整读完一遍啊。怎么办?要不要翻完这些床上书再去读?还是先去读完《随园诗话》,任我渐渐失去这张床于我的卧具功能,使我成为我卧室的局外人?算了,至少先要把手上这本张宏杰《历史的局外人》看完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