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六十七】完美跑题又成功挽回的课

【语文】白居易两篇半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很多人都写过,今天讲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飐风”,顺带重温了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菱叶萦波荷飐风”,菱叶小而低,贴近水面,所以是水波荡漾;荷叶高大,所以风中摇曳。仅用了七个字,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种动态。学堂的目标是诸君能中文精通,英文优秀。我们不一定能写出如此传神的诗句,但至少要学会欣赏,哪怕只是浅浅的。

“荷花深处小船通”,“小船通”通行的解释是两船在荷花池深处相遇,作相遇解。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应作“交通”,“交通”在现代汉语时一个词,古汉语中“交”是交互,“通”是往来,应是在荷花池深处,小船们来来往往。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句,小船上的一女子在来来往往的小船上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想打个招呼说点什么,又不好意思,低头一笑,头上的碧玉发簪就掉到了水里。发簪有没有捞起来?谁捞起来的?是女子的心上人捞起来并送还给了女子吗?一串的疑问,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可供回味的空间。

《卖炭翁》这篇,没有太难。“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天遂人愿,“夜来城外一尺雪”,于是“晓驾炭车辗冰辙”,进城卖炭去。天刚破晓从南山拉着一车炭出发,中午时分到了城门边,冰雪融化,牛困人饥,无奈只能在泥泞中歇脚。这时两骑下级宫使翩翩而来,手里拿着文书称是奉皇命采购木炭,就牵着牛向北而去。“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本来老翁是想着“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靠卖炭的钱来买吃的穿的解决温饱问题。天也遂人愿,天冷了,炭可以卖个好价钱。但谁知宫使拖去一车千余斤的炭没给钱,只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在牛头上以充炭价。半匹长不过6米,一丈最多3米,总共不到10米长,并且绡、绫都是丝织品,卖炭老翁指望靠这车炭能吃饱穿暖的希望也落空。

从“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宫使在市场采购中的恶行,回顾了昨天课上讲的“永贞革新”其中一项“罢宫使”的原因。革新八个月就失败,从而导致“二王八司马”事件。

《琵琶行并序》,为诸君读了两遍,强调了十余个字的读音。要将内容,先得弄清楚读音。明天开讲。

【中国文化常识】

原计划要讲“毛病”这个词的来源,以及为什么现在会用“有毛病”、“挑毛病”、“老毛病”来指代疾病、问题或缺点。但一如既往,从开头就发散。峻豪君一听到“毛病”,就想到曹操找华佗治头痛病。为了纠正他“华”作为姓氏读第四声,如华雄,以及第一、二声的意思,当读为“花”时,又与“花”的不同,举《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例,再举“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的“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为例。“以前又上了个假学。老师说的是读第二声。”尚友君说。

从《庭中有奇树》说会“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X君想起《迢迢牵牛星》中“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句,我从“机杼”引至“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木兰辞》,顺便讲了木兰不是历史中人物,并且是在《隋唐演义》中才开始姓花。木兰的对手是北方游牧民族,但这时既不是匈奴,也不是突厥,而是柔然。匈奴在汉武帝时,农耕民族第一次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促使匈奴分裂,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西迁建立了匈人帝国。匈人帝国的阿提拉和后来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是被欧洲人基督徒称为“上帝之鞭”的两个男人。蒙古人西进,名将怯的不花在现在耶路撒冷北败于使用蒙古人战法与蒙古大军作战的埃及军队。所以蒙古大军最终其实是败于自己。现在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的首都,但实际控制在以色列手中,有200多万穆斯林被困在有贵阳市面积大小的加沙地带。因为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所以形势非常复杂,任何一方独占,都有极大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世界大战”——基督教是世界上教派最多的宗教,有一万多个教派,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美洲国家信仰新教,以俄罗斯为主的国家信仰东正教,大部分老牌欧洲国家信仰天主教,而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掌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这时,下课铃想起。“所以,谁一旦引发世界大战,谁才是那个有毛病的。‘毛病’跟‘毛’确实有毛的关系。来,教材拿回去看看吧。”一节完美跑题又成功挽救回来的课。“豆总,以后这个课能不能换到三近斋上?没有地图,地理历史的时空全靠想象,一点也不直观。”尚友君说。“好,我给帅老师申请下。”

本节课原本准备的内容为:“毛病”最早是指马身上的毛有缺陷,聚生作旋涡状。此语出自北宋许洞所著《虎钤经》一书,该书卷十《马毛利害第一百一十一》中列举了一批不祥之马,这些马的特点都是马毛有病,比如“目下有横毛者,名死泣”“旋毛在吻后者,名御褐”“腋下有回毛者,名挟尸”等,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已上马毛病者,不利主也。”

【读书记1449】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李善德考上公务员已十九年,但因为不善经营各种关系,就算是在都城天子脚下,四十二岁了也只是个从九品下的司农寺上林署监事,一个小得不能再小已经算不得是官的官。

为了安顿妻女,为了一家人能在长安有一个家,李善德一咬牙罄尽积蓄付了30%首付,贷款两百万(贯),本息结算三百九十二万(贯)买下一处四环外的二手房。办妥手续本以为只要勤勤恳恳就能慢慢还清欠款,谁知被上司和同事设计揽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贵妃庆祝生日,从五千里外的岭南运送鲜荔枝入京,而荔枝采摘下树三日即腐。

李善德被迫不可为而为之,放手一搏,还有一丝渺茫的机会,否则刚准备开始的新生活就要戛然而止——自己身首异处,妻女因为负债而被卖为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最终,当然是“一骑红尘妃子笑”,但各种艰辛,活生生一部当下职场社畜拼了命才险险上岸的“纪实”。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古艰难唯做事。“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奔忙一场,职务、地位高于自己者若心存歹意,定死无葬身之地;若尚念及一丝人情,抬手也便救了。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没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可叹我却是一个凡事要讲规矩的人,所以职场混不下,商场呆不得,乡镇幽居,不与人来往,于我于人皆得一点自在安宁。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1版1印,11.8万字,昨天日暮时分收到,今日午后读完。继《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三国机密》之后的第四本马伯庸。总阅读量第1449本

【观自在·六十六】随课附赠一点新知

讲完《陋室铭》,刘禹锡最后一篇,“刘白”这个主题完成了三分之一。

白居易复习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大林寺桃花》、《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和《长相思·汴水流》等七首,并随课附赠了一点新知。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白居易十六岁时的应试习作,“赋得”为科考限定考题前需加的规矩。

《忆江南》唐时为教坊曲,晚唐、五代时成为词牌,所以再看到《忆江南》时,到底是教坊曲还是词牌,得看作者。

《大林寺桃花》,大林寺位于庐山中,此时白居易已在江州司马任上。

《暮江吟》中,“真珠”即“珍珠”。

《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的“阴”通“荫”。

《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是写实,“灯红酒绿”也是写实,因为唐时还没有蒸馏法, 新酿的酒是微微泛绿的。

《长相思》是词牌,以白居易这首为正体。

明天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并序》才是这个主题的重点,也是“二王八司马”的延伸。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3:自在

“妈妈,我还要一个面包。”大娃回头对陪二娃坐在后排的太座大人说。

“我也还要!我也还要!”二娃也赶快呼应。

“你再和弟弟分一个吧。一会儿你们到学校还要吃早餐,只是吃这种小面包吃不饱的。爸爸你要不要?”太座问。

“不用。”

“爸爸一向很自律,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才是。”

“自律才有自由。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自由才有自律’,但我认为那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因为一个人不懂得自律就不能理解什么是自由。这就像唐玄奘与驻守烽燧的武将王祥的那番对话——

“王祥对玄奘说:‘一个持戒的人,像是很幸福的样子,但不自在。’

“玄奘说:‘更自在些。’

“王祥问:‘为什么?’

“玄奘答:‘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岂不省心?’”

【读书记1448】晋美彭措《不离》

“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佛教则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遣除内心世界的愚暗。

“三界中最大的恶魔,就是我执。一切恶魔和鬼神,都是我执的‘部下’。我们天天与这个大魔王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除了他之外,就再也没有一个外在之魔了。米拉日巴也曾说:‘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变成魔,那外境上没有任何一个魔。’

“所有痛苦的来源实际上是我执。只有从根本上斩断我执,才能让痛苦荡然无存。诚如寂天菩萨所说:‘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皆从我执而生。’

“每个人在不久的将来,注定都会走上这条路——离开这个幻化无常的人间,离开自己最爱恋的亲人。因此,对于今生的一切,我们没必要过于执着,而应抓紧时间,为长久的安乐修行正法,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不离》,晋美彭措口述,索达吉堪布编译,华文出版社2014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48本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观自在·六十五】男人至死是少年

补充了昨天熊猫老师讲的三首诗的一点内容,新讲了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首诗。

估计诸君不知道《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句中“王导”这个人,只能说课上讲了王导,好的王导。于是借教室三近斋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仿品,补充了王导是王羲之的堂叔,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因书法而称“二王”,此王氏与王维家王氏不同,王维太原王氏,王导是琅琊王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同到牵牛织女家”句,补充讲了中国四大民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四个版本中的两个版本。一是织女为天帝小女,工作是织云霞,但与牛郎婚后沉迷爱情耽误工作,于是被罚。一是最广为人知的,教材上和小人书、绘本上的版本,牛郎偷了在河里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于是两人一见钟情版。“我上了一个什么假学啊!我以前的老师讲的就是后面这个版本,现在看起来这个牛郎根本就是个臭流氓嘛!”各位女生说。“那豆总,还有两个版本是什么样的?”白问。

“问得好!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

“不是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吗?织女在天上一年,地上的牛郎不能活着见到织女了吧?!”吴说。

“太棒了!关于天上和人间的时间差,我们先埋一个伏笔在这里,稍后再来继续。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新课《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我说。

不能因为“竹枝词”里有“词”就认为这是词牌,这是刘禹锡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四处贬官,所到之处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诗体。这是一首玩“谐音梗”的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借景写情。这首诗有“闻郎江上唱歌声”和“闻郎江上踏歌声”两个版本。在风和日丽桃红柳绿之时,听到江上传来心心念念的小哥哥的歌声。他是在唱歌给我听吗?还是唱给别人听?心情就像“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样阴晴不定忐忑不宁啊,“道是无晴却有晴”,他到底是不是钟情于我呢?“想必正处于青春期的各位小姐姐读到这首诗,一定深有共鸣啊。”我说。

“啊……这……豆总我们赶快换个话题吧!”

“哈哈哈……好吧。桃红柳绿之时,不只是小哥哥小姐姐,老朋友也要聚一聚的。”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去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去洛阳,两人相聚在扬州,一起吃了一餐小饭。饭桌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大意就是兄弟你太惨了,这一贬就是二十几年,虽然你才华横溢,但是命不好,出不了头,这么些年,你失去了太多太多。刘禹锡于是也写了一首回应白居易,就是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指刘禹锡因“二王八司马”事件四处被贬,曾任夔州司马,夔州位于巴蜀;

“二十三年弃置身”是说自己被贬官在外二十三年,就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一样;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闻笛赋”是引西晋向秀典故,怀念已故去的老友王叔文和王伾“二王”;

“到乡翻似烂柯人”的“烂柯”引的是西晋王质入山砍柴遇仙人对弈,只观棋片刻,回头看见斧柄已烂,回村发现与自己同年之人都已亡故,年轻人们都已不认识他这个故事。“这就是除了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之外,又一个天上与人间时间流逝的不同的故事。牛郎在人间苦等一年才能与织女见一面,但对织女来说是阿郎天天见,可见天帝也还是爱女儿的。”我接着说:“说到阿郎天天见,就要扯一句闲话了。诸君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诞生于1956年,也就才半个多世纪而已。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是正体字,也叫繁体字。我个人认为繁体字更加的有文化,也更传神。以‘鄉’字为例,家乡有郎,有我思念的人和与那里的人们一起经历过的事,所以才有乡愁。而现在简体字的‘乡’,望乡不见郎,只有一条弯弯绕绕的路而已。所以我们的课程进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根据计划,下个学期的中文教材就开始全面使用繁体字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耶!”

“哦!不!”

“这太残酷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兄弟不要悲观,不要丧气,我们仍有无限的可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写给我的诗,让我们端起酒杯走一个,振奋精神让我们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吧!

这时的刘禹锡正是被贬后的第二次回京,但和他一起被贬的“二王八司马”中司马之一的柳宗元就没这么好运了。

王叔文是太子的围棋老师。资料说太子成为皇帝唐顺宗后,由王叔文组阁致力于改革弊政。顺宗年号永贞,于是这次改革又被称为“永贞革新”。但由于太子李诵成为顺宗时已因中风口不能言,所以到底是天子要革新还是新组建的内阁要革新就不好说了。大家运气都不太好,革新只进行了186天,顺宗就禅位给儿子李纯,也就是宪宗,随后没几天就病死了。我个人认为,顺宗极有可能是被病死的。因为“永贞革新”不但触碰了宦官的势力,也威胁到了藩镇。而当时大唐实际掌权的是宦官,就连近卫军精锐12万神策军也在宦官手里。这个皇帝不听话,那就内外联合换一个。至于新的内阁成员,就哪凉快哪呆着去吧。于是王叔文、王伾的“二王”和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人统统被贬离京。由于八人都被贬为各州司马一职,所以“永贞革新”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离京十年,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被召回京,准备重新启用他们。这时刘禹锡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因诗里“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两句,再次被贬,柳宗元也因此躺枪被贬柳州,并死在了那里。这两句诗暗指你们这些现在身居高位者,还不都是在我被贬之后上位的?

又十年后,再次被召回京,于扬州与白居易的饭局上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到京城,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里面“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两句说:咦?之前看我不顺眼把我贬官贬得远远的那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呀?!我胡汉三今天又回来啦!所以说男人至死是少年啊!都这样还嘚瑟哥什么啊。

【观自在·六十四】历史课的终极目的

【语文】

本学期只有四个教学周就结束了。最后一周是教育局统考,倒数第二周是我们学科的期末口试、笔试评估,上课就只两个教学周。与熊猫老师商量下来,语文这两周都合班上,重难点我来讲。

今天语文课,熊猫老师讲了刘禹锡的《望洞庭》、《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我明天讲,“刘白”这个主题的重点在白居易的《琵琶行》。

六水大人的课题作业,进步之速如有神助,才不到两个六周的时间就从“F”直升至“A”,不论是肉身还是思想在一个自由和尊重的环境里都能得到恣意生长。

吴在期末到来之前,终于稳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论软笔簪花小楷字帖还是每日一记和课题作业,都是“A”。下一步要鞭策的就是让她把“舒适区”扩大到历史、地理、英语和数学诸学科。

【中国历史】

初中从六至九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在中国历史两个班。

今天中国历史课,公布了语文和中国史期末评估的准确时间和确定内容:

7月1日提交语文期末笔试《AI时代的教育》和中国史期末笔试《我的2024》;7月3日本学期第三个六周口试飞花令,4日“荣耀之战”——飞花令学期总冠军、学年总冠军PK。

我说:“诸位还有两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两项期末课题。所以这两周的课不讲新内容,你们要利用这两次课的时间开始构思,可以讨论,有不清楚的可以问我,也可以提出你的想法,或许听取我的建议。”

“要写多少字啊?”第一次参与期末评估的子阳君问。

“字数不限。你用五个字说得清楚也可以,你用洋洋洒洒五千字也行。”

“那我多写点是不是评估等级会高一点?”同样第一次参与期末评估的子乐君问。

“不是的,不是的,字数多少和评估等级是没有关系的”,吴抢着说:“你就像我上次课题作业写了一千多字,结果因为犯了‘低级错误’只拿了‘F’,所以豆总看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不愧是老生。“对我来说也有类似的惨痛教训啊哈哈哈……”花卷附和。

“豆总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呢?这个学期学的都是诗,我可不可以把这些诗串起来表达我想表达的?”吴接着问。

“你说呢?如果想听我的建议,我倒是觉得你可以从月亮回顾一下这个学期……”

“可以了,豆总,你知道的已经够多了,可以不用说了。”吴赶快掐断我的话。

“豆总,你觉得什么是‘历史’?”大魔王问。

“这是一个好问题啊!但我不会回答你,因为那是我的答案,不是你的。你要去找到你的答案,那时你来找我,我再告诉你我的答案,这样我们都能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豆哥,对我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六水大人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期末评估,有点懵,可以理解。

“可以是编年体,可以是传记体,可以是以事件来推动的,也可以是采用以某一时间为节点前后比较的,还可以是以关键词为脉络的方式。例如……”我正好看到她已经在本子上开始的框架,“这样就很好啊!”

“那我可不可以用诗歌来表达?”也是第一次参与期末评估的子琨君问。

“为什么不呢?字数不限,体裁不限。这是你们的2024,不是我的2024。不过歌的话,那可是要用唱的哦。”我说。

“是诗,是诗,诗词,不是歌。”子琨君说。

“可以啊!但我还是觉得用歌更好。”

“好的豆总,你的建议我会部分听取的。”

“那我画一张图来完成《我的2024》。”同样也是第一次参与期末评估的张丞相说。

“完全可以,但要有读者意识,不能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什么是读者意识?”

“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画、每一首诗、每一个字,都不是写给我一个人看的,而是写给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每一个人看的。要通过你的作品传递你的思想。”

午饭后,大魔王来办公室找我:“豆总,关于中国历史期末评估,我想弄清楚什么是‘历史’和‘现在’这两个概念,因为¥%&*#@¥%……。”

“多好嘛。如果你能弄清楚这两个概念,这可能就是你2024的最大收获。在现在这个阶段,不要在意什么标准答案,历史也不是要去背那些时间、人物和时间,而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历史观,也就是对历史的理解和方法,这个才是豆总我历史课的终极目的。”

“好的!我明白了!”

为阅读自由那0.1%的可能性

2024是我敲博客的第19年,总计敲了200—300万字,其中大概有一半是读书笔记,因为最近10年读书量1400+。

今年前5个月的购书总量,还没有两年前一个月的多。要想靠财务自由实现购书自由、阅读自由,这辈子是绝无可能。但上月收到作者赠书,前天收到出版社邀约,让我那枚对阅读自由已枯槁的心好像微微蠢动起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不断得到出版社赠书间接实现阅读自由?“小红书”上的读书博主,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小红书”推出10年了,今天才第一次下载、安装和完成注册内容,顺带用AI画了一个自画像作为头像。虽然大概率一年下来粉丝数只有两位数,通过这个途径不断获得出版社赠书的可能性只有0.1%,但总比财务自由那条可能性完全为0的途径要“靠谱”一点。并且对我来说时间成本最低——读书笔记内容都是已完成在博客里的,只需要稍作修改以符合平台性质,再随手拍几张书的照片,每天发出就可以了。

晚上发出了在“小红书”上第一条正式笔记《阅读如呼吸,书就是人生【关于尺宅读书记】》,我第一个关注的账号和第一个粉丝都是“也闲书局”,一个好的开始。

阅读如呼吸,书就是人生【关于尺宅读书记】

不想成为《死亡诗社》里“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大多数人,但“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想看的,听到的也是他们想听的”(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要怎样才能活成自己而非任何一人?于是我这迁居乡镇的中年生活幸存者决定靠阅读自救。

每年读书近百余种(本),20年来读书近2000种(本),体会到坂本健一在《今日店休》里所说的:“读书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我来说,阅读就像呼吸,书就是我的人生。”
用“尺宅”作为我书房的斋号已六年。这个斋号所指有三:

一、尺宅指颜面

眉、眼、口、鼻所在处。《黄庭内景经·脾部》:“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羸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 《黄庭内景经·琼室》:“寸田尺宅可治生。”梁丘子注:“尺宅,面也。”宋·陆游 《学道》诗:“精神生尺宅,虚白集中扃。”

二、尺宅指并不宽敞的居所

宋·苏轼 《赠王仲素寺丞》诗:“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

三、尺宅指人情世故

武者谓之江湖,文人谓之社会。熙熙所见,攘攘往来,见人喜怒哀乐,经我最不擅长的人情世故,马一浮诗里有一句“尺宅即江湖”。

【尺宅读书记】,既是每日读书的记录,也是因书而改变的人生历程。

【观自在·六十三】惨绿少年和公主

【初中语文】

语文合班,继续李绅。讲了“宗叔翻作孙子,故人忽作流囚”两事。教材只讲《悯农》两首写得好,体恤民间疾苦,却没说李绅做官以后的铺张奢靡。结束“韩愈”主题。

“刘白”主题,从《乌衣巷》开始。预习作业是: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为什么“乌衣巷”名“乌衣巷”?“旧时王谢”的“旧时”是何时?“王谢”是何人?

随堂提问这几个问题,3班诸君都去查了,甚好,甚好,对错倒在其次。

“朱雀桥边野草花”句,讲东方青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南方朱雀赤色为火,北方黑色玄武为水,中央螣蛇黄色为土。“‘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谁写的哪一首,来走一个。”我对沈说。曹操的《龟虽寿》他一气呵成,“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金圣叹三十三则不亦快哉之一)。

“乌衣巷口夕阳斜”句,东吴禁军驻此,禁军着乌衣,所以得名。从这里展开三国的建立和灭亡先后顺序,引出下句“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旧时”即指三国和西晋、东晋时期;“王谢”是东晋两大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王导和谢安。此时的东晋偏安一隅,统一了北方的前秦苻坚率拼凑起来的号称八十万,实则二十余万各族军队南下,在肥水与谢安侄谢玄率领的八万人一战而败,这就是历史上的淝水之战。这时下课铃响,半节课讲了半首诗。

【中国文化常识】

出国留学预备班完成了本学期的国际考,利用空出来的课时,学部负责人帅老师让我把上了半学期中途断了的中国文化常识课再开起来。一周一次,每周五上午第三节。

今天讲的是“惨绿少年”和“公主”。先问了几位男生,如果我说他们是“惨绿少年”是不是在夸人。都觉得这不是个好词。“是不是说我们被‘绿’得很惨?”是不是呢,读了教材这个故事就知道了。教材我用的是繁体字。

子孟陽初為戶部侍郎,夫人憂惕,謂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戶部解喻再三,乃曰:“不然,試會爾同列,吾觀之。”因遍招深熟者。客至,夫人垂簾視之。既罷會,喜曰:“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坐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闕杜黃裳。”夫人曰:“此人全別,必是有名卿相。”(唐·張固《幽閒鼓吹》)

先让诸君认字,再读故事,译出,我再来讲解和补充,诸生这才明白“原来‘惨绿少年’是在夸我们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前途不可限量啊!”

再到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这个问题,诸君读了教材后总结出:天子嫁女由同姓诸侯公爵主婚,所以称“公主”。我补充了周时五等爵和并不是只有天子女儿称公主,还有天子姊妹称“长公主”,天子姑母称“大长公主”。这个课,这个学期第一次完全按照准备的教材开展。

【读书记1447】大林宣彦《电影即哲学》

我的豆瓣观影记录,从2006年11月到现在看过了1842部影/剧。如果算上剧集,观影量3000+。按平均一部时长1小时计算,这18年里,我有125天的时间是在看各种电影,平均2.19天一部。看电影和读书对我来说,不只是娱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从中看到的不只是过去和想象,还有现在和未来的真实。

大林宣彦(1938—2020)认为,电影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方式,能够简洁明了地传达一些哲理,使它们不必埋没在历史的风沙中。但电影的本质,并不是在娱乐作品中强插哲理,而是要基于哲理来创作娱乐作品。人类自己创造的哲理,也许确实只有一半是正确的,还有一半是错误的,但即使是错误的,人类也应该拼命地表达。要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才能不随波逐流。就像犹太人,他们知道世界是不美好的,因为他们自身体验过世界的不美好。他们也知道世界和平是个大骗局,但是相信这个骗局说不定有一天就真的能实现。这就是“美好结局”的思想。相信电影的力量,即使每次只有一点点,也要将对和平的向往留在世间。即使这个过程再慢也没有关系。现实世界并不和平,并不快乐,但要相信有一天它会变得快乐又和平。电影的职责是将这个“谎言”告诉大家,然后用“谎言”背后的真诚让大家相信。这就是电影的美好。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完全版四种之一,大林宣彦《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海峡书局2022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47本。至此,《最后的讲义》完全版四种全部读毕,西原理惠子《最后的讲义:女孩一生中最需要知道的事》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