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451】程毅中《宋元话本》

什么叫做说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讲历史故事叫讲古话,把小故事叫作小话。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把逗乐的故事叫笑话。

唐代曾有说话的杂戏艺术,并且有多样的形式和大量的作品。说话这种艺术,在宋代得到发达,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宋时,不但农业取得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更是发展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高度,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特别是在大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小业主等,形成了一个市民阶层。城市居民除了物质生活,相应地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就使话本内容更加丰富。

说话人自己本身是市民,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市民,所以在所写和所讲作品中的人物也多是市民。这些人从前都是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地位的“小人物”,在话本里却成了主人公,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新现象。因此可以说,从宋元话本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市民文学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话本经过整理出版,就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而出现,从此以后,就产生了所谓通俗小说。宋元以前,中国文学史上主要的作品是诗歌,主要的作家也就是诗人。而宋元以后,小说和戏剧逐渐取得了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话本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事。说话人总结了历代说唱文学的成果,确立了一种以说白为主的话本,就开辟了白话小说的新道路。中国小说的发展,宋元话本起了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知识丛书”之一种,1964年1版1印,繁体横排,7.2万字,148页,定价0.4元。这本书诞生正好一甲子,纸张已经发黄变脆,再不读就没了。书名页右上角有一枚“外文出版社图书馆存第一编辑组专用第1370号1964年9月18日”朱文印章,不记得从哪里淘来的。大概率是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451本。豆瓣创办20年来,我是标注“读过”这本书的第5人,我给了四星评价,但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豆瓣评分。

60年前的0.4元购买力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1964年中国人均GDP为208元,简单粗暴理解就是0.4元是普通人月收入的2.3%,考虑到60年前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当时来说,买这本书完全可以说是奢侈品了,但10900册的印数对现在绝大多数新书首印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出版的书,种类越来越多,印得越来越少。

好几个月没去逛也闲书局,还好,快放假了。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4:对自己诚实

昨天我问花卷是不是要复习一下,她觉得“唐人五十家:贾岛”的课题作业比毕业考(六年级综合素养监测考试)还要重要,要先完成课题作业,如果有时间就复习一下。结果课题作业“耗尽了精力”,就用做手工来放松和回血,今天就是裸考了。

大雨一夜,早上出门时也没有稍减的意思。去幸福学堂考试的路上我们聊了聊这考试——

“这是你上学以来,面临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但也不重要。”我说。

“嗯,不过是又一次考试而已。”花卷说。

“也不全是这样。”

“那还有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次考试很重要,是因为考试结果是检验你这七年知识性学习的一个参考值,而面对考试的态度和应考的能力是检测你学习能力和效率的参考值。根据这个参考值,结合我们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设计,将对下一步的学习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那不重要是为什么?”

“不重要是指这一次考试不论结果如果,从漫长的人生来看,都算不得什么,仅仅只是时间到了,告一段落了,要有一个检测和一个结果而已。”

“那我要是考得不好呢?”

“你这是裸考,结果更真实,你的心态也不错,很好。我们一贯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目标与这种考试的要求不符,所以不论结果如何,我和你妈妈都能坦然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是不认真对待的态度,所以今天你也要全力以赴才行。

“人生中考试和评估无处不在,就像开车,要通过考试拿到驾照才能上路;一份工作,要符合甲方的要求并能达成目标才算合格;一个项目,合作各方共赢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算是一个好项目,如此种种。人生就是过关,能过得尽量快乐和漂亮是本事,但不代表会轻松。如果有谁告诉你人生就是要快乐,而不强调快乐是建立在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那就像网络诈骗和传销告诉你跟着他们投资能一夜暴富一样。为什么再低劣的骗术都会有人受骗?往往并不是骗术特别高超,而是因为人们有上当受骗的心理定势——凡事总想走捷径,想不付出就能有收获,不努力就能与众不同。

“一生中,能决定命运的关口不会很多,就那么几个,但肯定不是这个考试。在未来人生的关口,除了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撒谎,对自己诚实。”

“好的,了解,我会全力以赴的。”

“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我们都一样爱你,都一样会做你喜欢的洋葱圈给你吃。”

艾萨克《肖莎》的国内首译本

有天夜晚,梦见在一家旧书店淘到一套三册绣像版《西厢记》,定价仅六元,高兴,一笑,醒了。好可惜。

大概是五六年前,王六一先生刚搬来时,把四扇古董雕花木门寄存在我家楼下客厅,说是曹琼德先生的,很快就拿走。楼下基本闲置,暂时寄存也无所谓。谁知这一存就是好几年。现在要搬家了,催了五七次,今天终于取走。王六一先生还送了一本他作为第一译者自费出版的书——《肖莎》(Shosha)——给我,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 这位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的美国犹太作家。

《肖莎》是王六一先生参译的艾萨克一部长篇小说,他在“跋”中写:“那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们有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想通过翻译来提高自己的中外文水平……《肖莎》经出版社审定已列入出版计划,殊不知节外生枝,某位编辑称该书有反斯大林主义的内容,我们这部国内首译《肖莎》被打入冷宫……受几位好友的启发,我们也决定自费出书……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所译的《肖莎》并非昨日黄花。它留下了我们青春时代努力前行的印记,唤起了我们对前辈的缅怀和青春岁月的记忆。”四十年就在转眼间。

看看搬家前有没有机会请王六一先生在书名页题赠,这就更有纪念意义了。我书架上有故事的书,又多一本。王六一先生年长我三十岁,言谈举止,儒雅、谦虚得不得了。

【观自在·七十三】当文妖遇到渣男

今日语文课,先温故,再知新。

本学期主题为“唐人五十家”,涉及五十六位唐朝诗人的一百三十余首诗,“现接近尾声,小小复盘一下,有几首诗是一定要知道的。”我说:“第一首是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第二首是被称作唐‘七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第三首是李白的《将进酒》。

“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是中国文学的顶峰,要见高山,只有见过高山才知道人世起伏;只有见过高山才知道敬畏。极大概率这些诗在座诸君学过了但都不怎么理解,没关系,那不是你们的问题,也不是诗人的问题,只是还需要一些经历和感悟,这需要时间。我自编教材的选诗,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不是因为我认为这首是李白最好的诗,更不是因为这是高中语文教材内篇目,而是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人与人不同,成长环境和人生机遇也不同,对‘成功’的定义自然也不同。如果说在座诸君有什么相同点的话,那就是这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了。这是希望各位去寻找和发现的自信和天赋。有的人运气很好,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这样的人被人们称作‘天才’;有的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可能终其一生也没发现自己的天赋。然而人生的意义,可能就是这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有可能,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一节课,讲诗一首,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讲这首诗,是先从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开始——

薛涛随父入蜀,少有诗名,八岁时父吟“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句,薛涛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其父喜忧参半。或许是一语成谶罢?!

薛涛十五岁时,父出使南诏,亡于斯。无奈,没入乐籍,以歌伎身份出入高官酒宴,因诗得赏,以清客身份出入幕中,又与刘禹锡、杜牧和元稹的好友白居易有诗唱酬,时人号为“文妖”。西川节度使奏请任“校书郎”,虽然格与旧例未果,但薛涛一时以“女校书”而名动远近——“校书郎”虽只是最末品级的从九品下,但门槛却不低,任职者须进士出身。虽未成为“校书郎”,但薛涛遇到了从长安被贬官而来的监察御史元稹。一得一失,人生之中,未尽可知。

监察御史是八品小官,但此时元稹的岳父是洛阳留守韦夏卿,妻子是韦夏卿幼女韦丛。因不舍女儿,韦丛随父母居于洛阳,那几年,元稹夫妻两地分居,长安、洛阳两地奔波。被贬到成都后,遇到薛涛,郎才女貌,迅速开始了一段不到半年但甜蜜的姐弟恋(薛涛年长元稹11岁),以元稹被调往洛阳而暂告一段落。

元稹是带着对薛涛的承诺离开成都的。回到洛阳不久,妻子韦丛病故,此时的元稹写下了一些对妻子情真意切思念的诗,这首《离思五首·其四》即是其中之一。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元稹在诗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情感是真实的。然而,在妻子病故半年后,元稹就纳了同事的妹妹为妾,后又娶了宰相之女裴淑为妻。而薛涛在成都,褪下彩裳,换上灰袍,终身未嫁。

其实,元稹除了诗名,还有一篇《传奇》是唐传奇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这个自述性质的故事,说的是一位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这篇《传奇》后被收入宋朝的《太平广记》时改作《莺莺传》。《莺莺传》诞生之后深受世人喜爱,改编版本极多,有名的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戏曲大家王实甫改编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

最终,元稹投靠宦官,官居宰相。对渣男来说,可能他每一次恋爱都是全情投入的,都是只爱你一人,但并不是今生只爱你一人。

刚刚讲完,下课铃响。

曾的写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在留言里除了一个“好”字,还说:“不裹搅,有条理,有递进,有描写,干干净净,就这么继续。”

给白的留言:“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态度和能力之上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画了一个“自律”—“自由”—“自我”—“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自律”的循环图来表达我:“有自律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可能找到自我,而自我需要通过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一系列能力的自律来成就”这样的观点。

六水大人在“每日一记”里回忆,转到语文3班前问大魔王:“毛豆老师严厉吗?”大魔王:“非常严厉,但又不失幽默之气。”

“历史天才”沈,课后继续在和我探讨他的期末历史英法百年战争史框架,他不知道怎么处理法国介入俄土战争的这个历史事件,我给了一点点建议,希望对他有帮助。

【观自在·七十二】学习学习

白“关于景德镇”的讲解,地理部分完成得不错,但历史部分没有讲到景德镇得名原由,所以明天还得继续。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很多次这样的讲解课题需要完成,并且是基于课程和课堂随机的,主打一个个性化定制。

语文,今天开始新主题,唐人五十家之十二“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个主题有柳宗元、贾岛、元稹和胡令能四人共六首诗。

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没上小学时就会背的柳宗元《江雪》,是二年级语文课本上篇目,但“绝”、“灭”、“雪”三个字应是仄声韵,发古音四声的入声。现在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所以,我不知道这三个字应该怎么读。《音韵学入门》我读得还不够仔细,回去还要再翻翻《古入声字手册》,所以诸君也可以去试试看能不能找到这三个字的入声读音,这是今天的附加作业。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后回到长安,因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而又双双被贬分别时作。

贾岛《寻隐者不遇》,我最喜欢的唐诗,没有之一。作于何时,不知。从《题李凝幽居》,讲了贾岛两次骑驴作诗冲撞京兆尹的故事。一次的京兆尹是韩愈,贾岛在“推敲”“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韩愈思考后建议还是用“敲”好,由是而定。而上一次是贾岛得“落叶满长安”句,在思考上句时冲撞的京兆尹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被关押一天后放出,见满目凄凉,吟得上句“秋风吹渭水”。“所以诸君,谁要是还说课题作业太难不知道怎么写那我就不接受了哈,因为我已经给你们讲解了。”

“什么?”诸位翻开前页找到课题作业,“哦!确实,确实。”

六水大人的“每日一记”开始有小小说的意味了。

沈的期末课题似乎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临期末的活动、表演和课业,白感到了压力,“这个时候就更要做好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这也是学习,这才是学习。学习学习。

吴在“每日一记”里写:“期末了很忙,还差12篇文章……道具、排练全没整完……要赶进度了!从今天起,一天两篇!一定完成!”我除了期待,留言:“期末,更要做好规划和时间管理。”

【观自在·七十一】阿Kun三件事

阿Kun是这个学期近半才转来的新生,率真、可爱,喜欢拳击。他来到幸福学堂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就像闯进一片陌生森林的鹿,跌跌撞撞,这里瞅瞅那里摸摸,用自己的方式在熟悉和了解这里,而我任教他的中国历史,语文也常常合班一起上,于是也就有了一些关于他与我的趣事。

端午运动会那天,大雨。我把二娃交给幼儿园老师帮忙照看,就忙不迭去给冒雨站在运动场上等待入场的花卷撑伞。伞不够大,我只能搂着花卷的肩膀,尽量保证她不被淋得太湿,因为我不想她周末感冒发烧在家躺两天。阿Kun看到这一幕惊呆了:“豆总!你怎么可以当众搂着女学生?这也太那啥了吧?!花卷你没事吧?!”语气中满是关切。

“这是我女儿啊!”

“女儿?花卷,豆总是你老爸?”

“对啊。”

“哇~花卷你太幸福了,有这么博学的爸爸当你的老师。”阿Kun眼里慢慢都是羡慕。

————

一天午饭后,花卷来办公室:“老爸,有人想认你当干爹,但被我无情拒绝了。”

“干爹?什么情况?人家要认我当干爹,怎么就被你拒绝了呢?”

“我刚才在三近斋,阿Kun问我他可不可以当你的干儿子,我告诉他‘我爸已经有儿子了’,他就失望离开了。”

————

“豆哥,你每次打乒乓球是不是都不认真?”大课间,我被小学二年级的潘神3:0打下后阿Kun问。

“啊?我刚才没有放水啊,为什么这么说?”

“他们说你认真打球很厉害,学堂根本没有人能打得过你,但是我看你并不总是赢,有时候还败得很惨,就像刚才。”

“哦~传言总有被夸大的成分。比赛嘛,总是会有输也有赢。”

“你不要装了。一会儿你一定要和我认真打。”

我每一球都是全力以赴的。放马过来!”

【观自在·七十】你可以试试

语文,继续白居易《琵琶行》。

昨天讲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昨天白的附加作业是“关于景德镇”,于是先请他站到半面墙那么大的中国地图前,先从地理的角度来告诉大家景德镇在哪里,再介绍何为景德镇,以及景德镇是否唐朝就已成为景德镇。他没有准备好,所以再给一天的准备时间,明天继续来分享。对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是这个知识的学习、消化还是当众解说的勇气和能力,挑战都非常大。期待。

对我来说,居所和教室一定要有地图在墙上,并且越大越好。家里墙上的巨幅地图占了半面走廊墙面。地图对学习来说多有吸引力、有多重要?昨天我代IG班中文课,而X君这个学期的中文课都是自行安排的自习。

“我来了你还要自习?”我问。

“虽然是豆总,但这节还是中文课啊,我的中文课都是自习课。”她说。

“那好吧,其他同学,我们去三近斋吧。”

“等等,豆总,你这节课要去墙上有地图的三近斋上?”

“你知道的啊,没有地图,我什么课也上不了啊!”

“那……我还是不自习了,我申请这节课‘蹭课’行不行?”

“欢迎蹭课。”

今天从“去来江口守空船”开始。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和“月夜”,重温了之前课程内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花朝”重温了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取酒还独倾”则借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为解。

末了,“江州司马青衫湿”,讲解了课题作业其实是考查诸君是否认真阅读教材。

课题作业:唐时州的长官称刺史,其佐官有别驾、长史、司马,或置其一二,中叶以后,多置司马,为从六品上或从五品下。白居易《琵琶行》末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时白居易官为“司马”却着“青衫”是否违制?

课题作业的答案,就在“唐人五十家之四:七绝圣手王江宁”这个主题的《唐代衣食住行》一文“唐代服色”中——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规定官员服色为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自此以后唐代官员常服的服色基本都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这里的品级指的是散官品级,隋唐时官员常服均以散官的品级为准。因此白居易虽然身为从五品下的江州司马(职事官),但并不能穿绯衫,而是依散官将仕郎的从九品下的官品穿青衫,所以才说“江州司马青衫湿”。

“那把这一段抄下来是不是就可以了?”有“新”生问。

“你可以试一试,因为我们并不总是从正确中学习。”我笑答。

“我劝你千万不要试,你要相信豆总的作业不会这么容易的。”吴说。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抄下来,只是你还需要补充你自己的看法,哈哈哈”花卷说。

三天粗略讲完《琵琶行》。明天开始第四十一个主题,唐人五十家之十二的“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观自在·六十九】连尿都没时间屙

每天上午有四节课。今天上午我原本三节课,再代一节IG班的课,一上午四节课从六到十一年级,从语文到中国文化常识再到历史车轮战,课间只有5分钟,擦了黑板,洗掉满手的粉笔灰,回办公室喝水、换教材,连屙尿的时间都没有。一上午下来唇焦口燥同头昏沉,差不多都忘了课上讲了什么没讲什么。

【语文】

语文合班,继续讲《琵琶行》,从“轻拢慢捻抹复挑”讲到“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位于现在的景德镇市,景德镇因制瓷于景德年间而得名。“是什么瓷?为什么要叫景德镇呢?”白问。“很好,这就是你今天的语文课作业,关于景德镇,查到资料后明天来分享。”

花卷第一个提前交来语文期末笔试《AI时代的教育》,800余字的文章里提到了机器人、学堂的电子产品管理、同学用ChatGPT做游学方案和有老师提议将ICT教室改为电竞房,“很有想法,但不做评价,但还是那句,做好自己。在这个被手机‘驯养’的时代,真的就只有读书和做好自己才能‘杀出重围’啊!”我在后留言:“保持阅读和独立思考,做好自己就已足够。”等级“A”。

【中国文化常识】

这节原本是IG班(出国留学预备班)的语文,我代课,就只好讲中国文化常识的内容。今天讲“美人”、“淑女”和“佳人”有什么不同。从美人配英雄开始,诸君想到貂蝉、吕布和虞姬、项羽这两个组合,由此开始发散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玉环羞花这中国古代四大美人,顺带说了一下貂蝉存在于《三国演义》里,历史上并无此人。“淑女”从《诗》的起源到《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与身材无关,是指女子文静、善良。而“佳人”是集“美人”与“淑女”为一体的,男子心中的完美梦中情人。

【中国历史】

“七月一号下周一要交的东西好多啊!有语文期末笔试、历史期末笔试、六月阅读简报、课题作业、预习作业,我一共要交八份。”吴说。

“所以提前两周让你们准备。”

【读书记1450】尹烨《做从容的父母》

大家特别习惯生一个“蛋”,然后告诉这个“蛋”,我们上一代当母鸡也就算了,你下一代可要努力变凤凰啊。实际上,家长常常忘了自己要先变成凤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在于“执我”,也就是“执你自己”。父母有什么想满足的,就自己去满足。生活中要给自己一些“小确幸”,讲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追求确幸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你的确幸是要求你每天都往前走就好,而不是一定要获得确切的利益回报。你想要得到什么,都得自己先行动。

每一个人最容易做的事情都是要求别人,但他们忽略了最可能实现的路径是改变自己。一个人不可能自己都不学习、不改变,却永远想着去要求别人去学习、去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教育上,一切都要反求诸己

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需要用心坚持。能把学习变得快乐是一种本事。没有人天生就会爱学习,顶多是对某个方向有兴趣,肯主动去琢磨和钻研,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会学习,然后才开始爱学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子,驱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驱动力,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孩子是从父母身上学习,父母唯一能改变的,其实就是自己。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都会变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自己不看书,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天天看书?

孩子的知识量和阅读量是正相关的,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的藏书量也是正相关的。读书这个习惯,它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养成的,势必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形成。它萌发于幼年,受父母及周遭的影响,却最终显现在个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所以父母应该在整个家庭营造读书的氛围。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一千本藏书,分别是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覆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书。让书成为家庭环境的一部分,随时都能看到书,随手都能拿到书,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自然就会爱上阅读。

书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人就会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并越来越自洽,越来越明白自己应该是去跟整个人类比,应该是考虑怎么去为人类已经实现的成就添砖加瓦。一定不能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些都没有意义。

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终身学习不是说必须要去念一个什么班,必须要去读一个什么学位,你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日拱一卒,自己跟自己比就够了。不用去在意外界是怎么看你的,有多少人喜欢你,一定就会有多少人讨厌你。所以人最重要的不是凝视“暗”,而是寻找“光”。这就是“达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对任何事情都可以两面性地包容看待,遇到任何情况都觉得这并非意外,只是概率不同而已。这样才能做到既万事努力,又万事随缘。我们缺的,难道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在科技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在颠覆上一代人,人类持续进步的本质就是这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所以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给到孩子的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甚至人和万物之间也应该是共享地球的,所以不用去羡慕别人,只要做好自己。不要忘记去看书,不要忘记去实践,把很多事情都做到知行合一,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活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理想的教育势必是从父母自我改变开始的,只要父母从每天的小确幸开始做起,那剩下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尹烨《做从容的父母》,广东经济出版社2023年5月1版,2024年5月6印。总阅读量第1450本

【观自在·六十八】打一个响指的时间

开讲《琵琶行》。从序开始,诸君一人一联,行行讲解,能讲多少讲多少,讲不清楚的我作补充。一节课推进到“似诉平生不得志”。

花卷提前两周提交了她的历史期末笔试《我的2024》。“过去与历史,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过去更个人化、更私人;而历史会更开放……那什么是现在、什么是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互通的,当我打一个响指的时间,当你说现在时,现在就成了过去;当你说未来时,未来就成为了现在,然后又成为了过去……人们不该简单去定义自己的过去好坏与否,因为每件事都有它的利与弊。”洋洋洒洒千余字,有自己的想法,有概念、也有自己的事件和总结。可惜,字迹潦草并且“耶稣”的“稣”写错了,一个很小但很严重的错误,只得了B+。

下午陪考九年级理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