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枕边书

昨天买了五本书。当当三本,今天下午已收到;布衣书局两本,今天下午发货了。

昨天早上,在一位来自本地有名望书香世家的学生的作业中,看到家长留在作业本上与孩子讨论写作的内容。我知道,这是在提醒,对我的课的写作部分不满意。在上午的课结束后,给家长发了微信,首先是道歉,在这个方面,自己确实没做好,然后说了后续的课程计划。随后下单买了夏丏尊和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两本民国教材。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学术、教育水平极其突出的时期,《七十二堂写作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好书。《文心》吴浩然插图本,通过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金斯利·道尔的《水孩子》是凑单给女儿的。前一批给女儿买的十本书,加起来六十多万字,一个周末她就全部读完了,意犹未尽缠着我还要买书看书,就又买了十本,明天也要到了。

晚上在布衣书局买了两本书。李辉的《先生们》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前段时间看陈晓维的《书贩笑忘录》,知道了布衣书局和老板胡同。最近关注下来,书都好。

《先生们》,作者李辉签名钤印毛边本,大象出版社二〇二〇年一版一印,毛边本印数三百册。作者在这本书里回忆了与冰心、梁漱溟、沈从文、巴金、黄永玉、汪曾祺、黄裳、贾植芳等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的一些小事。这些人与事渗透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文人风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算是闲书。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四月二版三印,印数二〇二〇册,这个是我的自学教材。啃完这本书,大概就能从概念上分得清楚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了。但还是遗憾只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过几本古籍,算有“见”无“识”。随着书籍的载体从纸质向电子的转变,很快版本学可能就会因为没有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绝学”了。我全凭兴趣自学这个“屠龙术”,就算花十年勉强入了门,也是“技成而无所用”的。人总得做点什么没用的。

昨天接到通知,汪教授今日有事,她下午两节高中的中文课我代。事出突然,也没有高中的课程教案,就讲我本周正在初中进行的“西楚霸王”主题——约法三章、鸿门宴、垓下歌和大风歌。

昨晚备课读《史记》《汉书》到疲,枕边书换了闲书换脑子,蔡志忠的漫画《六朝怪谈》。今晚枕边书是《七十二堂写作课》和《文心》。

晁错之死

下下周课程的主题是“七国之乱:诛晁错,清君侧”。昨天看了一天《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今天看了晁错的两篇,《汉书·爰盎晁错传》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初看晁错,《汉书》比《史记》精彩。

《史记》中,晁错的“传”含“太史公曰”在内不过千言。晁错的死,“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只用了十六个字;而《汉书》中的晁错“传”有七千三百多字,仅只匈奴寇边,错上言兵事就五千多言。关键的晁错之死,不但用了四百字写“窦婴、袁盎进说”的“进说”都说了些什么,还用近两百字写晁错是怎么死的,“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腰斩、弃市,何其凄惨。

《汉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史记》止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在“文景”这段历史时间上,《史记》和《汉书》是有重合的,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对晁错这个汉朝的重要人物的笔墨,出入会这么大?

两本史书中都把袁盎和晁错放在了一起,可见二人关系的“不一般”(晁错的死,看起来是袁盎补的最关键一刀):“盎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的仇怨,还有吴、楚反,“错谓丞史曰:‘爰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有人把晁错的想法告诉了袁盎,导致袁盎惊恐,夜见窦婴,盎、窦二人“进说”致晁错于东市腰斩。窦婴是谁?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的大将军。《汉书》晚于《史记》,《汉书》中晁错的相当部分内容,其实在《史记》中袁盎的篇幅里。

不过要说晁错死于窦婴、袁盎,也不完全。因为关于晁错的为人,二史都用了“峭直刻深”,身居高位又严峻刚直而苛刻,必定会得罪很多人,盎、窦二人只是其中。尤其是晁错提出的“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这就掐住了封王们的脖子,要他们的命,于是吴、楚反,打出的是“以诛错为名”。但诛晁错是假,要造反是真,晁错只是个借口。难道封王想造反,景帝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他也只是把晁错作为平息叛乱的最后一根稻草试试,万一真的有效呢?所以晁错不是死在造反的封王和窦婴、袁盎之手,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景帝只是伸出手按下了那把斩腰刀。

六十七和十二点八万

五月四日,“五四”一百零一周年,中学开学日。

师生一个超长假期未见,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新老师生自我介绍并说说这个假期怎么过的。

我一个中文老师说了两个数字,六十七和十二点八万。

我说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自我隔离在家做了六十七天微商,赚了十二点八万。

“哇哦……”有人发出感叹。

“开玩笑的。其实是我这个假期看了六十七本书,写了十二点八万字的读书笔记。”不过我家太座大人更希望前者是真的。

诗书慰平生”由于我不理解的“不好解释”的原因,在五月三日被学堂叫停,四日我在公众号推了最后一期,第六十八期,发了一个休刊说明,说这个学习项目始于网课,现在网课结束了,其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样一来,原计划每周五下午我“诗书慰平生”的一节PBL项目课就空档了,要么就取消课程,要么换一个项目。考虑了一下,准备开一个“手机摄影入门”选修课,慢慢边做边调整看看怎么再来设计一个项目。原计划三人开班,不知道有没有三个学生会对这课感兴趣,做了一张海报打印出来贴在走廊里,结果有一半的初高中学生报了这门课,是学生选修最多的单节课程,没有之一。

昨天(六日)下午中学部会议,让大家老师买关于PBL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来读。在新老师的桌上还看到一本《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我讨厌这个书名,一股浓浓说教味儿,但晚上在当当还是一并下了单,今天下课回家快递就到了。同时到的还有给女儿花卷淘的十本“马小跳”,最便宜的一本三块八,最贵的一本九块五,几乎是新的两折二手书。回家看书到了,花卷雀跃。太座不太赞同女儿看这样“没营养”的书,而我觉得阅读的兴趣很重要,从自由阅读现在已经到了兴趣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深度也会增长,所以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阅读,喜欢阅读。

回见《三遂平妖传》

可能每个人都总有那么一些书,从小就听说,到老没读过,例如《徐霞客游记》《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大唐西域记》之类。

《三国演义》《水浒传》小时候看连环画、繁体横排的书,后来看连续剧和各种改编电影,知道罗贯中还有一部《三遂平妖传》,按说应是极容易找到的,但奇怪就是从来没见过,更没看过。不过据说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天书奇谈》是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现在有电子书,但不太能接受电子阅读,想看的书又太多,遇不到就想不起来。

上周,有朋友抢到一张二十四书香书店满一百减九十的一折购书券,但觉得专程跑一趟往返公交两小时到书店就为了一百元购书券,太不值当,就把券送给我们了。欢喜。当天下午就去书店淘书。淘到贵州教育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版陈平原选编《点石斋画报选》,定价二十六元,店里标价三十元;纸张已黄旧了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二月一版一印吕熊《女仙外史》上下册,定价五元,店里标价四十元;金城出版社二零一一年四月一版一印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定价二十八元。加起来书价没凑到券值,用不了券,得再寻一本便宜的好书才行。

再到旧书区,想用《点石斋画报选》换之前发现的那本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繁体竖排硬皮精装《鲁迅小说集》。上上下下爬在书架上十分钟也没找到,想来应该是被别人入手了,好可惜。淘书常常如此。想找一本书时总也找不到,不找时又总在眼前晃。失望。准备去收银台随便拿一本凑单,回头往架上的旧书扫一眼,上面一层一本旧书,咖啡色书脊上烫金的书名只勉强看得见“三”“妖”“传”三个字。凭直觉就是它了!抬手抽出来一看,果然,《三遂平妖传》。这本是硬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版,一九八五年六月一印。看得仔细,不是冯梦龙增改的四十回本,是据明万历年间二十回刻本,“这个本子是现今所见《平妖传》得最早刻本”“重见罗氏原著面貌。定价两元五角,店里标价十五元,虽然三十多年旧书,纸张黄脆还有污渍水渍,但还是值了。买。

昨晚枕边书看完,怀疑这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回目造语生硬,故事松散,人物交代不清,东扯西拉完全没有《三国》《水浒》那种笔力才力。说回目造语生硬,对仗不工,举几处为例,像第四回“胡咏儿剪草为马,胡咏儿撒豆成兵”,第十一回“弹子和尚摄善王钱,杜七圣法术剁孩儿”。说是《三遂平妖传》,主角却不是三遂,有趣。而且三遂竟然不是一个人,是三个名字里面有遂字的人。这三人,出场草率又突然,在全篇接近最末的第十八回才由多目神提到“逢三遂,破贝州”的谶语;第十九回“三遂”同时出现,诸葛遂智破了地煞七十二术;马遂一拳打落王则门牙,让他念不得咒,随即被斩;李遂挖地道攻入贝州城,活捉王则、胡永儿夫妇。《三遂平妖传》的“三遂”,每个人占有的篇幅不过寥寥几句。没看过冯梦龙的增改版,从二十回本增改到四十回,想来故事和人物应比原本的更丰满。

虽说这个据明万历年间二十回刻本的《三遂平妖传》原著并不出彩,但这本重印本附录部分有诸本原序、冯补本和王本对照、史事记载、书目记载和冯补本第四十回辑录等六附录整整50页,不但值回书价,对我了解和学习版本大有帮助,是一本好教材。

赧然汗下

“据中央大学学生柳君南回忆,校长樊仲云在开学第一次讲话,言简意赅。大致是说,大学的英文名由“宇宙”这字变化语尾而来,大学各学院,包括整个宇宙的各种学问,大学各院之间,以及教授学生之间,为有机的结合,如宇宙一般,在横的方面有类别,在纵的方面是没有阶级可分的。宇宙是无所不包的“大块”,顾名思义,大学各院所研究的学问,也是无所不包的。

“这样的意思真好,现在的大学教授大学校长恐怕说不出,这使我想起经常被大家引用的蔡元培的“话”:“所谓大学,不是因为有大厦,乃是因为有大学者”云云,大意如此。我不想认真引用(只要在网上一查就行),是因为所谓蔡元培的话,其实是稗贩于德国的某校长是蔡元培留学德国时学到的,到中国一学舌,便被奉为金科玉律般的至理名言,中国学者不学之甚,贻笑后世。”

我也曾经多次引用过蔡元培这句话。现在黄恽的《古香异色》读到出处原来如此,赧然汗下。

黄恽《古香异色》,海豚出版社2012年8月1版1印,“海豚文存”之一种。定价20元,我7.2元淘来,三六折八品自然旧,归入书话一类闲书。

小区外的生活商业区,大半条街的店面都倒闭了,门上贴着A4打印的“转让”、“转租”,白纸黑字,一片肃杀。有的没有将自己的窘迫“广而告之”,只是闭门,门内商品柜台上落一层灰。经济还勉强时我只淘旧书读旧书以飨,现今是旧书亦不能常常淘了,凑齐“海豚文存”亦成奢望。

可爱得不行的企鹅小黑书

昨天上午第四节,我的最后一节网课结束了。原计划只是两周的网课,到现在上了两个月。

整一周没有记录,因为中学要开学了。现在学期时间已经过半,被疫情耽误了两个月,教育局公布的放假时间只比往年延后了两周,要自己调整课程。

1935年,Allen Lane在英国伦敦创立了企鹅图书。2015年,企鹅图书出版了一套小黑书(Little Black Classics),采用全黑白的封面设计。全套80本,旨在献礼企鹅图书成立80周年。

企鹅兰登从英文原版的选目中,挑选了五十部作品,从2018年10月开始,分为五辑推入中国市场。到今年四月,历经一年半,五辑全部出齐。五辑中,除可读性较高的短篇小说以外,还收录了一些经典的传世诗篇,和名家未曾发表过的非虚构类作品。这一套五辑,可爱得不行。每本大小正好适合握在手里的通勤本口袋书,前后各是中英文,对文学普及很有利。一周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枕边书“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一辑十本。另外四辑我全部看完估计还要半个月。

编号01是从薄伽丘《十日谈》里选的三个故事。我看了一眼插在架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版1印“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系列之一的硬面精装《十日谈》,如果不是这本“小黑书”,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开始《十日谈》,这本问世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期间的,洋溢着市井和情爱气息的故事集。

编号02是爱伦·坡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一样的,书架上也有一本《爱伦·坡中短篇小说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3印,里面也收录有《泄密的心》,但在此之前,我也是还没有开始读爱伦·坡,倒是在《岛上书店》里面他的一本初版书是店里的镇店之宝。这也算是爱伦·坡的第一篇了。

编号03的是契诃夫的三篇。契诃夫的中短篇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1月1版1印,唐用华译的《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看过一些,但没有其中的《醋栗》。《醋栗》一篇在董桥的哪一本里面提到过,现在看到,算是一个缺口补上了。

编号04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两个短篇。我以为我从来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书,但读了两篇其一的《一个人需要许多土地吗?》才想起小时候看过这个故事。

编号05的是福楼拜《一颗简单的心》。我的福楼拜第一篇。感觉一般。

编号06和08的都是日本作家。06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点鬼簿》《傻子的一生》三个短篇,08是吉田兼好的随笔。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虽没有注明,但吉田兼好这一册里的句子,尤其“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得花”这句,应该都是《徒然草》里的,所以算是重读了。这第一辑十册就有两册日本作品,可见编辑对日本文学的喜爱。

编号07的是托马斯·哈代《萎缩的胳膊》《止不住打喷嚏的贼》两篇,无感。

编号09的是威廉·布莱克的诗集《虎!虎!》。我对现代诗和外国诗歌是完全无感。

编号10的是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之前看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给青年诗人的信》的里尔克书信集,这次是重读。“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读书对我来说,就是走向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旅。

慢慢一起熬

去年左脚大脚趾那里的鞋面破了一个洞,太座帮我用针线将破洞周边拉拢缝了起来,看起来像是鞋的一只眼睛。这次还是那里破了,送去补鞋店,鞋匠从里面衬了一小块皮子缝起来,花了10元,又可以再穿一年。这双便鞋2014年在淘宝160元买的,现在买一双新鞋最少也要200元,缝缝补补再穿5年应该没问题。

油价收于每桶-37.63美元,据说是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石油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这算是活久见。我想说,更惨的还在后面。各行各业史上最惨烈的可能已经出现,可能正在来的路上。没人知道会又多惨。以旅游业为例,衰退的程度,“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是比喻,是现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促销费百日行动方案》,8月前全省A级旅游景区门票全免,并拨7500万元作为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但补贴是杯水车薪,下一步油盐柴米的价格上涨将接踵而至,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就业困难……没有人期望变成这个样子,但我觉得这就是现实。最终会有多惨?我估计可能会像二战结束时那样。那样是哪样?我不知道,这超出了我的认知,因为看再多书上文字描写的饥饿也不等于就能完全感受,只有自己的肚子饿了才会知道什么是饥饿。渐渐开始,经济衰退下的紧日子就来了。我不知道能做什么。屯大米?能屯多少?有多少钱来屯?有大米,菜呢?盐呢?卫生纸呢?这不是屯某样东西可以化解的,这是全球、全产业,铺盖生活和生存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艰难。

在贵阳文旅惠民公众号抢到一些购书券,这是对书店业的补贴和消费刺激。估计再搭配几百元钱,就能再买一些书回来,未来的苦日子,有家人、有书,慢慢一起熬。

梨园旧事

36篇梨园逸闻轶事随笔结集,书名《梨园旧事》就挺合适,偏要叫个《中国京剧小史》。书名“小史”,偏又时间错乱、线索不明,交代不清,文笔又还拉拉杂杂不太清爽利落。高马得的画算是见过几幅,书里配的二三十幅高马得插图,最多也就是草稿,算不得作品。

徐城北《中国京剧小史》,学习出版社2011年5月1版1印,定价25.8元,10元淘来的自然旧书,“中国小史丛书”之一种。不知道这套丛书一共出了多少种,架上还有也是10元淘来的李冬君《中国私学小史》一种。翻完《中国私学小史》也就知道这套丛书的大概了。倒是这套丛书的设计不错,白纸黑字,没有一点多余累赘,封面上朱天曙的字,娟秀又不柔弱,小处不小,字比书漂亮。

除了作者介绍,其他内容都好

午饭后时晴时雨,忽明忽暗。出门散步还没走出几个弯,风雨又忽至,狼狈而归。坐家翻完周之江《大时代的小注脚》,孔学堂书局2019年10月1版1印,签名钤印本。

周一(4月13日)作者在朋友圈说:“近有小书付梓,题《大时代的小注脚》,依嘱签名钤印五十余本,放上孔学堂书局微店,一个小时售罄,皆朋友们捧场,遂增签二百册上架。虽说卖多卖少,我分不了一毛钱,但还是希望出版社不要亏本,否则今后再想出书,便无人搭理了。所谓,一本破书,二百多页,三十元钱,四海兄弟,五内铭感,六根未凈,七行俱下,八折可得,九年冷眼,十足谢意……”

不是因为这个天气,不会翻这本书。勒口上作者简介“曾在媒体工作十八年,历经党报、市场报、杂志、新媒体乃至广播电视等不同形态媒体的磨炼,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总编辑。”哪一个在媒体码了十几年字的没有几篇自以为还拿得出手的文字?而且党报的调调,难保不是不知所云空洞乏味到打个喷嚏都能在书页里听到嗡嗡回声。天气不好又无聊,就找一本看起来应该很无聊的书聊以一读,13.7万字,33篇专栏文章的节奏,正好适合哪里看不下去就哪里甩,不用担心错过什么。

无聊开头,一气看完。除了奥运和商业、足球两三篇实在不感兴趣快速扫过,大多读来轻松有趣,有当下有历史,还篇篇不离“读书”。目测33篇里“抄”到的书,我只读过十之二三,“抄”得最多的《清稗类钞》我正起心要找来翻。原来篇篇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水面之下的,是大量的阅读和笔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这本书啊,除了作者的自我介绍,其他内容都好。

收到这本《大时代的小注脚》,在桌上放了两天,不确定是要归到“贵州”类还是按照腰封上架建议“文化/散文”类,现在看完,其实每篇都是书话。果断插入“书人书话”一类。

读《贫穷的本质》记二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知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公立学校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些能力。也就是说,如果穷人具备了我们的能力,他也只是维持现状而已,如果他犯错,情况就会变得更糟。穷人要怎样才能拥有超越自身认知的决断能力?通过接受教育吗?

在大多数国家,上学是免费的,至少小学时如此。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有学可上。然而,全球调查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儿童辍学率在14%—50%之间。辍学除了健康问题,还有孩子们并不想上学。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对儿童不具吸引力,既不是因为入学难或缺乏人才需求,也不是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那么阻碍究竟源自哪里?

教育一直是政策之争的主题。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进行干预。

我们看到,学生们的确在公立学校里学到了东西,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乐观。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及结构,常常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那时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当地的精英,成为殖民统治集团的有效盟友,建立殖民者与当地人不同的等级。所以,尽管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学校,教师们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几个学年或大学学习。因此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毕业考试的成功,整个教育体系也都包含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及行为体系意味着,大多数学校体系都有失公平。有钱人家不仅可以去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还可以在学校里享受很好的待遇。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当穷人家的孩子最终进入社会,他们的位置多半已经被一些平庸的人所占据,因为那些人的父母有能力用钱为其赚取每一个成功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有免费的公立学校,家长们仍会花费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的原因。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不是一般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私立学校在普通学生教育方面表现一般的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系根本没有为大部分孩子提供任何机会。那些家庭不富裕,又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意的孩子和家庭,这个占到了整个社会人群的大多数的群体,教育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教育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可能想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