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11月

没有书店,生活都快枯萎

上月底,二十四书香书店停止营业。本月十九日,更名为“也闲书局”的市中心新店,也是总店,开业。在朋友圈看到现场的照片,闹热,各种大咖云集,真好。留下来的分店,名为“野贤书局”,虽然多是畅销书和童书,但好歹有这么一个火种,否则生活真的要枯萎了。

昨天本打算进城去也闲书局,但女儿想去野贤书局,于是就陪她去了。购书三本,定价一百三十四元,折后实付九十六元,女儿两本植物和动物的图谱近八十元。我选了施蛰存《善女人行品》,硬面精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良友文学丛书”之一种,二〇一三年一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七元,打六折后又会员价,实际五折十八元五角。

野贤书局里我想买的书不多。但去书店不买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无礼的事。

这两周没去书店,没敲日志,也没闲着,就是看书慢了点,只翻完了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三国志》的《蜀志》。大有趣。比《三国演义》有趣得多。然后就是看着床头堆的书越来越多,就清理了一下。除了垫枕头的六本,其余的统统抱回书房。但书往往是越清理越多,自知要不了十天半个月,更多的书又会堆在枕头边。那还能怎么办?堆不下了就又抱回书房插架,书房睡房的“迁徙”,也是读书一乐。

现在最想做的事

三个星期没书店逛了,感觉就像饿了二十一天。还好“双十一”当当五折,入手了几本平时想买舍不得买的书,如三联书店繁体竖排“陈寅恪集”之《读书札记》《寒柳堂集》,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之《三国志》。还五折买了一套平时不会买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有学生看过这套书,这个学期一直在和我讨论明史,就想买来看看这套书到底是戏说明史还是白话明史。看了两册,感觉也就中学生程度的白话明史。然后建议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清)张廷玉等编修的《明史》来看看,会更有趣。

九月新买的书架上,又没了空位。几十本书散放在书桌上。后续买书,估计少买不太可能,就尽量按系列成套买,要看就一个人或一套的看。

这个学期课多了,一周十七节;年级跨度大了,从六年级到十二年级;每天在学堂的时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几乎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批改学生作业。晚上回到家,带娃玩、写作业,等娃睡了就备课。这个月来,越发感到疲惫。想要放松看书,不带目的性的看书。这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

城里没了书店

城里没了书店,女儿也失去了一周一次进城的兴趣。买菜路过二十四书香书店旧址,门上贴了一张迁址和更名的启事,里面空空如也。

昨天早上进城带二娃去泡澡顺便买菜,女儿留在家里写作业、看书。看古龙的《边城浪子》。

十月底的某一天,女儿突然提出想看《天涯·明月·刀》,我说:“那是古龙写的武侠小说,你确定要看?并且我书房里有金庸徐浩峰的全套作品,也是武侠小说,还有张北海的《侠隐》也不错,也都是改编成了很多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你要不要先挑一本读读看?”

“不!我还是想看《天涯·明月·刀》。”她坚持。

好!要看书嘛,好事。正好“双十一”。结果当当上没有《天涯·明月·刀》,多抓鱼上也没有。最后还是在多抓鱼上找到一套文汇出版社“古龙八十周年纪念版”《小李飞刀》二手书,定价四百六十六元,二手价三五折一百六十三元包邮入手。全套九册,囊括《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小李飞刀2:边城浪子》《小李飞刀3:九月鹰飞》《小李飞刀4:天涯•明月•刀》四部经典,再加一番外《飞刀,又见飞刀》。

十一月二日上周一,《小李飞刀》全套到货。在写完作业的前提下,女儿用一天半就看完了近十七万字的《天涯·明月·刀》,在上学的路上还和我讨论了其中的内容。今天,三十五万字的《边城浪子》,她已经看完了。

这个“双十一”,我准备把曾经看过的武侠小说都买回来备着,《绝代双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四大名捕》……说不定她就这么一路看下去也未尝不可。

求学记

学堂要求主班老师要写学生的“在校观察记录”,每周汇总,并可作定期与家长沟通的基础材料。我将自己班的“观察记录”改为日记,有事说事,无事数语描述,并称之为“求学记”。每周的记录文字大约六千,一年下来,也是近二十万字的一部成长日记。“求学记”除每周汇总到学部负责人处,还同时发送给家长和学生本人。我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让他们知道这不是老师在向家长“告黑状”,他们关注老师每天的一举一动,老师也关注他们成长的一点一滴。

调整记录方式,是因为我认为“观察”,就意味着有人在观察,有人在被观察,就像实验室和小白鼠。我不喜欢这样的表述,并且师生在学堂也不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在学堂,是互相学习、成长和成就的关系,就如我在中文教室“三近斋”的教学主旨里说的,这应是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认为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师或学生。有时老师是学生,有时学生也会成为老师,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求学记”的“求”,并非谁有求于某甲,或某甲有求于谁,而是一起求知、求真。“学”是过程,即“学者之路”——激发人自我发展的兴趣、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并具备自学、探究、合作、思辨和创造力等能力,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记”,共同学习和成长之历程,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