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11月

一周日本战国史五连击90万字

一周看完日本战国小说1本和日本战国史4本,5本书共90万字。

小说是井上靖的《浪人》;历史是甲骨文学术从书的武田镜村的《石山本愿寺之战:织田信长与显如的十年战争》、 明智宪三郎的《本能寺之变:光秀·信长·秀吉·家康,1582年的真相》、藤田达生的《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从海洋史看日本战国的终结》和藤井让治的《江户开幕》。

藤田达生的《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从海洋史看日本战国的终结》,实在是很难看得进去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像“笔者”这样的学术表达和翻译。井上靖的小说,《浪人》是翻过的第6本,发挥稳定的普通。

【尺宅图书馆】六:不同的世界

“黎明老师,请等一下。”周三晚饭后去菜鸟驿站取了快递,小莽子妈妈追出来叫住我。

“是这样的,黎明老师。小区里有几个业主家孩子和我家儿子差不多,年纪差不多,学习也差不多。他们几位业主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在周末开个班。”

“这个……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每个星期都在买书,周末要看书、备课,没有时间开班。”我回答。

“黎明老师,你考虑下嘛。你知道的,周末班在哪里上都是要给钱的,其他老师如何我们也不了解,你不一样,我们都知道的。主要是这几个娃娃也想去你家,你带着他们写写作业,有不懂的你指点下就行。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谢谢!十分感谢!但我周末确实没有时间开班,我也要学习。如果娃娃些想来看书写作业,就一起来。不收钱。这个事情不是生意。”

今晚八点,小莽子一进书房,放下手里的一本《说文解字》和一箱牛奶就说:“叔叔,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我地理考了班上第一,这牛奶是我妈妈让我提来谢谢你的。”

“干得漂亮!这是你自己努力的成果,不用谢我。你妈妈太客气了。”

“上个星期你教我,我现在也学会查《说文解字》了。果然和《新华字典》不同。还有个好消息,历史我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了。下个星期一月考,我想做一个历史的时间轴给我们组的同学复习,但不晓得怎么做,要请你教教我。”

“好说。来!”我翻开七年级上历史书,如此这般几分钟,“哦!明白了。我们寝室有个学生天天一起床就骂我,我吃钙片他说我嗑脑残片,还要我们给他叠被子。我给老师讲了几次,老师让他写了一次检讨,但他还是天天骂我。我要怎么办?”

“这是校园欺凌,人身攻击。如果你多次向老师反应无果,你这个周末给父母说这个情况,写一个书面的情况描述和调换寝室的申请,请你妈妈就这份申请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好的。还有,关于美术考试,要怎么背呢?”

“美术考试要背什么?”我问。

“美术老师出了两张A3纸的两面,也就是8页A4纸都是要背的内容,也是要下个星期考。”

“这个我帮不了你了,因为我不知道美术考试竟然是要背的。”

“那有什么方法能够愉快的背诵呢?”

“你读的这学校什么都要背,背诵你感兴趣的东西的可能性不大,那你就只能说服自己尽量喜欢上背诵这种学习方法。除此而外我不知道有什么愉快背诵的方法。”

“哦~好吧。我还有问题,我语文的阅读理解还是不太会,特别是‘主题升华’和‘主题深化’一类题。”

上周末让你看的那本书,看完18个人物描写后各写一句话总结故事大意就是阅读理解训练。”

“哦,那你再拿一本书给我看看吧,我再来尝试阅读理解和总结。”

我从书架上把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贰)》抽下来给他,送他出门时,让他把那箱牛奶带了回去,“请帮我转告你妈妈,谢谢她,但不用这么客气。”

“好的,谢谢叔叔。那我明早七点半来交今天布置的作业和来学习早不早?”

“不早,可以。”我说。

送走小莽子,花卷妈妈说,不同的学校真是不同的世界。

一本肯定会被拍成电影的书

三天完成55万字日本战国三连击——井上靖《浪人》、武田镜村《石山本愿寺之战》、 明智宪三郎《本能寺之变》。本周后续有望完成的,仍然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从书”的藤田达生《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藤井让治《江户开幕》两本,以达成日本战国百万字五连击。

除了井上靖的《浪人》是小说,其他四本都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从书”的历史学术书籍。这五连击是一个有趣的战国大解密。线索从井上靖的小说《浪人》开始——

小说中男主角佐佐疾风之介最后是加入了叛乱的明智光秀军;弥平次原型应该是来自明智宪三郎《本能寺之变》中所记载的弥平次秀满;女主角之一的阿良最后出现在战场原型应该也是如明智宪三郎《本能寺之变》中所记载的,明智光秀军中本城惣右卫门曾“在本能寺抓到一名女子”。而三本书里,最精彩的是明智宪三郎《本能寺之变》,虽然这是一本学术书,但我认为这本书迟早一定会被改编成小说、拍成电影或大河剧并大卖。因为书中对明智光秀叛乱这个历史悬案,有着不输任何烧脑剧情的圈套套圈套、翻转再翻转,并且都有史料作支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黄雀之后还有猎手,原来,捉鳖的人才是瓮中之鳖,鳖才是最后的赢家——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布局,欲取德川家康性命,执行人是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与德川家康私下结盟,利用织田信长的计谋取了织田信长的性命,所以织田信长听到谋反者是明智光秀时,心中已有了答案,而说“无可奈何矣”,因为本能寺的陷阱是信长和光秀布置的。于是天下大乱。

明智光秀的亲家、盟友细川藤孝参与了谋反,但却私下与羽柴秀吉(后来的丰臣秀吉)结盟,使得秀吉提前知晓谋反。

秀吉早就知道信长除掉家康的计划,也知道家康参与了谋反,还从藤孝处提前知晓谋反时间、地点,但却没有告诉信长。他一直在等待光秀的“崛起”。同时,秀吉还策反了毛利家的惠琼,才在本能寺之变后“中国大折返”突然杀回,全盘打乱了光秀和家康的计划,导致光秀迅速兵败被杀,光秀和家康的计划失败。

最后,藤孝、家康和秀吉三人,通过将谋反罪行统统推到死人光秀身上,封印了所有秘密。这才是为何明智光秀的叛乱一直是个谜。在这场大乱中,家康夺取了甲斐和信浓;秀吉不但取得了织田一族全部的领地,还把织田一族全部收为家臣;而细川一族同时得到了秀吉和家康的厚待。

其后,统一了日本,“天下”尽入囊中的秀吉发起了“假道入明”入侵朝鲜半岛的战争,这部分就是下一本书——藤田达生《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的内容。

但秀吉一族,也一代而亡。本能寺的“瓮中之鳖”德川家康最终成为天下之主——藤井让治《江户开幕》。

有教无类解

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事物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

——周宪《美学是什么》

一阵风来,最后一批银杏树叶撇开了树枝。从书房看出去,窗外天井里飘飞的和落到地上的叶子,浸泡在时间里,与墙边依旧青翠的绿竹和地上的青苔一起,密密凝成一幅大自然金黄的暮色;而坐在窗前吊篮里,正翻看周宪的《美学是什么》的太座大人,与这窗景就像一幅莫奈的画。

我在桌边读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想到上周讲《论语》十二章,课堂上学生突然跳出教材,问我怎么看“有教无类”。我反问她的看法,她说“无论高低贵贱任何人都能接受教育”。这是教材里的解释,也即是“标准答案”。我说:“我的理解和你不同。我认为‘类’指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受教育的人的‘种类’。”今天看到的孟子这句,也正好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的一种解读。并且,《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的“方”也应该做“方法”解。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在我看来,其篇章和句子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很难对某一句的前后文联系来看,所以只要说得通,各有各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各美其美”。相反所谓的“标准答案”才是最大的问题,最“不美”的。因为“标准答案”就像只允许自然界只有一种颜色,对事物只有一种理解,这是灾难,是破坏,是黑暗。

【尺宅图书馆】五:爱心铺就地狱路

午饭后,太座和花卷在书房外的车库,用砖搭起一个简易炉灶,准备燃一炉柴火炒他们新创的“柴火辣子鸡”;我在书房理书,透过书房的窗户,看着她们劈柴、生火、烟雾升起来;小莽子在我书桌上写作业。

周三,我去小莽子家开的社区超市“菜鸟驿站”取快递,他妈妈对我再三感谢,说她和孩子爸爸才知道儿子每个周末都要到我家,谢谢我指导她儿子的学习。我说不用客气,也没有帮到什么。“你家里氛围好哦,连电视都没有,个个星期都在买书,家里肯定到处都是书”,她说:“我们家两个每天要在店里做生意和带小的这个,周末儿子从学校回家也顾不上他的学习。店里乱七八糟人来人往无法学习;家里儿子一个人,自己管不好自己,学一会儿玩一会儿,作业写一天也写不完。特别是他的语文,老火得狠。”

“我看他的阅读面和阅读速度都不错的,语文不好的话,要不你让他周末来我家里写作业?我看看他到底弱在哪个环节”,我说。

两个小时,小莽子的生物、数学、英语作业写完,开始写语文作业——阅读一篇人物描写文章,写出好词好句并归纳总结文章大意。“叔叔,有没有人物描写的文章?”

“有啊”,我从书架上抽出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壹)》给他,“里面每个故事都是人物描写”。

他在目录找到一篇感兴趣的,用手指着一行一行快速阅读,不到1分钟就读完4页篇幅的一个故事,然后5分钟写完作业。

他要把作业收进书包时,我说给我看看你怎么写的吧。

好词好句的套路作业完成没什么问题,但归纳的大意完全跑偏。于是让他读慢点再归纳一次;还不对,再让他慢一点读再归纳,如此五次,都不在点上。于是给他把文章从标题到结构讲了一遍,总算有点明白了。让他把书带走去看,明天午饭后来还书时要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告诉我大意,书里18个故事,18句话就行。

他背上书包临走时说:“叔叔,这个星期历史课我被罚站。”

“为什么?”我问。

“老师说我散布谣言。”

“你散布了什么谣言?”

“我没有散布谣言。”他红着脸,有点激动说:“我只是给同学说了你给我说的‘学历史不是全要靠背,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学科理解、掌握了脉络和多个事件间的联系,也一样可以学得好’,历史老师就说我散布谣言。他说学历史就是要全靠背,不背是学不好历史的。”

我不动声色,但心里已不知所措,我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还有两个星期要月考,现在不只是历史和语文要背,英语要背,数学也要我们背,生物老师还把教材知识点缩编到只有两张A4纸上让我们背。而且我观察发现,月考排名不是按成绩总分,是按政治成绩来排名。政治更是要背。”

“去到学校,要听老师的。在我这里,就听我的。今天起,我们两个要有个约定。在我这里听到的,学到的,去到学校一个字都不要讲,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要讲。做得到不?”

“做得到。”

“好吧,去看书,明天给我你写的18句话。”

送走小莽子,我一个人坐在书房惶惶不安——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爱心铺就的,我这“泛滥”的“爱心”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如果任何学科都只是需要学生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能拿到分数,那分学科有什么意义?思考有什么意义?全部学科岂不是只需要乖乖听话不加思考去“背”这一个学习方法和“默写”一个检测方法就可以了?这叫什么学习?如果10年后科技发展到每个人都在大脑皮层植入一个存储了人类3000年来所有知识的芯片(就像现在人人有手机),并且芯片中的知识实时自动更新,那接受现在这种教育的学生在10年后和一个白痴有什么区别?这种教育的意义何在?如果小莽子相信我,按我说的方法去学习,他在学校一定会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异类而受到孤立、打压,长期如此一定会给他造成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如果他完全按照他就读学校老师的要求学习,那他来我这里又有什么意义?我该怎么做?他又该怎么学?

好事一件

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刘易斯·布兹比

午饭后,太座和花卷在书房外的车库,用砖搭起一个简易炉灶,准备燃一炉柴火炒他们新创的“柴火辣子鸡”。我在书房理书,透过书房的窗户,看着她们劈柴、生火、烟雾升起来。

我理出十三本书在网上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卖掉了。这些书是十几年前,我在各行业的各种公司间频繁跳槽梦想“成功”时买来读的德鲁克、安迪格鲁夫、尼尔雷克·汉姆等人关于管理和营销方面的,曾经都认真读过,但最近十年都没有再翻开过,它们一直立在书架最高一层。就如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书里说的,“对我而言,出售自己藏书的一大幸事是,我知道我卖掉的那些书会开始新的生涯。这些书会去一个新家,也许会去那里呆上一阵子,或许会再次被交换出去,但不会龟缩在我的书架上,或更不幸地被打入汽车间的箱子里。”

这两个星期翻看的书,多是关于书的书——买书、藏书、读书和书店的。今天翻完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但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是对我书与书店这个“专门史”的普及。里面竟然又有12页的篇幅介绍莎士比亚书店、乔伊斯和《尤利西斯》。

翻这类书有个好处,就是能从一本书联系到另一本书,然后叮叮当当扯出一串书。在这一串牵牵扯扯的书里,想买谢其章的《绕室旅行记》、亚妮的《没眼人》、陈麦青的《书物风雅》、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托尼·朱特的《沉疴遍地》和罗伯特·佛罗斯特的诗集来看看。在微信上问二十四书香书店的店长,“你要的书总是没有,张宏杰的也卖完了”,他说。

还好这一连串的“没有”里有一个好消息。想买的书卖完了对我来说这消息不怎么好,但对一家书店来说,进的书卖完或总是能卖完,这总是好事一件。再说了,买书和读书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

两情相悦百分之一

下午全校例会前,在小学部花园里两小时看完后半本周振鹤的《藏书不乐》。记得里面有句话说:有的人从不进书店,学问未必不好,有的人买了一大堆书,依然只是作为摆设。我就差不多属于后者——我总是觉得书是一定要买来读的,书房里的书虽然不多,但这辈子肯定是看不完了的。看不完也还是要买。

本周,太座终于忍无可忍,并试图以修改支付密码警示我看起来似乎有点无节制的买书行为。最终,我们达成一个协定——每月买书的预算是我月收入的百分之一。月收入总是不会多增长,但书架上又总是还“缺”那么重要的一本,于是,我不得不在买哪一本不买哪一本前再三斟酌(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还不都是因为穷)。并且这点钱,我每一分都要花在二十四书香书店,哪怕网上书店的折扣更低,哪怕这点小钱对一家书店来说微不足道,但这是我维护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不能接受没有实体书店逛的生活——美好的事物,要么永远不要出现,一旦出现就不可能接受失去这份美好——穷而贪,是为绝症。

今天周末,晚饭后一家人照例进“城”,每周一会——太座在楼下超市买菜,我和花卷在楼上的二十四书香书店。一进书店,花卷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席地而坐背靠书架,自顾自旁若无人看起来。我基本上不限制她的阅读范围,她爱看什么看什么,捞到什么看什么,最好。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跟随一辈子。我现在四十好几的人,看书除了爱好,还是在恶补年少时欠下的书“债”

一会儿花卷上楼来站在我身后,“爸爸,伯伯叫你下去喝茶。好了,我下去看书了。”

“好的,一会儿就去”,我嘴上说着,人继续挂在书架上一层一层扫描,心想不管是秋蚂蚱还是杜彦之哪位老板叫,也要等我先把书淘到手先,书没淘到,茶先就不喝了。

每次都能“贼不落空”。在特价区最底下一层,抠出一本《次柳氏旧闻(外七种)》,收录《次柳氏旧闻》、《博异志》、《纂异记》、《玉泉子》、《录异记》、《金华子》、《甘泽谣》、《独异志》共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印量才2300册。是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从书中一种。定价22元,全新但因水渍,只要10元。我不藏书,水渍不影响阅读,这个价格我十分满意。又动心想淘齐这套从书。

书淘到了,可以去蹭茶喝了。下楼遇到太座已买好菜在楼下收银台旁等着。于是急忙付款归家。等得现在(22:00)敲下今天的日记,才想起离店忘了去给两位老板打个招呼。有点失礼,不过没关系,他们开了一家好书店,我在这里淘到自己喜欢的书,也算是因书而“两情相悦”了。

都是因为杜拉斯

据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爱尔兰“意识流”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三部同样难读的小说。

终于,我还是入手了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一本据说起个床都要写上十几二十页的小说。还有美国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

入手《尤利西斯》,是因为从昨晚十点半到现在,翻完了西尔薇娅·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这本25万字的书里,起码有十万字在写书店与乔伊斯从认识到熟识和《尤利西斯》的印刷、出版,另外15万字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

昨晚十点半开始看《莎士比亚书店》,是因为我以为能支撑到入睡的法国短篇小说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的《6点27分的朗读者》,竟然提前看完了,于是不得不穿着睡衣极不情愿的离开温暖的被子,冲到书房换书。

《6点27分的朗读者》是昨天晚上八点半开始看的。这部6.5万字的小说,说了一个“毁书巨兽”机器操作员和一个超市公厕清洁员,一对城市里的平凡男女因阅读和写作而偶遇的爱情故事。简单到像日复一日的普通日子那么真实,所以阅读顺畅,一气不停歇两小时的轻阅读“顺滑”看完。但我昨晚备完课后,开始看的是杜拉斯的《厚颜无耻的人》。是的,这一切,都是因为玛格丽特·杜拉斯。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士元译的《厚颜无耻的人》,半小时,我就只看了20页。其间看不明白而返回来重读了两次,一次是在第10页。不太明白到底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写作风格”。读不下去,插回架上,旁边还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随她去吧,反正是没心情再碰杜拉斯了。

在此之前,备课间隙翻完了王强的《读书毁了我》,所以我必须得再找一本书来补白。《百年孤独》好多年以前看过,基本上全忘了,所以哪天半夜醒来睡不着,应该会再从书架上抽出来翻一遍。

书房的趣味

天雨降温,一家三口开着暖风机蜷于书房,自得其乐。

太座边织围巾边戴着耳机看手机上的脱口秀节目;花卷边听《三国演义》边画画;我借备课休息,终于把入手已一月,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版,王强的《读书毁了我》翻完。合上书,看着书架渐渐充盈,心中欢喜。只盼15日二十四书香书店一折购书那样的优惠活动再来一次。不。最好每月一次。

藏书家叶灵凤写过一篇“书斋趣味”,述说他在枯寂的人生旅途中寻找精神安慰的体验:“对于人间不能尽然忘怀的我,每当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便将自己深锁在这间冷静的书斋中,这间用自己的心血所筑成的避难所,随意抽下几册书摊在眼前,以遣排那些不能遣排的情绪……因为摊开了每一册书,我不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获得了我自己。”

所以,心境好的时候去书店是理由,心境差的时候去书店更是理由。我越来越感觉到书店的神奇力量了。它们远非一个个静态的、消极的消费对象。不,远远不是。它们以各异的外形、各自的风姿矗立于世界上。它们是一个个生命活着的肌体。它们无时无刻不用铅黑色的眼睛盯视着我、搜寻着我;用飘香的或者苍老的书页的手掌勾引着我、召唤着我。根本说不清楚,是我走去发现了某本足以影响到我一生的书籍呢,还是它们以无形的神气诱惑了我,把我束手无策地带到了我自以为是自己发现的地方?!在这众多的眼神注视下,在这众多的手掌招引下,我穿行在它们有时狭窄昏暗,有时宽敞亮堂的过道里。不,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过道,那是它们无言搏动的血脉。我也就被挟持在它们血脉静默而有力的涌流中。在我毫无察觉的时候,它们推助着我,把我带到我想到或根本没想到,甚至压根儿不曾想到的地方……我神奇的、色彩绚丽的、活生生的、可敬可爱又可怕的书的丛林!

杰克逊旁征博引,强调同世上其他的娱乐活动相比,唯有“猎书”能带给人安全的恬静和无与伦比的愉悦:“就算一个猎书者未能如愿以偿得到他想得到的书,那他步行到书店去本身也是有益健康的。到了书店,他多半会同那些满肚子掌故、令人开心的卖书人惬意地聊天。身在群书环抱中,同一册册书籍交谈,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品味各式各样的书名页,快乐体验着手触摸到精细装帧时的感觉,体验着看到完美版式时眼为之一亮的感觉,体验着突然发现一本不常见到的书时脉搏加快的感觉……”这段描绘“猎书者”获得猎物时的微妙心理,完全可以叫板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等我有钱了,我就每天都去逛书店,也要像《读书毁了我》这本书的作者王强一样,中意的书买两套回来,一套插架,一套翻阅,好不快乐!我对太座说。

“爸爸,我们家现在这样就很幸福啊!”花卷说。

医术

手术从上午九点开始的,半小时前才结束。现在是下午四点四十五分,还没有吃午饭的S医生正匆匆赶往院办公室。有患者家属投诉他医术不高医德缺失,办公室让他去说明一下情况。

“患者家属投诉说,患者住进来三天都没有见过他的主治医生,连主治医生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事实?”

“是。”医生答。

“患者家属投诉说,患者住进来三天,主治医生都没有对其病情开展有效治疗,这是不是事实?”

“是。”

“由于未得到有效治疗,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这个是不是事实?”

“是。”

“那患者现在怎样了?”

“我刚给他做完手术,现在应该在ICU病房。”

“那对于患者家属的投诉,你还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吗?”

“有一点,也是事实,但家属没有说。”

“哪一点?”

“这位患者入院三天,今天手术是我们医患第一次见面。我不能给床头的一张患者姓名卡出治疗方案。”

编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常常感觉自己就像这位医生。

各种家庭把各种孩子送到学校,他们把学校当成了从心灵到外貌的整容医院,把老师当成了整容医生和孩子人生的垫脚石。孩子没有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就是学校不好,老师不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作用,好像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功德无量了。

没有多少家长会去想到,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家庭就是这台复印机。复印件有偏差,很多人不先在原件上找原因,却第一时间去责怪孩子。有能(财)力的家庭会去再找一家收费更高、设备更好的整容医院,找一位学历更高,看起来更专业的工作人员来操刀……于是老师每天面对的,就是学校和家庭把孩子夹在中间的拉锯战。而孩子由于长年的灌输式顺从教育,变得只会听从,不会独立思考,而教育也不是一件能对结果可准确预测的事。

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做的非常非常少,每一个顺利成长并最终能成就自己的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