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书单的本职工作

3月31日,周五。Y校长在微信发来一个当当网的链接,让买一套“文明的故事·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丛书。这套威尔·杜兰特的精装书包括《东方的遗产》、《希腊的生活》、《恺撒与基督》、《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开始的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卢梭与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等共11卷15册,一千五百万字。图书管理员是我在学堂的正职,买书是我本职工作,上课只是顺手打酱油的兼职。

4月3日,周一,书到了。一箱书近一米高,大概四十斤。从菜鸟驿站扛回家,后悔明知道是书,没拉小拖车。

4月4日,周二早上七点四十五,把书载到学堂,用小拖车拖到校长办公室。太早,校长还没到,把书立在办公室正中央,然后给校长在微信回了一条信息,算是任务完成——

威尔·杜兰特11卷15册“文明的故事”已经到货,放到了您的办公室。因为没有与您确认上架位置,所以还没有拆封。我的想法是,这个系列超过1500万字,有可能去读并可能读完的,在学堂可能只有我们两人。如果这套书放到营盘山住宿区书架上,只会是受潮、发霉最后不知去向这一个结果;如果放到现在一楼小学部,没有人能读懂;放到二楼没有人会读。不如放在校长办公室,向来者推荐,自己慢慢读,读一本算一本,读不完至少书还在。

今天中午,Y校长来电,说老师们读书太少,准备从下周开始,要求每位老师,尤其是中学部的老师,每个六周至少要读一本书,并作为六周展示和考核。末了,让我开一张书单。还是本职工作。

午饭后,在客厅沿着书架转了一圈,开列了一个本学期教师阅读推荐书籍40种的书单——

吴承恩《西游记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曹雪芹《红楼梦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博多·舍费尔《小狗钱钱》
H·黑兹利特《一课经济学
纪伯伦《沙与沫》、 《先知》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梁鸿《出梁庄记》
加缪《鼠疫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齐邦媛《巨流河》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伊塔洛·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安迪•威尔《火星救援》
刘慈欣《三体》
J.R.R.托尔金《魔戒》
C. S. 刘易斯《纳尼亚传奇》
J.K.罗琳《哈利波特》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袁枚《随园诗话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顾远 / 周贤《教育3.0》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你确定前四本要读吗?”Y校长问。

“我觉得这个是基础。每个人都好像读过,但绝大多数人其实从来没有完整读过。”我说。

“我想想。”他回。

【读书记1310-1314】也闲买书小读记

清明节,放假一天。上周六(1号)已经全家去安顺上坟,今天在家休息。

去了一趟也闲书局。把春节后发来的10套也闲文创(每套为1本《也闲小记:2022》、一盒10枚书签和一个帆布包)中的6套带了过去,把陆陆续续付了款还没取的书拿回来,又顺手买了几本。寄存在收银台的书,今天看小票,最早的一本是2022年12月10日付的款。

今天买的都是“小书”,一是内容上不讲“大道理”,也不谈学术,只是随笔类容易读的短篇;二是开本小,口袋里一塞随走随读的口袋本,不过都很喜欢。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1印的《世界艺术欣赏:日本绘画艺术》,内里为《日月山水图》、《松岛图》、《白梅图》、《不动明王童子像(青不动)》等二十余张明信片,张张精美,可任意撕下其中一张来使用而不损坏小册子。喜欢。就是文字介绍少了。五折会员价,买了两本。一本自己留着,一本准备送给曙光老师。他在幸福学堂当了五年的艺术老师,上完这最后一个学期的课就要离开了。能和我东拉西扯几句字与画与文玩的人,在学堂也就只他一人而已(总阅读量第1310本)。

中国画报出版社“惜分飞”系列之二种:《残佛的沉睡: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佛像遗迹》和《菩萨的微笑: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菩萨像遗迹》,2019年1月1版1印,五折会员价。这是两套明信片,均为常盘大定和关野贞所拍摄的黑白照片。常盘大定(1870 – 1945)是研究中国佛教之学者,日本古建筑学家,1920年后五次来华;关野贞(1868-1935)是日本的建筑史家,在中国建筑与美术史方面颇负盛名;两人合著有《中国文化史迹十二册》。这“惜分飞”系列之二种,都是几十张明信片装在黑色缀金的硬纸盒里,只是看看就觉得厚重。大爱。可惜无人可分享(总阅读量第1311、1312本)。

海豚出版社“故宫秘境文丛”两种,祝勇的《慈宁花园:艳与寂》和《武英殿:李自成在北京》,硬面精装口袋本小书,4.5万字的3.9万字,2015年11月1版1印。海豚出版社的精装书都漂亮,如果不是五折会员价,简直就是抢钱(总阅读量第1313、1314本)。

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合群”

学生交来的作业中,提到“青春期”到底是年龄还是心理状态,以及青春期的情绪为什么常常失控的问题。

有来有往,作业交来就一定会有回复,哪怕只是探讨。我在后留言:我们现在仍然是史前的大脑和身体,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壮”,所以我们应对和解决不了很多当下的问题。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我认为:儒家(当下的学校除知识外的部分)解决的是人的习性问题,即“伦理”,什么时候、场合做什么样的事;道家解决的是欲望问题;佛家解决的是情绪问题。万法归宗,都指向一个“我”,即深层次的自我意识,也即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佛性”。

学生在作业中说:“对‘群体’的感念越来越模糊了,总是想要在所谓的‘群体’中找到空隙,想在集体无意识中脱离出一份理性。”

我留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合群”。

我不是一个建功立业的人,一生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不过是浮生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这就像演戏一样,何必人人都上台表演,做个观众不也很好?正如《浮士德》中灯塔守望者一边唱一边说的两句话:‘To see I was born,to look is my call.’(我的一生就是来观看的。)如果能够做一个纯粹的观者,能够在思想上里找到安慰,我以为,就足够了。(何兆武《上班记》)

【尺牍】关于教育的七个问题及回答

补记:上周五(3月31日)下午,是每月一次的全体会议和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列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回答,可以现场纸笔,也可以电子文本发往校长邮箱。我在键盘上敲了18年博客,已经不太习惯用纸笔长篇答题。

第一个问题:我究竟在做什么?

我答:我正行走在“学者之路”上。这个“学者”不是通常意义上掌握有大量或专门知识的人,也不是所谓的“终身学习者”的泛学习,而是学习如何成为和成就者;学习如何成为“老师”而不是老师;学习如何成为自己,成就他人。“老师”不是老师。前者是一种状态,而后者是一个职业。“老师”的状态,是《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是《普门品》中随其意而示现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个体。

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做?

我答:在我看来,教育和医学很像,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这个“什么都不确定”的是其结果,我们大概知道只要这棵果树的根部还在土里,还活着,对其进行必要和必须的管理、帮助,就会挂果,但挂多少、多大、多甜,都是不确定,这是有基础和根本原则可循,即是教育的大纲,也是边界和底线;什么都有可能,这个是教育的艺术,如同春风吹过,催开各种花,如因缘际会发生某种变化,产生预料之外、甚至无法预料的结果,这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欣然。

第三个问题: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怎么做,你现在的工作中哪些是、那些不是、怎么评估?

我答:“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这个命题超过了我的认知,我先需要界定什么是“人”,然后探索和分析什么样的目的才是“以人为目的”的目的,最后,“教育”是什么?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对“教育”的认知和重新分类,分类什么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什么不是,我目前没有能力简单用几句话作出这样的判断。但我认为,世界每秒都在变化,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只是要向外寻找,也要向内探索。寻找世界变化的规律,探索内在的成长,最终要学习的不是变化的东西,而是要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阿基米德来到现在,如果他不上补习班补上大量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知识,他完全不能与一个高中生就理科问题展开对话,因为认知不对等。而如果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来到现在,我们讨论的,仍旧是那些话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认知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我们会失败吗,如何防止或避免失败?

我答: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不论是是成吉思汗还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失败是必然,就如同“成功”是偶然。失败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一种“错误”的存在,这即是它的“成功”。

第五个问题:学校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我答:制定并严格执行,基于普世道德水平的边界。如果一位学生来到这里,不论有没有学到“知识”,最终她或他没有成为一位具有普世道德、具备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行为个体,我认为这就是这所“学校”这个机构的失败。

第六个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天赋是什么,你擅长什么,你觉得自己适合做教师/适合现在的岗位吗?

我答: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认清自己。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第七个问题:你如何描述一名称职的教师?

我答:在这条路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师或学生。因为教师并不是一个人或某一人类群体,并不是全知全能者,有时老师是学生,有时学生也是老师,而“教师”这一状态要做的底线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者。

第八个问题:你认为作为教师该如何成长,你的建议。

我答:保持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如同呼吸、消化和排泄,一样重要。

【读书记1309】周有光《语文闲谈:初编》

十天翻完以原书定价四折淘来八成新的二手周有光《语文闲谈:初编》,总阅读量第1309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1版,2018年12月3印,30万字,定价39元。

周有光《语文闲谈》的写作始于我出生的前一年,1976年。在前后超过二十年的时间里,共收录语文知识2800条,分为56卷。内容谈古论今,包罗万象:拼音、语法、诗词、谜语、笑话、历史、时事、地理、艺术、科学……形式短小灵活,亦庄亦谐:有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也有诙谐幽默的轶事闲谈。说是小品,其实现在看来就是老先生超过二十年的微博内容汇编,只是那年代还没有“微博”。这些内容现在读来大多已过时,甚至有的观点我大不赞同,少量的还有一些趣味,所以这本书和它的内容,历史意义大过实际价值。

录几条我觉得颇有趣或有不同看法的几条于下,以应书名“闲谈”:

【11条】“创造方言汉字不是好办法。记录方言应当用拼音。”

对此观点我就大不赞同。拼音标注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发音,而在中国历史上,“普通话”不止一种,或者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推广过不同发音的普通话。例如唐朝的“普通话”发音是以关中方言为标准音,因此《诗经》、《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读出韵味;宋朝的普通话即官话,是以河南开封话和洛阳话为标准音;元代以大都(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且普通话中没有“平上去入”古音四声中的“入”声,拼音怎么能为所有方言注音呢?

【154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煞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裤,背山起楼,煮鹤焚琴。”

一家之言,不用太在意。清泉可以洗头洗脸,怎就洗不得脚呢?大好阳光,尤其是在贵州,阳光更为难得,风和日丽,却正是花间晒裤的好时光啊!如果不背山起楼,那在贵州要么不起楼,要么面山起楼,岂不愚公?惟有煮鹤焚琴,大煞风景。

【232条】两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一位贵夫人。轿夫问夫人:“夫人的‘夫’与轿夫的‘夫’有什么分别?”夫人轿中答:“夫人的‘夫’是‘一大’,轿夫的‘夫’是‘二人’”。妙!

【246条】宋代刻版印书通行的结构方正匀称的印刷字体,后世称“宋体”。元代一度流行圆润的赵雪松体,称“元体”。明末,从宋体演变出一种字体,横细直粗、字形方正、便于雕刻、阅读醒目,16世纪以来成为主要的印刷体,中国称“宋体”,日本称“明体”。“明体”的说法才是正确的。

我竟还留在这世间

坐在三近斋一角,我的办公桌前,耳机里播放的是“一奏器乐派”的《敌众》专辑。

整个中学部的三十名学生,这两节课都集中在这间最大的,但与标准教室比起来仍小了一圈的教室里上生涯规划课。

课堂上,他们在进行一个类似我做你猜的游戏,用动作告诉别人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份什么职业。由于戴着耳机,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看着他们欢乐的表情和动作,在耳机里《智深舞》的包裹下,这样的错位是真实的吗?或这才是真实?

我45岁了。一路花了很多精力,浪费了很多时间,踩了很多坑,犯了很多错误,也收获了很多别人不会收获的经验。现在我每周要上的课有七、八年级的历史课、跨度从六至九年级的语文课、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整个中学部的游学课,还有摄影和历史两个学生社团以及担任两个学生的导师。

每天要说很多话,要回答很多“为什么”:为什么他可以那样做而我们不行,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为什么这个字读这个音而不是以前老师教的那个音,为什么历史上会发生这次战争、鸦片战争真的是为了鸦片吗……我知道能够提出问题在人生当中很重要,尤其是敢于问“为什么”。因为只有能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但每天,我就是想把手上的事情完成。完成那一刻我就挺开心。至于它能不能导向什么结果,我不知道,并且我也没有精力去关心了。

我现在,只想专注做一件事,读一本书,写写字,听听音乐唱唱歌。我也要去追问一些“为什么”。最近常常在思考,我竟还留在这世间,是为了什么?

【读书记1308】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读金庸》

一个星期,看完41万字的《六神磊磊读金庸》。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定价68元。总阅读量第1308本。书里的内容,在公众号里从2013年开始至今的都有,但懒得翻,并且用手机容易用着用着就跑偏到其他内容上去,所以还是手里拿着一本纸质书的阅读会比较“专一”。但还是太忙了,这本轻松、诙谐,平均一篇也就四千字的六神磊磊读金庸的读书笔记,硬生生看了一个星期,而且大部分是作为睡前读物来看的。

“这本书是真正好读书且是兴趣阅读者的读书笔记。”我在书名页写。两三年前就又凑齐了一套金庸,想再看一遍。没时间。我觉得如果我能活到退休,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和旅行。

不要和孩子置气。能教就教,不能教赶快送走,别互相耽误。(《赵志敬之锅》上课也一样,不要互相勉强,否则都别扭,都难受。佛度有缘人,何况我不是佛。我不过是在自度,如果顺路顺手,也拉一把别人,而已。

庸众都有一项能力,就是可以在不掌握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热烈讨论很复杂的大事。(《元大都街头的几个庸众》)

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做聪明人无疑是好事;但在一个过于复杂的世界里,如果你的天赋、性格实在不适合做聪明人,那么不要勉强去做,做一个笨人也许是不错的选择。(《笨人石破天》)我不是聪明人,又做不了笨人,就干脆做个尽量不和别人打交道的人好了。各自美好,互不干扰。

到最后,最权威的不是经典,而是对经典的解读。(《岛上悖论》)这个就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你的孩子身上,有你所有的毛病。(《<天龙八部>里的五个前浪》)所以在批评孩子前,先看看自己。

驱使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不需要利益,只需要灌输仇恨就好。(《<笑傲江湖>里的一群瞎子》)当下比比皆是。

把过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就没有所谓的好日子。(《职场上,什么人上台都一样》)日子都是自己的。

俗话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知道;但是草包却像临盆,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一个男人很草包,是会迅速暴露的,尤其草包又话多那种,几乎没有办法可以掩盖。唯独只有一个例外——草包识别不出草包。(《如何快速识别草包郑克塽》)不敢说话。

波斯帝国、斗战胜佛、太平天国

下周,各科要进行本学期的第一个六周测评。周五放学前,在学生群里发布了测评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语文三班除了惯常的日常过程性评估、课堂上包含背诵和古诗词飞花令的口试,还有笔试。这次的笔试要求学生完成《波斯简史》。要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测评的是学生文史地三个学科的资料收集、阅读、整理、分析、编辑和写作的文科综合能力。提交文章的截止时间是3月22日8:30。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笔试题是一个问题: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时是青少年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非仔细阅读《西游记》不可。

七年级历史,测评范围为上册第一、二两个单元从古人类到百家争鸣共8课的内容。八年级历史,测评范围为上册第一单元共3课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内容。这个学期上半期重新梳理上册内容,下半期讲下册内容。

昨天,二手旧书“lonely planet”系列旅行指南的《四川和重庆》到了。翻书、网上查资料,疫情三年,不知道现在旅游目的地食宿行都是什么情况。

佩索阿的职业是里斯本(葡萄牙)一家小公司的会计,整天默默工作,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平时很少出门,在成年后的30年中几乎没有离开里斯本。他认为: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

青要胜于蓝才行

游学课开课四周,学生自组织成型三组,华南两组,西北一组。余下的十几位,因不善沟通、经验不足或过于独立等原因,统统进了我的组——“博物志:一百座博物馆的发现之旅”第一回:巴蜀双城记,一起去成都、重庆。成都我曾在2018年为学堂的游学去踩过点,这时算是“回收再利用”了。

目前各组已完成游学目的地的文史地和饮食文化背景功课,下周将完成大概行程和预算,同时完成在六周展上的“终极大考”——向校委会、家长和同学展示、讲解、回答现场提问。通过大考才能算是项目成型,可以出行。否则就要降格为省内游学。

本周游学课规定了游学的两个基础要求:拒绝任何形式的拉杆箱,请选择背包;拒绝任何酒店,请选择国际青年旅舍或客栈。这没有对与错,仅仅只是背后的价值观所驱使的不同选择。

周四学部例会上,提出建立游学博物馆,学部负责人说要在校委会上讨论一下看看。

由于疫情,几年没有出行。之前很合脚的户外鞋穿了五年,寿终正寝,这两年都是穿运动鞋。现在戴的这顶北面(The North Face)的休闲帽,在淘宝查到购买记录是在2010年9月15日,戴了快13年。为了4月的游学,又在淘宝买了新鞋和新帽子。

有一位这个学期即将毕业的学生,报考学校需要以往的各科成绩。学部负责人问我有没有上过这位学生的历史课,我说:“这个学期是我在学堂第一次开历史课。之前倒是想给他们上历史课,但当时被告知‘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所以作罢。”回想过去三年,总是有一些让人感到莫名的事。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还是希望他们能完整细读至少一部古典名著,能不能做到精读,就得看造化了。我提供备选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也不错,但要对照着《三国志》来读,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红楼梦》我不喜欢,到现在连第一遍也没有刷完,如果读这个,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在周三课上经与几位学生商量,他们没有选我提供的,而是选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好。周五的课,内容就调整为新课了。这个调整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学生的状态。或许这个学期能上完《聊斋志异》全本,也可能三五次课后他们又没了兴趣,又要调整为《太平广记》或“三言二拍”或其它什么,全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状态。还好,他们的视野,还不至于广阔到超出我的所知范围,这于我是好事,于他们是坏事。青出于蓝要胜于蓝才得行,否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周五下午,一位27岁海归女生在学堂做关于美国留学的分享。占用了社团活动时间。除了中学部师生,还来了十几位校外人士。我听了10分钟就回教室备课了。分享者不论从表达、思维还是举止,都看不出留过学的痕迹,尤其是口头大量的“别特别如何”、“非常非常怎样”可以看出中文词汇的贫乏。当然,除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许也是一位黄多多?

风裹雨打落满地花

凌晨一点半,雷部阿香推车过,三十六雷鼓力士在雨棚上擂鼓,风裹雨打落满地花。被吵醒的花卷跑到我床前,讲解和演示这是什么鼓点,用架子鼓怎么敲。演示完又回去睡了。家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已经让我小心翼翼的了,猛然想起学堂中学部大大小小几十个娃娃都在青春期,我该怎么办?

这个星期在学堂成立了两个学生社团,活动地点都在三近斋

先是一位转学来的八年级女生,因为心脏手术的原因不能参加一周四天的体育课。导师问她体育课这个时间段准备怎么安排,她说要学摄影,因为喜欢,自己已经拍了一年的照片。她导师找到我,于是为她成立了“幸福学堂非官方新闻通讯社”简称“褔通社”的学生社团。要求她每天拍10张照片,每周三次社团活动时点评;另还有每周一个摄影主题讲解。目前准备好的有“从《清平乐》看摄影构图”、“从《长安十二时辰》看摄影构图”和“人像摄影”三个主题。周五社团时间,百无聊赖的花卷看到别人拍的照片得到自己爸爸的夸奖,也加入“褔通社”拿起了相机。一通操作下来,竟也拍出几张不错的照片。

一位八年级男生爱好历史,每天都来找我有的没的聊两句“老师你怎么看淝水之战”或“赤壁之战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啊”之类的历史话题,于是也鼓励他成立了一个“历史研究社”并担任社长。上周五下午的全体学生会议上社长招新,现在加上我,“历史研究社”也有了三个成员。我们一周“研究”和讨论一个历史问题。例如:

“惨绿少年”这个词很奇怪,竟然用来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惨者,凄惨也。既然凄惨,哪还有何翩翩风度可言?

《水浒传》中,朱贵在一百零八将中排第九十二位,上应七十二地煞的地囚星,与杜兴一起经营梁山酒店。他的绰号“旱地忽律”里的“忽律”是什么?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道光二十二年,由清廷代表与英国代表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条约要求清政府须向英国赔款共二千一百万银元。清政府在光绪十六年,也就是《南京条约》签订近半个世纪后才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那条约要求赔款的是什么银元?

现在,三近斋的三扇外墙上,一扇是各社团和语文课的海报,一扇是游学课海报,一扇是“历史研究社”的海报。我一周的课时总量也因此到了21节,其中有游学课这样面对所有学生的“大课”,也有社团面对二三学生的“小课”,远远超过了课时标准。还有每周对几个学生两三千字的一周记录整理也要花些时间。极限所限,就只好这么多了。后续的课,就像摄影一样,只能做减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