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贰】抛开宏大叙事

【语文3班】

连堂写作课,W、L和Z三人进行人物描写练习,Y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

W的写作,仍有口语化的问题。三次修改后,完成一段人物描写,但标题太过直白,今天的作业就是让她为这段文字起三个吸引人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训练她的文章内容提炼和文字表达。

L的写作,两次修改后,因在补充细节描写而未能当堂完成,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Z的写作,书写较困难,停留在极其简单且依靠形容词支撑的空洞、无序表述阶段。今天课上经三次讲解、修改后,要求他对“作业难”这三个字的什么作业、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展开描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Y的日常作业,是3班学生中完成字数最多、最用力,但也是写作“套路”最明显的。这次写作课没有让他进行人物描写,而是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是因为他上周一篇关于上海马拉松的日志经多天修改,已接近完成。在这节课上,经两次目的在于打破写作套路和不明原因的感动和感慨,回归好好说话的修改,文章已趋近完成。这已是这篇文章的第八次修改,我已经为这篇文章准备好了一个“A+”。

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对四位学生说:“好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不明原因的感动,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

四位学生态度认真,课堂跟随,我才能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但也存在一个个性化的问题——不同的写作者对什么是“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不一。

【八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文本后,让每位学生各自用一句话来总结“九一八事变”。这一句话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后果等要素。然后就课本中“‘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四个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一段文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从东北地理分析,日军为什么首先占领沈阳而不是哈尔滨或长春;

2、如果东北军不內撤,会有什么后果;

3、既然已经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教材语),“九一八事变”中方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应对是否妥当;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对沈阳、山海关、北京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有所了解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所以历史课,其实是将历史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对学生随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并试图从历史的“事实”,而不是“立场”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表述过去的事,并试图引发对未来的思考。但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阅读量不足,在文本分析、观点表达上仍有诸多不足。

【七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后,展开讨论:

1、汉武帝最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

2、汉武帝时,名臣良将众多,为什么满朝文武单单挑了张骞这名郎官,也就是皇家门卫兼司机作为使臣;

3、张骞出使西域,只是或者就是如教材文本所说“志在为国分忧”;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首先从地理出发,根据历史教材中简图,了解西域所在,然后我要求抛开宏大叙事,回归到一个“人”来分析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可能的真实原因

七年级三位同学中,两名语文基础较好,在讨论、分析中,较能提出读到观点。

从我本学期继续代课的文史地学科来看,我认为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和课程,首先都是中文课。学生学习所有母语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都是语文的字词句、阅读、写作和文本理解、分析能力。

【上课记·壹】一课一句

上周例会,要求每天写教学反思。我的课多,要写的自然就多。无法,写就是了。

【语文3班】

今天完成了主题“白马东来”中最主要内容——《四十二章经》六则的学习。这个主题的学习也已完成。由于课程内容是佛经、学生对佛教经典的接触不多以及需要更多一些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应该是本学期迄今最沉闷的一节课了。不过还好,学生虽然感到吃力,但仍然努力跟随。

【高中中文经典】

今天开始《寒山子诗集》。选定的教材为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课上每人一份复印的宋版《寒山子诗集序》前三页作为教材,用十分钟让学生进行断句,然后一人一句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是繁体竖排无断句本,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然后因为有生从这篇序作者“闾丘胤”的“胤”讲到赵匡胤,于是我就从寒山所生活的的贞观延伸到了赵匡胤的建隆,并扩展到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内容。期间没有听到下课铃声,导致晚下课20分钟,学生13:00才开始吃饭。这节课至少讲200字的计划未完成,只讲了“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

【八年级地理】

复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0分钟刷题一套,20分钟完成一人一题讲解订正。学生错题原因,多为对基础自然地理不熟悉所致。如将黑龙江省误为长江下游省份、东部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弄错。

【读书记1397】《掌故》第三集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圈里还有不多的几枚倔强残喘在这个现世的灵魂,常常提醒我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微信我早就卸载了。他们是我生活的光和盐。”这是2019年6月16日的日志《光与盐》里我的微信态度。微信现在对我,几乎只是一个办公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每个月都在删除一年里没有任何往来的“好友”,我“自绝”于世界,要回到自己的森林。现在微信“好友”只有二百余,一多半是学堂的同事、学生和家长。偶有被删除又联系要加回来的,语气中略有质问为什么被“拖黑”的大女主或霸总,换来的是再次被删除。

有天看到一句话,心有戚戚:年纪越大,越能跟童话故事里的“邪恶女巫”共情。她们远离城市喧嚣,搬进森林里,就是为了能过自己的生活。但总有陌生人不断前来打扰,忍无可忍就只能把他们都干掉了。

《掌故》没淘到第二集,翻了第三集。枕边书,感兴趣的,听过人名的,就看看;没听过,又细细碎碎拉拉杂杂的,随便翻翻就跳过。

周绍良晚年迁居其子在上海东郊的双旭花园,远离城市,友朋往来殊不便,自称“孤悬郊外,与浮云白日为伴耳。”人与人大不同。我就在向“浮云白日”靠拢。

《掌故》第三集,中华书局2018年1月1版,6月2印。总阅读量1397本

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

【读书记1396】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石黑一雄作品,之前读过《远山淡影》,感觉还不错,阅读基本顺畅愉悦。但他的代表作《长日将尽》,周末看到第五页就进行不下去了,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找不到阅读的愉悦。昨晚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只到第五页,就睡着了。没关系,这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读者的问题,就是作者风格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不搭,互相不对路而已。今天把这本书还给了L老师,他上周五借给我读,16万字的小说原计划周末就能读完的。

“作为一个出生于中国偏远县城的70后,每当看到一些知识分子把八十年代当做黄金时代来追忆时,我总觉得很隔阂,甚至有淡淡的反感——全中国几亿人,有几个当时是在文学沙龙中高谈阔论?你们的80年代是启蒙、是觉醒、是啤酒和烟味中的灵感碰撞,但我们的80年代是贫困、是压抑、是《站台》里流离失所的青春以及《立春》里腐烂成笑话的梦想。

有的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 有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从小镇做题家升华为精英的学霸小女生,读书多,善思考的生活感悟,就是比同龄人深刻很多。

刘瑜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1版,2018年8月5印。总阅读量第1396本

这是最后一次了

周一开会,让重新布置中文教室。我说已不知中文教室是哪一间。之前的中文教室,现在里面有桌上足球机,还有一台冰箱,书架上摆的是性教育手工,墙面上除了网红牛皮纸卷筒,还贴满各种花花绿绿的装饰,连我“三近斋”和“晋唐心印”装好框的两幅字都不知所踪了。椅子横七竖八,桌面、地面常常废纸、文具一片狼藉。

最近几年,我的课常常被莫名取消,而替代的人往往不堪。这个学期开始时,又没有让我上中文课。教室自然也让出来给新来的Y和B作为了“活动室”,语文课的内容也是各位自己想上什么就是什么。在开学几周后,再次,又重让我再继续上中文课,并采用我的自编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因为同时还要上地理和历史课,我的自编教材也涵盖了史地的内容,而“活动室”墙上竟还保留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或许是因为这两幅地图的尺寸足以大到需要整整一面墙,可以使“活动室”在“国际化”的“胸怀世界”方面能有所呈现的缘故罢,我才得以在“活动室”内上课。

会后,Y带着她的性教育手工们撤了出去,并把“三近斋”和“晋唐心印”重新找了出来。我花了两天时间,将桌上足球机、冰箱、堆满杂物的杂物架和时尚杂志等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清了出去;将墙面铲干净,把“三近斋”、“晋唐心印”和曙光老师写的《心经》重新上架、上墙,并把两张地图重新挂在原来的墙面上;调整了不尴不尬不靠墙也不居中的书架的位置,整理、分类、上架了图书,也把被遗弃在库房角落吃灰的围棋翻找了回来。重新布置了桌椅,在桌面上放了三个桌牌来提醒使用教室的师生,一是“来时如何/去时如何”,教室教具用后恢复原样,也是要知为何而来,要有何志向去往何处意;一是“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自心清净自然教学清净、教室清净;一是南宋道士白玉蟾的“无言便是怀仙处”句,临风对月,但求无愧于心。终于,“三近斋”恢复了原样。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这个学期我除了中文,历史、地理和游学也在这个教室里上,于是时隔四年半,“三近斋”又再次成为了幸福文学院

这半个学期的各种折腾、消耗,就是过去几年的缩影。一位家长式的校长,一个有理想但没方法的管理团队,一群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在经过一帮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标新立异靠拍脑袋来做决定的“创新教育者”名为“创新”实为争权夺利的纠缠不清最后,不知道这句话该说“最后不过是恢复原样”好,还是“最后还好恢复了原样”好些。

我这个曾经的力道绵长的老愤青、贴地飞行的伪文青、毙于城门五尺处的攻城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后又败败而再战的创业总是失败者、不畅销杂志的主编,现在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的中年生活幸存者对自己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想在红尘中厮混,我只想寻求安宁和没有悲伤的喜悦。”(鸭长明)

【读书记1395】周作人《过去的工作》

睡前枕边书,在书架上随手抽一本一晚上可以翻完的书。从一溜止庵校订的“周作人自编集”中,扯了一本最薄的——周作人《过去的工作》。

传说中的“文抄公”,功夫果然了得。但凡“闲谈”,任一话题拎起来,都能哪朝哪代谁在某本书里有几则,谁又在哪本书里也有一说,一篇下来,抄得漂亮全在海量的阅读和超强的记忆。

以《谈胡俗》一篇为例,先是“萧伯玉《春浮园偶录》,在崇祯三年庚午七月二十二日条下有一则云”如此如此;又“《入蜀记》多记杂事,又《老学庵笔记》的风格,故读之多兴趣,如卷四记过黄州时事,八月二十一日条下云”如此如此;再“《北行日录》卷上记乾道五年十二月九日入东京城,十日条下有云”这般这般。大抵如此。

今夜枕边书,继续读知堂。

周作人《过去的工作》,止庵校订“周作人自编集”之一种,2013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95本

【读书记1394】陈尚君《转益多师》

下午,和学部负责人S老师聊到“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这个话题。我认为这是一个看似正确,实则不具可行性的理想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个“伪方法”。因为师生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学生的兴趣各异,老师通常无法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提出有深度的建议,采取能对应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昨夜枕边书,正好读到这么一段:

“在学术的道路上,优秀老师的关键指引极其珍贵,真如荒漠甘泉,黑夜明灯。但学问又纯粹是个人的积累、探索与发现。老师的指示是他的心得,未必适合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研究新课题、探究新问题时,又会遇到许多新的麻烦,那就要看各自的才分、毅力与悟性了。《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岳飞说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是而已。”确实,如是而已。

读“大书”通常比较漫长且吃力,所以需要一些闲书来做填缝剂或润滑剂。陈尚君《转益多师》,25篇随笔,谈师生谈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第四辑”之一,2015年8月1版1印,我喜欢的口袋本。枕边书两夜翻完。总阅读量第1394本。不觉间,已是今年读的第101本书。最近几年的读书计划都是要少一点,最好一个月一本,一年十本(套)就好了,但总是处于失控状态。这不好。

【读书记1392/1393】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刘义庆《世说新语》

自在幸福学堂代课,七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地理是历史的认知基础,历史是文学的诞生基础,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基础常识。尤其是这个学期,初中的地理、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和语文都是我任教,这就更方便我在课堂上将三个学科融到一团。以至于在语文课上,有学生的作业是先去弄清楚一个历史时期,有的是要去在地图上找到某一山脉或半岛的所在,并分析其在军事和商业上的意义;在历史课上,有学生的作业是去了解一首古诗词,有的是用地理术语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推进。所以新生会常有这样的疑问:这到底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还是地理课?我的回答是:都是。

作为文史地三门课的临时代课者,还好平时略有一点点阅读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感储备不足,力有不逮,就要刻意去填补这方面的不足。对我来说,最容易的方式还是读书。

断断续续一个月,翻完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虽然其中有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的认知上的偏见或不足,但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偏见里,也即是每个人的偏见成就了他,所以了解偏见也是学习和认知。

用时四个月翻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还是不能完全明白,但也收获不少。

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1版,2021年12月2印,一套上下两册,45万字。总阅读量1392本

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总阅读量1393本

下一本书,是一本大书,不单是开本、字数、内容还是影响,都很“大”——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首选教材,迈阿密大学地理学教授詹姆斯•M.鲁宾斯坦的《人文地理学通识》。

【读书记1391】阿乙《模范青年》

“我们很少听说城里人与县里人联姻,市和县是不同的世界,天上地下,泾渭分明,不可逾越,同时也充满绝望。但是三线厂提供了融合的可能。它像是城市委建到乡下的一座卫星城,对无数积极向上的小镇青年构成诱惑,也让不少城市人觉得尚可将就。最终很多人在这里不知不觉度过一生,混合、同化、通婚,演变为一种区别于世外的单独人种:厂矿人。”

我也曾经是厂矿人。只是在中学时就清楚认知,不想在厂矿的弹丸之地里面,从在医院出生到墓地躺平蝇营狗苟终了一生,于是出走,在社会上无论怎么折腾都绝不回去。终于,在四十岁后,不论从思想还是情感上,都与那个厂矿真正割裂,活得像“雾中的影子,或者一个刚结束的梦,存在过,却想不起来。很多孤独、喜欢自我消化的人都这样。他们是写作者的难题。”还好,我不必活在别人的文字里,除了自己也不会有人想写点我什么。不用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几好。只是阿乙的小说《模范青年》里,自由放荡的“我”走出去了,勤奋克己的的周琪源,到四十几岁鼻咽癌离世,也没能实现他的出走。

阿乙《模范青年》,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2012年6月1版,2014年11月3印,淘来的四折九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1391本。有点想找阿乙的其它书来看。忍一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