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豆总的BGM

本周开始中学的课,课程跨度再次从三年级到高中。不过好在是包含但不限于部编版的自编教材,所以也还算有腾挪的余地。

周一,有其他学校转来的新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诧异,为什么语文课还讲历史和地理的内容,老生一脸嫌弃说:“豆总的中文课,从来都是文史地在一起的。”

讲到古诗词里几个字的不同读音,新生又觉得奇怪,之前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老生又代我解答:“考试的答案就填你以前老师说的那个,但你要知道这个字真正的读音和意思,否则这诗是读不下去的。”真好。“毕竟,我们所学,不是为了考试。”我补充说:“如果这整张黑板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知识和常识”,我用粉笔在黑板中间点了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点,说:“那考试要考的内容,不过是黑板上这么一点点内容而已。并且这部分内容还要一分为三,一为语文,一为历史,一为地理,那就更少了。所学不是为了考试,但理应能面对考试。”新生表示对我这话不理解,既然这学习不为了考试,那考起试来怎么办?我说从学堂去到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偶尔和我联系,聊聊当下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文科奇好。是的,不是‘好’,他们在微信里的原话就是‘奇好’,但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节课拿出过从教育局领回来的教材来讲。这是为什么呢?”我说。

收上来的作业,有位新生在每日一记里写:“(今天)都是我喜欢的课,但第四节有点令我毛骨悚然,因为是豆总的。第四节课,全是豆总的BGM和压迫感,我这之前连校长都不怕的男人,遇到豆总也只能从凶猛的狼变成乖乖的小狗狗。但不得不说,上完豆总的课,还是学到很多。”这不奇怪,我和我的课,学生的评价历来是“两极分化”,喜欢的越来越欢喜,煎熬的越来越煎熬。

历历在目的不堪回首

这两天,小学部各年级的主班老师去往黔东南从江县的三宝侗寨和黔南三都县怎雷水寨,为即将到来的游学季踩点。今早第一节,我代四年级语文课,上了我的文言文(《论语》二则);三四节课,代三年级任飞老师的写作课,和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学校,并要求每人写出至少五个到学校的理由。有一半的学生,五个理由里有“喜欢文言文课”这个内容,窃喜。几乎每个学生都写了到学校是学知识的。

“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知识吗?”我问。

“不是。很多地方都可以学到知识。”学生说。

“比如呢?”

“比如图书馆,比如补习班,比如网上。”

“对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以外的很多地方学到知识,那为什么要来学校呢?到学校就是为了学知识吗?”

“不只是。”

“那还为了什么呢?”

安静……

这个周末的写作课作业就是,回家去和家长讨论“为什么要到学校”这个问题。

五年级的自然科学课,女儿说张睿老师要带他们养蚂蚁。早上晨会看见张老师,问她有没有听过“蚂蚁蚂蚁蝗虫的大腿”这首歌,她说没有。也难怪。这是我们七〇后听的歌。

下午开始毛雨,降温,贵州的冬天来了。晚上给棉被套被套时想起这事,在QQ音乐搜了“魔岩三杰”之一的张楚,一九九四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专辑里《蚂蚁蚂蚁》这首歌,发给张老师。

当年在女生寝室楼下,我边弹吉他边嘶吼何勇的《姑娘漂亮》。或许多年后回忆现在,也会感慨往事不堪回首,却又往往历历在目。

编成《三近斋摭录》四卷

用也闲书局的布袋,提着七八本十几斤书上学堂,备中学的课,今天是第八个工作日。完成了国庆后要开始的四周课程内容。因为不清楚学生实际情况,也只能先准备四周的课程。学生不多,但学力和层次肯定不少,我觉得大概率是“一花一世界”。为力求让每位都能或多或少有收获,课本内容务必尽可能(我认为的)有趣且篇幅不长,又包含但不限于部编版语文教材,这就让备课量变得非常巨大,还要边上边调整,这太难了。

自编教材到底有多难?备课量到底有多大?以完成的这四周内容为例:教材内容选自《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太平广记》、《夜航船》、《世说新语》、《搜神记》、《酉阳杂俎》、《随园诗话》、《吕氏春秋》、《东坡志林》和《清稗类钞》以及中学语文教材,再次整本阅读了的是《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太平广记》、《夜航船》、《搜神记》和《随园诗话》,总阅读量一百多万字,而四周的课程只是从中选出的不到一万字的内容,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一,比0.01还要低的选取率。选什么不选什么,为什么选这条不选那条,都费评章,断不是随便抓阄出来的,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一条一条读出来的。

费了这么多工夫,课程和教材也三易其名。开始是“XX学年XX学期XX教材”,我觉得太中规中矩,我不是这样的人。第二稿为“辛丑年第X课”,简单是简单了,直接也是够直接,但就是没文化,就像是在记日记。最后,定为《三近斋摭录》。在教材里,给这《三近斋摭录》的注释是:“为补编之中文教材,一卷为一周五个课时课程。”四周,就是四卷了。

明天设计个课本封面,就可以打印、装订,在国庆假期前发给学生。祝他们有个幸福快乐的国庆假期。嗯,是的——按照教材要求准备课程所需,真是瑟瑟发抖啊。蛤!

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一位六年级学生用他妈妈的微信发来消息,问:“毛豆老师,我看到一句话,阅读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回:“《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热爱读书的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一本随笔集。”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这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书里的这句话。”

我没有告诉他,其实我不喜欢毛姆,因为读不读是个是非问题,读什么不读什么是一个兴趣问题。

还好,我不是

今天是校园开放日。一对年轻家长预约的时间是十点三十分,他们迟到了十五分钟,都穿着休闲短裤,趿着塑料拖鞋。时逢大课间,小学部校长带着年轻妈妈参观校园,年轻爸爸走到正在操场上享受阳光的我跟前,用贵阳话问:“你是兹个学校勒老师哈?”

“是的。”我用普通话回答他。

“你是哪点勒人?”他问。

“我就是本地人。”我用贵阳话回答。

“你在兹点上课,一个月好多钱?”他继续问。

“先生,你……家住哪点,有几套房啊?你今天来,开勒哪样车?”

“呵呵呵……我只是随便问哈。”

“哦,没事,我也只是随便问哈。”我说。

“咦——兹个外国人是哪个国家勒嘛?拉为哪样来你们兹点嘞?”他看到Nathan Browen一家,问我。

“拉们从英国来,因为拉们喜欢兹个国家,喜欢兹个学校。”

“威哟,我怕不会哦,咋个可能?拉是外国人咯嘛。”

“先生,为哪样一个英国人不能喜欢中国,不能喜欢一个贵州勒学校嘞?我喜欢宝莱坞电影,也喜欢斯嘉丽·约翰逊、摩根·弗里曼和服部半藏,还喜欢德国战车,有哪样问题?”

“你……是老师,不是校长哈?”他最后问。

“还好,我不是。”我说完,他转头就走了。

瑟瑟发抖中

九年级的Z同学在微信里问:“豆总,我想问下您有什么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的推荐吗?”

“《八佰》”,我回。估计她这学期的自选游学目的地是上海。

“除了这个呢?还有别的吗?因为打算安排四行仓库纪念馆的参观,所以《八佰》是会看的。”

“贾樟柯《海上传奇》”。太不负责任了。这部电影我没看过,只是看了影评和豆瓣评分都不错就推荐了。然后问她现在的语文情况如何,“所以豆总你要回来上课了吗?”她马上问。

“你们很生猛,我不敢。”还配了个吃瓜的表情。

“不不不豆总我们永远爱你,我热爱中文。”

“瑟瑟发抖中。”

再上三高

16号那天上午,中学部校长来电,说他实在是太忙了,一周十四节课,还要处理一堆日常事务,让我接手他八年级和高中的课。我问一周几节,现在上的是什么,他说一周才五节,现在上的法国高中哲学课本。我在电话里打哈哈不置可否。

下午,他来继续说这事。

我说我哪里懂什么哲学哦。

这没关系,既然是你来上课,那当然是你决定内容。他说。

我问上课时间会不会和我现在小学的课冲突。

小问题,有冲突我们就来调整时间。

我问他希望我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他说越快越好,最好中秋假期后就开始。如果可以,就再开一门选修课嘛。

我说太仓促了,还是要点时间准备。

今天微信发了课程计划内容过去。以《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和《随园诗话》佐以语文教材内容。

回话过来说:“靠谱。中秋后开始?”

我说:“自编教材,备课量大,还是国庆假期后开始罢。”

“好,按你的节奏来。”

就这样,我又要再回去中学部上中文课了。我的中文课,又是要从三年级一直上到高中。

毕业生对我的评价

上海致极学院在开学日前一天,公众号推送了全额奖学金学生W的文章。W在文章里回顾了在幸福学堂五年的学习和生活。“我写了豆总哦,就是文章里那个中文老师。”她在微信里说。

“那我要去多读两遍,还要转发给老婆大人看看。”我回复。一位学堂的毕业生在新学校的公众号上,怎么回顾和评价她的中文老师——

“我从学堂的老师身上学到很多能支撑我坚持的东西。我的中文老师对自己要求极高,在课程设计上,力求创新,极具个人特色。他会根据学生各自知识累积的程度和学习状态来调整课程,无论学习层次高低的学生,都不会被忽视,从这点,我可以判定他是位很负责的教师。老师总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何等的谦卑,他确实做到了以身作则。优秀的老师不仅能教授知识,还留下更珍贵的精神给他的学生,在学生时代,遇到优秀的老师很重要。”

读书贴士

中学部负责人让我写几个关于阅读的贴士或建议,下个学期放进中学《学生手册》里。于是,敲了长长短短这几条。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

不要轻易为了谁或某个不可具象的对象去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如果一定要为了谁读书,那就先为自己。

一句杀人诛心的话

我有一句杀人诛心的话:普罗大众永远是一群不愿意用脑子,对复杂信息有天生抵触,拒绝学习还又渴望速成的韭菜!

短文更难写

写不了长文章,那就先从短小的来。但相对看去,短小之文,比长篇文章更不好写,因为能调度的字句不多,更求笔触精准。

自由阅读与阅读自由

如果肉身不能自由,阅读就更要自由,否则就让我想起那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也只有阅读的自由,才有可能拥有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也才可能发现肉身的不自由。读书,只有读到好思想,才能看见坏人间。

读不读的问题

2019年,中国出版了超过50万种100亿册图书,全世界的出版量更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在这个数量级上,一年里不论读没读过哪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或沮丧的。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只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你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你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所以,人与人除了先天生理之外最大的区别,就在谁一直在保持阅读、写作和思考。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无法分辨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思考和什么是独立思考的。

寻找书单

“既关注作品的价值观,也强调多元思考;既尊重孩子的兴趣,也强调书目的引导性;既尊重市场的选择,也强调作品的经典性;既关注作品的趣味性,也关注作品的思想性;既凸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强调国际视野。”这是八月号《少年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书目项目主管袁泉写的《书单里的秘密》里,面向6—12岁儿童的《爱阅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的评选理念。

《书单里的秘密》介绍了给青少年选书的一些经验和建议,尤其让我好奇的,是这张书单的内容。于是为显郑重,非常老派(落伍)的在上午10:18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往基金会邮箱,询问怎样才能一睹书单内容。但觉得电子邮件这种方式太过于传统(效率低下),一般不会收到回复,于是在微信里问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的漆国静前辈有没有爱阅公益基金会哪位老师的联系方式。

“有。要理事长还是秘书长的?”

“妈耶,项目主管就好了。”我赶紧说。这种小事,哪里需要找秘书长哦。

很快就发来了秘书长张妤的微名片,“他们机构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公益机构,一层楼办公。那个环境啊,全是书。”漆国静说。

加了秘书长的微信。在微信和电邮收到回复前,晚上9:30左右,我在爱阅公益基金会官网上下载到了包含学生、班级和教师三类共4000种图书的2018版《爱阅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下载链接不是太容易找到)。感谢爱阅。“阅读是投资最小,回报最高的教育。”这是爱阅官网“童书100”项目页上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