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遇见民国老教育

把床头柜上的书捆了七八十本带去乡下,留了大概二十几本看。

家里的识字卡片上的字二娃已经全部认得了,太座让我找新的识字课本,我说可以开始用民国老课本了,但都捆去了乡下。今天太座挑了“民国教育书系”的《民国老课本·启蒙》带回来,晚上启用。《小狗》一篇,和我边读边学大小狗,字也认了,句子也读了,笑个不停。

这套《民国老课本》有初年级的《识字》、《启蒙》、《知礼》、《故事》四本;中年级的《生活》、《益智》、《修身》、《求知》四本;高年级的《寓言》、《立德》、《观史》、《国文》四本和单行本《童谣》共十三本。内容为从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店、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等经典版本的国文教科书、修身教科书以及音乐教科书中选取篇章,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

选这套书作为二娃的启蒙,原因全在“与今天的教育相比,那时的教育格局阔大,既仰仗了传统文明之气脉,又兼受‘五四’启蒙之风气,同时还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心血,兼容并蓄的大胸襟与大气度造就了今天,我们一度仰望却难以复制的精神家园。当年编辑课本的,很多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他们以极大的诚意与才力,编撰关于教育的梦想。它既保留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新时代的优美。这些充满童心,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没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这种教育是浸润,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识。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几个最重要的遇见。少年遇书,青年遇人,中年遇事。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初看世界的眼睛,初听世界的耳朵,初次启蒙的读本,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他的胸襟,可能就已定论。”(文心《遇见民国老教育》)

伴读记圩二 | 行人稀少的那条路

这个学期,开学时间比往年早,放假时间比往年晚,距离暑假还有一个月。花卷的旅行还在计划,除了学堂各科可能会布置的作业,昨天开始准备她在暑假一个月里的人文综合休闲课程。这个课程不怎么追求数量,只是想让她保持一个日常人文的浸润,至于能不能有滋养,那就全靠造化了。

课程安排是一周上课五天,每天半小时,课后作业量控制在十五分钟内。

周一识字,选的课本是《千字文》,每周读十六句共六十四字。花卷马上七年级了,认字在其次,主要是了解字词源流和历史典故,一个暑假读完千字,能背得多少随缘。

周二小雅,《诗经》篇幅短小的诗一首,逐字逐句详解、书写背诵,每天复习。

周三风度,《世说新语》文言志人小说一至二则。

周四词曲,宋词元曲选一逐字逐句详解、书写背诵,每天复习。

周五大俗,选读古人文言文笑话集《笑林广记》两则,并复习一周所学。

每天半小时,计一周认字六十四,诗一、文言志人小说一、词曲一、文言笑话二。

昨晚扒书架,找出了《千字文》、《世说新语》、《笑林广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来翻。从九点半大娃二娃睡下到十点半,一个小时重读了一遍《千字文》,诗选了《鹊巢》、《小星》、《二子乘舟》、《卢令》“风”四首和《鹿鸣》“小雅”一首共五首。宋词翻完一本清人朱祖谋编选,施适辑评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宋词三百首》(总阅读量第1339本),没有找到合适的。不是词不好,而是想避开语文教材中已有的,又要难度、长度适中的,就比较难。枕边书开始重读《世说新语》。

今早起床后在书房翻了《小山词》,没有眼缘,换了《花间集》带到学堂,今天要完成选词三五首。

自编教材,一字一句,一诗一词,甄选不易,尤其是对我这样读书起点低、起步晚、数量少且阅读面不宽的业余者来说,就更加难。勉力为之,老父拳拳之心,唯求儿女能长于其中得其涵濡,内心稍见丰盈以承载和抵御未来生活中之种种不堪,并最终成长为独特之自我

在想要不要让太座问问小区里有没有花卷的同龄人一起共学。好处一是多个人使用,这课程也多一点文缘;二来多个伙伴,多一点交流,或可互相促进。不可控因素是学力不同,基础不一,花卷的语文学的是我的自编教材《三近斋摭录》,极大可能与学伴其实无法交流互动。或许多年以后,花卷会知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许多许多年以后,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花卷给川大校长的信

两天后开始时长12天的游学。带的“巴蜀双城记:成都·重庆”组共3位老师和9位跨度从6年级到高一的9名学生,共12人。我的课程设置每至一处,由一位学生负责讲解,因此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功课。每到一处游学都要去当地有代表性的大学参观,这也是游学的固定内容之一。花卷负责的是四川大学的导览。

花卷六年级,我觉得她负责的这个游学目的地导览可能难度比较大,于是建议她与川大联系,看看有没有可能请大学生志愿者带领我们参观校园、介绍川大历史文化,安排旁听一次大学的课程以及在食堂感受大学的就餐氛围。于是她写了一封给川大校长的信。第一个版本有错字,语气还很生硬,甚至有一点带命令的感觉。于是指出问题所在,她修改;再指出问题,再修改。如此再三,终于完成,今早用我的电邮账号发往川大官网上公布的校长信箱。不指望能得到回复,但这是一次努力和尝试学习如何尊重权威但不卑不亢的表达诉求。

尊敬的川大校长:
您好!

我是贵阳幸福学堂六年级学生黎冯瑾霈。因为我校每个学期都有去外省游学的传统,成都即是我们本学期的游学目的地之一。每至一处,我们都会去当地的大学参观、学习,从中了解当地大学的特点。

由于对川大和当地文化的不了解,仅限于网络,查询到的资料难免不够全面和准确,因此不知贵校有没有大学生志愿者于5月13日能成为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川大的历史和传统。

另:5月13日,我们计划在贵校解决午饭问题,不知食堂是否对外开放?

盼复为谢!

学生:LFJP
2023年5月3日

我们的初恋

晚上,花卷说要去买花。和太座把二娃盘睡下了还不见她回来,我换鞋出门往花店方向散步。

快到花店,看到花卷握着一束花出来,我们互相看到就远远招手。她跑到跟前,手里是五朵像是康乃馨又不太像,颜色渐变的花。

回家路上,天上云多,看不见星星,只有一个毛毛的圆月亮。

“怎么样?香吧?!”

我凑近闻,“好像有一点点,若有若无的,我不太闻得出来。”

“我觉得香。”

“嗯,也许是鼻炎导致我的嗅觉更加退化了。”

“爸爸,有件事想给你讲,又怕讲了有不好的后果。”

“那就说来听听。如果真的是一件不好的事,那就更要讲给我听。”

“其实也不是不好的事,就是如果我谈恋爱……你会不会觉得这件事我做得不对?我喜欢幸福学堂的XX。”

“哦……这是一件好事。”

“真的?”

“真的。”

“为什么?”

“女生男生朝夕相处互生情愫,这是作为人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并且你意识到自己有了喜欢的人,这表示你长大了,思想和情感变得更为丰富,这不是很好么?”

“我想明天把这花送给他,你觉得可不可以?”

“你这样做,可能会吓到别人。并且通常是男孩子送花给女孩子,所以可能还会让他感到难堪。”

“爸爸,你给喜欢的女生送过花吗?”

“送过。”

“是初恋吗?”

“是的。”

“你是怎么表白的?”花卷突然一把拉住我说。

“那天晚自习,我手里捏着一朵在教室外面草地上采的野花,走到她面前对她说‘这朵花送给你。我喜欢你。’然后把花放在她桌上就回到我的座位了。当时我的心跳得就像地震。”

“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你们没有谈恋爱?”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喜欢她,并且告诉了她,这就足够了。如果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那真是非常非常幸运。但多数情况下,对方不会喜欢我,甚至是讨厌我,这都是正常的。”

“那你现在还喜欢她吗?”

我一直到现在,都喜欢那时青春年少的我们。

“我这样喜欢别人会不会有什么不好?”

你喜欢他,其实与他无关。正因为如此,他才是他,而不是好像某某某,我们喜欢的,都是别人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成为独特的自我,因为人人都是不同的,保有这种独特,才是自己,而不是活成和别人一样。

如果要说可能存在的‘不好’,可能就是你喜欢的那位男孩子不喜欢你,但当你表白后,出于虚荣或故意捉弄你的心思他也假装也喜欢你,这就是欺骗。”

“嗯,那好吧!明天我把花送给好闺蜜雪球球吧!”

成功是一种能力

下午带花卷去省美术馆,看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这件事可看做我家走出疫情的标志性事件——疫情三年后第一次不戴口罩走入公共文化生活。

展馆里,在展品前拍照的比真正观看展品的人多得多,也好,公共文化娱乐化总好过曲高和寡。

观展结束从展馆出来,有点饿有点渴,我有保温杯热茶,花卷想喝饮料。我6块钱买了一个焦香馋人的烤包谷,花卷买了一碗6块钱的炸洋芋和一杯5块钱的鲜橙汁。我们坐在路边长凳上吃吃喝喝。

“今天开心吗?”我问。

“开心!”

“我也开心。我不但开心,还觉得很成功。”

“那我也觉得我很成功。”花卷说。

“你也觉得自己很成功?那你觉得什么是‘成功’?”

“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就像现在,我们虽然吃的东西很便宜,甚至很有可能被同学知道我们在路边吃这样的东西后会被嘲笑,但我并不在乎他们的看法,我觉得现在很快乐。看了展览,做手账又有了新的灵感;和老爸一起吃了便宜又好吃的,虽然贵的也好吃,但或许得到的快乐也是同等的吧?!等我们有钱了,也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那这样看来,成功不但是一个过程,还应该像‘幸福’一样是一种能力,一种让自己‘成功’的能力。”

“对!你总结得很到位。不愧是我老爸。”

至少今天下午我是“成功”人士。

机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上午的导师课时间,是带领自己负责的学生学习《反欺凌政策》。我带领的两名六年级学生,女生早早到教室,男生叫了三次,迟迟不见。出去找,发现他在别的导师教室,问:“你怎么在这里?”学生说已经换导师了。向那位老师确认,说是的。问什么时候换的,说几天前。今天才开学第三天,几天前那就是开学第一天就调整了。去向学部负责人确认,说是家长要求的。原来我作为学生导师,是最晚知道这个消息的。难怪这两天联系家长,对方都态度冷淡,只是简单回复“哦”,“知道了”,“谢谢”。

心情复杂五分钟,就算了。没打算去问家长为什么要求换导师。人和人,就是一场缘。不管是我的还是他人的,机缘未到而已。再说做导师这件事,我也一直不是太接纳,因为除了自己的子女,真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当别人孩子的导师。

下午放学前,花卷问我明天带学生去哪里,玩什么,我说了《寻城记2/6》的内容,她决定申请我担任她的导师,加入我设计的活动。我让她先向自己的导师申请。很快得到回复,明天可以加入我的活动,但调整导师需要周五例会讨论。

随后她的导师W老师在微信向我确认这事,我说:“这事她刚和我说了的。我本不想在家是她老爸,上课是她老师,课外还是她导师。但她今天对我说了一番话,让我也无法拒绝——她说班上就三个女生,交不交朋友也没选择;高年级的女生讨论的话题她不感兴趣,玩不到一起。反正在哪个导师组都没有朋友,不如就跟着爸爸边学边玩好了。”

导师觉得花卷还是蛮介意之前与同学发生的一些让双方都不愉快的事,她也有点疏忽,没察觉到花卷的情绪,明天会先和她聊聊,然后换导师的事等周五会议上再讨论一下。

我回复:“这个不是谁的疏忽。学堂班级人数太少,学生的多样性不足,每一个都是个例,这是个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现实。只能老师和家长尽力而为,大家努力调整心态。”

有个疑惑,顺便周五例会时问问清楚:由我担任导师的学生更换导师,未经会议讨论就通过,并且作为导师的我还是最晚知道的;我女儿更换导师,由本人提出,家长同意,为什么需要会议讨论?

晚饭时,一家坐在一起,聊到明天去哪里,准备玩什么吃什么,就聊回到换导师和人际关系这事上。我和太座发生了分歧。

太座认为,人应该合群,否则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和生存下去。

我认为不合群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青春期,没有必要为了“合群”而强迫自己去与人交往。真正的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不做“敌人”也不一定非要做“朋友”,和平共处保持友善互不干扰也很好。并且,如果我们认同人与人天生就是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要求“合群”就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合群”就更是荒诞。一个人,越独立,就越不可能“合群”。但不“合群”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是被孤立的孤独者(这个话题,曾经与花卷聊过并记录在《享受孤独:与女儿聊独立思考》),我们只是认可并接纳人与人的“不同”,而不是要靠寻找到“相同点”来得到认同感,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饭后,我在洗碗,花卷在我耳边悄悄说:“爸爸,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非常有道理。”

机缘未到,说一千道一万也是徒劳;机缘一到,寥寥数语胜过万语千言。

石头之于六祖,祖知彼机缘不在此,指见青原而大悟。丹霞之于马祖,亦复以机缘不在此,指见石头而大悟。乃至临济之自黄檗而大愚,惠明之自黄梅而曹溪,皆然也。又不独此,佛不能度者,度于目连,亦机缘使之也。(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让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我常常不赞同同学的一些看法,他们就觉得我有点难相处,背着我,甚至当着我的面说我不好的话。爸爸,我好烦啊。”

在等待的空闲里,花卷挽着我的手,我们散步闲聊聊到了在看待一个事物时,自己与他人的看法都不同时怎么办。

“哈!这种事在爸爸身上也常有发生。但爸爸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这样的事烦恼,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止是外貌,还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一个观点能否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观点本身正确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与你得到的支持有关系,即有多少人和你站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人多不一定就有道理,正确与否从来都跟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敌人,不同是世界的基础,大同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力量从理解中来。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只讲立场不讲事实,这和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有关。因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所以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在学习和成长,在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爸爸,你说的这些我大部分都听不懂。”

“没关系。只要保持学习、思考,保有自己的不同,即自己的独特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不着急。就像那句印第安箴言说的——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好吧,虽然我听不懂,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闲聊。”

免费的代价

“爸爸,这些都好贵。我们这么穷,肯定买不起吧?!”花卷指着手机里一些知名日本手帐文具品牌的产品说。

“剔除了智商税的成分后,通常情况下,好东西都不便宜。”

“那爸爸你见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所谓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为什么?这说不通啊。”

“举个例子——封控时那些送上门的,让很多人感恩戴德的,里面装着两根萝卜两棵白菜和几个土豆洋葱的蔬菜包都是免费的,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嗯……自由!那些蔬菜其实是用我们的自由换来的。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花卷的信

昨天晚上十点以后,还有家长和学生在五年级微信群里发阅读写作课的作业给我。今早第一节课后,我在群里说:“各位家长和同学,我认为身心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便是‘静默居家’期间,大家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所以你们可以把我的作业放到当天的最后一项来做。如果做完其它作业已经是晚上九点以后了,就可以第二天再做,只要在下一次课开始前完成就行。”

早上的第二节课后,给花卷的导师魏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大意为网课期间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花卷每天下午就自主学习不上网课了。

晚上洗完澡出来,在枕头上看到一封用《哈利波特》里四大学院的火漆印章封口的一封信,就知道是花卷写的。信的内容是——

爸爸:

最近我真的太烦了!作业又多房间又乱,然后又做噩梦,唉。我最近总是不想写作业,总是想玩儿,但是如果要玩的话,作业又写不完!我超想学习,但我又超想玩!心真的越想越烦。

我发现我现在超想拼那个花园秋木一样的积木,但有几个问题:

1、放在哪里?房间空间不够;

2、最近时间不够,要写作业;

3、我们封城了!

唉,手帐也没时间做了!好苦恼!

最近我真的,打心眼里想学习,但又超想玩!

我有时会自责:明明上学期学习那么差,却还向你们要生日礼物。真的有些害臊!

生日的时候,我想看看有多少人对我说生日快乐、记得我的生日,特别是雪球!

我真的好想买买买!但家里是真的没钱!所以我最近的在小红书搜“小学生如何在家快速赚几千”,我已经开始担心家里的经济情况了嘻嘻~

PS: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想法!

你的女儿

2022年9月14日晚20:00

读了信,去到花卷的房间,和她认真聊了信的内容并一一回答了或解答了她的担忧或困惑。

又想学习又想玩的问题,告诉她下午不用上网课了,是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把当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在室外完成体育课,然后剩下的时间自由安排,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写手账就写手账。这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做好每天的规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就能很快提高这个能力并使现状得到改善。

房间乱的问题,这正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日常收纳习惯的养成和固定时间收拾、整理房间就能得到改善。

问是什么样的噩梦,原来还是好朋友突然不理自己之类的。估计还是早些时候经历的校园欺凌和现在“静默居家”长时间不能与好朋友和同学见面一起玩耍带来的问题。这个只能宽慰她,并鼓励她返校后多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至于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坦然告诉她不用担心,因为这是爸爸妈妈的责任,并且虽然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如大多数同学家,但生活还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如果想学习理财,那就先从学会储蓄,不乱花钱开始。

一通聊下来,花卷的困惑和担心解开和放下了,说以后还会给我写信,因为她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并且还可以练习我的写作。”她说。

伴读记圩一 | 苏格拉底“助产术”

在读了汪曾祺《昆明的雨》和周作人的《苦雨》、《雨天的书序一》这三篇文章后,花卷再回头评价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爸爸,这篇课文还是差劲了,现在我只能给它4分。我发现年级越高,课本里的知识点越无聊。”

“所以,对习以为常的,看起来无比正确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多提出一个例如‘真的是这样吗’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性质疑,这就是我认为的学习的本质了。”

“学习不是学知识吗?”

“不!知识不是学习,学习也不只是为了知识。知识只是‘学习’发生的基石。”

“不是太明白。”花卷说。

“我们家里有地板、墙和屋顶,但我们能说‘家’就是地板、墙和屋顶吗?”

“不能。地板、墙和屋顶只是组成‘家’的重要部分。”

“对。如果‘家’是‘学习’,那地板、墙和屋顶就是知识。占有知识不等于学习,因为知识是无尽的,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知道和掌握人类所有知识。但他可以通过获得愈多知识,愈多质疑,愈多探求,最终领会、分析、评估,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加以应用,这就是‘学习’了。所以,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而知识是开始学习的基础和钥匙。

这也是我的“学习”,对苏格拉底“助产术”式批判性思维模型的学习和应用。在苏格拉底“助产术”式批判性思维模型的探究性质疑中,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晚上的自学内容,原计划是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但昨天花卷指定要先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顺带,把课本这个古诗词单元里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三首也一并复习了。

今天终于完成了十六个主题单元,包含但不限于六、七、八、九年级语文、地理和中国、世界历史课本内容共7.6万字的自编教材《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心神俱疲,几近“焦脆”。明天把这十六个主题单元再仔细过一遍,查缺补漏争取再删减1万字,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就算初步完成了。下周要开始编的教材是,每一个教学日根据节气和时令匹配一首古诗词的《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还有一周就要返校,我的暑假也就要结束了,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备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