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成都

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在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这个世界上,你可以碰到机遇,而绝不可能碰到“神”,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千与千寻》

学堂这个学期的游学季,从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开始。

六至九年级的中学生,游学目的地是成都。一年前,我为了准备这次游学,翻看了一百多万字的资料,做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在实地踩点过程中写了一万三千字的游记,最后整理出来四千字的游学教材《寻城记·成都》和跨学科知识点,但因为种种原因,原计划春季的出行直到一年后的秋天这才成行。不过不管怎样,总算是功不唐捐。

成都游学,我在这份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的游学周准备了三个团队课题,每人要选择创建或加入一个课题组或三项各选取一部分组成综合课题进行,每个课题组不得超过四个人。这三个课题是:

1、人物访谈:八个人的成都
访谈一男一女两名你们的同龄人、一男一女两名20岁左右年轻人、一男一女两名40岁左右中年人、一男一女两位60岁以上老人共不低于八人,除了受访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来自哪里、到成都多少年等基础信息外,完成主题采访内容——你心中的成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2、无辣不欢的美食江湖
四川(成都)从何时开始食辣、从何时开始食麻?麻的来源花椒何时、何地而来?辣的来源辣椒何时、何地而来?川菜始于何时?特算为何?独特菜品有哪些?成都特色老字号川菜馆有哪些?到底是贵州人怕不辣还是四川人辣不怕?(本项作业须附上至少三家川菜馆的名片、菜单或宣传资料)

3、水火交融:没有什么事是一碗茶和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成都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
和欧洲城市相比,传统中国城市常常被认为缺乏公共空间:不但没有广场、教堂、体育场等供不同人群聚集以交流意见的公共场所,而且也没有一个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例证表明,虽然中国城市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但同样存在一个生命力顽强的社会共同体,人们自发地维护公共福利,并分享着共同的社区空间。在成都,茶馆和火锅店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缩影——茶馆不再仅仅是人们去喝茶的地方,火锅店也不仅仅只是吃饭的去处,而是这座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除了课题,我还开列了一个游学书单,供学生在这个长假里学习:

桑田忠亲《茶道六百年》
李劼人《李劼人说成都》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袍哥 :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曹雨《中国食辣史 : 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寻城记】成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地理:成都平原四面关山阻隔,西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南是云贵高原,北有秦岭、大巴山,长江东出巫山后进入两湖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考古发现,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那时,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第四王朝迎来短暂兴盛;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在位,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王国正是著名的吠陀时代;希腊半岛城邦联盟远征特洛伊,发生了特洛伊战争。

而在黄河流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殷)。殷(河南安阳)墟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前316年,秦国设蜀郡于成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

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文翁石室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汉代才女卓文君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秦时成都已成为全国大都市和世界漆器工艺中心、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并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而全国人口不到4千万,成都已是全国仅次于扬州的经济繁华大都会,被誉为“扬一益二”,并因成都织锦手工业已十分发达,设有专管机构“锦官”。

西汉时,成都人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后人称他为“赋圣”和“辞宗”。后人根据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二人的爱情故事,谱曲《凤求凰》两首,一见于南朝文学家徐陵《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就首见其书;一出自王实甫“元曲”《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唐朝“诗豪”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中国是丝绸的原产地,而四川是中国丝绸的主要原产地。起点为成都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包括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它和起点为长安(西安)西北丝绸之路、起点为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同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张骞通西域时,在大夏( 今阿富汗北部)看到了蜀国的布匹和邛竹杖,据大夏人告之购自身毒(今印度)。西汉扬雄《蜀都赋》称,蜀地“黄润细布,一筒数金”。印度考古学家乔希指出,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黄色丝绸。

据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记载,前2世纪以来,中国的丝绸就已从缅甸经印度到达阿富汗,远及欧洲。《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里,也提到罗马帝国“有水通益州(四川)”。

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蜀身毒道”,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也是富于盛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中线为从成都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步头道”;东线为从成都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牂牁道”,或称为“夜郎道”。

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3世纪,普贤菩萨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唐宋时期,青城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东汉末年,刘焉领“益州牧”。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锦成为三国蜀汉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筑锦官城以保护生产,织锦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锦里”。“锦里”出自《华阳国志》中“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名曰锦里也。”

348年至354年,东晋成都人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隋大业初年(605年),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隋大业十二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玄奘随其兄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佛法。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年满二十岁的玄奘于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唐时,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杜甫(712年—770年),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干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成都乐妓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

五代后蜀孟昶书写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孟昶在成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宣和画院)。画院画师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宋时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北宋天圣年间(1082年前后),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亦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

苏轼20岁中进士,在大宋首都开封混得风生水起,当时的京城四少: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拜倒在他门下。后来,苏轼写了一部“舌尖上的大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推出了一款东坡肉,用心温暖了大宋的吃货。

宋代成都临济宗禅僧圆悟克勤(1063-1135),耗时二十年编成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 ——《碧岩录》。圆悟克勤给继承其法的弟子虎丘绍隆手书的“印可状”后流传至日本,并为一休宗纯珍藏,现成为日本茶道界至宝,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村田珠光(1423-1502) 师于一休宗纯,并从圆悟克勤手书“印可状”中悟出“茶禅一味”境地,茶道与禅宗之间成立了正式的法嗣关系。村田珠光开创的”草庵茶”是后世日本茶道的起点,由此他也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清军入川,战乱多年,人口大减。清康熙年间,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至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成都历来是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在茶馆一般用盖碗来喝茶。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成都人大约有半数左右是在茶馆里过日子的。至于另外一半,则多半进了火锅店。

川菜始于东汉末与魏晋之交,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在北宋时定型并同时达到高峰,成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菜系。明朝四川美食“油爆猪”是有证据可靠的回锅肉原型,在清改名回锅肉。“杂粮酒”在清末被改名为五粮液。现今川菜已成为中国特色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

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在各剧种中,变脸以川剧最为著名。2006年,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7年,文化部正式将川剧变脸技艺列入国家二级机密。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始建于北伐战争时期的春熙路,得名于《道德经》“众人熙熙……如春登台”之句。现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其旁边墙上攀爬着一只名为“I am here”的大熊猫的IFS国际金融中心,曾被评为2014年度亚洲购物中心大奖的金奖。

2001年,金沙遗址被发现并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三星堆遗址从1929年被偶然发现到2009年,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共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8万人失踪,是1949年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0年,成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共有6座,除成都外,分别是哥伦比亚的波帕扬,瑞典的厄徳特松德,黎巴嫩扎赫勒,韩国全州和中国广东顺德。

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出2015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旅游的城市,中国上榜的城市只有成都和苏州的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