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贵阳

【寻城记】贵阳2/6:忆莲沼波清君子高风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此时的顺元城仅为一土城,且城小墙薄。城的范围,北到钟鼓楼(今之勇烈路口),东至今之老东门,西至今之大西门,西南面至今之次南门,南面至今之大南门,大部分属于今南明区,面积约0.97平方公里,周长约4.2公里。

明朝两次大规模修建贵阳石城,建成后,内外城共九门相通。九座城门的俗称依次是老东门、大南门、大西门、北门、次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新东门。

老东门外城垣下,有一条宽不够两人并肩而行,长不足百米的君子巷。巷子里,一座石亭嵌在一间红砖房中。这座被隐藏起来的亭子,就是清代李宗昉《黔记》中所载的君子亭。亭于乾隆时废,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复,并题一联:“傍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联中临的池,就是君子亭前曾有池塘数亩,种有莲花。因为古时候称莲为君子之花,又王阳明谪龙场曾撰“君子亭记”,此亭遥对阳明祠,名“君子”是表示对王阳明的景仰。

君子亭为长方形,四周以八根石柱支撑。罗文彬《香草园日记》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农历四月,缅甸国进大象,经过贵阳赴京,象宿于君子亭,倾城人士往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正值君子亭重修竣工,乡人李端棻在京城撰联寄筑,刻于亭柱,以志盛事。联云:“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

现君子亭在,但亭前莲花池早已不存,只留有“莲花坡”地名。

【寻城记】贵阳1/6:古今同山月,情怀自浅深

本周提前返校,为下周开学做准备。

前天女儿忙了一上午,帮我把“三近斋”布置停当。

“三近斋”是我给所在教室取的斋号。这个学期课程和教室都有调整,所以这个请林琳老师写的斋号在我车后箱里藏了三年,终于又能挂出来。

开学第一周是“欢乐周”,除了开学典礼和传统的“迎新跑”,还有“我与贵阳”的主题行走活动,由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这个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的导师。距离上一次做导师也三年了。做导师这件事,我一直不是太接纳,因为除了自己的子女,我真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当别人孩子的导师。

梁漱溟认为,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人和物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内心之间这三个关系。在我看来,游学即是通过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方式去触摸世界,感知内心,尝试建立和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并最终成为和成就独特之自我的途径之一。

“我与贵阳”的主题行走,准备分六个学期即六个阶段,带领组员完成我最初游学设计“寻城记”系列的起点——从黑羊大箐到省会贵阳的再发现之旅。

下周二开始的,就是“寻城记·贵阳”的第一阶段游学:古今同山月。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不如圣人,更要多花些工夫多出些气力,企盼能以勤补拙上一层楼(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贵阳最高海拔1762米)——在半山曾经浓荫障天,琳宫璀璨,每至月夜,即现老贵阳八景之一“栖霞上月”迷人景色,而今门可罗雀的东山寺内,寻访清末贵州提督赵德昌《同治甲子夏五月重游东山》诗石碑;登上东山顶藏经阁,从那里而“小”贵阳,或许也能有一星半点“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和“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的感触,只是古今同山月,情怀自浅深

在山上见了“小”贵阳,下山就要从小处见“大”贵阳。广东人讲“食饭大过天”,所以没有什么是比吃饭更重要的。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酿造了一方滋味,肠旺面、牛肉粉、湖南面、豆花饭、豆米火锅、宫保鸡丁、丝娃娃……满足了口腹之欲,做完了天大的事业后,去往现在绝对市中心的所在,寻找关于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贵阳还无人定居时,被周边苗族和布依族称作“黑羊大箐”的那一条只有百余米长短,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极有可能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条街巷的“黑羊巷”。

补记女儿的游学

十七至十九日,学堂三至五年级在黔东南雷山县某村游学三天。女儿已有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乡村体验,甚至有一次她全程参与了游学踩点,于是这次没有给她报名,而是鼓励她自己设计了一个两天的探索发现式游学。我作为顾问,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因为贵阳是贵州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以我们这次游学的主题是“探索贵阳——从黑羊箐、顺元城到贵阳”。

十七、十八日这两天,走在近一百年历史,每天都在被人踩车碾的文物——贵阳城第一条公路省府路上,去乘坐一个多月前才开通的地铁二号线;从民国贵州首富“儒商”华之鸿家的大院,到民国交通部长王伯群(何应钦是其妹夫)故居;从老贵阳九门四阁唯一幸存者文昌阁,到贵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女儿一个人的定制游学得出的结论是——爸爸,原来从明朝隆庆三年设立贵阳府,贵阳才成为了贵阳,这个贵阳也才四百多年,真是个又古老又年轻的小城。

这两天里,除了“游”和“学”,在吃的方面,我们也有过一点“设计”,因为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冰粉、豆腐圆子是老贵阳小吃,女儿心心念念的烤肉也放开了吃。估计多年后,这次游学留在她记忆里的只是这顿烤肉吧?!

最后,我们在万东桥花鸟市场,一人买了一把竹节折扇,作为此次游学的纪念品。到家后,我建议女儿在扇面上题几个字,写明是这次游学的纪念。扇面一面洒金一面空白,她在空白那面写了这次游学的主题、纪念和时间,落款处钤了一枚我“寻隐者不遇”的闲章。

对于这次游学的感受,她在总结里写:“这次游学我很开心。因为这次游学是我自己设计的,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干嘛就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