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叶嘉莹

【读书记1608】叶嘉莹《顾随讲<论语><中庸>》

治学要有见解;并且先有见,然后才能解。(《论语六讲·“三省吾身”与“直下承当”》)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重视行为,咱们现在是知识。(《论语六讲·“以友辅仁”与“为政以德”》)

礼——形式,礼必合乎理。然《中庸》但讲“理”而不讲“礼”。理,偏于思想——内;礼,偏于形式——外。故礼虽合理,然讲礼时不讲理。(《<中庸>发端》)

学佛在悟,学儒在行,三岁孩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中庸>发端》)

告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无善无恶。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说,荀子与之相近。孟子主性善,乃奖励说;告子主性恶,乃警戒说,其用心未可厚非。(《<中庸>结论》)

读书自由这十几年,《中庸》翻过两三遍,没有感触,一翻而过,过随即忘,一无所获。这次读顾随儒释道融合讲《论语》和《中庸》,得从一新路径窥得些微隐约之光,欢喜。然回头再想,又似乎无所得。可见,读书还要是少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读到即是得到,奠定人生的起点。老书,话不多,意义深远,年轻时读到,要等到中年才能慢慢明白,老来才消化得了。不是现在人智力不如古人,是断了根基。如果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白话文不过百多年,四千九百年的文章都是文言文。白话文太年轻,承载不了,也承载不起。所以学语文,非从文言文古诗词开始不可。得一点,算一点,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第一句)在近知天命之年,得以率性,是否能得“道”,就全得靠自己“修”了。能不能修得,也是天命。

明天周六,新一期“也闲谈”,上午讲《论语》,下午讲《诗经》。教学相长,教书为人,倒在其次,主要是为己。

顾随讲<论语><中庸>》,叶嘉莹笔记,高献红、顾之京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之一种,2018年9月1版,2019年12月4印。总阅读量第1608本

【读书记1607】叶嘉莹《顾随讲<诗经>》

读金性尧和顾随讲的《诗经》,觉得两个人的学问相比,真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金性尧在《闲坐说诗经》中说的是知识,现在AI可以整理得比他好,因为大多是罗列,少有生发;而顾随讲《诗经》,“儒释道兼融,每每一己之体悟于诗生发精妙见解”,读来不但有考据,更见人情味,不愧是“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周汝昌语)。兹录数段,以为记——

吾辈格物致知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知识。学问是自己真正的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呼“情操”二字。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任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

吾人读诗只解字面固然不可,而要千载之下的人能体会千载而上之人的诗心。然而这也还不够,必须要从此中有生发。天下万事如果没有生发早已经灭亡。吾人读了古人的诗,仅能了解古人的诗心又管什么事?必须有生发,才得发挥而光大之。

不了解古人诗辜负古人,只了解古人诗辜负自己,必要在了解之后还有一番生发。

花月山水,人见之而有感,此花月山水之伟大也。各人所得非本来之花月山水,而各自为各自胸中之花月山水,皆非亦皆是。禅家譬喻谓“盲人摸象”,触象脚耳者说象似蒲扇,触象腿者说象似圆柱,触象尾者说象是扫帚。如说彼俱不是,不如说彼皆是,盖各得其一体,并未离去也。是故,见其一体即为得矣,不必说一定是什么。

诗人作诗皆要知其有不得已者也。“不得已”,不为威胁利诱;“不得已”,是内心的需要,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必须内心有所需求,才能写出真的诗来,不论其形式是诗与否。

《顾随讲<诗经>》,叶嘉莹、刘在昭笔记,高献红、顾之京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之一种,2018年9月1版,2019年12月4印。总阅读量第1607本。

【读书记1532】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

这本书,是叶嘉莹于2013年正月初十,在南开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及吟诵”系列讲座的记录稿,主要包括“说诗忆往、《诗经》四言体、《楚辞》与楚歌体、乐府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令词、长调”等九个内容。讲述深入浅出,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和诠释见解独到,于我来说,无用的知识拼图又增加了几块,欢喜。

平仄的声调是在魏晋以后、南北朝时期才发展出来的。(《东西之别》)

“赋”就是直言其事,不假借任何草木鸟兽的形象就直接叙述出来;“比”是内心先有一种感想,然后举一个形象来做比喻;“兴”是见物起兴,因为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将仲子》)

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发”在此处是入声字,所以不能念“fā”,而要念“fà”。(《辛夷坞》)

“千山鸟飞绝”,“绝”字是入声字,所以念“juè”;“万径人踪灭”,“灭”字也是入声字,全诗压的都是入声韵;“独钓寒江雪”,“雪”字也是入声,念“xuè”。(《江雪》)一直都知道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但就是不知道这个“入声韵”到底怎么个音,现在明了,正如胡适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白日依山尽”的“白”字不念“bái”,而念“bò”。(《登鹳雀楼》)

“平上去入”四声本来都分阴阳。平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分阴上、阳上。四声阴阳下来共八声。可是在广东话里面,入声里还有一个短促的音,所以广东话是九声。(《四声:平上去入》)

民歌,不但汉朝的乐府有,到了南北朝,北朝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这个“下”字是平水韵的上声马韵,所以念“xi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雅”也是上声马韵,念“yǎ”。(《上邪》)

《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