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遇辽国萧太后

增加了几例无症状感染者,早上6点就封闭小区,要做三天两检的全员核酸。说10点开始,排队到10:30医护人员也没到,物业让回家等通知。吃了晚饭还没等到通知,太座带着全家就去排队被捅了喉咙。回家没多久,群里就说没有码(试管)了,让没做的继续居家等通知。

“原则居家”、“静默管理”、“全面管控”……1918年11月7日,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当时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随后梁济离家自沉于“净业湖”,即今天的积水潭。当时梁漱溟会这么回答,可能只是因为那时他才25岁,正青春,懵懵懂懂又似懂非懂,年轻人总是对未来充满了回头来看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期望。

居家就居家了,至少还可以看书,宇信潇《逝去的帝国:契丹》,略有所得,随手整理记下:

按照传统,契丹的可汗不是终身制,而是通过八大部每三年一次的选举产生的。多先进的制度。但到了耶律阿保机,他接受了汉族谋士韩延徽“契丹可汗每三年选举一次,中原皇帝都是终身为帝,从未听闻选举皇帝的故事,您何不称帝?”的建议,在916年他44岁时废除了可汗选举制,正式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契丹国”,年号“神册”。耶律阿保机的后世子孙九改九复国号,时而自称“大契丹”时而“辽”,因此耶律阿保机又被称为“辽太祖”。

韩延徽比耶律阿保机小10岁,父亲历任唐的蓟州、儒州、顺州刺史。韩延徽年轻时在割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手下为官。后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囚禁父亲并自立为卢龙节度使。为获得契丹的支援,以叔父礼待契丹,并派韩延徽至契丹求见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因韩延徽才识卓著,便留他在身边担任谋士。出于思乡之情,韩延徽曾逃回中原探望母亲并一度留在后唐为官,但受同僚排挤,又逃回契丹。回到契丹,耶律阿保机非但没有责罚韩延徽,反而更加重用他,并赐名“匣列”,即契丹语“去而复来”之意。小说《杨家将》中“四郎探母”故事,即取材于此,只是故事主角由韩延徽变成了杨四郎杨延徽(一些版本的《杨家将》作韩延辉)。京剧《四郎探母》“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选段,于魁智、李胜素的一段快板接唱,相当精彩。

说回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以后,出于对汉文化的尊崇,他给自己和妻子孩子都取了汉名,其中二子耶律尧骨的汉名就是耶律德光,妻子述律月里朵因述律家族在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过程中的功劳,而特选汉姓“萧”。之所以选“萧”姓,主要是因为“萧”为契丹语“述律”中第一个音节的谐音,同时又有期望述律家族能够像萧何辅佐刘邦一样辅佐自己的意涵。此后三百余年间,契丹帝国的皇后(可敦)几乎均出自萧氏一族,因此契丹帝国历史上有很多位“萧皇后”、“萧太后”,其中最著名的辽圣宗耶律文殊奴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也就是通俗小说《杨家将》里那个大名鼎鼎的辽国萧太后,京剧《四郎探母》里,把次女铁镜公主耶律金娥嫁给杨四郎杨延辉的的辽国萧太后。

鲁智深、武松、酒

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鲍鹏山在《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的《鲁智深的高贵》一文中认为“遇酒便吃”冤枉了鲁智深,因为鲁智深固然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反而是有多次“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为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瓦罐寺,在极度饥饿中,面对着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华州,急于就史进的他,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他是率性而为的人,又是内心极有分寸的人。

其实,鲁智深在桃花山并非没有吃酒(百回本第五回)。李忠、周通下山打劫,“只留一两个伏侍鲁智深饮酒”,鲁智深不满李、周二人的悭吝,“便唤这几个小喽啰近前来筛酒吃,方才吃得两盏,跳起身来,两拳打翻两个喽啰,便解搭膊,做一块儿捆了,口里都塞了些麻核桃。便取出包裹打开,没要紧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里。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跨了戒刀,提了禅杖,顶了衣包,便出寨来。”可见,酒是吃了两盏,只是不尽兴。

在华州,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鲁智深也并非“一滴不吃”。“朱武等杀牛宰马,管待鲁智深、武松。饮筵间,鲁智深想到:‘贺太守那厮好没道理!我明日与你去州里打死那厮罢。’”(百回本第五十七回)既然是“饮筵间”,就必然有吃酒。

所以鲁智深在桃花山和华州,并非不吃酒,只是心中有事,吃得不尽兴,没有开怀畅饮。

同样,鲍鹏山在《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的《这个世界独缺莽撞人》一文中认为,“武松让人放心,只要他一出手,便能搞定一切。”“武松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恰恰逃犯武松的成名之战——景阳冈打虎,就是毫无准备之仗,并且也与酒有关。在景阳冈下,酒店里吃得口滑,前后十五碗“出门倒”落肚。酒壮怂人胆,何况是好汉,武松不顾店家劝阻,不信官府告示,行到冈上山神庙看见一张印信榜文才信了冈上确有虎。然而这时候因为怕回头被酒店伙计耻笑“不是好汉”,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回不了头,也只得继续前行了。还好,英雄又侥幸,打得“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才将又饥又渴的吊睛白额大虫打死。(百回本第二十三回)

刷宋

二刷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四本完成。

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戏说”的个人解读过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太细碎,如果功力够,每一处细碎都可作一番文章,可惜也只可与《水泊梁山英雄谱》一起助饭后谈资;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上一代政治学家看“水浒”,难免受时代的局限,阶级、斗争看得过重,什么事一政治化就不好看了;还是王学泰《“水浒”识小录》以小见大有功力又有笔力。不过如果要开《水浒传》的课,就凭读过这几本散书还远远不够,起码还要读完书架上这几本:

鲍鹏山《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赵冬梅《大宋之变:1063—1086》、吴钩《宋:现代的佛晓时辰》、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郭建龙《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石继航《宋朝的腔调:一本书写尽宋朝的社会和生活》、伊沛霞《宋徽宗:天下一人》、宇信潇《逝去的帝国:契丹》、吴天墀《西夏史稿》。应该又超过两百万字了。

除了这些书至少要刷一遍(半数因之前只是消遣阅读,这次不得不带目的性的二刷),《水浒传》不说细读三五遍,起码要谈到的三个“十回”还得再细细读两遍,最好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水浒传》也要再读一遍,才勉勉强强算是有点准备了。所以这课,下周是开不起来了。

终归还是一句,自己书没读好,最怕误人子弟。

不亮不光

昨晚枕边书,翻的是马家辉随笔《大叔: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内容就像拉拉杂杂结集出版的马家辉朋友圈,一副洗脚上岸后回顾过往的优越感碎碎念,翻了三分之一,提不起兴趣,困得不行,十点半不到就倒头睡了。

昨天把小学和初中的课备了个开头,至少第一周的课上起来有点准备了。临离开办公室,随手翻了翻《水浒传》。今早带了四本书到办公室: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看看今天能不能把这四本书共54万字再刷一遍,最后再决定高中的中国经典赏析课要不要换成《水浒传》。讲《六祖坛经》我更轻松,因为接触佛教二十多年,虽没有什么造诣,却也没有放下过对佛经佛理的学习,但学生对这个的兴趣肯定不大;《水浒传》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有一些些兴趣,看似随意的通俗小说里,处处都有历史和文化,好汉人人手里的一把朴刀或者头上簪的一朵花都可以讲两节课。但如果没有一点宋、元、明史打底,再加上一些历史知识和常识,怕也是讲不出什么来。因为“《水浒传》不是一时一人完成的,它经过至少是二百五十年以上的酝酿、编撰,最后由一位名叫施耐庵(或罗贯中)的文人写定,因此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有可能是宋代的,也有可能是元代的,也不排除还有明代的。”(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只是就小说说小说,就大可不必了,高中生就算没读过《水浒传》全本,精彩章节、故事应该还是知道不少的。

书读少了,见识少了,沉淀少了,斗胆做了老师,临阵磨枪也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不亮也不光。

堂吉诃德的小辫子

昨夜枕边书是《水浒传》,因为想换高中的中国经典赏析课内容。宋十回、林十回、武十回,一个六周讲一个十回,刚好一个学期。换课的好处是相比下来要“安全点”,难度在我的时间和精力来不及备这么多课,一个学期全靠“吃老本”恐怕“吃”不下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拿到上这个课的学生名单,不知道学生情况,他们是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什么样的文本比较感兴趣……毫无所知,这课也是无从准备,只好边上边调了。我极其厌烦这样的状态。

来自某互联网大厂的学堂新自媒体负责人纳闷:中小学的老师都带学生出去“欢乐周”了,为什么黎老师你可以一个人留下来?我说,打个比方就是我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将一个涵盖高、中、低端客户的系列新产品完成从设计、开发、出样、量产、投入市场和售后的工作;这在一个大厂,是一个跨多部门,参与人数从十几人甚至上百人耗时数年的项目,而我只有一个人、一个星期、一堆书。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的坏处就是,个人的短板就是课程的短板,并且设计的课程受设计者的个人特点限制,难以复制;好处是自己的智识和能力就是自己的天花板,想要提高就要像堂吉诃德一样,拉着自己的小辫子把自己从泥淖中拔出来。如果没有这种挑战和成就感,这些课对我来说还没开始就已经是煎熬了。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

一地鸡毛

两岁不到的二娃在乌当区医院住院部综合楼五楼住院,昨晚82岁的老爸住进了同一栋楼的十楼,肺气肿。大娃马上开学了,我还有从五年级到高中的课要备。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中年生活的幸存者,现在看来,也是一地平凡而油腻的鸡毛。

下午从医院回到家,给我即将在中学开课的学生家长发去了一封信——

XX下午好!

根据学堂的安排,由我来担任XX这个学期的中文课教师。

本学期我编的中文教材分为甲、乙、丙三编各一卷,近八万字。

甲卷教材,为以历史为脉络,包含但不限于七至九年级(及少量高中)语文、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先秦文学卷;

乙卷教材,为以节气为线索,从处暑至大寒,包含但不限于一至九年级五十首古诗词;

丙卷教材一卷,为五十个容易读错的字词,以加强字词句基础。

本学期的中文课作业,有每周的开放性书面课题作业,也有每天的课堂口头分享、讨论和字帖、“每日一记”的微写作。字帖要求为古诗词字帖,字体推荐楷体,需要家长与孩子商量后提前购买,欢乐周后的第一个教学日(9月5日),XX就需要提交本学期的第一次字帖和“每日一记”作业了。

依照我的课程惯例,本学期的课程也列出了包含25种(本)书的书单,这些书作为课程辅助教材和延伸阅读资料,将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中6种课堂必读书和辅助教材,学堂已为XX购买,欢乐周后正式开课首日将发到XX手上。下面列出的其他19种,建议购买为家庭基础藏书或亲子共读书籍:

| 《山海经》 | 《淮南子》 | 《墨子》 | 《韩非子》 | 《孙子兵法》 | 《战国策》 | 《左传》 | 《史记》 | 杨联升《国史探微》 | 顾颉刚《国史讲话:上古》 |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 钱穆《国史大纲》 | 卡罗琳·拉灵顿《北欧神话》 | 斯瓦布《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 | 米切尔·巴德《为什么是以色列》 | 丹尼尔·戈迪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 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古文明的兴衰》 |

最后,是这门课的主旨,也是开课说明,或许能有助于您了解我的课程设置为什么是这样的——

中国人的故事,常起于追忆,所以中国最好的故事,藏在史书列传和诗歌中;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的人文精神中;在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这就是这门课程的主旨——学者之路——激发课程参与者自我发展的兴趣、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并具备自学、探究、合作、思辨和创造力等能力的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在这条路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师或学生。有时老师是学生,有时学生也是老师,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又)从五年级古撑到高中

差点决定停更博客。但想起“放弃是最容易的”,都敲了小二十年了,就稀碎稀碎继续敲吧。

有一种无奈,读过的某一本书插在书架上,它一直在那里;突然有一天需要用到这本书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新学期在中学的课,除了六、七、八年级的综合中文课,还有单独的六年级语文课和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

准备单独给六年级的课里增加一点历史和文学常识,但楼上楼下书房客厅跑了两趟趴在书架上密密筛过,就是找不到许晖《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这本书。无法,只好带《幼学琼林》、吕思勉《中国文化常识》、郑振铎《中国文学常识》三本出门,看看那本书更适合,或者三本综合一下。

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假期里校长告诉高中部负责人,要求我准备这个课程,新学期开课。本周一返校,中学部课程计划里又没有这个课;昨天周四,最终确认要开这个课。颇为波折。这课今年依旧是雕版印刷竖排繁体瓷青纸封面四眼线装的教材。

周一,小学部负责人让我继续上小学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每周有两次共四节。想想要从五年级一直上到高中,课程跨度太大,备课量更是巨大,就驾轻就熟讲《西游记》算了。但学部负责人希望讲“薄一点的书。”薄不等于浅,于是选了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琳达·休·帕克《碎瓷片》和洛伊丝·劳里《数星星》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

《记忆传授人》的故事是在一个乌托邦世界,支撑这个“完美社会”的不过是谎言。十二岁的乔纳思被选为“记忆传授人”去维护这些谎言。最终,他选择真相,哪怕是使这个“完美社会”崩塌。

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积极乐观、谦逊和负责任的故事。

《数星星》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当纳粹在丹麦追捕犹太人,10岁的安妮挺身出来保护她的犹太朋友时,她才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行动,深深体会了保持勇气的艰难。

具体的课程内容,我要这两个星期重读了这三本书后才能完成。

《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先秦)》、《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古诗词五十首)》、《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易读错字词五十个)》,昨天下午在小学部全部打印、装订完毕,今天下午学生报到时就可以发了。

我实在是希望学堂能尽快找到一位真正的中文教师来接替我,因为学问浩如烟海,我所知的连九牛的一毛都没有,只能勉强胡乱教教自己的娃,当老师教别人的娃,心里没底,只能是“古撑”。

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

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下周一就要返校准备开学了。

今天工作微信群里的工作通报,内里有一条,新学期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办公进教室。好事。老师就是要和学生常常在一起。那应该就没有固定的教师办公室了。不晓得我办公到底要在哪个学部哪个教室。

今天到书一本,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版,硬面精装。我说:“啊呀!这本书好啊!”

太座说你给自己买的书哪一本不好?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应该和历史、地理,至少是人文地理同步进行。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床上书,增加这本736页近60万字的;昨天看完插到客厅书架一本316页近30万字的。书的总量没变,还是80本。如果家里的书不读完就不买书的话,我两三辈子都不能买书了——如果我在轮回中能再做人。

杈杈态度

“钱穆十岁在无锡一个叫做荡口镇的小镇上新式小学——果育学校,教唱歌的老师华倩朔曾留学日本,是全校师生共仰的中心,不仅擅书法,也能画画,而且能诗词,音乐更是他的专长,自编的教科书由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风行全国一二十年,里面的歌词都是他自己写的,尤其“西湖十景歌”,全国传诵。他在小学高年级时,国文老师精通历史地理,经常有精辟之论,他说自己中年后喜欢史地,即源于这位老师的影响。还有一个终生不忘的老师,是小学时,暑期讲习班教过他古文,他说自己做学问喜欢从历史演变着眼,寻究渊源宗旨所在,就是从这个班上得来。他在这里读了四年小学,七十年后追已,他感慨在离县城四十里外一个小镇上的小学,竟能网罗这么多的良师,既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又能接受融会新学。以后的岁月要在乡村再求这样一个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那时,科举初废,老师在镇上受到普遍尊敬。他举了一个例子,华倩朔曾在苏州一个学校兼课,每周往返,每当他乘船穿镇而过,当地人沿岸注视如同神仙自天而降。这样的故事此后哪里去找?”

“小学关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和大学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许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能就是小学,不一定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

昨夜本打算看电影,最后还是翻了书。在《读库1105》,也就是11年前的2011年11月的一期《读库》里,读到傅国涌《过去的小学》一篇,以上两段即摘录于该文,越读越是感慨当下教育的不堪,更惭愧自己忝列教职,在追随前辈的路上也给学堂校歌填词,也在语文基础上努力兼顾历史地理,但还是难望前辈项背。截至目前,对我而言最好的睡前读物还是《读库》。一晚上一个“有趣、有料、有种”的中篇,一本正好可以打发一两个星期。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只晓得看书的速度比不上买书的速度,所以床上书每个星期都在增加,只是不晓得到底有好多。今天晴换床单被套,搬上搬下就清楚了,截止今天的数量是不多不少80本。争取年底时读得只有40本。

新学期花卷上六年级,我就是她在学堂和在家的语文教师了。新购小楷毛笔数支,想试试语文作业能不能从这个学期开始用毛笔批改。上个学期跟曙光老师学了两天小楷,虽然是杈杈字,但传递的是一种语文该有的样子和学无止境的态度。

晚上,花卷和闺蜜的语文课,讲的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脑子空空

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先秦)》、《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古诗词五十首)》、《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易读错字词五十个)》,下午全部编完发给太座打印带了回来。

“感觉我脑子空了一半,摇起来里面晃晃荡荡的。要赶快读书把空补起来。”

“你每次编完教材都会这么说。”

明天开始备课。先重温一遍《六祖坛经》,不知道有没有高中生选这课,所以没办法做更多准备。小学新学期是否需要我上什么课,目前还没消息。不上最好。马上开学,要上什么课也来不及准备。

今晚不看书了,看电影,《燃烧吧!剑》。幕末新选组,冈田准一饰演的土方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