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491】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有趣又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画的《海错图》,不是一本画了海里各种人类理解错误的物种图谱,这个“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海错图笔记》,是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副主编张辰亮从生物学的角度,读《海错图》并对其中生物进行分析考证的30篇笔记。

有趣又没用的新知例如“后援会”,原来是台湾人将参加集会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有如鲎交配时密密麻麻布满海滩的盛景而称作“鲎援会”而来;所有的海蛇都属于眼镜蛇科,不但毒性大,甚至有些比陆地上的眼镜蛇还毒。

博物的乐趣,不为功利,只因快乐。

张辰亮《海错图笔记》,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1版,2021年7月26印。总阅读量第1491本

【读书记1490】斯瓦米·拉玛《冥想》

纵观世界各地,我们会发现:人们接受教育大都是为了学习在社会中谋生的技能——如何交谈、思考和工作;如何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如何去体验外部世界等等。人们研究各种学科,如生物、物理、化学等,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学院也好,综合大学也罢,没有一所学校会教授我们如何探索和关注我们自身的内在。我们只知道去模仿他人的理想,追随风尚,追求社会的主流价值,却从未对自我有过深入的了解。这让我们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不得不依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来定义自己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其实一生都迷失自我,是为别人而活。

每个人都同时属于两个世界——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想要成就自己,就需要懂得如何在两个世界间搭建桥梁。在这个世界上,极端的观点毫无益处。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感觉、情绪和冲动。控制并不意味着扼杀一切,但也不是过度放纵。这是一种平衡,要达到这种平衡就需要让大脑中飞速运转的部分慢下来。我们要学习这种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来认识自己,让心灵得到祥和与宁静。这种了解内在世界的方法就叫做冥想。

冥想不是宗教。宗教所传授给人们的是去信仰什么,而冥想带给你的是直接的自我体验。冥想是觉知而非思考

试图在冥想中对意识进行管控是徒劳的,那只会让你产生挫败感。意念会反抗对它的任何控制。渴望达到某种状态的想法对冥想也不会产生帮助。最好的办法是以中立的态度去看待不断涌现的想法,不制造任何内部冲突,目睹整个过程。目睹不同于对想法的压制。冥想的目的不是为了组织特定种类的想法进入意念。各种想法的出现,只需要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即可,无须纠缠不休或进行任何强化。越是减少与自己的对抗和压制,就越容易放松和安静下来。有几次,当我的愤怒持续一整天,到晚上仍然无法遏止时,我就通过冥想来观照这个愤怒,很快就能将其化解。因为冥想不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或争辩,也不是某种强化思维的过程,它只是一种简单、安静的专注与清明,是一种用来探索内在维度、逐步了解生命各层面的有效途径。一个人越接近自己的内心深处,就越接近真理。

斯瓦米·拉玛《冥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1版,2021年4月22印。总阅读量第1490本

【共读记·一】图书管理员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部要求每位任课者给家长写一封信,介绍自己任教学科新学期采用的教材、教学方法、作业的形式和要求、期待学生达到的目标、能力等等,在开学时给到家长。于是就有了我的这封信。

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关于三年级阅读课

卡尔维诺认为,世界是一个脉络,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完成任务和敬意的阅读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才会碰到将“成为我”和“成就我”的书,而这些书,就包括三年级阅读课所选取的阅读书籍。

三年级阅读课所选取的共读书籍,均为世界各大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本学期阅读的第一本书,为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E·B·怀特儿童文学经典三部曲之一的《吹小号的天鹅》。

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作为阅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所以这门课将帮助学习者通过阅读、分享、思考、提问和写作等方式,成为能够与他人和社会“明亮的对话”,能够分清事实与观点、具备公共说理能力的聆听者、分享者、思想者和能够享受知性冒险的终身学习者,并在此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由此最终实现独特的自我,用瓦茨拉夫·哈维尔的话说就是,生活在真实中

各位小学老师给家长的信陆续提交后,颜校长建议:“给家长的信需要有个给家人说话的口吻,轻松、愉悦。首先介绍我是谁,我的简要经历,我擅长什么。另外,请结合幸福学堂教育理念和你对教育的认识谈谈你怎样开展教学。整体上要真诚、自信,既要有拉家常的感觉又要有专业严谨的态度。”于是有了第二个版本。

给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好!

我就是黎明,那个幸福学堂史上最擅扬长避短且多才多艺的斜杠图书管理员。

学堂八年,我在中小学和出国留学中心任教或开设了文言文、阅读写作、中文、历史、地理、中文经典、中国文化常识、基础经济学、游学、摄影等诸多课程。因此,我是经济学老师里历史最棒的;是中文老师里地理最好的;是地理老师里摄影最强的;是自媒体团队成员里读书最多的……我不但善于开发自己的潜能,也总是能和参与课程的共同学习者一起发掘和开拓认知的新领域,通过努力获得能力的提升,成长为拥有幸福学堂“勇敢”、“自信”、“尊重”、“服务”、“正直”等十大品格的独特自我。

之所以将课程参与者称为“共同学习者”而不是“学生”,是因为我认为在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这条路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授者或学习者。有时教授者是学习者,有时学习者是教授者。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是确定的,那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因为在我看来,教育和医学非常相似,两者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

在这个新的学期,我这“不务正业”的图书管理员,终于要做一点向本职工作靠近的事了——我将同三年级的共同学习者一起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经典、讨论、分享、思考、提问和写作等方式,努力成为能够与他人和社会“明亮的对话”,能够分清事实与观点、具备公共说理能力的聆听者、分享者、思想者和能够享受知性冒险的终身学习者;并在此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走在属于自己的那条独一无二的道路上,用瓦茨拉夫·哈维尔的话说就是,生活在真实中。

为什么要读经典?卡尔维诺认为,世界是一个脉络,而经典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所到达的位置。这也即是幸福学堂“我是谁”、“我们如何组织自己”、“我们身处什么时空”等学习主题的探究过程。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作为阅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而我还坚信: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还应有与之匹配的思想上的。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要成为这种独特,成就这种独特,阅读和写作是与呼吸与进食一样重要的事。

因此我希望能陪伴每一位共同学习者,通过在幸福学堂的这些时光,最终都能成为拥有常识和智慧、善于思考和表达的文明的贵族,而不是群体之一员——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而不是群体。所以,人总是要多读一点书,多一点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通过这一点一点积累,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凡事多问几个“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才有可能明事理,辨是非,才可能不轻易被人蒙蔽愚弄,并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即是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没有阅读和写作,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自省,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期待新学期,与各位学习者一起“捡石头”。

黎明 敬上
二〇二四年九月一日

【读书记1489】《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灵长目分三科:猿、猴、人。猿科与猴科的区别是无尾,人科与猿科的区别是无毛。无毛无尾却有皮下脂肪,这在一百九十多种灵长目动物中,是唯一的例外。然而没有人能够回答,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支猿类延续了无毛的幼态,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与众不同?猜想层出不穷,遗憾的是不能自圆其说,因为没有化石作为证据。没有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就等于零

在没有证据的漫长岁月,神话时代的“三个代表”完成了全部的猜想——夏娃代表原始群,意义是从猿到人,形象表现为“裸猿”;女娲代表母系氏族,意义是“从自然到文化”,形象表现为鱼、蛙、月亮;伏羲代表父系氏族,意义是“从母爱到男权”,形象表现为鸟、蛇、太阳。

到了“三皇五帝”,“三皇”是编出来的,“五帝”的炎帝身份不明,于是黄帝成为了五帝第一人。华夏民族的始祖应该是炎帝、黄帝和蚩尤,我们是炎黄和九黎的共同子孙。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是此系列的第一本,我读的第八本。由于是神话传说时代,所以充满了猜想之上的猜想,猜想之外的猜想和文化解读,然而最终都是猜想,因为别人的错误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7年8月13印。总阅读量第1489本。

不晓得是不是到了舒适区

今日事,今日记。

这个学期,将是我最轻松的一个学期,目前还没有之一。

不再在中学部任课,至少我内心是这么打算的。花卷的文史地,每天晚上回家来,我给她一对一加餐半小时,足矣。九月开讲唐宋八大家。

前天安排我上四年级阅读课,“我视为图书管理员本职工作向教学的实践延伸,乐意尝试。”应承了下来。今天小学部会议后,调整为上三年级阅读课。都好。

我的工位颇让苟老师为难,最后在行政办公室加了个塞,从门口看进去,最醒目最突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最特别的那个。嗯,工位都和我一样,在哪里都低调而闪亮,因为格格不入。

陈珂珂老师发了一条参加围棋比赛的九宫格朋友圈,最末一张是上围棋网课二维码。扫码报名,年龄填47。“47岁?”对方发来消息问。

“是的,47岁。”

“我们是少儿围棋,针对小朋友的,成人学着太幼稚了。”

终于,还是到了被社会嫌弃摔摆踏血的年纪了。

珂珂老师又推了个B站UP主围棋入门系列视频和野狐围棋APP给我。下载、安装、注册、登录,随机匹配杀一局,中盘胜。好吧,每天杀几盘老年休闲棋,否则都不好意思讲自己买过两本讲围棋的旧书读过吴清源自传看过电影《吴清源》。

人一生努力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并留在那里。这个舒适区不是躺平混吃等死,而是舒者,缓也,展也,闲雅也;适者,如也,至也,自得也。一个人只有得到舒缓和伸展才能学以致用,闲才能知不足,而后雅,才成其为自己。如者,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至者,达也,达成心中的目标,才能自得,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就是说舒适了,才有生活,才有上进,否则都是生存。

【读书记1488-3】潘光旦译赫胥黎《赫胥黎自由教育论》:品格教育

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

明恕是行为的标准,是应有的品格,是一切道德品性的总汇。能行明恕的先决条件,就是个人能自知裁节。

这种能行明恕的品格从何而来?一来自遗传,一来自教育。知明知恕不容易,能明能恕更难。也许两者是一样难易,也许照阳明学派的说法,根本是一回事。然而不论明恕,都先得学些制裁的功夫,做些虚一以静的功夫,这种功夫多少是带几分自我强制性质的,非运用坚强的意志不为功。孟子的“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的诚意正心,《中庸》的明善诚身,孟子的收放心,以志帅气,其实全是养志与自我裁节的功夫。

明与恕是品格教育的两大标准。明与恕都要我们待人放宽一步,不过在待人能放宽一步之前,先得律己收紧一步。放宽与收紧都是一种分寸与裁节的功夫。必须有善自裁节的个人于先,斯能有和谐与协调的社会于后。这原是中国礼教文化的中心精神,也是我们品格教育应有的鹄的。目前流行的各种思潮里,集体主义失诸不明,个人主义失诸不恕,而浪漫主义失诸不知裁制,实施品格教育以后,目前世界的文化潮流也才有澄清的希望。(潘光旦《论品格教育》节录。全文原载昆明《今日评论》第四卷第六期,1940年8月11日;辑入《自由之路》,商务印书馆,1946年9月)

潘光旦译赫胥黎《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收潘光旦译自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937年出版的Ends and Means一书第十二章《教育》和潘光旦教育评论三篇,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1版1印。不知购于何处。总阅读量第1488本

【读书记1488-2】潘光旦译赫胥黎《赫胥黎自由教育论》:自求者多福

自由的教育是与“填鸭子”的过程恰好相反的一种过程。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自求多福”的话见于《诗》、《传》、《孟子》。孟子又一再说到“自得”的重要,政治之于民众如此。教育之于青年更复如此。孟子“勿揠苗助长”的政教学说也由此而来。先秦学人论教育,只言学,不大言教,更绝口不言训,也是这层道理。

自由的教育,着重在自求自得,必然的以自我为教育的对象。自由的教育是“为己”而不是“为人”的教育,即每一个人为了完成自我而教育自我。所谓完成自我,即用教育的方法,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能否到达这个境界,到达到一个何种程度,一个人不能不因才性而有所限制,但鹄的只有一个。自由教育下的自我只是自我,自我是自我的,不是家族的、阶级的、国家的、种族的、宗教的、党派的、职业的……这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要这许多方面的关系,不要多方面生活所由寄寓的事物,乃是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一个人,而不在造成家族的一员,如前代的中国;不在造成阶级的战士,如今日的俄国;不在造成一个宗教的信徒,或社会教条的拥护者,如中古的欧洲或当代的建筑在各种成套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组织;也不在造成一个但知爱国不知其它的公民,如当代极权主义的国家以至于国家主义过分发展的国家;也不在造成专才与技术家,如近代一部分的教育政策。主要的目的有了着落,受了尊重,任何次要的目的我们可以不问,不论此种目的有多少,或因时地不同而有些斟酌损益,我们也可以不怕——不怕任何一个次要目的的畸形发展。

自由教育既以自我为主要的对象,在方法也就不出两句先秦时代的老话所指示的途径,一是自知者明,二是自胜者强。先秦思想的家数虽多而且杂,在这一方面是一致的。明强的教育是道家、儒家、法家一致的主张。更有趣的是,西洋在希腊时代所到达的教育理想也不外这两点。太阳神阿普罗的神龛上所勒的铭,一则曰“认识你自己”,那就是明,再则曰“任何事物不要太多”,如用之于一己情欲的制裁,那就是强。就今日的心理常识言之,自明是理智教育的第一步,自强是意志与情绪教育的第一步,惟有能自明与自强的人方才配得上说自由。认识了整个的世界,全部的历史,而不认识自己,一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征服了全世界,控制了全人群,而不能约束一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一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弱者与愚人怎配得上谈自由?这种愚与弱便是他们的束缚,束缚是自由的反面。话说到这里,我们口口声声说自由,实际上就讲到了中庸。说到了自知自胜,也就是等于说自由教育的结果,不但使人不受制于本能,更进而控制一己的本能,以自别于禽兽。至于自明自强之后,再进而了解事物,控制环境,整饬社会,创导文化,所谓明明德之后,再进而新民或亲民,那都是余事,无烦细说了。自求自得的教育,亦即以自由为目的的教育,大意不外如此。至于从事于教育的人,对青年所适用的努力,只能有侧面启迪的一法,而不容许任何正面灌输的方法,亦自显然,勿庸再赘。(潘光旦《自由、民主与教育》,原载昆明《自由论坛》第二卷第六期,1944年8月1日;辑入《自由之路》,商务印书馆,1946年9月)

【读书记1488-1】潘光旦译赫胥黎《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洞见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是由潘光旦译自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937年出版的Ends and Means一书第十二章《教育》,194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年9月和次年3月再版。这本商务版《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是据1947年版改排。

这个赫胥黎不是那个写《天演论与伦理》(即严复所译的《天演论》)的赫胥黎,那个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不过这两个赫胥黎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位是祖父,一位是孙子。

即便是写于1937年的教育论,现在读来也毫不过时。如:“大多数的教育专家,在理论上承认,单单一次的考试,无论内容如何综合,命题如何允当,也并不能测出一个人的才能,判定一个人的优劣。有不少的教育专家不但在理论上承认这一点,并且实际上已经放弃这种一次考试的方法,而采用分期陆续测验的方法,其所测验的内容包括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累积在内,同时对于教师和视察员的分期报告也是十分重视。如此不断地观察,不断考核,往往经过好几年,才下判断一个儿童的才能如何,其与别的儿童比较又如何。”在我看来,我曾经每天课后的“上课记”和“观自在”当日课堂观察记录,每周给需要的家长的课程和学生观察简报即是这种“分期报告”。

“大多数的教育家自身便是旧时代的人物、旧教育的产品。有谁来教育这些教育家呢?这问题的答复当然是简单得可以叫人痛心的,就是,没有别人,系铃解铃,还是教育家自己。人的世界原是大串因缘果报缀合而成的东西,种什么因于前,食什么果于后;如果既种恶因于前而想不食恶果于后,想跳出这旧因果恶因果的循环,那唯有以强大的智慧运用坚决的意志一法。前人讲革故鼎新,动辄用‘锐意’、‘立志’、‘发宏愿’等自励鼓人的说法,我实在也觉得除了更善用我们的意志而外,更无第二条路径。”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能改变一个人的,唯有他自己

“不役于物或不凝滞于物的生活理想是不容易的。在情绪方面,它责成我们要慈悲,能怜悯。但只是悲天悯人是不够的,它责成我们在理智方面要有智慧,而这智慧要能洞见一切行为的前因后果,一切行为的涵义与可能引起的影响,要能看到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诸般关系。前者多少事时间的,后者多少事空间的,在这时空两间之中,一个人运用他智慧的结果,也要能发现他自己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地位。就这一点讲,我认为佛教的教义,绝对的要高出基督教之上。在佛教的道德里,愚蠢、迟钝或觉悟的缺乏是一种主要的罪孽。同时,佛教又向皈依的人提出警觉,要他们对于所在社会的治安福利,必须负一分责任。”

【读书记1487-1】周濂《正义的可能》: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在任何理解之前要先有表达,而在任何表达之前,先要有对重要性的感受。”什么是重要性的感受?重要性到底寓居在何处?这个看似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其实有一个非常浅俗的答案,重要性寓居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经验,首先要求是健康的生活经验,真实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免于恐惧的生活经验。用哈维尔的话说,就是生活在真实中。

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说话,真实地思考,真实地写作,做正派的人,成就正派的社会。就像古人所教导我们的那样,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笃行、有耻且格。这就是文明。

关于文明,依迪斯·汉密尔顿在她的《希腊精神》里说:“文明是一个用滥了的词,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高远的东西,远非电灯、电话之类的东西所能包括。文明给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心智的热衷,甚至是对于美的热爱,是理智,是温文尔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情感,那就是文明的最高境界。”文明、真实的生活、正义,这些我们曾经并不陌生。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问道:“如果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如果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生活得更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做一个正义的人?”苏格拉底说,我们正在讨论的不是小事情,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大事。虽然这座城市的雾霾浓重得让人无法呼吸,虽然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地被消失,或者选择用脚投票逃离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度,但是我却始终相信,黑暗的力量不足以控制生活的所有面向,哪怕是一个普遍不正义的时代,仍有足够的行动空间让个体去承担生活的责任,对此我们没有任何推诿的借口和理由。

【读书记1486】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我们只有照顾好了自己,也就照顾好了自己所爱的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如果不能照顾自己,就绝对不会快乐;如果内心无法平静,就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到快乐,一个人无法帮助别人,也就不懂如何去爱。爱别人的能力完全取决于爱自己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照顾好自己。”

深有同感。我的口头禅和行事准则就是“做好自己”,因为我相信:做好自己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一个人不能做到自己应该做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论是职业上的还是生活中的。

“当生气时,回到你的心,好好地照顾愤怒。如果有人让你痛苦,就回到痛苦,好好照顾它。这时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不要做,因为生气时的言语和行为,只会给彼此带来更多伤害。”然而在愤怒时能够控制自己是非常难的,所以才会说出和做出那些一时痛快事后后悔莫及的话和行为。有几次,当我的愤怒持续一天,到晚上仍然无法遏止时,我就通过冥想来观照这个愤怒,很快就能将其化解。因为在生气的是“我”,别人并没有任何感受,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难受呢?“我应该对自己好一些才是。”我会这样想。“在佛教里,禅修不是去打压、争执,而是要去拥抱与转化。”因为“如果不能慈悲地对待自己,又如何能慈悲地对待别人呢?”所以,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不要生气,尽量对自己好一点,对家人好一点。

关于正念,关于情绪管理,我的秘诀就是:控制自己的呼吸。如果能控制住呼吸,就能控制住情绪。然而,知道并不等于做到,所以修行路漫漫

《你可以不生气:情绪管理的智慧》,继《正念的奇迹》后的第二本一行禅师作品,海南出版社2011年10月1版,2024年2月19印。总阅读量第1486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