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387】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昨天约好要带着相机来拍照的学生没有出现,也不回我微信。

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关着门读第二遍,据说是纯正的捷克味道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门外,几十名师生在进行大厅墙面的装饰绘画,所用的丙烯颜料会让我头痛、呕吐。这个场景,奇幻应对了这个书名,《过于喧嚣的孤独》。借书中每天的工作是销毁图书的工人、酒鬼、书迷的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的话说,就是“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我读过的绝大多数书籍,都不值得再读。只有我认为的好书除外。我对好书的判断标准单一,即这本书我是否会想多次去读。每一次读“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这样我工作的时候,心里就注满了一种辽阔感,无边无涯,极为丰富,无尽的美从四面八方向我喷溅。”所以“当我的目光落在一本有价值的书上,当我一行行阅读这些印刷的文字时,这书留下的也唯有非物质的思想而已,这些思想扑扇着翅膀在空气中飞。”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本好书,所以我读了两遍。但还不算很好。
我默默思索着诗人桑德堡的诗句:人最终留下的不过是够做一匣火柴的那点儿磷和充其量也只够造一枚成年人可以用来上吊的蚂蟥钉的那点儿铁。对于违约的学生,我已学会不要为这些事情去生气、动怒。开设一对一摄影课并不是学堂的安排,只是他的目标是到国外读摄影专业,而我正好略知道一点点摄影,曾有几年靠拍照过活,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能给他一点帮助。但要读摄影专业的不是我,他也没有提出需要我的帮助,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只是达成一个单方面的口头协议而已,自然可以随时单方面结束。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2版,2022年10月16印。总阅读量第1387本

【读书记1386】严晓星《金庸识小录》

今天是八天假期的第八天。凌晨五点半,降温,风吹雨打棚,如擂鼓。坐起来翻严晓星《金庸识小录》,到七点起床吃早餐。午饭后小睡片刻,起来接着翻了个把小时就翻完了这本12万字的金庸作品解读。金庸的作品,我基本上都读过,三年前还陆陆续续凑齐了广州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共三十六册全套金庸作品,都是以低于半价淘来的,八品自然旧,美中不足不是同一印次。也曾经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41万字的《六神磊磊读金庸》。所以从《金庸识小录》这个文字量和我得阅读时间就知道这本书对我而言的“分量”,拉拉杂杂数百至千余字一篇,就是写的人随便写写,读的人随便读读。严晓星《金庸识小录》,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86本。这本书应该是在也闲书局买的。经济不景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买书就只在也闲书局。想看什么书,就在微信问书局有无,有就买来一读,没有就算。偶尔看到书局公众号推荐的作者现场签名本,觉得喜欢的就帮衬一本。所以基本上是书局有什么,我就读什么了。感谢开书店的这些好人,否则我的生活就会枯竭。

假期八天,天天中午都要困一小觉,时间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不能长,长了就昏沉,不容易醒来,头重。我觉得现在我在写作上都没取得哪样成就,一是读书不够多,二应该就是睡觉也睡得不够多。我和卡夫卡,应该就是每天差两个瞌睡的距离。

年年如此。一到十月,衣服裤子就以每半个月一件的速度,一件一件往身上加。等到加无所加的春节到来,就从量变升华到质变的数量不变厚度增加的无以复加。

和二娃边玩乐高积木边听关大洲《新天龙八部》原声。

“爸爸,你这个音乐太粗鲁了,请换一首。”

“好的。”换了徐小凤《顺流逆流》。

“爸爸,这首歌还是太粗鲁了。”

“那要听什么音乐才不粗鲁呢?”

“换《怪兽警车》吧!”

【读书记1385】聂荣庆《菌中毒》

每一个5月的开始,又是一年菌中毒的开始,也是新一轮菌中毒故事诞生的开始。这种菌中毒,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菌当中的一些毒素,造成了一些生理上的中毒反应;另外一方面,更是云南人心理上对菌中毒需求的反应。他们对菌中毒都抱有一种很特殊的想象,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一种特别的人群,他们迷恋这种上天赐予的美食,同时又对菌当中的毒素保持着一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其实他们还没有吃到这一口菌,就早早进入了一种愉悦的中毒状态。云南人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只要在这个季节,都会说:“太想吃菌了。”这个时候,就是云南人民集体想为这种美食中毒的时间来到了。(《菌中毒》)

我的童年是在深山里的矿山度过的。那里面有从医院、学校、供应社、食堂到墓地的人生一条龙服务,自成一个孤岛世界。每年雨季,就会有附近农民用提篮或者草帽装满红红绿绿的牛肝菌、红布菌、蓝布菌、鸡枞菌、茅草菌等各种菌子蹲在路边,不需要叫卖,很快就有人来买走。做法差不多都一样,油爆后加入青红椒和大量蒜瓣,焖煮半个小时起锅,爽滑鲜嫩,人间美味。也是每年都听说有人吃菌子中毒,但都没亲眼见过。现在每年到菌子季节,还是想念那一口美味。只是菌子越来越贵,不怎么吃得起,种植的蘑菇又寡淡无味,就渐渐享受不到了。

罗大爹平时永远穿一套蓝色粗麻衣,衣服是对襟的,裤子的裆永远在膝盖位置。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一双人字拖,无非冬天加双袜子。有时候我会想,罗旭难道只有一套衣服?因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世界各地展览开幕等重要场合,他都是这身穿着。其实他是很讲究自己的形象的,他每一次做很多套一模一样的衣裤。(《谷熟菌》)

这个人物倒是和我有点像。我的衣裤也是一旦找到合适的,就一买三五套。作为工作服的校服也是买了五件一样的,以至于虽然天天换,但还是有新生好奇这奇怪的人竟然一个夏天都不换衣服。这种置装穿衣风格,在我来说是最为划算和高效的,因为不用为了“今天穿什么”这个问题去费脑筋,也不用担心今天的穿着是否合适。所求无非“自适”二字。

聂荣庆《菌中毒》,152千字,昨天午睡起来开始看,到晚上11点在枕头上看完。21篇散文,21种菌子,21个人物,21种不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23年4月1版,2023年8月2印。总阅读量1385本。又一本闲书,购于也闲书局,这个假期闲得好。

【读书记1384】冯梦龙《喻世明言》

大前天翻完《掌故(第一集)》,晚上枕边书准备继续第二集,但枕头边的书长年差不多有近百本,选择多了点,就随手拿起一本来翻。忘了是哪本,只是因为里面某一页提到“三言二拍”,突然就想再看一遍。翻身下床,从客厅书架上抽下冯梦龙“三言”的《喻世明言》开读。上一次读的版本叫《古今小说》。40篇小说,昨夜枕上读完,新知有三——

第三十三卷《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雪似三件物事,又有三个神人掌管。那三个神人?姑射真人、周琼姬、董双成。周琼姬掌管芙蓉城;董双成掌管贮雪琉璃净瓶,瓶内盛着数片雪;每遇彤云密布,姑射真人用黄巾箸敲出一片雪来,下一尺瑞雪。”之前读《聊斋志异》,《瞳人语》一篇中有“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婚妻子归宁”句。不知“芙蓉城”所在,就考据了一篇《芙蓉城中花冥冥》,得两说,一为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曼卿即是比欧阳修大13岁的石延年。一是后蜀末帝孟昶曾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由此得 “蓉城”别称。关于芙蓉城,个人还是比较接受周琼姬一说。

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宇文绶的妻子取笑他屡试不中,以复姓为题的《望江南》作得有趣:公孙恨,端木笔俱收。枉念西门分手处,闻人寄信约深秋。拓拔泪交流。宇文弃,闷驾独孤舟。不望手勾龙虎榜,慕容颜好一齐休。甘分守闾丘。

第四十卷《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明嘉靖间严嵩为相时,“那人姓沈名炼,别号青霞,浙江绍兴人士……因他生性伉直,不肯阿附上官,左迁锦衣卫经历。”历史中的沈炼确是严嵩时人,也确实是被贬为锦衣卫经历,但字纯甫,号青霞山人,先于严嵩十年被陷害而死。电影《绣春刀》两部的主角沈炼亦是锦衣卫,只是活到了明熹宗时期,并在崇祯元年私放了魏忠贤。

上一次看《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初刻本)是三十五年前上小学四五年级的事,繁体竖排。我的文言文和繁体字就是从这些杂七杂八的闲书里启的蒙。不记得当年读来是什么感受,想必相当吃力,因为认字不多的小学生哪里有什么历史基础,对小说手法和通假字也不懂,至多就是半读半猜云里雾里看个闹热。这次再读,就真是看白话小说了。

《喻世明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之一种,以明天启初年天许斋本为底本,2012年4月1版1印,41万余字,总阅读量第1384本。手上这本,忘了是什么时候淘来的八成新二手书,除封面封底略有磨损,内里几乎没有翻阅过的痕迹。环衬页左下角写有“陆晗哲:生日快乐!2014.09.05”字样,字迹清秀。末页有红色“X东县新华书店图书销售章”一枚,章上县名漫漶不清。想必赠书者与受赠者都是爱书之人。

【读书记1383】《掌故》第一集

丙午浩劫,雪老于是年8月30日不堪暴虐凌辱,带着一张古琴和幼女出走,竟不知所终。其悲凉凄楚可想而知。不过,这一结局却留给人更多的猜想和悬念,一代宗师就这样消失在茫茫大千之中。(赵珩《从溥雪斋到启功:松风画会旧事》)丙午浩劫是指自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之事。雪老即爱新觉罗·溥伒(1893—1966),字雪斋、学斋,号松风主人。惇勤亲王奕誴(道光帝旻宁第五子)之孙、贝勒爱新觉罗·载瀛(奕誴第四子)长子。与两个弟弟爱新觉罗·溥佺、爱新觉罗·溥佐均以画名,有“一门三杰”之称。

董桥七八十年代撰文均用自制稿纸。曾见两种:一种为“我的稿纸”,横行,五百字,为香港上海书局监制。另一种用淡荷绿色印成,横行,未用文字特别标著,然右下角印有“董桥”钤印。(唐吟方《艺林烟火录》)文人讲究,可见一斑。

陈巨来晚年与谢稚柳交恶,起因之一是谢自用印原多为巨来所制,后起用吴子健手刻。稚柳在海上艺坛享有隆誉,有一只鼎之称;巨来亦印坛豪士,久负近代元朱第一之名。子健是巨来学生,稚柳弃先生而就学生,巨来认为给他难看,更难承受被替代的局面。先是写信,后是见面相骂。海上艺坛大家常有换印之举,张大千定期换印为防伪,后来陆俨少换掉韩天衡印而用刘一闻,亦因彼此关系有间隙。(唐吟方《艺林烟火录》)文人小见,可见一斑。

《掌故(第一集)》,中华书局2016年6月1印,2018年6月4印。19篇文人旧事,15万字作者亲历之八卦。总阅读量1383本。这个“掌故”系列一共10本,看着床头一百多本高高一摞待读书中的一叠《掌故》,觉得今年的睡前八卦,稳了。

【读书记1382】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

七天前,读完唐元鹏的《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面临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倒退到明朝的开国皇帝那里,看看他给这个王朝注入的是怎样的基因;一是二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从“敌人”的角度看明的灭亡。当时觉得似乎第二个选择会更有趣,但也更艰巨——前者24万余字,373页;后者89万字,839页,虽然读过,但时隔已15年内容早忘尽,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终,还是先去到了朱元璋那里。

赤贫出身的朱元璋,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终其一生,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我们在他的治国大政方针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个小村庄贫困文化的精神印记。

朱元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骨子里,他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令他笑到最后的,仍然是他比别人多出来的那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朱元璋的素质其实最适合当一个村长,给他一个百十户人的村子,他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命运慷慨地把整个国家交给了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中国社会过于庞大、过于复杂了。要保证天下千秋万代永远姓朱,最彻底、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帝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牢牢地、永远地控制起来,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体消失在人群之中,于是帝国的生活变成了一池死水,人心的这种低下状态又导致平凡的统治,终于,一个平庸、落后的民族便出现了。

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他建立的黄册制度是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严厉周密的户口制度。到现在为止,在诸多的“中国特色”中,户籍制度仍然是浓重的一笔,具有其他国家户籍制度所没有的社会分割性、二元强化性、超稳定性和功能多元性等基本特征。这里面有着朱元璋的精神遗产。

虽然秉性吝啬,在教育上,朱元璋从来不惮花钱。在建校舍、请老师上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而学生的待遇,又创历代之冠。可是即便如此,如果有机会坐时空穿梭机回到洪武时代,还是最好不要去享受这皇帝提供的义务教育。因为,你进了国立学校,有可能不能活着出来。洪武皇帝亲自制定的学规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由于校规过严,有的学生被活活饿死,还有学生自杀身亡。

在抓学校教育的同时,朱元璋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他定下的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形式,规条亦更繁琐。相对于真知灼见,他更重视的是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口气、统一的思想,通过按八股方式作文,严格限定格式和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来塑造格式化的知识分子。这一改革使科举制度彻底沦为戕害人才的刑具,士人为了挣得功名,只能皓首穷经,揣摩时文,再无精力来思索书本背后的大义。朱元璋办学,学校完全是在政治权力的强制之下办成,所以这种学校教育的繁荣是一种典型的虚假繁荣。

从世界史视角观察,朱元璋的统治使中国社会体制和政治文明都出现了重大退化,导致中国从明代开始与世界文明主流反向行进,失去了在人类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公元1644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中国崇祯皇帝自挂煤山,明亡。大明近三百年,正是中国大幅度退后,西方大踏步前进,双方擦肩而过的时代。

所以从“器物层面”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扫荡掉古老民居。但这仅仅只是表象。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仍然一成不变安详地、不动声色地静静旋转。历史没有惊人的相似,有的只是不断的重复。

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重庆出版社2019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1382本

三峡与三侠

昨天午饭前,在食堂遇到一位我任教的语文3班七年级学生Y的家长。她说Y前一晚写作业到很晚,以至于写着写着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教材和写了一半的作业都摊开在桌上,于是她看了课题作业要求,觉得是自己大学时才开始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题和要求,会不会太难了?”她问。

我说:“这个课题的目的,不是要他们在初中就写出大学生水平的文章,那不现实;而是希望他们根据这个要求,通过去搜索、选取资料,通过比较、思考和写作来表达自己。重要的是寻找、分辨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编辑和写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今早,Y这次的课题作业已经拿到了A,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这个A是对他努力的认可和赞扬。”

“到学堂上初中,就算只上毛豆老师你的课就已经是值回学费了。”她说。

“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你的这句话又能够支撑我在这个方向上再走一段时间了。”我合掌衷心感谢。
这个鼓励对这时的我来说太重要,太及时了。一位90后新人,这周莫名采用职场上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针对我“搞事情”,一直闹到校长那里。想不明白她针对我的目的何在。因为不论是年龄还是在学堂的时间,她在我这个已经混了23年职场的“老人”面前都是“小年轻”,针对我就是选了一个“看不惯又干不过”的目标,不但把她自己弄得几近“爆炸”,也让我有点咆烦。

昨天下午,Y给我发微信,说下周的语文阶段性评估很难。我问:“哪个部分难?”因为下周的评估按照惯例,分为日常、口试和笔试三个部分。

他说:“朋友,目光所及皆为难中之难。”

我回复他:“朋友,你知道我的课题作业等级‘A’的难度和‘含金量’有多高吗?七年来,能拿到我课题作业等级‘A’的幸福学堂学生人数,平均一年只有0.571人。也就是迄今为止,只有四人。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四人。而你,就是那第四个!你可以哦!要是能做到不迟到,上课不打瞌睡,你就更可以了。”

今天下午,花卷写我的课题作业,关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和汉尼拔与垓下之战和项羽,《史记》、《迦太基必须毁灭:古文明的兴衰》、《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中国人史纲》、《上下五千年》,书和教材铺了一桌子,把我挤到沙发上备课。

二娃午睡起来,听到我边翻地图边自言自语“夜发清溪向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跑过来一脸认真问:“爸爸,请问有猪猪侠吗?”

“啊……有的。”

“那蜘蛛侠呢?”

“也有。还有神奇女侠。他们就是三侠。”

“哦耶耶!三侠太棒啦!”

花卷做完课题作业,我拿起《史记》随手翻看《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突然发现像看小说一样,基本没有障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没有注释的。“这有什么?我也是这样读的啊!”花卷回头,一脸不屑的看着我。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多读书,有空时也看看电影,尤其是好书好电影。”我对花卷说:“多看些好书好电影到底有多重要?它也许不会让你成为好的创作者,但会让你最大程度的知道好与坏的标准。不要活成那种连好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光凭感觉和自我陶醉活成一团烂泥的人。”

【读书记1381】唐元鹏《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在晚明历史的传统叙事中,有两位名将是绕不开的——熊廷弼、袁崇焕。他们苦苦支撑了辽东防线最后的光景,却都没能成功抵御敌军,被朝廷判死刑。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下场极为惨烈。但翻阅史料,不见熊廷弼亲自部署、指挥过一场战斗、战役,真正的指挥者都是他手下的总兵、副将、参将……熊廷弼本人所做的,不过是拟定攻守大战略,催粮催饷,为军事将领们补充兵员装备。闹了半天,原来所谓‘名将’就是个‘后勤大总管’。”

“熊廷弼到底死于阉党还是死于东林党之手,一直争议颇多。但经过深入查阅史料,发现熊廷弼的死既不是因为阉党构陷,也不是因为东林党抛弃,而是另有“主谋”——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时,天启对他的期望太高了,待遇也给得太好了,一旦封疆失陷,现实与期待形成巨大落差,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阉党和东林党在熊廷弼之死中有什么样的表现,都不会影响结局,熊廷弼都没有一丝逃生的机会。因为在天启这里,杀熊廷弼的心一天都没有放下过。熊廷弼死不死、什么时候死,只与君臣之间处理朝政的技术手段有关,与台面上的党争无关。”熊廷弼必须死。这不只是天启和熊廷弼这一对君臣的恩怨,而是两千年来中国君臣之间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1版1印。18万字,枕边书读了四天。总阅读量第1381本

下一本书,书架上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倒退到明朝的开国皇帝那里,看看他给这个王朝注入的是怎样的基因;一是二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从“敌人”的角度看明的灭亡。似乎第二个选择会更有趣,但也更艰巨——前者24万余字,373页;后者89万字,839页,虽然读过,但时隔已15年内容早忘尽,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书记1379—1380】匡笑余+星野道夫:江湖边的永恒时光之旅

“倚闾懒看,当年情事,眼前风景,都成了被隔岸观的火,泼剌剌地,热闹人间,只是都再与自己无关。也无失落也无憾,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是做个热肠挂住冷眼看穿的看客。一个人牵挂自己的念头多寡,多少能见证这个人实在的修行。”

两晚枕边书,翻完“秘密后院”乐队主唱匡笑余签名本散文集《江湖边》,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1版1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79本

“秘密后院”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歌都好,但这本散文集的文字一般,豆瓣9.7的评分,应该一多半是水分。活到中年,基本上不会像少年时那样,动不动就“最”如何如何,但如果说“最喜欢”,那就是真喜欢。

上午,初中数学老师LC递给我一本他上周五推荐的《永恒的时光之旅》。作者星野道夫的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合集。20万字,批改完学生作业后,用几节课的课间翻完。总阅读量第1380本。还回去时LC老师觉得我的阅读速度太快了,有点小怀疑我到底是不是真的看了,或是在敷衍他,我说觉得这本书里风光摄影作品比较一般,文字也算不上好,倒是因纽特人的环境肖像比较吸引我。“因纽特”是这个生活在阿拉斯加北极圈内族群的自称,即“人类”的意思。他们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带有侮辱性质的他称——爱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个他称来自因纽特人的敌人,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所以,对书中将星野道夫镜头和文章里的因纽特人译为了爱斯基摩人,我不太能接受。

今天是开学第五周第一天,过去的四周里才翻了六本书,远远低于我正常的阅读量。对我来说,只有大量输入才能略有输出,如果输入不足,就输出不足甚至没有输出,还好之前的储备勉强还能支撑这些课,否则每天在课堂上就只能尬聊,那就是真正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读书记1378】刀尔登《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

当今,是汉语史上最暗淡的一页。人们所知的词汇,似仅可描画人心的肤表,不足表精微,达幽曲。所用的句法,亦恹恹如冬蛇,殊无灵动态。名词只模糊的暗示,不精确的描述。动词患了偏瘫,无力使转句子。形容词、副词与小品词等,则如嫫女的艳妆,虽欲掩,然适增本色的丑劣。(繆哲《序》)

这是件挺奇怪的事,因为中国人的鉴别能力总是如此被低估,而批判能力又总是被高估。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所有要你批判的东西,差不多都不要你看。(《被小学生批判过的》)

道德的意义不在于“灭人欲”,而在于克制一部分欲望,使个人行为与社会相平衡。(《包拯:鸟畏霜威不敢栖》)

儒家对物理世界的知识,几乎没有兴趣,对灵魂问题也不大关心。我们知道,有两种事物,最值得也最能促使人动脑筋,一个是广不可测的世界,一个是深不可及的人心。孔子的智慧,在清人看来,仍历历如新,因为这一知识体系,大抵不出人伦世界。士人是国家的脑筋,他们不动,就没得动了。(《以师为吏》)

风就是教,如风行草上,化则是从风而伏,随风而化。古代以德治天下,风化是主要手段。有意思的是,对道德榜样的褒扬,是许以名利,想让人知道做好人可能得“好报”——即有利可图,一方面宣扬反功利即为道德,一方面又以功利劝善,只能令道德的含义本身发生堕落,执行长久,后果不问可知。(《卜式:此式非天下式》)

刀尔登三连,《不必读书目》、《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之后《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1版,2023年1月6印。总阅读量1378本。16万字不过是正常情况下一天的阅读量,但竟然用了20天才草草翻完,开学这一个月马不停蹄的忙,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