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也闲谈·卅六】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戈尔迪翁绳结、宇宙与高山以及不受待见的儒家

下周就是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又一个冬天到来,所以今天的暖场从霜降开始,并借元稹“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句,重温了将于霜降后到来的重阳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阅读分享讨论,在角色扮演中我提醒各位学者,阅读不是认字,所以不能一字一词的读。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要读出人物的性格,这是为我们下一季的戏剧学习做准备。提问环节,有学者问:“为什么地理学家帕噶乃尔要去勘察雅鲁藏布江,并希望能在传教士布瑞克于1846年不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几位学者做了几种不同的猜想,有的靠谱,有的不过是随口说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想到两个人,一是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袁劲梅和她关于做学问的态度,一是华大基因CEO尹烨关于人类进步与利他的关系的分析,我根据记忆碎片对学者们说:“做学问,不是猎奇,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人类就是靠这样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前行走到今天。在现在的AI时代,知识将不再是放在学习目标的首位,知识只是路径,是方法,我们的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那么一点点智慧才是垫在脚下的这一块块石头。因此学习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不可能的可能,否则如果只是为了知识,我们的这个讲谈就毫无意义,不必存在了。讲谈讲谈,不是像在学校那样一个人说你们听,而是有人讲,大家谈,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现在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多年后有一天偶然想起,那时你们就会明白了。”

甜点时间后,分析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在南美草原上,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铺垫将故事推向让人绝望,然后又充满希望,接着又再次跌入更深的绝望,你以为已经不能再糟糕时,没想到接踵而至的竟然是更加的绝望,直至读者和故事角色一起绝望到几乎无法呼吸时,突然出现希望和转机的写作。写作这事,是没法教的,因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大学中文系没培养出多少作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学家朱光潜甚至断言“去中文系学习写作,纯粹浪费时间”。学习写作可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勇于尝试,游历四方,找到自己的“气脉”,从而用文字来展现。

新主题“孔孟仁义: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丘,亚圣孟子、后圣荀子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传奇国王亚历山大”,是讲谈从人类起源开始的第十一个主题。

马其顿是夹在在贫穷的小希腊与富饶的大波斯之间的一个小国。亚历山大的父亲家族自认为是宙斯的后代,而母亲一族则是阿喀琉斯的后代,这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家庭。在亚历山大13岁时,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20岁时,亚历山大成为了的新马其顿国王。预言说解开戈尔迪翁绳结的人将成为亚细亚之王,最终亚历山大不但是马其顿国王,还用自己的方式解开了绳结,成为了亚细亚之王。“这是一个死结还是活结?”有学者问。

“这就是今天讲谈的关键所在了。”我说,“说到绳结,惯性思维就会进入是死结还是活结的选项中,死结当然解不开,可如果是活结又怎么轮得到亚历山大大帝来解开呢?我们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要陷在问题当中去寻找答案。

“那亚历山大是怎么解开绳结的?”

“他拔出剑,劈开了绳结,于是就成为了亚细亚之王。”

“怎么还可以这样?”

“规则并没有说不可以这样啊。规则是只要解开绳结就能为王,没有规定必须怎么解开,所以跳出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接着这位才22岁国王在伊苏斯之战中,凭借对地形的利用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马其顿方阵,以 450:100000伤亡比大胜波斯,随后征服埃及和修建亚历山大港,现在世界上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地方超过10处,所以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名后面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学地理并不只是去死记硬背;并且人类对世界的发现持续了几千年,现在还在不断有“新发现”,例如南冰洋。”

“我问过老师,他们说不存在南冰洋。”有学者说。

“他们没错,因为地理教材里面确实没有,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已经认定这个围绕南极洲的大洋是一个新的大洋,并命名为南冰洋。”我说。接着又从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与大流士三世的最后一战击溃波斯帝国后进入未知世界——印度,再得到印度智者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只能占领他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面对拒绝前进的士兵,亚历山大决定开始回家的征途——从印度河到印度洋,最终死于巴比伦,并被手下的将军将遗体带到了亚历山大港。

“我花了一周时间查资料,源于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的印度的王没有在现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兴都库什山的山口打一场阻击战。这个山口最狭窄处只有600米,如果在这里迎战,将极有可能重现伊苏斯之战,只是胜负的双方相反。我会继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说。最后的时间,单独介绍了造就亚历山大帝国的马其顿方阵。“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最后败给了罗马人。”

“罗马人是怎么做到的?”有学者问。

“毛豆一定会说‘不告诉你,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有学者代我回答。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吧!”

今天的作业,可能是学者们上学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假作业”,因为这个作业是个“伪命题”陷阱——《孔子原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构建和影响》——孔子没有原创作品。出这么个题,留这么个作业,目的就在于用实际事件再次提醒学者们,要质疑,尤其是看起来无可质疑的;要挑战权威,尤其是看起来似乎绝对正确的“权威”。

下午,与初高中的学者在霜降的热身后,《战争与和平》的内容从尼古拉·罗斯托夫对“愚蠢生活”的觉悟、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经历生死后对“幸福”的理解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也闲书局的局座秋蚂蚱大人看到我画的复杂如蜘蛛网的人物关系图,对学者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毛豆要带你们读《战争与和平》,如果让我选,我是不会读这部作品的,并且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因为太过复杂了。但是在哲学的深度上,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胜一筹。”接着推荐了几位大家的几部作品。局座离开后,我对诸位学者说:“如果其它作品每一部都是一个世界的话,那《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宇宙。在你们这个年纪不求读懂,只是要见高山。”人生中这种高山的存在,就像舞狮时候竖起来的那最高的被称作擎天柱的桩,那桩不是给人跳的,是用来让舞狮者明白要时刻保持敬畏,因为山外有山,一山还比一山高。

主题十一,讲了孟子其人和《孟子三章》,并浅浅分析了儒家为什么在先秦时期并不受诸侯待见的个人看法,这个主题就结束了。

先秦时期,为什么儒家不受待见,借四个段落给学者们说了我的想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对子贡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重温了上次讲谈说的孔子被迫流落列国原因。

《韩非子·五蠹》中,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齐人是务实的。子贡你的话确实说得漂亮,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要的是土地。于是举兵一直打到距离鲁国都城十里的地方,划下新的国界。

《史记·魏世家》中魏惠王(也即是梁惠王)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曾经强大的魏国被折腾到这个地步,魏王确实应该羞愧。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去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此时的魏国,不但连连兵败,上将军庞涓死于马陵之战,连太子都被敌人俘虏了。风雨飘摇之时孟子到来,魏王当然要问远道而来有什么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情商之低,却说不要一见面就这么俗,谈什么利呢?有仁义就够了嘛。

在春秋战国,讲仁义是活不下去的。要想活命,要想强大,要想称霸,就要举庶人剑,行霸王道。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兴儒本只是刘彻和王太后向窦太后夺权的幌子,终其一生刘彻对儒学并无特殊的兴趣,但借着这次失败的变革,后世不断渲染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最后发展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

下周开始主题十二“风雅颂:闲坐说诗经”。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书局时购书一本,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读书记1605】黄晳暎《日暮时分》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印象里读的第一本韩国小说?大概是的。前天晚上泡脚时随手翻开导读《韩国文坛有位“太史公”》:黄晳暎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母亲是朝鲜人,在他两岁那年回到平壤。又两年后,母亲带着他偷越国境到了汉城(首尔)。上到小学,朝鲜战争爆发,黄晳暎为了生存到处流浪。越战爆发,为巩固韩美同盟,韩国于1965至1973年间先后向越南派遣5批共计32万余人次参战,人数仅次于美军。黄晳暎于1966年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于次年入越作战三年。出生于异国他乡,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惨痛的战争,颠沛流离,有过流浪、打工、出家的经历为黄晳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养分。他自称“站在死者一边”,通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折射社会真实。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写的小说很难不吸引我。

但是昨天晚上竟然看到昏昏欲睡才翻完,双线叙事讲了韩国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的消逝与个体身份迷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当下,太常见不过,并且文笔平平,故事平平,不过是一个省级作协作家的水平。尤其是在读了吸睛标题党的导读后,更加失望。

黄晳暎《日暮时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4年7月1版、12月3印。一部中篇小说而已,字不多,才8.7万字,硬面精装定价竟然高达52元,简直是抢人。总阅读量第1605本。今年读到的最为糟糕的作品。目前还没有“之一”。

【读书记1604】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

读不懂国外的诗,也读不懂现代诗,但还是读了好些外国诗人的诗和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我对这些诗的欣赏是非常粗浅的,就是读起来是否会觉得“有意思”。这种“有意思”大概就是有没有与自己的感受产生联系和共鸣,就像是和自己的生活对话。

《致未来的诗人》,忘记是从哪里淘来的二手八品书。从来没听到过路易斯·塞尔努达(这也正常),但觉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向靠谱,“巴别塔诗典”既然是“诗典”,选的诗人和诗应该也是值得一读的。一读,果然。

孤独中。感觉不到
世界,一墙之隔;
灯火展开脚踪
映入沙发的冷漠。
——《孤独中。感觉不到……》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
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
如果不认识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活过。
——《如果人能说出》

高天之上荣耀归于神,
泥土之下人们归于自身的地狱。
——《三王来朝·守夜》

他们寻找一位新的神,据说他们找到了。
我很少见到人;从未见过神。
为何非要见到神,如我一个无知的牧人?
——《三王来朝·关于过去的岁月》

生活总会报复
那些否定她的人
——《西班牙双联画》

“一本书应该是活的,阅读一本书是神奇的启示,从此读者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或变成更丰富的自己。”(《图书馆》)或许,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继布考斯基的《爱是地狱冥犬》和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后,范晔译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巴别塔诗典”丛书第三种,2015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4本。忍不住在书名页写了一句:一本书,出版后又等了10年才再次被人读到,它是什么感受?

消失的50%

出门散步,看到小区门岗的物业工作人员在岗亭外溜达。一直觉得这个岗位的设置,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何况是在这么一个乡下小区。在AI到来前,小区八个大门,已经有六个采用了无人值守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坐下休息时,在物业组建的业主群里发了这么一条“阴阳怪气”的信息,再配了一张工作人员在溜达的照片:“风不吹,日不晒;天热了就把窗开大一点通风,天冷了就关好门窗烤火。上班可以听听音乐或爽文故事,偶尔偷刷一下短视频;饭点到了自会有人把饭送来。坐累了就出来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远处,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疲劳的眼睛得到休息。天气好、心情好就给别人个笑脸,顺便聊两句;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就不说话。时间到了,钱就到账了。我觉得两个门岗的工作人员,正在过着我想过但过不上的惬意生活。”有个预测说,未来五年将有50%现有的工作岗位被AI取代,变化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进行。

晚上随手翻黄晳暎的《日暮时分》,就停不下手了。我认为韩江最值得读的作品是《少年来了》,但还没有中文版,或者是不引进?

关于终极的教育

每天上午在太座和两个娃出门后,洗碗、洗衣服、吸尘结束,开始学习。

上午三个一小时,一个小时英语课的听说读写;一个小时古诗词课,读、背和对注解学习一首王维的诗;一个小时佛学课,读佛经,学佛教史。下午是整个的自由阅读时间。

王维一首《李陵咏》,一百个字,从“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到“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无尽的无可奈何。王维十九岁作《桃源行》中“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句,与四十岁作《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竟相呼应。另《桃源行》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似也是我生活环境的写照。

这两天下午的阅读是三刷也闲谈周六要进行的《战争与和平》相关章节。如果其它世界文学名著和历年的各种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一个个世界,那《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里面没有哪一粒尘埃是无用的,没有哪一句话是可有可无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或多个远或近的因,也都有一个或多个远或近的果。因果交织,各色人等在里面生死浮沉。

Isaac在微信约了几次,说想聊聊,我说发邮件吧,写作能训练思维和表达,只有写下来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有的。写得清楚,思维就清楚,表达就更清楚。

晚饭前收到Isaac的邮件,说“亲爱的导师豆哥你好”,洋洋一千六百余字,说了他在读《冰与火之歌》原著,他与AI合作的小说遇到的问题,还有读到的一段对教育的看法。我晚上回复说——

“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待读的书太多,时间不够,但最近总觉得时不我待,所以时间和精力有所调整,尽量少使用社交媒体。用邮件的好处,是可以一次性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就所有问题进行交流,而不是像微信那样时时刻刻东一句西一句好像聊了很长时间,但其实信息非常有限。我一直都在想卸载微信。

“AI写作目前还比较‘低级’,我估计未来两年内,AI的写作能达到一个熟练的网络爽文写手的程度,但要达到真正的文学的程度,还需要多两年时间。我相信,AI在未来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和终身的学习伴侣。

“关于教育,从这个词诞生的那时起,就是各说各话的。我猜每个教育中人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试图定义什么是‘教育’或什么是‘好的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困难的,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所以就不会有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尤其要警惕那种以别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正确的缺乏常识和逻辑的教育从业者,因为我们讨论过多次,别人的错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像1+1=3这个错误不能证明2+5=8的正确)。我觉得,终极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根本,就是自我教育。”

【儿女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

上周六,与女儿放学到家同时间,收到女儿英语老师W发来的微信:“小L爸爸,小L是A组的,今天A组就她没有完成任务,喊了无数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让她把任务单拿回去了,麻烦提醒她还是要去多背背,英语就是需要多读多多积累的。”

我不喜欢这种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施压的“家校合作”,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家,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进行。晚饭时,女儿主动提起这件事,说自己有能力,并也完成了背书任务,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死记硬背,所以没有去找老师。我说这是在陈述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女儿提出三个,也是三步方案:

1、周一主动去找老师完成背书,证明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同时与老师沟通不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2、如果方案一未获通过,就提出申请转到B组,B组的作业要求与A组一样,只是不用背书;

3、如果前两个方案老师都不同意,那就爸爸出面与老师沟通。

我觉得这些解决方案挺好,于是给老师回复——

W老师好!

晚饭时,小L同学主动提起此事,我们于是就讨论了关于英语的学习方法。

最后,小L同学说下周一会去找您完成相关作业,并向您汇报她后续的英语学习计划。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祝您周末愉快!

今天放学回家,女儿说老师不同意转组,“爸爸你帮我给老师写一个转组申请吧。”

“好的,交给我。”晚饭前我把给申请写好,给女儿看了,说没问题,发吧——

W老师好!

最近几天,女儿和我聊了一些关于她英语学习的想法。沟通下来,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学习”这件事,是要持续一辈子的。或急或缓,或快或慢,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什么都不会错过。“学习”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节奏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点”。“知识点”是路径,人人不同。

所以,我们父女共同决定,L从英语A组转到B组。

望准为谢!

很快收到老师回复:

今天我也和小L聊了一下,她给我翻译了上周的句子,她说这可以证明她能够背,只是不想背,我和孩子也说,老师让你们去记这些句子呢,不是说不相信你们不会背,而是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才会有对应的任务,因为英语毕竟是外语,不像我们的母语,只要我们会说母语,文科类的所有科目其实都好背,但是英语不同,你不会说,不会组织语言,脑袋里没有句型的组合概念就像仓库没有货,那么要用的时候自然拿不出来。既然您与孩子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我也尊重您们的决定,只要她乐学,善学就没有问题。

愉快顺畅的解决问题。人生是不是旷野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赛道

【与Mondo同行·第三季】4:自由自在读书、天马行空驰想

从沙漠回来的Mondo一进门,就开始分享一路的见闻。

我问:“有没有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没有,但是去了沙漠,玩了沙,骑了骆驼。我妈妈考我,问我们去的是哪个沙漠,我说是腾格里沙漠,全国第四大沙漠。毛豆老师,那我们中国最大的沙漠是哪个?全世界最大的沙漠又在哪里?”

“这个嘛,我们就先从‘大漠沙如雪’开始,先复习下之前学过的。”

之前讲过的古诗词十三首,我们一首一首的过。十二首借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之七: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只有一首有两处多次含混,于是抄写了一遍。

“所以,中国最大的沙漠是哪个?全世界最大的沙漠又在哪里呢?”Mondo还是念念不忘。

“好,来!”我们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指给我看腾格里沙漠在哪里。”

Mondo找到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西北方,在新疆,找到塔里木盆地,在盆地中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是位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那我要问你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燕山’和‘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是现在的哪里呢?”

“你说过,等我找找。”

在找到了北京以北的燕山和蒙古国的杭爱山后,Mondo问:“我还可以问你问题吗?”

“当然。”

“我们这次出去,还看见了明长城,万里长城是从哪里到哪里?我们还去了佛寺,为什么这次看到的有的佛菩萨看起来很凶?四大天王是魔家四将吗?有三个头像一座塔的是释迦牟尼如来佛还是观音菩萨……”一连串问题冒出来。我心舒畅。因为我要的就是Mondo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好奇中趣味学习而不是为了分数被灌输。

于是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从秦长城主要为夯土、“夯”是什么到明长城的砖石结构和从通常认为的长城最东端山海关到最西端的嘉峪关;为什么这次看到的有的佛菩萨看起来很凶,我猜应该去的是一个藏传佛教寺院。西藏、青海和内蒙古信仰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中就连汉地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也是忿怒相,这与恶劣气候和环境对人的认知影响有关,在对待邪恶时还可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如来”是所有佛都可以用的称号,并不特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所以“佛”不是神,是得到了大圆镜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觉悟者,是人。至于四大天王和魔家四将,他们不是一路的,四大天王的来源是印度教,而魔家四将是小说《封神演义》里的;另外,观音菩萨是男的。

“啊?!什么?观音菩萨不是女的吗?”Mondo惊掉了下巴,“观音菩萨为什么是男的,又是什么时候变成女的?”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时间就到了。“不要停,继续讲。”Mondo主动提出拖堂。

“好吧,那我就再讲5分钟。”时间再次到了,Mondo要求再讲点,“还讲?今天的古诗词还一首新的都没讲嘞,再说肚子也饿了嘛。”我说。

“那好吧,下次多讲点哈。”Mondo国庆长假的这一次旅行,行前家长带着做了功课,旅行中有发现,带着问题回来探求,真是收获满满,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游学

在我看来,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像今天这样的“闲聊”。自由自在读书、天马行空驰想,不做知识的容器,我想这就是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Mondo每周来和我对谈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了

【读书记1603】《读库2201》

这一期《读库》共收八篇文章。

《二十五种营生》,作者常宁回忆了自己父亲这一辈子从事的行当,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农村长大的经历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不可能一鸣惊人,一夜之间亩产三十万斤的神话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像庄稼一样日夜不停地生长。哪怕一年就是做一个馒头,也要做得能吃;哪怕一年什么都不干,起码不给社会浪费钱。像种子就会发芽、生根、破土、开花、结果,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农民只管春天播下种子,给它一个生长的环境,给它浇水、施肥,至于是否能够收获,只能等到秋天,急不得,即使因为天灾没有收获,也不要怨天尤人。”不知道“做过的工作不计其数”的我,最后会做什么,还是就这样做独立教师。

《叶落归根》与《二十五种营生》相类。《劫中护书记》与《故人温情》相类,一是郑振铎在上海日据时期保护古籍的旧事,一是鲁迅、郑振铎合作编辑《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始末。七十张《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选页,虽然一页两笺失去了很多细节,但也让我得有机会一窥“中国木刻断代史丰碑”的风采。

《办证》是尹甯记录自己从2004年到2021年,耗时十七年办一张房产证的“时代经历”。

《次子穆加贝》,对穆加贝这个津巴布韦的暴君不熟悉,没兴趣,翻过,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福里杰斯公馆的前世今生》介绍建筑,《上帝是左撇子吗?》关于科学。几篇文章,也体现了《读库》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通过真实的表达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的宗旨。

张立宪主编《读库2201》,新星出版社2022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2本

《读库》从2016年改为小开本后,更轻便,更便于随身携带的利用碎片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有了淘淘看能不能凑齐从2006年创刊到现在的每一期的小念头。

【读书记160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君权来自民权,所以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畏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庄子喜欢讲故事,墨子喜欢讲逻辑,韩非则既讲故事又讲逻辑。

有一年齐国伐鲁,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进行外交斡旋。子贡滔滔不绝说了半天,齐人一句话就打发了他。齐人说先生你的话说得确实漂亮,但我们就是来抢地盘的,漂亮话管什么用?结果,齐把国境线划到了鲁国都城门前十里。于是韩非说,不要再扯什么仁义道德,扯什么兼爱天下,扯什么温良恭俭让,谁讲这些谁倒霉,因为时代变了。这个变化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所处的战国晚期,历史已从贵族和君子的时代,变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时代。理想主义成为绝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才是主旋律。所以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称王称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荣华富贵。只要协调好,让双方都实现利益最大化,爱不爱什么的,就都没关系了。

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

韩非是被同学害死的。他的同学叫李斯,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六本《百家争鸣》,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6月4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三本,总阅读量第1602本

【读书记1601】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读书添新知。从这本弘化社编、照排和设计的《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知道了陈履坦和殷止庵。

陈履坦以楷书闻名,其书法风格工整规范,被广泛用于教科书印刷。1933年,他与周焕斌合作书写七千多字的楷体字样,后经刻制成为“华文正楷”,该字体被世界书局用于《国语读本》等教材印刷,并远销日本,至今仍在部分出版物中使用。也就是说,陈履坦不但字写得好,还创制了自己的字体,但作为书家名气不大,估计是因为独创的字体成为了印刷体后广为流布,也就不甚珍贵了,囿于匠气。

殷止庵(1897-1949),名志怡,字止庵,浙江绍兴人,成长于江苏金陵书香门第,师从清末画家黄山寿及蒋克庄,擅长山水与花鸟,是民国时期贯通中西的学者和画家。

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弘化社“历代名家写经书系”之一种,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4月1版1印硬面精装,据民国十七年(1928)版影印,总阅读量第1601本

这本“写经书”,前半为陈履坦楷书《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繁体竖排,字清墨明,再次见到差不多一百年前课本所用字体,较现在课本里的粗硬黑体更加柔软有温度,最主要是有人情味。后半本是殷止庵绘四十六幅《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图》和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和韦驮天等诸佛、菩萨形象,笔走龙蛇,纤毫毕现。日常翻读这样的“经书”,是生活中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