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Isaac同行】25:去成为自己,哪怕跌跌撞撞走走停停

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峰原妙禅师说自己一生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才豁然大彻:“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我以为,英国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的“你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与高峰原妙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各在地球一端,相隔六百多年。

‌这半年来,Isaac在一个一个“无数次小悟”的累积下,今天终于迎来历史性的“大悟”时刻。陪Isaac与外教聊了两个小时,基本明确了未来三个月第二语言的学习计划和具体内容。Isaac全程的笃定、开放和友善,与六个月前大为不同。

做自己,是很多人的心愿。但说起来好简单,做起来好难,知易行难,所以每改变一点、靠近自己一步,都是引起人生觉醒风暴的一次扇动翅膀。每个人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家族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基因不同、饮食习惯不同、阅读理解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上一代的和别人的“成功经验”对个体来说,能比较的部分和意义微乎其微,相同的部分不过都是时代的灰尘。Isaac有接纳和托举他的父母,他们没有大多数父母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执念,或者说没有那么强烈,更多时候是静静陪伴、等待和关注,并控制住自己的忐忑、不安,让孩子去寻找和构建“自己”,哪怕跌跌撞撞,哪怕走走停停。

随着Isaac的成长,我觉得,我的“同行”使命也将达成,他将进入新的人生阶段,面对新的挑战。而我,在下一位同行者到来前,我继续“闭关”读书思考,继续做自己。

【2025也闲谈·卅】泠然御风,倏忽来往

第三季“也闲谈”开讲。一开始就有学者提到昨天七夕和送礼物的事,就此我借机普及了一下这个“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版本和语文课本里的“恶俗”版本之间的巨大不同。一个保持了讲谈一贯风格的美妙开场。

我为每位学者准备了一把纸面折扇和包含了学者名字的,一至四句不等的古诗文。暑假里请一位书法老师题写扇面和画了竹影,作为新一季伴手礼。我们距离诗的时代已经太远,但也要风雅,哪怕是学着风雅一点,也是贴近一点。由于写的是正体字(繁体字),上午新加入的学者多不认识,但没有关系,在讲谈里多泡泡自然也就接近了,认识了。

在铺垫和准备了两季后,阅读部分要上一点“细糠”——来读一点经典。

先问各位学者怎么定义“经典”,有的说读的人多,有的说能够在很长时间对人类产生影响,有的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重复读并有新发现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就像是少年卡尔维诺,由此给各位读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理解的几段文字——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以及那段著名的我爱——我特别爱司汤达,因为只有在他那里,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我爱普希金,因为他清晰、讽刺和严肃。我爱海明威,因为他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

上午的学者们这一季的整本阅读拿到了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作为阅读辅助的《世界知识地图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大概20万字。而这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就有50万字。这本小说是科学幻想与地理探索结合的优秀作品,这种“硬科幻”风格为后来的探险文学树立了标杆;其内容涉及航海学、气象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是很好的跨学科补充教材;同时在人物和精神内核塑造的复杂和丰满方面,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要在这一季完整读完,每天只需要读5页,一周35页就够了。不过我相信,一旦开始读,极有可能有的学者会根本停不下来,可能一周就读完了,那我们就正好可以二刷,细细读。

下午的学者们拿到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别尔说:“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数以千计的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这部最伟大作家的最伟大作品,无疑就是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我们的幸运是,不必在读了两三千本书后才发现托尔斯泰,如果人生中要读一部世界名著,那就选一部最好的。

“《战争与和平》不好读,但值得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不只是因为它有120万字,更是它的宏大和细腻、复杂而又真实。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都不会太容易、太简单,见过好的,自然就能分别什么是不好的。再市侩一点来看,就算是‘装’,我们也要装个大的——《战争与和平》,我读过啊!关于XXX这个人物,我觉得……”

“毛豆,那你读过这些书吗?”有学者问。讲谈里从来都不缺好问题。

“当然。而且读过不止一遍。最近正在读第三遍。第一次读是在差不多四十年前,就是你们这个年纪。”

“你为什么要重读?”

“因为借卡尔维诺的话说就是‘我爱托尔斯泰,因为有时我觉得自己几乎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并且每一次读,都让我对‘人’这个物种和自己有新的认知。”

在复习了莫奈、蒙德里安、弗里达、葛饰北斋、拉斐尔和伦勃朗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在讨论什么是“经典”环节,有一位学者说教材里的都是经典。我在这里举了达·芬奇画蛋、华盛顿的小斧头、爱迪生救妈妈这些曾经课本里编造的假故事来证明,课本里可能有的文章确实是经典,但并不多。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大家都熟悉,不需要说什么,出现在这里的目的是引出被称作“北方的蒙娜丽莎”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黄金时代以及“荷兰小画派”。

下半场,开始讲谈的第十个主题,“列子御风:希腊三贤、罗马十二铜表法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从来,人类的历史是同时,但又各自发展的,但其中又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秘联系,否则实在是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在某一个时间上,会群星闪耀,天才会成群结队而来。当中国的“两河流域”(黄河和淮河)老庄孔孟诸子百家大放异彩时,地中海世界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了雅典的战败与民主政治的衰落,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二世建立起短暂的,跨亚非欧三个洲的强大帝国后,罗马崛起了。似乎是在说到苏格拉底之死时,还是在说到为什么要读经典时,有学者说到毒药,我就给学者们读了卡尔维诺援引埃米尔·乔兰的这一段:“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从而发起了“人人都会死,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讨论。我说:“那可以从今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不会一下子就找到答案,有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寻找。”这是今天最精彩的部分。

下午班八九年级的进度要比上午班四到六年级的快许多,因为从文本来说,这个主题比上一个主题好讲,学者们也更容易理解。主题九“老庄之道”大多是“讲道理”,而主题十“列子御风”大多是在“讲故事”。故事大家都爱听。如果要让人们记住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道理,那就得有一个好故事。《列子》里就有很多好故事,所以人们记住了列子,《列子》也得以流传下来。在讲了“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这《列子》全书的纲领后,主要讲了《列子·天瑞》中“人之大化者四”一章;《列子·汤问》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薛谭学讴”、“韩娥善歌”等段落(故事),一顺而过,算是把从三年级以来语文书里《列子》相关的内容复习了一遍。

作业,上午班和下午班都有两项。

第一项,未来的一周,上午的学者要读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前五章,下午的学者要读至《战争与和平》的七十页。读后每人需要准备至少一个问题,在下次讲谈时与诸位学者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项是“末日图书馆”:末日到来,每个人必须将一本对自己最重要的书放入末日图书馆,以确保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请用二百以内文字介绍你选的书,并说明原因。

晚上到家,看到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浸湿,摊开在书桌上的《列子》,我作的笔迹在纸上洇开,想必我在也闲书局说到列子时,列子那时也泠然御风,倏忽来往。戚戚焉。

【读书记1590】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

读书有几个欢喜。一是读到久已想读但没有时间或遍寻不到的书;二是读到让自己不论是知识还是智识都眼界一开的书;三是读到颠覆自己已久认知,不由感叹“原来如此”的书。

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原名《法苑谈丛》,曾由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文库》内部印行流通,在台湾又由台北承天禅寺印行流通,印数都不多。为使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知识,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征得周叔迦后人周绍良的同意,亦得到《法音》主编净慧法师的赞同,将书名改为《佛教基本知识》,列入“文史知识文库”出版。这是本既让我知识面眼界一开,又有让我感慨“原来如此”之处的欢喜之书。如:

俗称释迦佛为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来和佛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能说明是某佛。(《寺院殿堂佛像释名》)从三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到佛教书籍道现在,才明白释迦佛不是如来佛。

唐代一位新罗王子,出家名地藏,来到安徽九华山,受当地闵长者供养。后人便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而九华山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手持三皈是皈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证明,便是皈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皈依三宝的真是意义。(《佛教的制度》)偶有遇到佛教徒,互相问是否皈依,以及皈依哪位师,如果是藏传佛教,当知问的是上师,这也是汉传和藏传佛教之不同。

伽蓝中一切事务要由全体僧众来共同决定。凡事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方可办理。日常事务也由全体僧众推定“知事僧”负责办理。(《佛教的制度》)原来在根本的寺院管理制度中,有如此的民主。

中国汉地放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列子·说符篇》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网经》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又说:“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汉地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佛教的仪式》)

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相。根据佛教密宗的理论,佛和菩萨都有两种身:一是正法轮身,即是佛、菩萨由所修的行愿所得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即是佛、菩萨由于大悲而示现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义,密宗以智慧的光芒摧破一切烦恼业障,所以称明王。(《漫谈佛画》)

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之一种,硬面精装,2014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90本

【读书记1589】施蛰存《金石丛谈》

“金石”这个词,起源很古。《吕氏春秋·求人篇》说夏禹的“功绩铭于金石”。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铭刻功绩的素材。钟和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体积最大的,可以铸刻较长篇的铭文,因此就用“钟鼎”来代表一切青铜器。但这个词现在不用了,一般已改称为彝器。钟鼎上铸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记述功绩的,字体都是小篆以前的大篆,,或称籀书。这种文字,从前称为钟鼎文,现在称为金文。(《“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

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开始在石板上刻上文字,记述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放在目前。这个东西称作墓表……以后石板上刻的文辞渐渐多起来,详细地记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业,还加上写颂扬和悼念的诗铭。这样就成为一篇传记,使过路人读了,可详细知道墓主人是何等人物。这块石板,就成为墓碑。(《说碑》)这么看来,年年清明上坟,先人墓前立的那块刻有谁于何年卒葬,子孙人等所立的石板不是墓碑,而是墓表了。

汉碑《北海相景君铭》有“竖建虎口(上非下石)”一句,这个字(上非下石)从宋代的洪适到清代的翟云升、翁方纲,都不识得,所有的字典里也都不收。(《说碑》)汉字知多少。

清代中叶,包世臣作《艺舟双楫》,竭力提倡书家要多临碑,少临帖。他以为碑字多篆隶真楷,有端庄刚健之气;帖字多行草,气骨柔弱。学习书法,应当从临碑入门,大好刚健的基础,然后学习行草书,不致柔媚无骨。他以为碑都是中原古刻,特别重视北魏碑的书法,因此他以碑字代表北派书法,帖大多是南朝文人的字迹,他就以帖字来代表南派书法。北碑南帖,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新词,于是碑帖二字,又产生了新的意义。我们说某人是临碑的,这就是说他写的是篆隶真楷;如果说某人是临帖的,这就是说他写的是行草书。(《说帖》)

金石学奠基于宋代,欧阳修应该被归功于金石学的创始人。元明二代,比较冷落。石刻碑版方面,还有些人,金文方面,却是人才寥落。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学者不易见到实物,也无拓本传世,不能取得研究资料。清代是金石学的大盛时期。古物出土,时有所闻,而且每一件古器物都有拓本流传,更有不少古器,有全形摹拓,即使未见实物的学者,也能据拓本进行研究。(《先秦金文》)

唐代几乎所有书籍都是手写本。有一些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靠抄书卖钱过活。他们抄的大多是儒、释、道三教经典,故成为“经生”。一般的经生,书法都还不坏,如果写得不好,也没有人买他的写本了。(《唐墓志、塔铭、经幢》)

施蛰存《金石丛谈》,14篇文章从14个专题梳理金石学基础知识,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之一种,硬面精装,2013年4月1版1印。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不少。可惜作者名给弄错了,应是“施蛰存”,而不是“施蜇存”。总阅读量第1589本

【儿女记】女儿的农训/军训免训申请

上学期结束时,听闻新学期开学八年级也要军训。为了能在九月新学期合理避开这种形式主义加没苦硬吃的折磨,七月底,太座让我带女儿去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复查视力时顺便去皮肤科,开了“阳光性皮炎”(紫外线过敏)的《疾病证明书》。

前天(周一),班主任在钉钉群里发通知,九月一日到五日,新学期的第一周,上八年级的女儿要住到离家60公里的乌当区花画小镇,在那里封闭农训五天。

我问了家委会核心成员,得知这五天的项目里有“长征路”、“知青文化”等内容,显然这五天是农训+军训,女儿原本抱着体验一下的态度准备参加,但在学生群里得知“长征路”要走20公里,纠结了一下就放弃了。

最近高温天气,上海有新生在基地军训时猝死,但社交媒体相关讨论被迅速删除。且不说在高温天气下步行20公里有什么意义,所谓的“知青文化”无非是那一个年代对年轻人的摧残,为了女儿的身心健康,这种活动我们家是不会参加的。

今早在微信里给班主任发去一条《农训免训申请》,并附上《疾病证明书》。班主任回复,让8月31日下午家长会时,带上病历、检查报告和《疾病证明书》,到校办理免训手续。

【与Isaac同行】24:一起踩坑

第二个学段结束。“我有一个问题,”Isaac的表情有些凝重,说:“第二、第三语言自学到现在,差不多六个月,但我的进度只完成了计划的三分之一。”

“这只是结果。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追问。这是一个好机会。多数家长和老师都会在开始行动前列出各种要求,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理由多是过来人的经验为了少走弯路。但是上一代人的经验往往对下一代人没用,并且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多领域,每一代人都在颠覆上一代人,人类持续进步的本质就是下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所以,这个“同行”,很多时候就是家长、我和Isaac,大家一起踩坑,我这个“过来人”的作用就是陪着Isaac把一路上要踩的坑都踩一遍,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论是谁都是这么过来的,并在年轻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一只手去,提供多一种可能——可以再翻滚一下自己爬上来,或者拉你一把。

“虽然有计划,每天也都在按照计划进行,但还是缺乏进度的把握。”

“自学并非不行,但需要更加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交流和评估。现在用六个月的时间试过了,你前两项能力非常不错,但缺乏评估和交流这方面我也无能为力,所以导致你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不十分清楚。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引入外援?”这个提议我已多次提出,之前Isaac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自己能搞定。我欣赏这种自信,于是就——让子弹飞一会儿。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何达成,并能够管理和控制好自己,这将是一种非常可贵和“可怕”的能力,因为这太强大了,但并不代表他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认怂”并寻求帮助,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是一辈子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去面对、调整和补救,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以及行动力。

我们用了一大半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是什么,导致的原因为何,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最后Isaac列出了上中下三策,并与我分工、分头推进和落实,下周见面时将根据一周的进度再来继续讨论下一个学段或者学年的学习。

很多时候,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道理都懂,但知易行难,只有等问题发生了才能通过实践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每个人才都有可能活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Isaac上周发给我《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三版部分引言近五千字,我标记和批注了数十处。剩余的时间,和他一处一处过,提出我的疑问并讨论,最终以他的意见为确定,因为他才是作者。“我只是第一读者,并且与你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存在很大的信息差,所以你的写作要不要考虑文本对普通读者的可读性?还是要向学术性的方向继续靠近?”

“我不是写的通俗读物,也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你和第二版对比就看得出来。”Isaac的自信让我觉得相当享受。

我在电脑上打开《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二版对应部分,读了,说:“第三版的字数比上一版增加了差不多两千字,但上一版有更多的细节内容,更适合对这段历史的普及;这第三版时间线上的人物和事件推动发展更清晰。”

“所以,普通读者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的话,已经有足够多的通俗读物了,还可以去看视频。我要写的,是我自己的三十年战争简史。”一个人自信起来,全身都在发光。欢喜!

加时部分,继续我们的挣扎在降级线上的曼联和雷克瑟姆,以及陆毅扮演的诸葛亮在鲁肃讨还荆州这场戏里的无赖撒泼毫无章法一败涂地。午餐一起嗦面和八卦一些“新”故事,然后在面馆我们各奔东西。

我回到也闲书局,购书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丛书之一种,达娜·戈德斯坦 (Dana Goldstein)《好老师,坏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在地铁上读到这一段,于我心有戚戚焉——

教师们照料我们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孩子,而孩子是我们寄予热烈而又忠诚的爱的对象……这些人(教师)的智慧和技术水平,将决定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既然如此,那教师要怎么做”这个问题,在约翰·杜威于1895年说的一段话那里得到了解答:教师应当被允许去了解甚至批评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及管理的基本原理。教师并不是军队里的士兵,只能选择服从;也不是轮盘上的锯齿,唯有应付和传递外界能量;教师必须是一个智慧的行为媒介。

距离杜威说这话,一百多年过去了。

【读书记1588】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这个译本时代感非常强。梁宗岱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译成,当时不论是汉语的使用习惯还是语法,都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并且在诗的翻译上又带有很强的个人理解,所以,现在读来,诸多隔阂,算不得当下的好译本,甚至是我读过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本中,最为佶屈聱牙的版本。即便如此,也是偶有佳句:

没有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十二)

有人说你的缺点在年少放荡;
有人说你的魅力在年少风流;
魅力和缺点都多少受人赞赏;缺点变成添在魅力上的锦绣。(九六)

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巴别塔诗典”系列之一种,2020年1月1版,2023年1月6印。总阅读量第1588本

【读书记1587】陈重远《老古玩铺》

古玩谈旧闻》之后,第二本陈重远的古玩故事书。掉书袋较上一本更甚。在上世纪初,古玩行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除了有限的书本,仍旧主要靠日常的见闻和实物的经手,所以听前辈谈古是就是增见闻的重要路径。然而,AI时代了,知识的获得已是唾手可得,鉴定技术也一日千里,能过眼的真东西也越来越少,这书于我也是无用的知识,就是略助饭后谈资,为生活添点有趣的佐料。

陈重远《老古玩铺》,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1版,2008年1月2印,定价30元可算是昂贵,8.4元从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淘得。总阅读量第1587本

【读书记1586】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列出了十四条什么是经典的定义。第一条就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时隔四十年二刷,120万字用时八天。还是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经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读的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经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视角的转换而改变),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会是全新的。

重读《战争与和平》,是想在九月开始的第三期也闲谈,和诸位初中的学者共读。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有点难,但如果人生中要读一部世界名著的话,那就选一部值得的——哪怕是装,也装一个大的。所以也让我借此重新发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昨天,即将上八年级的女儿和她妈妈讨论以后要不要结婚,我脑子里跳出来的竟然是安德烈公爵对好朋友皮埃尔说的这段话:“永远,永远不要结婚,我的朋友。这是我对你的忠告……到老得不中用的时候再结婚吧……不然你身上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都会毁灭掉的。一切都在琐碎小事上消磨掉了。真的,真的!别这么吃惊的望着我。”或许这就是卡尔维诺所说的,“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

刘辽逸译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月1版,2022年9月26印。总阅读量第1586本

【读书记1585】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早餐后,刚陪二娃去对面喊出小伙伴来玩,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大家只好又分头回家。“推云童子今天可又有得忙了。”我说。

女儿的语文暑假作业,要完成一封给自己的信。写了两句,觉得实在是不知道还能写些什么。我从她身后的书架上抽出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递过去说,这是一本书店和读者之间的往来书信集,你可以看看,也没有什么多不得了的信念和多美丽深邃的文字,就是絮絮叨叨的生活,但是真实,所以吸引人。

为开学做准备,把我和女儿的书包洗了。写了8日就读完的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读书记,拖了半个月,是因为一直没理顺这次二刷的收获,但总这么卡着也不是办法,就随手记一笔,算是有个交代。

四十年来,第二次读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一次读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凡尔纳选集”之一种,范希衡译,一套三册七百多页。这一套“凡尔纳选集”都是木版画封面,现在看来也是极为精美。我外国文学一架底层还有《海底两万里》和《气球上的五星期》两套,只是半个世纪了,纸张发黄变脆,只能留个念想,不堪翻阅。

这次读,是为九月“也闲谈”小学班与诸君共读做准备。四十年前读的是故事,觉得好看。这次读,手边放着一本世界地图册,先从地理到历史,再到文学与写作,尝试去解释和说明哪里好看,为什么好看。47万字,647页一巨厚册读下来,又有新收获。

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林出版社2020年10月1版,2022年9月3印。总阅读量第158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