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妙法莲华经

【读书记1599】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

完成一个心愿:从9月18日到今天,半个月读完一部,也是我读的第一部《妙法莲华经》。

书架上《妙法莲华经》有三个版本。

一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义时先生领衔主刻的手工雕版《思溪藏·妙法莲华经》,一函七卷,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于我极宝贵,没舍得就这么翻来读,要留给儿女。

二是简体横排注音版,无版权页,不知道哪所寺院出资编印,也忘了怎么得来。读了第一品,发现多字读音与弘化社编印出版诸经中同字读音不同,于是换了第三个版本来读。

这次读的是长乐泮野金山寺编印的繁体竖排注音版,书架上的第三个版本,但对其中一些字的读音仍然存疑,就起了个念想,想去哪所佛学院请购作为教材的《妙法莲华经》,那就应该是当下公认较为准确的版本了。

2018年,我曾做过几份某佛学院的入学试题,都能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但这和并不代表就能成为全日制的佛学院学生。佛学院除了考试通过,身份还得是出家两年以上的僧人,还有年龄35岁以下和无婚恋关系的限制。还好,各佛学院都有开办居士班,对就读居士的年龄也放宽到55岁。原计划60岁出家,目前看来不现实,倒是可以争取一下在55岁前去读佛学院,哪怕暑假进修班也好。心向往之。

菩萨应如何说法?“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幸与丛桂花

国庆中秋八天长假第三天。小区里一树一树的桂花按时盛开,四季桂、丹桂、金桂、银桂,四大品种都有,我浸泡在这深浅不一、浓淡相间的桂花香里,于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也按时发作,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读完了人生中第一遍《妙法莲华经》,用时半个月。想起有人说读经增长智慧,于是不管认不认识字读不读得懂,就一遍一遍读,感觉生活竟然真的慢慢变得越来越好。密法是我所还不能理解的,不过这个因为读经而变得越来越好,根据我的经验,想来一是确实于经中一句一偈有所得,再就是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所训练出来的坚韧和自律,让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做出了改变。既然认知和习惯都在不觉中发生了改变,看世界的眼光自然也会变化,看待问题或困难的角度也就开始多元起来,至少是从一直以来的自利开始有了一点点的利他。人类能够存活至今,有一个说法就是人类有“利他”的心和行为。也许吧。

学生兼老友Z和两个娃送来“省医月饼”和茶叶。15年前,她刚大学毕业进入NGO时的导师是我,现在她的两个小孩,一个五年级,一个四年级,每周在也闲书局和我一起“讲谈”。太座觉得现在经济不好,她做园林艺术赚钱辛苦,心意领了,以后就不用如此破费。我深以为然。

枕边闲书《王维诗全集》,崇文书局“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之一种,感觉哪里差了点。问了AI,说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和《王维诗选》为现代简体当代权威整理本,一查,价不菲。先不管了,一天一首,慢慢读。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没有之一。

不惋惜不感慨

早上吸尘时,想到最近十几年里,不止一次有过“当时我要是如何如何现在就应该怎样怎样”的感慨。突然想明白,学英语这件事,本身于我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起要学了,就全力以赴去学就好了。不用管等级,不用管进度,不管学成什么样,有一天想起这事也不会再有惋惜和感慨,因为就算再来一次,我也不可能做得比现在还要好了。

吸完尘,打开电脑,发现博客无法访问。重启服务器没能解决问题,就提交了故障工单,和阿里云售后工程师在线沟通,花了一个小时解决了这一个小问题。工业化、标准化通常能提高效率,然而在这里却没有。

《妙法莲华经》一天一品,读到第九品。

看造化

今天开始读《妙法莲华经》。虽然经文才六万九千余字,但有较多佛教用语和不认识的字,所以经二十八品,一天一品,正好一个月读完一部。

《妙法莲华经》问世很早,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天台宗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因智者大师驻锡天台山修持法华三昧,故以天台为宗名。又因以《妙法莲华经》的思想为依据而建立思想体系,所以又称为“法华宗”。唐代前期,天台宗分为国清寺系和玉泉寺系。寒山、拾得即曾为国清寺僧。实相与止观到底是什么,读了才知道。

读完《妙法莲华经》,准备接着读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十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万字,估计得半年才能读一部。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事事无碍论是怎么论的,读了才知道。

都是一宗经典,能读懂多少,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法宝《思溪藏·妙法莲华经》

收到《思溪藏·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本),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二零一七年一月一版,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印,弘化社影印版。一函七卷,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含《弘传序》、经名、译者、赞等共计九百扣,一百八十面,由九十块版正反手工雕刻印刷而成,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义时先生领衔主刻,定价八千八百元,弘化社免费赠送。

《思溪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刻大藏经,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南宋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密州观察使王永从和其弟崇信军承宣使王永锡发起刊印,主持人为思溪圆觉禅院住持怀深、平江府大慈院住持净梵、湖州觉悟教院住持宗鉴等,刊印地点为宋两浙道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归安县松亭乡思溪村(即王氏家乡)圆觉禅寺。《(嘉泰)吴兴志》载:“圆觉禅院在思溪,宣和中士人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与弟崇信军承宣使永锡创建,赐额为慈受(案:受,原文作爱)和尚道场。寺有塔十一层及有藏经五千四百八十卷,印板作印经坊。”至宋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年)共刻成五百五十函。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而言,《思溪藏》都具有“原创”和“第一”的价值。

这一函七卷《思溪藏·妙法莲华经》和同为弘化社的世遗雕版《龙藏地藏经》,于我均为大法宝。《妙法莲华经》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读。放在书房,不能时时看到,不好。放在床头,大不敬,不行。放在哪里好,颇费脑筋。找机会还是要把那个实木博古架请几个人抬上来。

无相观音:读《普门品》

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天台宗实际的创始者的智顗(538—597),是慧思禅师之徒。他承继了中国南方的禅观和北方三论宗的中观,尊奉《妙法莲华经》开宗立派。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所以他开创的一派学说被称为天台宗,也被称为法华宗。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在经中佛陀直指众生佛性本无二,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皆可学法,人人皆可成佛。

《法华经》的汉译本现存有三种,为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东晋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和隋朝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以《妙法莲华经》影响最大、接受范围最广。

在《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被描绘成大慈大悲的救世主,“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普门品》全文二千零六十二字单行本又被称为《观音经》。

《普门品》的意思,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故名。郑僧一认为,“普”是普遍的解救,“门”是菩萨的无数方便,可藉以启迪众生的智慧。《普门品》的深意,是在阐明万法一体的理念——个别的众生与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就像一滴水汇入海洋一般,藉着一心称念与观音合二为一。而观音在解救众生时,都是以众生所能接受的三十二相示现,如帝释、长者、婆罗门、比丘尼等,如有必要亦现以鬼神之身。

我从第一次读《普门品》到现在,大概二十年。这些年里翻来覆去读过不少遍,渐渐觉得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相示现并非三十二相,也不仅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观音,但每一相都不全是观音。就像《金刚经》中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同样,若以三十二相示现见观音,则帝释是观音,婆罗门是观音。观音无相,随缘示相,示现的相是当下的方便,因此不可以相见观音。我们能够看见的观音,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认为的观音,也就是每个人的所见是由其认知决定的,每个人只能看见他能看见的。

我还认为,并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以供众人膜拜的观音。观音是念念相续的缘的回应和续缘。例如我要渡河,一位世代在渡口的摆渡人将我送过了河。在渡河这件事上,摆渡人就是观音示现,但摆渡人不是观音,他们家世代摆渡也不是专要为我摆渡。

再例如我要查一个一句话、一个词的出处,但不知道在哪本书里能查到,于是书店的店员推荐了一本书给我。我把书买回家去,读了,解决了我的疑惑。在这件事上,书店、店员、书都是观音示现,但都不是观音。观音是将这些要素串起来的缘,但不是缘本身。

我有一些清楚,但讲不清楚。这个观音,就是处处观音,因此观世音菩萨才能“即时观音声”,但处处的观音都不是观音,只是观音的“相”,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

有点理解禅宗的“不可说”了,但是不可说。不是不可说,而是一说都是错。不管怎么说,说的都不是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