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观音

无相观音:读《普门品》

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天台宗实际的创始者的智顗(538—597),是慧思禅师之徒。他承继了中国南方的禅观和北方三论宗的中观,尊奉《妙法莲华经》开宗立派。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所以他开创的一派学说被称为天台宗,也被称为法华宗。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在经中佛陀直指众生佛性本无二,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皆可学法,人人皆可成佛。

《法华经》的汉译本现存有三种,为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东晋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和隋朝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以《妙法莲华经》影响最大、接受范围最广。

在《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被描绘成大慈大悲的救世主,“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普门品》全文二千零六十二字单行本又被称为《观音经》。

《普门品》的意思,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故名。郑僧一认为,“普”是普遍的解救,“门”是菩萨的无数方便,可藉以启迪众生的智慧。《普门品》的深意,是在阐明万法一体的理念——个别的众生与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就像一滴水汇入海洋一般,藉着一心称念与观音合二为一。而观音在解救众生时,都是以众生所能接受的三十二相示现,如帝释、长者、婆罗门、比丘尼等,如有必要亦现以鬼神之身。

我从第一次读《普门品》到现在,大概二十年。这些年里翻来覆去读过不少遍,渐渐觉得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相示现并非三十二相,也不仅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观音,但每一相都不全是观音。就像《金刚经》中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同样,若以三十二相示现见观音,则帝释是观音,婆罗门是观音。观音无相,随缘示相,示现的相是当下的方便,因此不可以相见观音。我们能够看见的观音,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认为的观音,也就是每个人的所见是由其认知决定的,每个人只能看见他能看见的。

我还认为,并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以供众人膜拜的观音。观音是念念相续的缘的回应和续缘。例如我要渡河,一位世代在渡口的摆渡人将我送过了河。在渡河这件事上,摆渡人就是观音示现,但摆渡人不是观音,他们家世代摆渡也不是专要为我摆渡。

再例如我要查一个一句话、一个词的出处,但不知道在哪本书里能查到,于是书店的店员推荐了一本书给我。我把书买回家去,读了,解决了我的疑惑。在这件事上,书店、店员、书都是观音示现,但都不是观音。观音是将这些要素串起来的缘,但不是缘本身。

我有一些清楚,但讲不清楚。这个观音,就是处处观音,因此观世音菩萨才能“即时观音声”,但处处的观音都不是观音,只是观音的“相”,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

有点理解禅宗的“不可说”了,但是不可说。不是不可说,而是一说都是错。不管怎么说,说的都不是要说的。

观音

丁福保(1874—1952)编《佛学大辞典》“观音”条:“观音本作观世音,唐人讳‘世’字,故但称观音,后世遂用之。”我曾在给高中生讲《心经》时,从“观自在菩萨”句,说过“观音”、“观世音”、“观自在”等对观音菩萨的不同称谓,并沿用了丁福保的说法,说为避李世民讳,唐时将“观世音”改称“观音”。丁福保是清末民初人,在他之前,我没看到关于“观世音”改称“观音”避讳的说法,因此是存了个疑的。

今天在郑僧一《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中,读到不同的说法:时常有人认为观音是观世音的缩写,原因是避李世民讳,事实并非如此。唐太宗于626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时,他的父亲下令禁止“世”和“民”两个字合并使用,但可以依礼分开使用。而且这个规定也只限于“官衔、公私文书及人名”。650年,唐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继位,又把“民部”改称“户部”。但当679年,当“世尊”代以“圣尊”、“世界”代以“生界”的《最胜陀罗尼经》初译稿呈献唐高宗时,唐高宗说:“即是圣言,不必避讳。”因此又恢复为原来的“世尊”和“世界”。

但郑僧一的这个说法也只是李世民的父亲和儿子——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时的情况,并不能说唐太宗李世民时“观世音”就不用避“世”字讳;并且《最胜陀罗尼经》初译稿呈献唐高宗时仍是避讳的,如果李治没有说“不必避讳”,那也是要延续“圣尊”、“生界”的译法的。所以,郑僧一的这个说法,也是存疑。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个相隔两百多年的译本中,前者是“观世音菩萨”,后者是“观自在菩萨”,也没有找到记载能够证明这个更改不是因为避讳,毕竟玄奘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太宗时期。

还有,在《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鸠摩罗什译本中,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在《说文解字》和各古籍的释义中,“观”字,不论作凝视、审视还是谛视,都与看有关。但按梵文原字的字面意思是“声音被他所觉察者”,声音所觉察,译文应是“闻”,但为什么又是“观”呢?

“观音”这个词,似乎千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纷纭的题目。

郑僧一《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繁体横排,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1版1印,“现代世界佛学文库”之一种。这套“文库”的书都不错,价格也还算合适,如果能收齐全套42本……除非我彩票真的中大奖了——我从来没有买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