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二刷《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宋有着与唐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那就是世俗、平和并雅致地活着。

无病呻吟的文人词,一碰就碎的细瓷器,宁静悠远的山水画,捉摸不透的禅,以及需要细细品味的茶。与汉唐相比,宋显得文质彬彬。

两宋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于汉唐,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和密度却都远远超过前者。到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之时,全国人口竟然超过一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也是当时全世界城市最多也最大的帝国。早在太宗皇帝时期,开封就已是驻军数十万、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南宋临时首都杭州,人口应该在六十至一百万之间。其余如成都、苏州,北宋时的洛阳,南宋时的建康和泉州,人口都在五十万以上。这时欧洲的大城市,人口一般都还不到十万。并且,这个由军阀建立的王朝并不崇尚武力。相反,它的皇帝相信无论边境的和平,还是国内的稳定,都可以花钱购买,通过买卖来达成。而且,只要能够花钱买,能像生意那样谈的,也都不是问题。

两宋的富庶与科学技术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有关。商业是两宋经济的大动脉。可以说帝国的完整和政权的稳固,已经不仅靠军事力量和行政手段,实际上也考商业网络来维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统计数字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和工商税的比例是三七开,农业税只占三成,工商税则占到七成。两宋商人的地位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的。商人不得骑马坐轿穿丝绸,商人子孙不得参加科举出任官员的规定,在宋代统统不再执行。就连一个开肉铺的屠户,只要生意做得好,也能被尊为“大官人”。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系列第一本《大宋革新》,七年前(2017年4月11日)读过,结果忘得一干二净。今天二刷。

【读书记1431】试译注《甲行日注》一则

《甲行日注》,明末文人叶绍袁(1589—1648)人生最后三年,遁入空门的流亡日记。甲行,取自《楚辞》“甲之朝吾以行”句;日注,即每日之记录。

叶绍袁,字仲韶,号粟庵,又号天寥道人,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人。明天启五年(1625)举进士,因不满魏忠贤阉党擅权,弃官归隐。弘光元年(1644),清军攻入苏州,地方人士的抗清军事行动失败,叶绍袁遂携子弃家为僧。《甲行日注》始于1645年8月25日(甲辰),是日,叶绍袁决定出家;止于1648年9月25日,内容仅止“丙戌。晴。”二日后叶绍袁在贫病、忧愤中离世,终年六十岁。

昨夜枕上开始读的《甲行日注》,为岳麓书社“明清小品”之一种,2016年1月1版1印,毕敏点校无注无释无解素本。不知道毕敏何许人,在《点校说明》中说这个版本“据《嘉业堂丛书》本,参照他本,标点付印。”对标点断句,我有几处有不同理解。如“二十六日”一则“有浪船人张安曾,贷余十金,以备樯帆,五六年矣。”句,我认为“有浪船人张安,曾贷余十金,以备樯帆,五六年矣。”似更为妥帖。

疫情开始那年,枯坐家中,随手翻《孽海花》,也是没有注释的素本,用四天校注了一遍。翻《甲行日注》,江南名士叶绍袁的文笔,清丽多姿。忍不住手痒,全本校注做不到,挑一则喜欢的试注试译以娱己飨己。

【原文】

十二日,庚申。晴,暖。午后迁安庐,自刘家桥上岸。儿辈学行脚僧,自担榔栗。余与昙津先行,可二三里,至华桐坞。凿山为址,三面皆峰,箬篱菁径,高下委折。主僧云:“此云栖惠文师所创。安庐榜,李长蘅书也。”屋西向供佛,北向为香积,南向听竹轩,二间居焉。修篁千竿,错以松桧枫梓;诸木夹荫,四围碧岫,如峨眉临镜;浮出黛痕半抹,在千重绿步障间,黄花四五枝,婀娜依人。佛前供香圆一盆,杳非日来想际。屋后流泉淙淙,如美人银甲挑筝弦,柔缓中作觱栗响。擘竹为筏,由山坳屈曲引下,滴之池盎。夜来天高月迥,空山无声,摩挲林影下,如在洞天,非人世矣。

【注】

榔栗:木名,可作手杖。典出唐·贾岛《送空公往金州》诗:“七百里山水,手中榔栗粗。”(《全唐诗》卷五七三)后用为手杖的代称。

箬篱:箬竹为篱

菁:草木茂盛

云栖:寺名,在杭州五云山西,明僧袾宏,号云栖大师曾结庵于此。惠文师,不知何人。

李长蘅: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

香积:原指佛号、佛寺或僧道的饭食,此处应指饭桌。

岫:本意为岩穴、山洞,此处应指山峰。

香圆:应为香橼变种之一的佛手,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全年可多次开花,形状奇特似手,握指合拳的称“拳佛手”,伸指开展者为“开佛手”。

觱栗:长离的别名。长离为古代传说中的灵鸟。一说为神名。后用以比喻才德出众之人。也指琴名。

【译】

十二日,庚申。晴,暖。午后搬到安庐去住,在刘家桥上岸后,儿子和晚辈们学着像行脚僧那样拄杖而行。我和昙津先行了大概二三里,就到了安庐所在的华桐坞。安庐是在山壁上开凿而成,三面皆为山峰,门前以箬竹为篱,进出的小径两遍草木茂盛,高低参差。据这里的主持僧人说:“这里是云栖寺的惠文法师所修建的。“安庐”这个匾额是李长蘅所书。”在安庐屋子里,西面供着佛像,北面是吃饭的饭桌,南面是听竹轩,一共二间。门外竹林里夹杂着松树、桧树、枫树和梓树;这些竹和树生长在小径两旁,郁郁葱葱,四面山峰围绕,就像是峨眉山的景色一般。在这重重叠叠的绿树阴浓之中,探出黄花四五枝,就像在一片绿色中浮出的半抹女子的黛眉,美而不艳,婀娜依人。屋内佛前供着一盆佛手,寂静幽雅与之前所认为的景致大为不同。屋后流泉淙淙,如美人银甲挑筝弦,柔缓中发出如同觱栗的琴声。用折断的竹子将山泉在山坳里沿着山势弯弯曲曲引至池中,滴滴盈满。夜来天高月远,空山寂寂,漫步于月下林影中,犹如仙境。

【观自在·卅九】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今天语文3班的内容是番外篇之二,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

“我们中国人,小时候大概没有不背唐诗的。

“传统语文课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也落在古诗鉴赏上。本来背诵、默写、理解都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会为学生预备很多答题的套路。如果是写晚春的诗或者写秋天的诗,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离别诗,一定是惜别。还有很多可以翻来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类。如果学生的脑海之中只装了这些,那着实可惜,他和唐诗的真意注定将貌合神离。

“先把一句句唐诗背得滚瓜烂熟,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极了。把诗记在心里,而后有一天,抵达人生的某个阶段,你眼前的景致或者情感自然会引发和诗人心有灵犀的瞬间,这个时候你就会忽然明白那首诗的深意,而你明白的那层深意也会反过来丰润了你眼前的景致和人生。”

用钱佳楠《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中关于古诗词学习的一篇节选作为引子,从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拾得讲到寒山寺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昨天讲了王孟诗比较后,张祜的《题金陵渡》留着,不说,让大家回去完成课题作业——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要求各位对古诗的理解和比较,不要宏大叙事,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要自我感动,好好说话

花卷因病迟交了上一个课题的作业,在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我是谁:李白自传》里,她化身李白,虽然口语化表达多了一点,但作为自传,使用内心独白较多的表达也是能够接受的,并且行文和语气,极有个人风格。拿到“A+”。

曾的“每日一记”沉浸在体育课各项目比赛中,无法自拔。我想这应是他最擅长和“安全”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不管什么运动项目,他都写得很相似也很清楚,行文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于是留言:从今天开始,你的“每日一记”不再写体育课内容,改写你每天乘地铁时仔细观察在地铁上遇到的人,她/他多高,什么发型、发色,穿什么颜色和款式的衣裤鞋子,背的什么包等等,一天一人。

高考体作文不是写作。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反思,甚至是抗争。没有尝试,没有挑战就不会有突破和提升。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读书记1430】伍祥贵《死亡日志》

自2021年7月23日确诊肺癌,至2023年5月26日(日志未写完),36篇半日志记录了伍祥贵自己这段人生的最后时光。

日志倒数第二篇《“为何是我”以及“为何不是我”》,“像我这种循规蹈矩的小人物,混在芸芸众生之中就跟细菌一样,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关注。但不知为什么我就被挑中了,而且基本上一击致命,让我毫无招架之功。这就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感觉有些委屈,不公。‘Why me?’为什么会是我?”这个问题我曾经也问过自己,不过转瞬就释然了,因为这是一个蠢问题——为什么不能是我?

“至于对死亡的态度,我更欣赏‘鼓盆而歌’的庄子和‘托体同山阿’的陶渊明,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勘透了生死之间的界限,方能乐死而重生。病恹恹作乌龟状,即使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王志纲《序二:一代人的挽歌》)

伍祥贵《死亡日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30本

今夜枕上书,明末虽仰慕时人反清壮举,却无勇气参加,携子遁入空门的叶绍袁人生最后三年的日记《甲行日注》。岳麓书社无注无释无解素本,应该是在也闲书局买的,当时哪里来的勇气?

【观自在·卅八】谁以为都没用

语文3班,王孟诗比较番外篇,孟浩然的诗选了《夜归鹿门山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过故人庄》四首;王维的诗也对应选了《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竹里馆》、《终南别业》四首。在讲了宋人魏庆之、明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李东阳、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明学者胡应麟、清初的徐增等人对王孟二人的比较和评价后,说王维、孟浩然谁优谁劣,历来众说纷纭。本番外篇,在比较,而优者劣者,全在于比较者的自我分析,我的比较分析也仅只是粗浅的个人看法,目的在于引发思考。这个内容有些超出了大家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范畴,所以互动不如以往。

中国历史1班,从“烽火戏诸侯”中褒姒的经历,讨论中国历史中对女性的评价是否尊重和客观,玲的女生视角尤有说服力;从姜小白(齐桓公)的逆袭到曹刿论战,讲春秋时期战争的礼仪。

中国历史2班,在阅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五章文本后提出问题:“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为什么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就此展开讨论。“历史天才”的分析和观点颇为独特,“地理天才”似乎对这样的话题略感沉闷,昏昏欲睡。

大家的4月阅读简报,六水大人的极佳,条理清晰,表达清楚,一次获得两个“A”。有三位同学没有按照要求用单独的本子作阅读简报,原因为“我以为……”,视为未按要求完成作业。“不要你以为,也不要我以为”我说,“谁以为都没用,因为有规则有要求,没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大家都按规则来。”

将5月阅读推荐的书名和推荐语打印出来,贴在各位学生的本子上:

龙应台《野火集》
苏格拉底那个老头子被判了死刑之后,不愿逃狱,他说:“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但是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不错,苏老头是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公民,但你是否注意到,做个好公民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不肯妥协时,他有离开这个国家的自由;其次,这个国家必须供给他适当的管道去改变他不喜欢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雅典政府既不许他离境,又不给予他改革的管道,他就没有义务片面地做个循规蹈矩的公民。

聂荣庆《菌中毒》
每个云南人都有自己吃菌中毒的故事——有人看到挂历上的黄果树瀑布动起来了,觉得水珠溅了出来,砸到了她脸上;有人看到朋友在说话时,头上出现了中英双语的字幕;还有人在家里看到了活的变形金刚,打电话叫朋友一定要来家里看,不然就绝交,朋友来了,这位中毒的先生打开盒子,展示“正在睡午觉的变形金刚”,朋友看到盒子里躺着的,是一个插线板……

可能是因为鼻炎,这两天昏昏沉沉,脑子不清醒。一天没打乒乓球,午饭后趴在桌上眯了20分钟,没参加飞盘课。

【观自在·卅七】启蒙

今天周日,但“五一”调休的原因而成为了工作日,上周四的课。脑子好像缺氧,蒙昏昏不清醒。

语文,合班课。问新生琨上周布置的三个思考题有没有答案。

“有一点了。”

“多大一点说来听听吧。”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来学校,我认为是来接受启蒙的。”

“太棒了!启蒙!”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没想清楚。”

“不着急,慢慢想。”

“第三个问题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有理想有抱负,能为理想奋斗的人。”

“听起来不错,但还不够,因为太宏大叙事了,我们要关注到个体,因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除了聚光灯下的英雄式人物,还有无数的个体。我要继续追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能为理想奋斗的人。”

“这个……是职业吗?”

“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要从事什么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例如我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我可以是一名勇敢的消防员、警察、教师、保洁员;我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我可以是快递员、出租车司机、教授或者厨师。”

“那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什么是自由?”

“就是不受规则的束缚。”

“你坐地铁要不要买票?”

“要。”

“那这也是规则。你认为规则和自由是什么关系?”

“啊……我要再想想。”

“好的。保持思考。这很重要。这就是启蒙。”

【读书记1429】詹姆斯•希尔顿《再会,奇普斯先生》

“等你上了年纪(当然,不是生病),你会时不时地犯困,时间过得特别缓慢,好像风景里慢吞吞穿过的牛群。”詹姆斯•希尔顿《再会,奇普斯先生》第一章第一句就让我开始带入。

每个周末,我都是谁也睡不醒,才起床两个小时就又困了。好不容易捱到中午,迷迷糊糊口服午饭毕,赶紧又睡个午觉,下午醒来才能清醒做点事情。然而,服用了晚饭后,又开始困了。于是整个周末就是在时时犯困,偶尔清醒的状态中度过。

枕上诗书闲处好,窗外风景雨后佳。枕上读完这本小书。詹姆斯•希尔顿的书还读过《消失的地平线》,这是20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象征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一词就是来自于这本书。三十年里读过两次,第一次无感,第二次计划了行程,但实施倒一半就病倒,至今未到香格里拉。

《再会,奇普斯先生》讲述了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师的一生。奇普斯先生在布鲁克菲尔德公学,一所公立寄宿男校任教四十三年。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凯瑟琳,并在其帮助下努力克服自己刻板、严肃、害羞的缺点;经历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事件,并终于成为了一个成熟、幽默、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成为了布鲁克菲尔德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小说里描写的奇普斯先生的生活平淡,甚至是寡淡,然而在历史大变革当中却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沉静。或许这就是译者李纯一在《译后记:我们的Mr.Chips》中所写的:“奇普斯认为,学校真正要交给孩子们的是分寸感——行事有分寸,知边界。不只是学会表面的得体,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实质上的尊重。这可能是只有在半社会性的学校才能习得的,也只有在青春期的时候才能养成。”

詹姆斯•希尔顿《再会,奇普斯先生》,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之一种,2022年8月1版1印,三折淘来九成新二手书,枕上一夜读完。总阅读量第1429本

【读书记1428】安德鲁·朗《书海历险记》

上午,在花园里喝茶,要找一本书混眼睛。想起在包里面天天背来背去还没来得及看的《书海历险记》。上午两小时加上午睡起来的半小时,翻完这本其实只收录了从安德鲁·朗的文集《书海历险记》和《书与书人》中选译的《为猎书人申辩》、《书人的炼狱》、《爱书的女士》、《书海历险记》四篇文章的小书。

“一个人的品位愈高雅、识见愈深刻,他的藏书就会愈以呈现不同的面貌。”对安德鲁·朗的这个观点,我只能是部分赞同。因为无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变化,他的藏书都会发生变化,呈现不同的面貌。并且不仅“我们是自己曾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我们曾读过的每一本书也都是构成我们的一部分。这就是上周在课上讲到阅读这件事时,给学生说的,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作为业余读者,尽可能增加自己占有书籍的数量和类别是我不多的几个爱好之一。有时候我甚至都不太分得清是因为想读书而买书,还是仅仅只是购物狂对自己的愧疚而不得不读一点自己买回来的书,以求得自我心理上的安慰和救赎。与新书相比,我更钟意旧书。因为“旧书往往是文学遗物,对文学爱好者而言,就像宗教信徒眼中的圣徒遗物一样,是珍贵而神圣的。”当然,这个说法特指的是那些特别版本或有着特别经历的珍本。对我来说,在旧书里发现的例如一张信笺、一幅小画、一张书签、一朵花或者一段题赠这样的意外收获,往往比书籍本身更有意思。这本三折淘来的旧书也是如此。书籍九成新,扉页下部有一枚红色藏书印和“SF2011.11.14购于商务印书馆”一行黑色小字,字迹清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本书的前主人将它售出。一本小书留下的一个小小秘案。

安德鲁·朗《书海历险记》,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之一种,2020年10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28本

【观自在·卅六】公共空间的建设

语文合班,因为有新生加入,再次重申进入这门课程前需要捋清楚的几件事,宣布了第二个六周测评的笔试要求并复习了之前的内容。

重申一、作业不是隐私,不是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更不是一个人的窃窃私语。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字都是为这粒小小星球上的每一个人而写。所以,不需要揣摩老师的阅读兴趣和判断标准,去写自己,表达自己,这就是读者意识,这就接近了公共写作和公共表达

重申二、附加作业不是对任何人的惩罚,而是奖励。谁能得到更多的附加作业,意味着谁更能提出问题,谁更具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重申三、这门课只有自然后果,没有任何处罚条款。就像下雨天你决定不带雨具在雨中漫步,就要面对可能感冒发烧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去责怪雨太凉淋湿了你;就像午饭你决定只吃一个水果,就要接受下午体育课因饥饿而无法正常发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去责怪那枚水果的热量不够。所有后果都代表着你有选择,有选择就要承担后果。要有多自由,就要多自律,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和后果

重申四、问了新同学三个问题,这也是我在每个学期第一节课都要提问和重申,要求学生去思考的三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来学校?

来学习的。

只有来学校才能学习吗?

不是。

那你为什么要来学校呢?

这个……没有想过。

2、你为什么要学习?

为了学到知识和道理。

只有学校里才有知识和道理吗?

不是的。

那你来学校做什么?

这个……没有想过。

3、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没有想过。

好的。你今天的附加作业就是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你要去思考,去想清楚。

第二个六周测评的笔试要求是为一位家人书写传记。

“我不了解家人,我可以写自传吗?”

“可以写自传,但自传的最高等级只是‘B’。”

“为什么?”

“因为这个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与家人加强沟通,去了解自己的家人,了解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以你们当前的年龄,写自传似乎为时尚早。当然,如果你想更加了解自己,也是可以的。”

古希腊民主制的执政官希望市民对每一项决策充分辩论,因此在城市规划规划中建起了广场。以研究“极权主义”著称的政治学者阿伦特称之为“公共领域”。没有恐惧的自由争辩(言论自由)是伟大精神的助产士。中国古代,皇帝自诩一言九鼎,他们当然反感、害怕,甚至仇恨小民说三道四,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城市规划从没有建小广场这一项。不过有例外,出于商业利益驱动,古代民间开了很多茶馆。按理人们在这个“公共空间”可以交换信息与自由讨论,与西方小广场的咖啡馆何等相似乃尔。然而,在封建专制政权下,开茶馆的老板不得不贴出这样的禁令:“莫谈国是!”于是茶馆里就只能谈一些民间的鸡毛蒜皮或者是与政治无关的八卦新闻了(祖慰《黑眼睛对着蓝眼睛》)。而我想做和正在做的就是让三近斋成为公共领域,大家在这里没有恐惧的自由争辩。老师是对话的对象,而不是权威。路漫漫其修远……

下午地理课,花卷继续自学詹姆斯•M. 鲁宾斯坦的《人文地理学通识》,我留下四个(其实是五个)问题,她需要阅读文本后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几种呈现方式?

2、什么是经度和纬度?

3、人类的时间是怎么确定的?时间真实存在吗?

4、为什么地理学是一门科学?

【观自在·卅五】为家人立传

昨天下午的师生读书会,下一期的主持人葱葱指定我为下期分享者之一。作为图书管理员,我就那天在读什么书就分享什么吧。读书会,是不是也可以每期邀请一位家长自愿参加?

昨晚19:10,病中的沈:“豆哥,我不确定《李白传》什么时候能给你,如果我明天好就周五给你,如果我周末好了就下周一给你,行吗?”

“行。”

“还有今天只能给你更新1页,主要是身体实在不允许我写太多,所以下周一会给你补个1页。”

“我的权重是健康第一,作业第二。”

“我知道健康重要,但我不想因为一场病辜负了你对我的期望和教导。”

“不会的。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不可抗力——生病可不是坚持、加油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多长时间恢复,那就是要多长时间,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休息,让你的免疫力能够全力作战,才有可能尽快好起来。”那天给花卷也说,感冒,吃药七天好;不吃药,一周好。大多数药物并不是治疗,只是缓解症状让自己尽量舒服一点。

21:44,白发来邮件说:“老师,完了,我的作业没带回家,估计最后一次也要用完了。”

我回复:“你已经没有新手机会了。上课不但要认真听,提出问题,也要动笔,离开学堂前要检查作业。现在21:48了,已经超过我语文课的作业时间,睡觉吧!”

人人都会犯错,并且不一定每个“错”都是错。所以语文3班的每位“新生”都有三次无理由不需解释的违规免责机会。三次以后就要面临自然后果。

关于家校的分工和协作,我一直认为:写不写作业是家庭培养的,因为这是习惯;作业写得怎么样是学校和老师要负责的,因为这是教学。漫漫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和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儒释道。佛家对应的是一个人的情绪问题,道家对应的是一个人的欲望问题,而儒家要解决的是习性。三者缺一不可。那天在通道口值班,新来的自媒体团队成员朱老师走到我面前说:“黎明老师,每次看到你就觉得你很淡定平和,你是怎么做到的?”“那是因为”我说:“你没有看到我坚硬如花岗岩的心上那熊熊燃烧的业火。”这么些年我只是修到了一张表皮而已。

早餐后,熊猫老师一进办公室就问:“那个黎明,《李白传》可不可以下个星期一再交?”

“为什么?”

“刚才早餐时间,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写,明天恐怕交不出来。”

“规则不是这样的。这个课题作业他们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不能因为临期交不出来就延期。时间到了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对结果不满意,后续就要学会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执行规则比制定规则更重要也更难

“我明白你意思了。可是我已经答应2班的星期一再交了。怎么办?”

“没关系,你是2班的老师,有权根据学生情况调整。”

今天讲完《春夜宴桃李园序》后补充了一条规则:21:30后我不回复邮件。随后播放了董宇辉谈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的视频。“豆总,人物传记到底要怎么写啊?!”

“可以先从三个W:Who\When\What开始,谁在何时做了什么,以及你的看法。”正好,把三近斋书架上一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英双语“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中《谁是莎士比亚》、《谁是林肯》、《谁是富兰克林》、《谁是乔布斯》、《谁是达·芬奇》、《谁是莫扎特》、《谁是马克·吐温》几本,一人一本让他们自选去阅读。“薄薄一本,半天时间或者回家地铁上就能读完。这不是最佳范本,只是给你们课题作业的一个参考和入门解决方案。并且,这第二个六周的笔试就是,你们要为一位家人写传记。”

“可是我都不了解他们。”

“现在就可以开始去了解自己的家人。在为家人立传这事上,我们要追求完美,但不求完美。”

六水大人的作业啊,不写点什么,显得好像我没有认真读过似的,所以留言:“千万不要停下来啊!天马行空,让你的想象力飞高一些,再高一些,高到‘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想象力是没法教的,就像才华不是多读书就会有的,而一旦发现它的存在,就要用鼓励和欣赏助其茁壮成长。

学生吴在作业里写“英文和中文我都得好好学。”我留言:“必须的,并且往往母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所达到的程度,决定第二、三语言的天花板。所以中文英文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