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志》之六:曹操、袁谭与百姓的死局

《魏书·武帝纪》: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雠,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对袁谭发起进攻,把袁谭打得溃不成军,斩杀了袁谭,并杀了他的妻子儿女,平定了冀州。曹操颁布命令:“凡是与袁家一同做过坏事的人,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又命令百姓们不得再报私仇,禁止铺张浪费办丧事,违法的人一概依法惩处。于是就在这个月内,袁熙的大将焦触、张南等反叛,攻打袁熙、袁尚,他们二人逃往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焦触等人献出县城投降,被封为列侯。这正是袁家的大将焦触、张南“更始”改过自新之举。

在这年初讨伐袁谭时,因为天气寒冷,河中结冰难以行船,于是征调一些百姓来破冰。但这些被征调来的百姓逃避差事逃跑了,曹操下令官吏们不准接受他们投降。也就是要么不要被抓到,要是被抓到就杀掉。然而不久,逃亡的百姓中就有人到军中自首,以求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曹操对他们说:“接受你们自首,就违背了我之前颁布的军令;杀死你们,是处死了认罪之人,也有违新颁布的政令。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所以你们最好回去好好躲藏起来吧,不要让官吏们捉着。”百姓们流着泪走了,但最终都被捕获。《三国志》就没有再记载这些百姓的下落,不过可以想到的是,还是全都被杀了。这个让曹操和百姓都为难,都不得已而杀和被杀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因为袁谭违背了建安八年八月与曹操的约定而导致这场攻杀,根子里不过是曹操需要找一个出师有名的机会而已。

建安八年的约定指的是,那一年袁谭和袁尚争夺冀州,袁谭失利,败走平原,袁尚穷追不舍急攻猛打,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曹操接受荀攸的建议,不但接受了请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整娶袁谭的女儿。这其实是曹操自降身份。曹操是袁绍的同学、平辈,袁谭是袁绍的儿子,是曹操的子侄辈。现在袁谭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儿子,那曹操和袁谭就成了平辈儿女亲家了。这有点乱了

建安九年九月,曹操围邺城。建安八年九月,天子任命曹操任冀州牧,邺城为冀州乃至整个北方的军事重镇,曹操此时攻冀州,可说是名正言顺。袁谭作为儿女亲家不但没出兵相助,竟然利用这个机会,趁机占领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打败了袁尚还收编了他的队伍(“并其众”)。这当然让曹操大为光火。于是“遗谭书,责以负约,与之绝婚,女还,然后进军。”于是民亡椎冰、斩谭并诛其妻子,冀州平。

其实对曹操、以袁绍长子袁谭为代表的袁氏一族和百姓来说,这个绞杀就是一个死局,最终只会,也只能有一个胜者。

袁谭,无勇无谋,一颗虎狼之心,如果不灭掉他,曹操迟早要死在他手里。袁谭,爸爸不疼,兄弟不爱,谋士不用,武将不力,一心想的就是怎么活下去。被弟弟打得走投无路投靠了曹操,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自己不找机会壮大,迟早不是被亲家完全吞并,就是被自己的两个弟弟弄死。而普通百姓,谁来了都要被奴役,天寒地冻被派去破冰行船,迟早不是冻饿而死就是掉进冰河中淹死,就算这次差役大难不死,迟早也会被抓丁死于战场。这可以历史数据为证。

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西汉人口峰值出现在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约为6300万;东汉人口峰值出现在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约为6500万。也就是说,两汉人口巅峰基本维持在6500万人左右,虽然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今天湖南一省的常住人口,但在当时,这个数字却要占到“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当时的“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汉朝和罗马统治之下。

东汉末年陷入了长期的混战时期,主要有黄巾军起义,西凉军之乱,袁绍灭公孙瓒,曹操灭吕布、袁术、袁绍、击败乌桓等的战争,至207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战乱,此阶段长达15年的战乱,波及地区主要有司隶、豫州、兖州、青州、冀州、徐州、幽州、扬州。战后东汉人口只有峰值的一半不到。等到三分天下,魏蜀吴三国总人口竟不到800万,其中魏国443万,蜀汉94万,东吴230万。

所以,东汉末年的绞杀,大家拼的都是谁的求生欲望更强,以及运气在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