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8月

口占四句

我的青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青春期自然是一塌糊涂,所以试图从王朔的《动物凶猛》重温青春期,注定无果。除了文字里残存的一点点痞气,随着青春荷尔蒙的消散,也失去了当初的冲击力,最终回归日常。

王朔中篇小说集《动物凶猛》,收《动物凶猛》、《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和《你不是一个俗人》四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王朔作品精选”系列之一,2015年3月1版,2022年11月37印。总阅读量1372本。想看《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高卢战记》也行。

尺宅讲谈”教材《尺宅摭录·乙四》的“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粗编成从先秦的《诗经》到唐末的崔道融。崔道融907年离世,这一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精力、体力消耗极大,中断两次整理思路出门散步晒太阳,边行边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两次均晴空无云,抬头却见头顶天空有彩虹。

幸福基金与W的七月文化观察项目已结题,却迟迟不见她提交八月课题申请。微信发去提醒:“很快就要八月中旬了。”回复来的还是各种停留在想法上的纠结。不好说什么,恰逢阵雨,于是口占四句回过去:

急雨打篷声,孤客临野渡。
踯躅不登舟,空怀泛江湖。

她回:“感觉豆总在骂我。”

骂不骂的说不上,事就是这么个事,多说无益。

读《世说新语》随记九: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

将于本周六开课的“尺宅讲谈”教材《尺宅摭录》乙编和丙编各三次对谈的内容,上午又检查了一遍,几处略作修改完善。自编教材不只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一诗一文的取舍都极耗精力。

午饭后倦极,小睡片刻。后起身,将洗好的衣服晒到院子里,转身拿起王朔的《动物凶猛》靠在面向院子的沙发上,准备重温青春期。又觉得,大好时光,怎么就这样浪掷?又再起身去拿《世说新语》,读个三十余则,在书上作随记二三处。

“方正第五”第十六则——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好一个“不为戎首”。无端受人非难,身心俱受辱,再见无端“尽释前嫌”,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自尊?但能做到“不为戎首”,真君子。

“方正第五”第廿四则——

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培(pǒu)塿(lǒu)无松柏,薰莸不同器,所以才说要“门当户对”。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家教,就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教养,也就是价值观。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容貌与衣着,而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合的人,就是两个平行的宇宙。

“方正第五”第四十二则——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这一则中“王手尝不如两道许”,张撝之译为“王导的棋艺不及江虨两子左右”,这应该是译者对围棋不太熟悉所导致的译文不够准确。我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王导的棋艺曾经与江虨有两子的差距”或者“王导曾经与江虨对弈,需要江让两子”,我个人更加偏向后者这个译法。因为让子是围棋的一种对弈制度,指持黑的一方先在棋盘上摆上一定数目的子,再由执白的一方开始下,这种制度在于使原本棋力有差距的两个对弈者,能拉近彼此距离,以增加趣味并有助磨练棋力,棋力好的一方因为对手先放子已在盘势上领先,因此必须尽量采取猛烈攻势,而棋力较差的一方则可以试图守住盘势,以学习于正确的应对攻守方式。让子的数目,依双方棋力的差距,一般可由2子到24子,而面对围棋初学者甚至可以放到36子。由此,后面“江不即下”和“恐不得尔”,一是对棋力不如自己的对手的尊重,二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的谦虚谨慎,所以王导才慢慢抬起头来说:“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随记罢,黑云蔽日,忙不迭将晾晒衣服收拾回家,随后倾盆雨至。这下我可以心无挂碍翻王朔了。

【读书记1359-1371】贞本义行《新世纪福音战士》

日渐衰弱的渐冻症患者王安准备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准备住院前,王安和亭亭聊起了自己上大学时看过的日本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他说,那部以机甲战斗为主题的片子有一个悲伤的结尾。伴随一首名叫《Come On,Sweet Death》(《来吧,甜蜜的死亡》)的歌,主人公们拥抱着心爱的人化为虚空。那天,他向妻子艰难地重复了那首歌的歌词:“So with sadness in my heart,I feel the best thing i could do is end it all and leave forever.”(怀着内心的哀伤,我想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和你永别。)

《三联生活周刊》是每年还在阅读的唯一纸质期刊。7月3日的2023年第27期封面故事是《人生最后一程,如何走得安宁?》,关于中国人的死亡教育主题。王安的“死亡计划”,是其中一个故事。从《Come On,Sweet Death》我想起给花卷淘有一套《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

我的漫画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鸟山明《龙珠》、车田正美《圣斗士星矢》和北条司《猫眼三姐妹》、《城市猎人》,在富坚义博《幽游白书》和青山刚昌《名侦探柯南》后才是《新世纪福音战士》。

漫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由贞本义行于《月刊少年Ace》1995年2月号—2007年12月号连载。看《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的人,整整晚了我一代,不过现在也是中年人了。昨晚从客厅书架最下层找出来,今天一气翻完全套十四册。

我没有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动画片或电影,不过极喜欢宇多田光版《FLY ME TO THE MOON》。

【读书记1358】万玛才旦《气球》

我是先看了电影接着读原著。与原著相比,电影《气球》增加了奶奶转世和德本加写了一本名为《气球》的小说两条支线。

奶奶过世一年后,达杰和卓嘎的大儿子降生,因为身上与奶奶同一个地方有一颗黑痣,被家人认定为奶奶的转世。

卓嘎的妹妹卓玛,因为年轻时与德本加的感情问题而出家。多年后重逢,德本加送给卓玛自己写的小说《气球》,说当年其实是一场误会。但回到家,先是卓嘎把书丢进火堂,卓玛抢了出来;在外出化缘时,已离婚的德本加来找卓玛,想解释当年的事,卓嘎把烧过的书还给了德本加,并要他不要再找卓玛了。最终误会还是没有解开。

除了这两条对主线起到加强作用的支线,电影与小说高度一致。就连人物的对白都与原著一样。读小说就像是在读剧本,这是一种新体验。

译林出版社“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之一种,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气球》,2020年5月1版,2023年6月3印,收从1995到2017年间《嘛呢石,静静地敲》、《乌金的牙齿》、《塔洛》、《气球》等十部万玛才旦代表作品。总阅读量1358本。也许是对文化背景和习俗不熟悉的关系,超过一半的作品我没看明白。也许过几年再翻会有新收获,这些作品还不足以吸引我多次反复阅读——不过《站着打瞌睡的女孩》、《流浪歌手的梦》、《诱惑》和《塔洛》四篇还是第二次读了,都收在之前读过的万玛才旦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塔洛》里。可见我还是有点喜欢万玛才旦的作品,至少和次仁罗布不相上下。

【读书记1356-1357】万玛才旦《西藏:说不完的故事》

早上读陈德文译的三岛由纪夫《金阁寺》。文字确实美,但故事和表现手法我消化不了,读了一半就放下了。

午饭后读奥古斯丁·比勒尔《以饱蠹楼之名》,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第二辑之一种,2022年8月1版1印。不知道是张治的译文的问题还是原文即如此,读来艰涩乏味,甚至味同嚼蜡,这在我读过的书话文章中还是第一次。总阅读量第1356本

《西藏:说不完的故事》,万玛才旦从藏文译为汉语文的西藏民间故事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版,2020年6月4印。二十四个故事一气读完。如果在35年前读到这些故事,我一定会更喜欢。万玛才旦的作品,2019年读过短篇小说集《塔洛》,看过拿了金马奖的同名电影。下一本就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气球》。总阅读量第1357本

【尺宅讲谈】关于尺宅·关于未来

一整天在家,编成将为几个孩子开课“尺宅讲谈”用的试行语文教材《尺宅摭录》两卷。

我对这几年突然出现的“大语文”概念并不赞同。因为学问有高低,“语文”无大小,并且我一直坚信,作为母语的语文,是所有学科和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基础,是第二、第三语言的天花板。如果现在是“大语文”时代,是“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那等于承认之前学校教授的语文是“小语文”,是狭隘的“语文”,是功利的“语文”。

我“尺宅讲谈”自编的《尺宅摭录》语文教材,明确不以提高任何考试分数为目的,但对薄薄的语文教材,也应有包含但不限于之意。因为,一是撇开刻意教化部分,经典的存在是中性的,以“人”为核心的,不同的读法只是各有各解读而已;二是如果不做过度解读、重复训练和过度精细化纠错,教材区区内容对整个中小学九年来说,阅读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虽不以提高任何考试分数为目的,但应试(应对考试)也是其中之意,不必对其妖魔化。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学业都有考试。检验一个人会不会游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扔进水里去扑腾。所以有问题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唯考试论,是将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终身且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去接受人的成长和变化的多元、多重评估制度和价值观。

基于以上,我在教材开篇有一段【关于尺宅·关于未来】的说明:

“尺宅”在《黄庭经·内景·脾部》指眉、眼、口、鼻所在处,即人之颜面;在苏轼《赠王仲素寺丞》诗中,指并不宽敞但怡然自得之居所——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在马一浮的《树影诗自序》里“尺宅即江湖”,也指人情世故。但这里,“尺宅”只是一所小小书房的斋号。我们在这个书房里要做的,就是阅读经典,找到“我的”书的书。

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职责和敬意的阅读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也才会碰到将成为“我的”书的书。*而这些书,也许就可能存在于“尺宅”这个小小书房中,其中有一部分是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还有一部分是打算读并假设可能对我们有裨益的书。我们还把一部分时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前人的记忆和智慧。

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未来的期望,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要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正是我们过去的记忆使我们确信,未来是值得的。因此我相信幸福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至少包含但不限于阅读、思考、反思、书写和表达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活在当下的能力。因为“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而活在当下即是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并热爱生活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曾国藩语
*乔治·奥威尔《1984

【读书记1355】《地藏菩萨本愿经》

硬面精装红绸《地藏菩萨本愿经》,巴蜀书社2016年6月1版,2018年5月4印,弘化社编赠。是从2015年5月至今,读过的第二个版本,也是总第二遍《地藏菩萨本愿经》。总阅读量第1355本。第一个版本是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陈义时雕刻,文物出版社2019年12月1版1印一函二册“龙藏”《地藏菩萨本愿经》。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经前清刻龙藏佛说法变相图,另附《地藏经》龙藏版和永乐南藏版经文对比表。刻工好,纸好,墨好,装帧好,墨香字明,展卷法喜充满,是我几个版本《地藏经》中最为精美和珍贵者。

30年来读过多少部佛经,早就不记得了。2015年5月1日突然起心动念,开始记录,就有了一个数据:8年来,读过经论19种1000余遍

这19种经论中,大有收获的是《心经》、《六祖坛经》和《华严金狮子章》三种;其次是似懂非懂、似有所得又无所得的《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两种;另14种都是当故事来读了,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读了44遍,忘记为什么读这么些遍,内容也依稀了。

一直想读又没读的是《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所说经》家里的是金陵印经处的线装本。《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本)是陈义时领衔主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刻大藏经,是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的“思溪藏”本弘化社影印版。一函七卷,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含《弘传序》、经名、译者、赞等共计九百扣,一百八十面,由九十块版正反手工雕刻印刷而成。每次进书房看到又没完整读过,不由得长叹一声:善哉!

家里版本最多的佛经是《金刚经》,有30年前我的第一本经折装、金陵印经处的线装、雕版等七八个版本。最近曾发心读10遍《金刚经》,还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