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02月

【何事惊慌】二十:人生没有遗憾

“爸爸,如果你真的只能再活三个月,我昨天是不会出去玩的。”

“为什么呢?”

“我会留在家陪你。”

“可是三个月还是三年,在我看来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人都是会死的。仔细想想,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后天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健在,都是未知的。”

“嗯,你说的也是。那我们能怎么办呢?”

“尽量做好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

去医院复查前,一直在想怎么和女儿说这事。现在看来,平常谈论或许才是帮助自己和家人面对这件事的办法,虽然到时活着的人也会悲痛。

春节前,右锁骨内(上)去年查出淋巴结的位置,突然感觉到明显的胀痛,并牵扯到右边偏头痛和右手臂内侧胀痛。

去年一月初住院肺癌晚期胃癌晚期、肠道癌晚期和淋巴癌各种检查和排查做了个遍,也没能弄清楚那几个最大有半个大拇指大小的淋巴结到底是什么引起的,由于隐藏在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后面(深处),无法手术,两次穿刺也没能成功取到有效活检组织,所以也不知道是否恶性。我在出院后的日志里写:“右锁骨上,深藏在颈部神经和血管后的这个淋巴结节,就是贯穿一部连续剧的核心悬念。现在第一季结束了,它就是弹出来的‘未完待续’,不用期待,一定会有下一季。”时隔一年,突然的明显不适感,我觉得会不会是恶化了。终归第二季还是来了。再次,和太座明确了四不治——晚期,不治;过度医疗,不治;不计成本维持生命,不治;靠插管或外部仪器维持,不治。

正月初四,桂黔国际总医院恢复正常门诊,太座提前一天挂了肿瘤科专家号。胸部CT、颈部淋巴结超声、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验一通检查做下来,回到家,我对太座说:“从开始痛那一天开始,每天晚上我都在想,如果就这么走了,还有没有什么遗憾。春节这几天想下来,我觉得没什么遗憾的。现在的生活,都挺好。”太座说:“只有活着,才是怎样都好的。”

昨天,春节假期最后一天,连续工作七天,终于完成了学堂中学部中文(语文、历史)跨学科课程框架、下学期自编课程内容。几份文档发给学部负责人和相关老师后,推掉了下学期中学历史课,开始准备下学期小学阅读写作课的自编教材。

我要留些时间给自己,想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备课手记】七天春节备课假

重读了《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原本以《小窗幽记》为雅,现觉《菜根谭》最佳。

重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石雅芳的译本,语句不够流畅,中文母语写作基本功不够好。之前读过刘荣跃的译本,比石雅芳要好些。

李雪涛《思想小品》,一月十二日开始的枕边书,今天终于读完。二十七万九千字,读了差不多一个月,一是读书时间都去读备课资料,二是这本小书一篇一篇少不过二三百字,多不过千余字的小品写得好,舍不得读完——“文字并非多就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有时只言片语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写得完美的文字跟活得精彩的人生一样难得。”“在一个没有圣人的时代,我们每个现代人的生命文体,都是一部小品文。”要二刷。

从除夕到今天初六,别人放了七天春节假,我在书房连续备课了七天,总算是完成了下学期中学部六至八年级的自编中文教材。明天太座的假期结束,我带娃之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小学部下学期阅读写作课的教材再次细读和课程内容设计。自编教材极耗心力,每次都是全力以赴,但别人总觉得好像是毫不费力。

【备课手记】初定

昨夜又下了一场雪。今天大年初一,继续备课编教材。

下个学期的中文教材,除了自编每日一首古诗词和来自《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中一句文言小品的部分,想就把几本书拿来作教材。这样的好处是学了书里那几篇选作教材的文章后,可以作为阅读延伸,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沿着这条藤、这条小路,读完一本。

这几书和几篇文初定是董桥散文集《立春前后》里《新年试笔》《字里灯影》,梁实秋《雅舍小品》里《书》《教育你的父母》,《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里《变色龙》《第六病室》,《汪曾祺散文精选集》里《韭菜花》《昆明的雨》《字的灾难》《随遇而安》,《沈从文精选集》里《边城》,还有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里八年级下册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及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四篇。

读完钱理群的《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原本想把这本书作为教材之一,主要学里面“读书三讲”的三篇,权衡再三,还是算了。

所以下学期的中文教材,就是每日一诗词、一小品和六本书共十五文。

下午去了也闲书局,秋蚂蚱和高姐同一人远远坐在最里面,对着大门聊天,我进去打了个招呼就淘书。购得戴明贤签售新书《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米兰·昆德拉《身份》和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艺术探索之旅》,又买了一本张定浩的《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史景迁十三部作品,除了《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十二部都在架上了。获赠两本也闲书局主理人秋蚂蚱自印非卖二〇二一年随笔记《也闲小记》两本,准备自留一本,送人一本,送给谁还没想好。

【备课手记】除夕的《边城》

除夕,在书房备课自编教材,越编心里越没底,就给两位学堂的毕业生发了条微信——

W、Y两位好!

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就知道我又在自编教材了。

上学期开学,蒙大家照顾,我在中小学都不用上课,“放空”自己“休养”。但“好景不长”,还没到半期,中小学的课又临时上起来了。放假前最后一天,学堂中小学负责人都给我说,下学期的课都给我安排上了。

小学是三、四、五年级混龄的阅读写作课,中学仍然是中文和历史,学生跨度仍然是从六年级到九年级。

人数不多但年级跨度很大,并且程度又各异的学生在一个班,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按什么教材来上课,这自编教材的无奈之举,也让我在除夕也惴惴不安自己的浅薄和狷狂——讲什么不讲什么?为什么是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中外比例为什么是这样?我回答起来,都没有什么理论和数据支撑,只有一个很没有底气的“我喜欢”。

所以,想问问你们两位“过来人”对之前的中文课的评价,以及之前的课程对你们现在可能好的和肯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良影响,能让我在新一轮的闭门造车中,尽量避开之前的一些坑。

今天过年,不着急,等你们有空了慢慢告诉我,反正这教材几天也编不好的。

两位都答应“思索一番”后给我回复。

关于中学课程内容,把六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再翻了一遍,“唐宋八大家”在中学的篇目只四五篇,如果把高中的篇目一并讲,确实是可以支撑一个学期,但内容又单一了点。想不如用相同作者的代表作来替代教材中对应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文章篇目。要读就读原文全文,不去读改动过的。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有沈从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腊八粥》,到了高中才会收录节选并有改动过的中篇小说《边城》。所以,下学期是不是可以把包括《边城》在内的沈从文作品作为课程内容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有汪曾祺“选作课文时略有改动”的《昆明的雨》,下学期是不是可以把包括《昆明的雨》在内的汪曾祺作品多读几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有契诃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变色龙》,下学期是不是可以在《变色龙》的基础上,再多读几篇没被改过的契诃夫作品?

吃了年夜饭,春晚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下楼继续读书备课。十点半睡前,一字一句再次读完沈从文的《边城》。距离上一次读,至少也二三十年了,除了翠翠和老船夫,细节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这次虽然是重读,但就像是新读,又有了点新的收获,借汪曾祺的话说就是:“《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