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12月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2月8日(上周日)一家三口携2000元巨款乘公交79路进城,“血洗”乐转城市书房师大店,购得书50本,不亦快哉。

不开车进城,是想省下那几十元停车费可以再多买两本书,但却不去考虑几十本书又背又提好几十斤多累人。价值观由此可见一斑,还是又穷又贪嘛。

2000元购书款中,有1800元是太座在在微信公众号“贵阳文化惠民”的“书香润筑城”活动里“抢”的购书抵扣券。几乎每次派券的时间都正逢我在上课,所以每次抢券活动我都毫无建树。

去血洗书店前,我开了一张书单,主要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从书和在二十四书香书店没找到的书。进店后把书单给到店员,十分钟后告诉我除了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其他都没有,因为那些书买的人少。颇失望。收好书单,开始散漫选书,最终三小时把店里我感兴趣的书架刷了两轮后,还是找到一些需要的好书,刚好凑到2000元——金圣叹批评本的《唐诗六百首》和《杜诗》、斯坦利·沃尔波特《细数恒河沙:印度通史》、乔治·威尔斯/卡尔顿·海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查尔斯•曼恩的《1493 :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 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收获还算不错,店里也再难找到我想要的书了。

回家在书房拆塑封、盖印章,插架,不亦快哉!50本书隐没在架上,我感觉真正难以填满的不是我的购书欲,而是我的书架,它里面总是还缺一本最需要的书,而现在书房里的书我这一辈子都读不完,好不焦灼。突然看到架上一本书,我就又释然了——《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尺宅图书馆】七: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那样的“好”老师

晚饭后,车库门被小莽子拍得山响。钻进来就说:“叔叔,我的月考成绩出来了。”

“咋样?”

“地理,保持不变,96分;历史,略有进步,93分;语文,进步最大,从60分数段到了74.5,但还是丢分在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哪里丢的分?”

“到处都有丢分。尤其有一题,班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了分,就我一个零分。”

“哪一题?”

“阅读理解是李忠义那篇《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问‘你是如何理解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个社会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多余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没毛病。很好。这题我来也是这样答。老师有没有说为什么给你零分?”

“说了,说我的回答不标准。”

“不标准?阅读理解,一百个人阅读就可能有一百种理解,你们老师难道没有听过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是在文学欣赏中最‘标准’的答案。”

“那叔叔你再给我看一本关于人物描写的书,我再来写阅读理解。”

我从书架上抽出徐百柯的《民国风度》,“那就这本吧,里面也是一个一个人物独立成篇的。”

小莽子和我在书房,我备课他读书做笔记,写了密密一页。九点半他妈妈来电话叫他回去。

离开时他说:“叔叔,你再把你新的讲义给我学习吧,我上次学到你‘周朝八百年’的‘姜小白的逆袭’。你不晓得,那天我们校长的老师来我们班上课,问我们为什么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只有我一个人答出来,我就是从你的讲义里面学的。你不晓得哦,我答出来那一分钟我们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笑得眼睛都眯起来。”

“好,你先回去,我发QQ给你。”

小莽子走后我把讲义发了QQ文件给他,顺便查“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我看不出小莽子的答案和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巨大差别或错误,竟然使一位老师不惜给学生以零分。我又想起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现在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如果是这样,那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一位“好”老师。也庆幸学堂根本不需要,也不容许我做这样的“好”老师。因为在这样的灌输式教育下,学生最终会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生活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

看的第一本书信集

今日“大雪”,难得艳阳,天的颜色让我感觉它是一整块纯净的青金石。这不是贵阳的冬天应有的样子。淫雨霏霏夹杂寒气细细密密如牛毛银针透过皮肤扎入骨髓才是。

最近在二十四书香书店是一无所获。上上周想买的十几本书,不是没进过货就是卖完了,上周想买张文江的《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金性尧的《闲坐说诗经》,还是没有,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读书的品味。实在是想对书店两位老板说一句“你们在干嘛?不是在混日子吧?”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汉芙1950年3月25日写给伦敦“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的弗兰克·德尔的信里第一句话。

今天看完的《查令十字街84号》,薄薄一本如果不加注释也就120页,纸张很好,行宽字稀阅读体验也很好,只是内容一般,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好,如果没有对已远去的实体书店时代的怀念。唐诺、恺蒂、张立宪、陈建铭四人的荐书别册实属多余。一向对个人私密信件不感兴趣,即便是名人,所以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第一本书信集——住在纽约穷作家海莲·汉芙喜爱读书,尤其热爱英国文学,因受不了纽约市场上枯燥无味的畅销书,在阅读了广告后向英国“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订购图书的书信合集。

倒是信里多次提到沃尔顿(Izaak Walton)和他的《垂钓者言,或沉思者的逸趣》(The Compleat Angler,or the Contemplative Man’s Recreation),觉得这个作者和书名眼熟,趴在书柜上,果然找到这本书,缪哲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读库”版,只是中文版译为《钓客清话》,内页插图依1840年“约翰·梅杰版”(John Major Edition),颇见自然史黄金时代插图的细腻、准确与情致。还在犹豫要不要看,看简介这不是一本钓鱼人的技术指南,而是垂钓的哲学、垂钓中体现的做人的理想、生活的理想,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痛苦”经历。

与文学还是不搭边

昨天从下午到晚上睡觉前,看完季羡林的文革回忆录《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19万字。如果有人想看这本书,我一定推荐他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一起看,不管先看哪一本。

2014年我看完《一百个人的十年》后,整整一个星期,整个人感觉都不好,借书里面一段话,也是我的疑问所在——一九六八年,我十三大柜子的古书被红卫兵抄走,堆在学校地下室里。这些书都是宝贝,珍本善本自不必说,名贵碑帖不胜枚举。地下室很潮,书多霉烂;而且地下室紧挨着厕所,古文纸软,学生们上厕所就进来撕一叠当手纸用。书全毁了!什么“有辱斯文”?要是有斯文哪来的“文革”?“斯文”是什么?是五千年文明吗?你怎么不想想,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为什么下了“文革”这么一个既野蛮又荒唐的蛋来?

我觉得,这两本书,迟早又会被“禁”。话说,每个月都有好作者和好作品被“下架”和“不再出版”,哪里又有人会在乎多了一个还是少了一个,或是多了哪一个少了哪一个?

下午没课,在学堂翻完了贾平凹的幽默作品选《长舌男》,作家出版社2011版,16万字。多是炒冷饭的旧作,最远到30年前。感觉内容一般,由此可见我与文学还是不搭边。上次看贾平凹的书,是在二十几年前,看过《五魁》、《废都》,同时期还看了王朔的《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和《过把瘾就死》,所以现在如果不仔细想想就不太分得清谁是谁。现在书架上还有贾平凹的《高兴》和《秦腔》待看,但总觉得似乎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