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上课记·廿】人非生而知之者

昨晚九点半,靠在床头想翻几页闲书,结果才看了几行就睡着了。

【语文3班】

开讲主题二十六:魏晋风度之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讲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和陶渊明《饮酒·其五》两首。

讲诗,受制于我的基础,展不开,讲不深,所以不作太多解读。并且“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分”(钱穆语),不读五七百首,背得三五百首,略有感一二百首,是不知道诗为何物的。当然,天才不在此列。天才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是学而知之,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在书里读到过生而知之者

【七年级地理】

期末口试。先抽签上台顺序,再抽自己要讲的主题。“亚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四个主题。“半球”、“大洲”、“海陆”、“气候”、“组成”、“物产”等评分项。颇感意外的是平时上课最漫不经心的那个,却最紧张。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精力不济,上不了课了,就让学生用这节课继续进行自己的期末课题。

【八年级地理】

让学生备考明天期末口试。“大洲和大洋”、“中国”、“长江”和“黄河”四个主题。大多学生都在复习并向我提出问题以加深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和丰富度;极个别学生摆烂说,拿个“F”就可以了。我只好笑笑,说这是你的测评。任何人都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去干涉他人选择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我已尽了我的力。我已再无余力。

【游学课】

从六年级到出国留学预备班所有学生大课,非常疲乏,上得吃力。

【上课记·拾玖】与熵增对抗

六到九年级合班语文课。除了古诗词的复习,就是强调期末文史地综合测评的课题,要在本周四前提交。“这个测评,各位要面对的不是家长和老师,是你自己。对我来说,你的课题,基本就能呈现你这个学期所学、所想和表达的最佳状态。这里,至少是我任教的所有课,课本只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这些只是基础,而不是全部。所以不会像公立学校那样来考试,因为学堂提供了学习的环境,老师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有没有尽力、学到或学到多少,那就是各位自己要回答自己的了。”

大课间开始,是圣诞礼物交换活动,我上午的七年级地理和八年级历史两节课不用上。

我把自己抽礼物的号码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忘带礼物不能参加的学生,然后坐在台阶上享受这贵阳冬天珍贵的阳光。旁边九年级的S在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读到哪里了?”我眯着眼,看着下沉广场里排队交换礼物的师生,问S。我知道他就在等我先开口。果然,这一开始,就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从委内瑞拉和圭亚那,到巴以冲突,再到印巴停火线,“我觉得现在的世界,越来越乱,越来越没有意思。争抢的都是一些无聊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去做些什么,或者这个世界到底还有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

“你看!”我指着下沉广场和平台上在交换礼物的师生说:“这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玩着同一个游戏。有人生怕错过什么而不断向里挤,有人得到了想要的礼物但仍然关注着别人,有人若即若离在圈外徘徊,有人正在努力想弄明白这个游戏怎么玩。你可以把这一个一个人视为一个个国家或种族,你眼前看到的,就是世界。这个游戏之所以有人参与并还在继续进行,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我问。

“因为大家都遵守一些共同的游戏规则。”

“所以,你看到混乱,但后面存在着规则。这个宇宙并不总是规律运转,而常常是无序,但历史似乎总是重复上演,这就是人类试图在抵抗熵增——这个全宇宙最绝望的定律。就像你的房间,如果不整理就会越来越乱;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人来打扫卫生,垃圾将无处不在。在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里,任何事物,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直到死亡,任何事物都无法逃离这个命运。宇宙不是永恒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最终归宿,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与熵增对抗的斗争。此时此刻,我们不在你所看到的眼前这个世界里,我们在世界之外讨论这个世界,但我们仍然和他们在同一个世界中,我们是科学家、哲学家,是宗教信徒;我们是每一个人,但又不是任何人。”

“所以,我们其实是不自由的。”

“什么是自由?”

“……我知道肯定不是为所欲为,但我还没想好。那豆总你认为什么是自由?”

“我认为,自由就是有得选。就像现在,多数人在参加同一个游戏,而我选择和你在游戏外讨论什么是自由。”

【读书记1401】北野武《北野武的深夜物语》

昨天把累了十几期还没看的《三联生活周刊》大致翻了一遍。这是我唯一还在看的纸质刊物,但也准备明年不看了,公众号也已取消关注。因为越来越多的软广告、所谓精英实则城市贫民的生活引导,话题变得越来越无趣了。

“人根本没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有天分’和‘没天分’。而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诸如此类模棱两可拉拉杂杂皮皮翻翻的10万字口水话吐槽集,由于太无趣又无聊并且这一周精力体力倍感透支,《北野武的深夜物语》作为枕边书,断断续续到昨晚,一个星期才翻完。枕边还有两本北野武的书:《北野武的孤独时刻》、《北野武的午夜电台》,估计也是这样的内容,要翻就是在浪费时间了。放弃。拿到楼下书房插架。喜欢北野武的电影,但文字,就算了吧。

北野武《北野武的深夜物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1版,2021年10月9印。总阅读量第1401本

【上课记·拾捌】欢乐难具陈

周一、二,凝冻;今天天蓝日暖,冰火两重天的一周。

【语文3班】

阅读写作课。选了冉正万长篇小说《乌人传》第一段,作为今天学习对话写作的材料。

我刚跑到后台,电话响了。没有料到是二叔打来的。他用粗粝而突兀的乡下口音问:“你是曹立不是?”我说是呀。他没听清,又问了一遍。还在电话里喘气,像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打这个电话,累得说不出话来。我说二叔你怎么了?他说:“我今天到镇上去了一趟,差点晕倒在街上。曹立,明天你无论如何回来一趟。”我问他:“出什么事了?二叔。”我心想不是他的房子被火烧了就是二娘死了或者跟什么人跑了。二叔说:“电话里头说不清楚,你回来就知道了。”“到底什么事你让我有个准备呀。”“不用准备,回来就行。”“房子没失火吧?”“没有,好好的。”“二娘……没生病吧?”“生什么病,她好好的!你不要问,回来吧,回来我再告诉你。”“二叔,最近我太忙了,我们马上要到凯里去演出……”“曹立,我要是有办法也没打算麻烦你,我是走投无路了才给你打这个电话。这件事不光是为了我,也是为了你,你要是觉得二叔没白疼你,你就回来吧。”二叔撂下了电话。

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尝试让他们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感受口语化写作对人物的塑造。原计划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两个人物,不成功,我觉得问题在学生对材料中人物生活的乡村不了解。也不怪学生,都是出生和长大在城里面的十几岁小孩。于是我讲解了这种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及这一段是如何通过对话设置悬念,再一步一步加大悬念,从而将读者带入其中并被吸引继续读下去的。

随堂写作只有一人写完,但故事发展没有逻辑,不合格,重写。“对话”成为周末写作的作业。

【七年级历史】

只有两名学生到课,其他学生请假去准备下午的冬至游园会节目。

复习、测评七年级上册内容。告诉学生,这个复习不是为了在统考中刷出高分,也不是为了记住所谓的知识点,而是为了通过学习历史,对当下从常识的层面保持认知、判断和警醒。人人生而不同,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不同,与他人去比较分数的高低是毫无意义的。一生中,只应也只能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又有了新知。所谓的成功,就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给学生准备期末文史地综合测评课题。两名上次课确定了课题的学生,今天再次与我讨论,梳理清楚写作方向和结构后,已开始课题写作。另两位也算是开始在准备课题了。

午饭后,一年一度的冬至游园会,由于熊猫老师的回归,可算是恢复了这项幸福学堂的传统节日庆典该有的样子,欢乐难具陈。其间有学生找到我,问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课题,我说现在不讨论这个,去好好玩耍。

【上课记·拾柒】满地江湖吾尚在

喉咙痛。一天都在含咽立爽口含滴丸。

【语文3班】

连堂,讲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梁甫行》和刘祯的《赠从弟·其二》。顺利完成主题二十五: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下周开始主题二十六:魏晋风度之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八年级历史】

复习八年级内容。下课前与学生讨论,下学期历史课是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复习,还是直接进入九年级世界史内容。讨论下来,学生希望回头从七上开始再快速跑一遍。

【七年级历史】

测评七年级上册内容。下课前对学生说,测评不是为了统考你们能考出高分。不论历史还是地理,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应用题,其实都是阅读理解。只是在历史课时段,我们选取历史素材来作为阅读理解材料。

【学部会议】

每周四下午4点学部例会。这次我提出了四个议题。

这几年,我在训练自己遇到或要去做一件事情,先跳出这件事和这个场域来看,来提出问题。回答得了这些问题,我认为就是“说得清楚”,可以一试;不做也不参与“说不清楚”的事。所以每个“黑色星期二”的备忘是“金刚手段,菩萨心肠”。提醒自己,没有菩萨的心肠,就不要去行金刚的手段,否则伤人伤己。周四的备忘是“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事来如虎,人来亦如虎,时也势也。周五的备忘是“满地江湖吾尚在”。周六是新增的一句“一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周日的备忘是“一个人牵挂自己的念头多寡,多少能见证他的实在修行”。提醒自己一个观点、一个看法,后面都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偏见,有私心。《聊斋志异》开篇即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上课记·拾陆】关于曹操的猜想

天气好转,开车上学,半小时到校。一切回归常态。

【语文3班】

今天的计划是曹操《短歌行》。课前在办公室与熊猫老师交流这首诗,她拿出教材,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全是备课笔记。在她讲到曹操的“野心”和“英雄主义”时,我提出了几个疑问:什么是“野心”?如果说曹操又夺取天下的“野心”,我们想全心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算不算是“野心”?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主义”?什么又是“英雄主义”?一串问题提出,熊猫老师麻了,她表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节课她上不了了。我看得出她的挫败感,以及辛苦努力付诸东流的失落。

“古诗词,我们不要带入现在的价值观过度解读。在我看来,所谓的‘英雄主义’可能只是当时人所处在那样时代的一种价值观下采取的对应行为。就像我们努力上每一节课,并不是我们要当校长要当学部负责人这样别人认为的‘野心’,而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全力去做这件事。如果说我们有‘野心’,那就是我们会要求自己去能到做到的最好。并且我的这个也只是我的看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世间事没有几件是有标准答案的,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这节课还是两个班合班上了。

先讲了这首诗不一定是影视剧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前于江上宴会上所作。真实情况是,这首诗写于何时、何时,有几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应都是猜想。

我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出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出《诗经·子衿》;因没有讲过《鹿鸣》,所以从“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出《诗经·关雎》“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

从“月明星稀”引出“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和“野”的ya三声、“下”的xia三声古音。“车”的九鱼切jū音引出王维为数不多的边塞诗之一《使至塞上》。

讲完,熊猫老师做了一些补充,正好下课。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课,继续《寒山子诗集序》。从拾得“知食堂”开始,讲“拾得”的身世,后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并改塔院为寒山寺,即“姑苏城外寒山寺”。今天终于讲完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特别说了什么是“霜满天”。注释说:“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但如果换一个说法,大家就能理解了——前两天漫天飞舞的细密冻雨凝毛,就是“霜满天”了。

【八年级地理】

一节课上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前三节,完成6个标准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我就该章节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一一回答。采用问答的方式,先弄清楚“是什么”,再追问“为什么”。结合在长时间内多学科穿插提及、交叉复习,就课本上那一点点知识,根本不难。所以地理课其实是以地理为基础的语文阅读理解课。

今日总结:老师准备充分,学生跟随老师,师生状态佳,配合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习进度就会快一点,效果可能就会好一点。反之,则就会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了。

【上课记·拾伍】确定的不确定

“黑色星期二”的“黑”,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凝冻。早上5:50叫花卷起床,出门赶第一班79路公交去地铁站,3号线倒2号线共19站,出站走10分钟,8:15到学堂。

【语文3班】

周五就是冬至。从节气入手温习了地理——冬至日是我们这里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后将向北移动,但因为热量的“入不敷出”,仍然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新课,古诗十九首的《孟冬寒气至》。课程计划这个主题是在一个月前的孟冬时讲完,由于课时被占用,拖到现在仲冬来讲。不过也还好,没拖到春天。

【七年级地理】

新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印度。学生一一讲解时更为放松,涉及的内容也较上周更为丰富。善哉。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与两位学生讨论、提出建议后,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课题。

“豆总,如果其他人不来找你讨论他们的课题,怎么办?”

“没有关系。不来找我讨论就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是你们的测评,不是我的。”

另两位仍然懵懵懂懂。再次,我相信,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充满了不确定——不确定到底哪一种方法会有效,不确定哪一个内容会得到反馈,不确定我以为的激励会不会招致反感……因此,这样的不确定不可能呈现一个确定的结果。

【八年级地理】

今天进度有点快。讲完了第一章三节的内容。

【游学】

请几位学生在六年级到高中所有学生都参加的这门课上,讲解“东南亚”、“印度”、“大洲和大洋”。虽然紧张,但都发挥出了正常水平。

学生对下个学期的游学仍然没有什么想法。让子弹继续飞。放了B站上一个“怎么逛博物馆”的视频。

这一天下来,嗓子痛,精疲力竭,一句话都不想再说。

【上课记·拾肆】其此之谓乎

【语文3班】

今日凌冻,道路结冰,和花卷改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早上七点天不亮等公交,倒地铁3号线转2号线,步行到学堂,用时两个半小时。到学堂已经开始第二节课了。还好熊猫老师先到一步,整个初中合班的课上,她再次讲解了期末文史地综合测评的要求。

课没上到,但从作业中看到了学生的大进步,给出了一个“A”和一个“A+”,天寒心暖。

【七年级地理】

新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先给学生道歉,上周我将中南半岛五国错划为了南亚国家,其实应为东南亚国家。然后照旧,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后,轮流在世界地图前介绍东南亚。两轮下来,已能基本从半球、大洲位置,主要地理和国家构成以及温度带、物产角度完成对东南亚的概述。达成教学目标。这个可比要求学生去抄去背更有效得多。《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课前,讲解了地理期末口试测评的要求,即:通过抽签的方式,讲解随机抽到的大洲与大洋、亚洲、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关键字。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上周已经讲完能讲的部分。还有两周,一半的学生就要去泰国游学,所以不准备上新课。这两周都是复习和讲解八上内容。

【读书记1400】冉正万《乌人传》

“眼皮越来越重。为了看乌人,我必须像一位刻苦的举重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把沉重的眼皮举上去。”

“我从没在这么黑的地方待过,这种黑不但质地致密,而且还有重量,把手举在眼前晃一下,眼睛里没有任何反应,以致你不得不怀疑是否真的做过这个动作。”

“正当我对不明来路的哭声感到害怕时,二叔家的大门一下打开了,一团亮光从屋子里滚出来,哭声紧随其后。”

“很多年前我就认识这种月光。它是从时间的大门里释放出来的,每次见到,我内心都有一种甜蜜的哭泣在荡漾,甚至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它让我沐浴其中,让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去,将自己正在生锈的肠胃和骨头清洗一遍。”

有段时间没有读到这么鲜活跳动的文字了。《乌人传》这篇小说写得如何不晓得,评价不出来,但是穿插其中的这些生动片段让我还是享受这阅读的。好像每个字都是活的。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后记”更好。可能是因为就是好好说话,没有刻意文学创作的缘故。例如:

“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明白,除了眼前的世界,还有一个由欲望、情感、反叛、同情等构成的世界,它即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对现实的否认和检验,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警惕。”

“写作时希望听到有用的故事,希望从某本书里得到启发,这十有八九会落空,远不如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更靠谱。”

“阅读的重要性像每天饮食一样重要……毕飞宇说,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我不是为了印证这句话才阅读,我是不阅读就感到恐慌才阅读。”

但我不赞同“这是一个轻悲的时代,很少有让人一蹶不振的大事落到头上,却总是有防不胜防的烦忧。”这个说法。借狄更斯《双城记》开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所有的故事,都是现实的投影。

签名钤印本《乌人传》,继短篇小说集《鲤鱼巷》后的第二本冉正万作品,都购于也闲书局。作家出版社2023年8月1版1印,14.3万字,一下午读完。总阅读量第1400本。因为标注“读过”的人太少(都不到10人),所以两本都没有豆瓣评分。一位“小众”的作家、一个“小众”的书店,一枚“小众”的读者,经由一部小说建立了互相不知情的小联系。今年的读书任务,从数量上来说是完成了。

【读书记1399】《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20年后在65岁时退休,中国应该也像10年前的日本一样,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2019年,太座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2020年医生怀疑我患了某种癌症晚期一通检查无果后,我们就开始在为养老和突然的离开做思想准备。

现在泡沫经济的破灭,让我们更加担心老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根据现在幸福学堂按照国家最低标准给我缴纳的养老保险,如果能活到退休,那时每月领到的养老金考虑通胀的因素,大概只能支撑我一天三碗泡面的生活。或许那时我也会发出山本SACHI女士“很长时间,真的是一直在拼命工作,现在却在过这样的生活。那自己以前的人生到底算什么回事呢?感觉是徒劳一场啊。”一样的感慨吧。然而,这样的感慨对残酷的现实又有什么帮助呢?孤身一人的晚年生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享受不到必要的护理而陷入孤立状态,或许就是将来自己面临的局面——养老金支付金额日益减少,家庭平均收入在持续减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接踵而至的各种疾病,“老后破产”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

年龄是不劳而获的。如何避免“老后破产”以及拥有一个闲适晚年或死得迅速而没有痛苦?我对自己的晚年,没有多少安全感。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根据2014年日本NHK特别节目《老人漂流社会——“老后破产”的现实》所作的通讯报道和节目录制组的采访过程全记录整理而成。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之一种。总阅读量第1399本。“看来关心自己老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我对太座说。“你怎么知道?”。我说:“这本书是2018年7月1版,2021年6月10印,印数超过了10万册。在现在的出版界,这个印数是一个奇迹。”能否过上自己期待的老年生活,或许我们要自己创造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