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历史盲肠

南帆《历史盲肠》,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三月一版一印,定价十八元。十万字,六篇知青生活回忆,一篇前言,一篇尾声,一篇后记,一百五十一页。今天翻完,正好太座也读完民国北大校长蒋梦麟自述“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的《西潮》,我们就交换书读。“哦,是讲知青的”,她一翻就说:“关于知青,我觉得再没有哪本像《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那么详细了。”

潘鸣啸,法国汉学家。有中国学者认为潘鸣啸的作品《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国发表知青问题论文的西方学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并且从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学者,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研究知青问题为己任的西方学者。”太座看完就把这本书拿给我妈妈去看了,她也是曾经上山下乡的一千八百万知青之一。

之前看过一本王题的《历史的盲肠:帮会江湖》,故宫出版社“时尚历史”丛书一种,二〇一一年版,感觉是一部帮会史网络资料汇编,勉强算是趣历史。

既然终将化浆

每天都要看看购物车里《清稗类钞》一套十三册的价格。这两天八折,涨回到七百元,上周还是七折六百〇七元两角。等。等双十一大促,低于五折就买。

昨天晚饭后散步,和太座大人闲聊常低价购旧、特价书一事,我说名家巨贾藏书尚且不久,人未亡书已散,何况我乡野草民。再说现今书价几同废纸价,旧时好书遇到识货人还可易米,现在我的书论斤称也换不来几斤米了。既然终将化浆,淘旧书特价书一来价低可多得几本,二来不求升官发财的功利心看看书,自己欢喜,家人不厌,也算是人生闲趣,就当养鸟、钓鱼、摸麻将嘛。

黄裳《古籍稿抄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中《甲申三月纪事》篇所记:“余十余年来肆力收晚明史籍,所得不少。然陆续出以易米,箧中所存,只数十册矣。”《哂园杂录》篇也说:“估人言,此数书买得时,价甚廉,归而检阅,其后俱有残缺。翌日询之,书主则云,恐虫蛀不好看,已扯下烧之矣。此盖水火兵虫外又一劫也。”

读黄裳《古籍稿抄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这样的书,让人既沮丧又欣喜。稿钞本因其文本上的唯一性,文献及史料价值极高,书中近一百三十条所记之书,十之八九不要说看,我是听也未听说过。世上从古至今这么多书,这一辈子连万分之一也是不可能看完的,沮丧;世上从古至今还有这么多书我没看过,真好!

我觉得黄裳的书话比散文好。前几天翻《如梦记》,判若两人。

黄裳《古籍稿抄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中华书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印,二十二万字,二百九十七页,定价三十二元,四月十一日购于二十四书香书店。

书店没有《书店》

周末进城买菜,照例去二十四书香书店,购书三种。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蓝花》,中信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五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五元。二〇〇八年,《泰晤士报》评选“二战后最伟大的五十位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在列。没看过她的书,原本想买她的《书店》《蓝花》,但书店没有《书店》,要去网上碰碰运气能不能淘到折价旧书。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我觉得我应该还是有点机会的,只要我控制住体重,不甘于油腻并保持学习和记录(还不敢把这种流水账的东西叫“写作”)。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库”系列“史学类”之一种,二〇〇八年一月一版一印。布面硬精装,四十六万六千字,六百六十七页,印数五百册,定价五十元,八十元购得。算是又捡到漏了,欢喜。这本书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目录学的代表性论文23篇,但并不局限于唐代,例如《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明清之际之宝卷文学与白莲教》,是我后续要讲明清的重要资料。

向达(一九〇〇—一九六六),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一九三〇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英、德、法三国访问学习。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图书馆。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买这本六百多页的大书,还是为了我九月要开讲的隋唐文史做功课(如果没有变故的话)。不到一个月的暑假,恐怕要啃的书不低于一千页,近百万字,可能笔记也有近万字。但没关系,学习真的使我快乐。

上面两种书,是本周前几天查了店里有就预订的。

南帆《历史盲肠》,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三月一版一印,薄薄一百五十一页,七篇随笔共十万字,定价十八元。买来是在书店随便上手翻了翻,觉得写得不难看,篇幅又不长,可以用来随身携带打发碎片时间。

凑金庸

翻完《寻他千百度》,中华书局二〇一三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六元,四折淘来,八品自然旧。这本散文集收金庸早年在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四十篇,大多值得一读,尤其是原收于《三剑楼随笔》谈中国文史方面的几篇。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长篇和短篇小说《越女剑》,共十五部作品,去年陆陆续续已凑齐广州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共三十六册全套,都是以低于半价淘来的,八品自然旧,美中不足不是同一印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金庸(查良镛)、梁羽生(陈文统)和百剑堂主(陈凡)三位香港《大公报》青年编辑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三剑楼随笔》就是三剑客的随笔七十余篇结集。淘到《三剑楼随笔》,金庸作品就算是凑齐了。

凑金庸的作品,是因为怀旧。我在《我的武侠小说三阶段》里记过,三十几年前上小学时,课外书不但奇缺,看课外书更为视为叛道离经。偶然得到一本翻得皱巴巴的十六开《七剑下天山》启蒙,后从梁羽生、古龙、金庸、温瑞安、宫白羽一直到现在的徐浩峰,一发不可收拾。

不是错得离谱,就是对得靠谱

翻完“禁书”又一本。在公开渠道(书店)买的,到手还没开始看就被“下架”。书既然被“禁”,书名和内容也就不敲出来了,省得这篇日常翻书流水账也被屏蔽。豆瓣已读也不标注。盖章,插架。但凡被“下架”的书,不是错得离谱,就是对得靠谱。

淘到旧书两本。倪贻德《艺苑交游记》,海豚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六月一版一印,九品自然旧,“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编号〇五九。陈子展《遽庐絮语》,海豚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版一印,九品自然旧,“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编号〇六六。“海豚书馆”系列现已凑到五十八种,五十九本。

蹲坑读物首选《清稗类钞》

六朝以還,歌舞日盛,然與今劇為不類。自唐有梨園之設,開元朝分太常、俗樂,以左右教坊典之,乃為今劇之鼻祖。伶人祀先,明皇是稱,固其宜也。惟唐人以絕句入歌,朝有佳作,夕被管絃,昌齡畫壁旗亭,「黃河遠上」一曲,遂成千古。其事簡易,去今調遠甚。蓋院本始於金、元,唱者在內,演者在外,與日本之演舊戲者相仿。今開幕之跳加官,即其遺意。金、元以後,曲調大興,按譜填詞,引聲合節,乃為崑曲之所自出。今劇由崑曲而變,則即謂始自金、元可也。 戲之劣處,無情無理,其最可笑者,如痛必倒仰,怒必吹鬚,富必撐胷,窮必散髮,殺人必午時三刻,入夢必三更三點,不馬而鞭,類御風之列子;無門故掩,直畫地之秦人。舉動若狂,情詞並拙,此猶可云示意於人也。至於手不執圭,障袖若琵琶之遮面;人孰我問,登臺如小鳥之呼名。王曰孤王,寡人絕對;父曰為父,王季多逢。而且漢相秦丞,有匈奴大人之號;【下有必稱上官為大人】齊兵魏卒,得滿洲壯士之稱。【凡扮胡人,必紅頂花翎,稱其卒伍曰巴固魯】包孝肅以文正為名,賈半閒以平章作字。將軍衷甲,必右袒以搴旗;【袍帶戲往往曳一袖於背,廟堂壇坫恐萬無此式。】美女捧心,卻當門以掩袖。【且兩袖恒交掩於腹下。】種種乖謬,思之啞然。大抵今劇之興,本由鄉鄙,山歌樵唱,偶借事以傳謳;婦解孺知,本無心於考古。故劇詞自為一類,過雅轉覺不倫;本事全出稗官,正史絕無所採。或用平話之稱謂,或遵崑曲之排場,積久相沿,遂成定例矣。

以上所录,为许珂《清稗类钞》一一册,戏剧类“今剧之始”条。短短五百余字,活脱脱一部中国戏剧小史。这样的篇幅,适合碎片时间阅读,有趣又有料,现在已是我每天蹲坑首选读物。这就更加剧了我一定要攒一套《清稗类钞》的决心。

前天从二十四书香书店”捡漏“这本《清稗类钞》,是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七月一版一印,第一一册,繁体竖排,不知道全套多少册。录戏剧、优伶、娼妓、胥役、奴婢、盗贼、棍骗、乞丐共八类。定价三元一角五分,入手价三十五元,是定价的十一倍还多,残本这个价不划算。当当网上中华书局二〇一七年十月版一套十三册新书,定价八百八十元,我钻石会员七折下来六百〇七元两角。最近会不会来一笔横财啊!扎实想买这套书了。

藤泽周平七连技

译林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七本藤泽周平作品摞在桌上,有长篇小说,有短篇小说,还有散文集,一共二千三百多页,刚过去的一周一气读完。奇怪的是,这套书的版权页都没有应该有的字数统计,所以按照每本二十万字来估计,我这周的藤泽周平阅读量在一百五十万字上下。

藤泽周平的武侠小说就像李长声所说,“没有浓烈的打斗,像生鱼片,像清酒,用现实感及形式美把武士的人情涓涓注入读者心田。”所以时隔多年又再吸引我一气读下去。

短篇小说集《黄昏清兵卫》《隐剑秋风抄》《隐剑孤影抄》,长篇小说《蝉时雨》,还有散文集《小说周边》,都是译林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从五十五至六十八元不等。《黄昏清兵卫》《叫花子助八》是短篇小说集《黄昏清兵卫》里八个短篇其中之二。二〇〇二年,山田洋次改编自《黄昏清兵卫》和《叫花子助八》,真田广之、宫泽理惠主演的电影《黄昏清兵卫》在日本拿了几十个奖,二〇〇四年还获得了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亚洲电影”奖。

二〇〇四年,山田洋次将短篇小说《无形剑鬼爪》改编成电影《隐剑鬼爪》,永濑正敏和松隆子主演,又获好几个电影奖。这次《无形剑鬼爪》被收录在《隐剑孤影抄》里。

二〇〇五年,黒土三男将长篇小说《蝉时雨》搬上荧幕,虽没有像山田洋次那样收获诸多奖项,但也得到了好几个提名。

二〇〇六年,又是山田洋次,将《盲剑回音》改编为电影《武士的一分》,由木村拓哉和檀丽主演,檀丽因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次年的第三十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和第四十九届日本蓝丝带奖两项“最佳新人奖”。《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三部电影也被称为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盲剑回音》一篇,这次收录在《隐剑秋风抄》。

同在二〇〇六年,是枝裕和改编自藤泽周平同名小说的电影《花之武者》上映,在次年的第一届亚洲电影大奖上,却只有主演宫泽理惠获得了一个“最佳女演员”的提名。

二〇〇八年,筱原哲雄导演,田中丽奈、东山纪之主演的电影《山樱》上映,成为第六部改编自藤泽周平作品的电影。

二〇一〇年,中西健二改编自藤泽周平同名小说的电影《花痕》上映。

被改编为电影的藤泽周平作品,我现在手上的“藤泽周平作品”集七本中,没有《花痕》《花之武者》《山樱》三篇。不过译林出版社的“藤泽周平作品”集也还有《桥物语》《浪客日月抄》《浪客日月抄:孤剑》《浪客日月抄:刺客》《浪客日月抄:凶刃》五本还没出版。这套书,值得期待。

手上的长篇小说《秘太刀马骨》,译林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八月一版一印。《三屋清左卫门残日录》,译林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九月一版一印。《残日录》即“退休生活日记”。中级武士三屋清左卫门退休后,不敌袭来的落差感和寂寥,开始成为“居委会调解员”的十五个短篇集。

散文集《小说周边》,看不出是藤泽周平的作品,絮絮叨叨,拼拼凑凑,是七本中最“水”的,没多大意思。不过还好不是从这一本开始接触藤泽周平,否则就真的是错过了。

藤泽周平简单文字的日常描述,普通人不普通的一面,人人都有其不得已而展现深藏技艺的一刻,虽然短暂,但却绚烂,从日常中来,又归于日常的沉寂。这周,藤泽周平七本一气看完,过瘾,舒畅。期待第八本,今年应该至少会推出一本吧?!

捡漏

从书店回来,太座躺在沙发上休息,我烧水泡茶看到吧台上的金庸散文集《寻他千百度》,早上出门前从楼下书房带上来。问太座《乞力马扎罗的雪》看完了吗,“才看了几页,不太看的下去”,她说。
那就换一本吧。我说。但她不太想换,因为觉得“名著嘞,海明威,几多有名的,总应该写得不错的。”

“你觉得阅读什么最重要?”

“知识?常识?”

“我觉得是快乐。快乐了,管它知识点、常识点、重点、要点或者管它什么点都能get到,不快乐,什么点都没用。所以阅读第一条就是自由阅读。想读什么读什么,什么让你快乐就读什么。当一本书你读不下去,果断放弃,换下一本。世上那么多书,历史的,地理的,言情的,武侠的,考古的,科幻的吧啦吧啦,没必要在一个点一本书上死磕。中国不是还有句老话叫“触类旁通”么?看多了就自然知道了,明白了。路上有块大石头挡着,敲不掉挖不动,就绕过去嘛。”

今天端午节假期第一天,一早去二十四书香书店,又是入店第一客。从上午十点呆到下午两点,中间出去吃了一碗面,挑得淘得新旧和特价书共十六本。欢喜。

金性尧《夜阑话韩柳》,北京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九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十六元,略有水渍,特价十八元。

吴小如《古典小说漫谈》,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二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十八元,略有水渍,特价十八元。

张荫麟《两宋史纲》,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三月一版,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印,定价二十九元,略有水渍,腰封缺失,特价十八元。

以上“大家小书”系列之三种,兴趣和备课,各占一半,不备课时当闲书翻翻也是轻松有趣。

有的书,老早老早就听过,但就是一直一直没看过,《太平广记》于我就是这类书其中之一。今天发现特价,就买了。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三月一版,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印,定价三十二元八角,六折特价十九元七角。没有破损、污渍的书打特价,如果不是书店清仓就是内容不够好。这个版本如何,看看再说。

段义孚《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九年2月一版,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印,定价八十八元。没听说过这本书,但从书名感觉正好是我正在学习的方向——地理、历史和语文三门课程的融合。这样多学科融合课程,并不是我拍脑袋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1936),苏甲荣的《中国地理沿革图》,蔡元培题字,梁启超作序,由日新地舆学社出版。梁启超在序中即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观念不确定,譬诸筑室而拔其础也。”

《日瓦戈医生》,首次出版于一九五七年,是在米兰出版的意大利文译本。次年,作者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消息在前苏联引起轩然大波,作品受到严厉批判,本人也被开除作协会籍,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被迫拒绝诺奖,成为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九八二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逝世二十八年后,苏联才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今天淘到这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六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定价二十八元。好奇,到底是一本写了什么真话的书会让当时的苏联执政者如此害怕。算是今天捡漏收获之一。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陈寅恪集”之一种,繁体竖排,三联书店二〇一五年三月一版,二〇一七年四月七印,定价七十五元。我手上这套书的第二种。另一种是《元白诗笺证稿》,慢慢要凑齐这套书。还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商务印书馆的毛边本,一直没舍得拆开毛边,所以,一直没读。

夏志清《感时忧国》,广东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九元。没读过,不评论。

李长声《系紧兜裆布》,三联书店二零一四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八元。这周正在刷藤泽周平,《黄昏清兵卫》和《隐剑孤影抄》两本就是李长声所译,真正是译出了“平静而有力的文笔”,所以一看到就忍不住买了。上周在学堂大门遇到周之江,他第一句话就对我说:“谢谢你的评价。”我一头雾水,没明白,问:“什么评价?”,他说:“我的那本书,你写的书评。”我才想起四月看了他的新书《大时代的小注脚》后,随手写了一篇读书笔记,他在温哥华的同学看到后转给了他。这周一,我做了他女儿的中文老师。刚才,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看到“长声闲话”印是周之江所刻。

黄图珌《看山阁闲笔》,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二月一版,二〇一九年三月八印,定价三十四元,“明清小品丛刊”之一种。看了再说。

张之洞《劝学篇》,朝华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一版一印,布面精装,定价四十二元。“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之一种,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两湖书院刊本影印本(繁体竖排),分为上(内)篇和下(外)篇共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想读的书太多,时间又太少。

喻血轮《绮情楼杂记》(足本),九州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九月一版,二〇一八年二月三印,定价七十八元。据说这是一本可称为晚清民国民人奇闻轶事的“晚近版《世说新语》”。

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合编的《开明国文讲义》(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十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九元。这个价格淘到这套书,真是捡到大漏。《开明国文讲义》初版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十一月,编纂者都是一时之选。夏丏尊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宋云彬当时是开明书店编辑,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陈望道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这四位名家联手为青少年编纂这样一部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同时这也是民国时期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这部教材立足于青少年读者的自学,一百四十余篇选文按文章体裁由浅到深,由此及彼,于平实中体现创意。青少年读者只要认真自学,勤于思考,就能学会阅读和写作的一般方法,掌握简明的中国文学史常识,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对我当下的教学应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和借鉴。

每次逛旧书区都会有收获。今天捡到的大漏,数这本《清稗类钞》第一一册。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七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定价三块一角五分,封底上一枚长方形“特价图书销售章”,书店定价三十五元。打主意读《清稗类钞》没多久就遇到,可见念念不忘就必有回响。只可惜这套书仅只这一本。买回来随手翻了一下,有趣,有料。喜欢。下一个目标,存钱凑齐一套《清稗类钞》。

此刻,买回的书都盖了章,却上不了架,全堆在书桌上。因为架上已没有空间了。

越是困难就越是要读书

去书店的路上女儿问:“爸爸,为什么这么多店铺都关着门?”

“因为经济不景气,大家的收入都变少了,钱就更多花在生活必须品上,不是生活所必须、急需的钱就不花或少花了。”

“为什么经济不景气我们还要去书店还要买书,把钱省下来不好吗?”

“越是困难就越是要读书。否则都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

今天在二十四书香书店买书四本,原价一百二十三元八角,会员价一百〇六元,用政府刺激消费发放的优惠券冲抵五十元,实付五十六元。

斋藤茂吉《心寂犹似远山火:斋藤茂吉短歌300》,湖南文艺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四月一版一印,定价四十九元,会员价三十九元两角。是“雅众诗丛·日本卷”最新出的一种,也是书店本周新书,我“雅众诗丛·日本卷”系列第六本。其他五本不在架上。高中生进进在读了学堂书架“日本文学”一栏里的书后,还想读包括紫式部《源氏物语》在内的一些日本文学,上周末问图书管理员的我个人还有没有这类书。周一我就把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上下册和“雅众诗丛·日本卷”的《春之海终日优哉游哉:与谢芜村俳句300》《夕颜:日本短歌400》《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五种共七本书一并提去借给她。这周每天早上到学堂,都看到她在教室里看书,还每天有读书笔记给我,真好。

J.D. 万斯《乡下人的悲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一版三印,定价三十九元八角,会员价三十一元八角。出生于美国“铁锈地带”的一个贫苦小镇的穷小子怎样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的屌丝逆袭回忆录。据说一点也不鸡汤,反倒是“穷孩子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家庭环境”的现实。到底怎样,等看了就知道。

清”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后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罗庸《鸭池十讲(增订本)》,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十四元,因略有水渍,特价十五元。平装“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

俞平伯入室弟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六月一版,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印,定价三二十八元,因略有水渍,特价二十元。硬面“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

老太太从来厉害

天一雨,雨一天。在家备课,翻闲书。

米奇·阿尔博姆的《来一点信仰》,翻了二十多页,果然又是一碗温鸡汤,弯弯绕绕到无趣,不看了,也不会再看了。看书最大的风险和成本就是时间。

倒是张大春的《离魂》有趣。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编号〇〇四,二〇一〇年八月一版一印。五万三千字,一百二十页,定价十五元八毛,低价淘来的旧书。硬面封面略有磨损,自然旧。十一个神怪、道法、传奇小故事,十一种人生的荒谬又合理。

《离魂》里《日南至·野女出》一篇,张大春说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卷七《野婆》可以证明他“世上厉害的东西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老太太”这一说法。正好架上有这本书,找来一翻,“齐东野语”这四个字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野婆》一篇中所记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行,俨然一媪也。”又“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关于此类故事,初版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堪称日本民俗学的开山之作的《远野物语》中有“山姥”数则;在贵州黔东南雷公山和月亮山中的苗、侗族村寨,也有“变婆”的故事流传。可见,自古至今的老太太都是不太好惹的。

今晚枕边书,就是《齐东野语》了。宋周密撰《齐东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影印元刻明补本《宋元人说部书》本为底本,二〇一二年黄益元点校版,“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之一种。原本打算收齐这个系列七十六本,但因全无注释,虽不至于读不懂,还是觉得无注释不够完整,于是收了感兴趣的四种就算了。《齐东野语》最有价值之处是南宋史料,如张浚三战始末、绍熙内禅、诛韩侂胄本末、岳武穆逸事等,“皆足以补史传之阙”(《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