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01月

【上课记·廿柒】期末评语の一期一会

我的惯例,在每个六周测评后,评语会比较详细谈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学业变化等方面内容;而期末的评语,就只用一个中文字作为对学生这个学期各方面的总结和评价。许劭、许靖兄弟有月旦评,我称这个期末的一字评语为“一期一会”。典出井伊直弼

这个学期,给出的评语有屳、闲、羽、隙、疾等字——

,《说文》:入山之深也。即仙字。学习三年,方得路径。入山既深,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观芳草鲜美,赏落英缤纷。“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临风对月但无言,无言即是怀仙处。”(宋·白玉蟾《怀仙吟》)翩然自若,内心自持,坐见云来复云去,自在。“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宋·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清·袁枚《湖上杂诗》)

给花卷的评语是“”字。《诗·商颂》:旅楹有闲。《广韵》:大也。陈列其楹,有闲然而大。《诗·魏风》:桑者闲闲兮。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诗·秦风》:游于北园,四马旣闲。《尔雅·释诂》:闲,习也。诗书闲处好,风景雨来佳。山上白云泉,无心水自闲。宋·苏轼《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汉志》曰: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晋书·乐志》云:“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礼·月令》:其虫羽。象物从风鼓叶,飞鸟之属。《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虽三年不鸣,然不日即振翅出幽谷,飞身上头枝。

,《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玉篇》闲也。南北朝·吴均《咏雪》: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宋·苏轼《百步洪》: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宋·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喻世明言》: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说文》: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言之则疾亦病也。《玉篇》:速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疾,捷速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疾,怨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欲速则不达。望能以“缓”代“疾”,缓得下来,疾则能去。

【上课记·廿陆】地球の脉动

【语文3班】

熊猫老师请假,所以今天的连堂课,2、3两个班合班上。

第一节课随机抽学生诗词接龙,将本学期所学诗词复习了一遍。

2班的《世说新语》六则已讲完,3班还余有两则未讲。先让2班同学脱离教材,复述一下前四则的大概,后让3班学生先讲未学的两则,我作补充。

因有大部分学生下周就去泰国游学,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语文课,所以在课上布置了文史地的寒假作业:

将三近斋书架上,关于童话故事小美人鱼、拿破仑、华盛顿以及文艺复兴等内容的五本英文原版书,随机分给3班的五名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语文的寒假作业。要求读完这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

历史寒假作业是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选课题。

地理寒假作业是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选课题。

第二节,写作课。我选的是夏目漱石《草枕》中三段,学习的是物的描写——

我受邀去喝茶。陪客之中有一名僧侣,据说是观海寺和尚名叫大彻。还有一位俗家人士,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男人。

老人的房间,就在沿着我房间的走廊向右走到底的左转尽头。房间大小约有十平方米,中央放了一张巨大的紫檀矮桌,所以比想象的更狭仄。我朝对方叫我坐的地方一看,铺的不是坐垫而是花毯。想来当然是中国货。毯子中央隔成六角形,织出古怪的房屋与古怪的柳树图案,周围是近似铁灰色的蓝色,四角染着装饰唐草花纹的褐色圆圈。我怀疑这玩意儿在中国是否用于房间摆设,但这样代替坐垫使用起来很有趣。正如印度的印花布或波斯挂毯之类的东西,有点朴拙之处正是价值所在,这种花毯的趣味也在它的大气。不只是花毯,所有的中国器具都很朴拙。怎么看都是特别有耐心的人种才能发明的东西。看着看着忍不住发呆,这正是可贵之处。日本则是以扒手的态度创作美术品。西洋作品大而细致,却总是脱离不了俗气。我先这么想着就座。年轻男人与我并排,占据了一半花毯。

和尚坐在虎皮上。虎皮的尾巴经过我的膝旁,虎头压在老人的屁股底下。老人仿佛将虎头的毛逐一拔下移植到自己的脸颊以及下颚,留着满脸的白胡子,彬彬有礼地把放在茶托上的茶杯一一排放到桌上。

【八年级历史】

复习八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

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上课记·廿伍】人生往往如此

腊梅开了,折了几枝插在陶罐里,馥郁。早上出门说带一枝到三近斋,结果还是忘了。

【语文3班】

收了《西北有高楼》的尾。补充了一点“五音不全”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全诗空中送情,诉与楼上人。无奈楼与浮云齐,至曲终,也仍未知楼上何人,楼上人也不知道楼下还有一知音。唏嘘不已。人生也往往如此。

《世说新语》六则,讲了四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则是教材内篇目,说教太重,目的性太强,并且大概率这是学生人生中唯一接触到这本书的机会,尤其是在学堂。如果不补充些内容,学生会错过《世说新语》这部魏晋人物风度的有趣故事集。另两则是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左太冲绝丑》两则。

【中文经典】

调作校外学生分享,未上课。

【八年级地理】

昨天已讲完七上的内容,今天复习。

【上课记·廿肆】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024年第一个教学日恰逢周二。本周内还要完成学生评语和听课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能够且应该完成的,但全部集中到一起来,就都是问题任务且难以达成了。

【语文3班】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古诗词,学生轮流随机背诵,没把握好用时,也因为期末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导致新课“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讲了一半,没达成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不过没关系,这周一是元旦假期,周五是学堂传统活动迎新跑,虽然只上三天课,讲诗一首和《世说新语》六则还是比较轻松的。

【七年级地理】

继续七年级下册内容,学生先阅读教材中“俄罗斯”一节内容,然后一一上台给我和其他学生从所在半球、大洲、海陆位置、气资源物产等角度介绍这个国家。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所谓的知识点只是基础。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我补充了划分欧洲历史的“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以及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近一千年正是中国南北朝到明朝,欧洲结束“黑暗时代”,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相关历史内容,然后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新兴城市与领主的关系是什么?新兴城市是如何实现自由和自治的?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治理与中国明朝时的城市治理有什么不同?

【八年级地理】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因为是回头复习,进度比较快,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我的提问。一节课跑完8个标准课时的内容。

【游学】

昨天在学生群里发了通知——

各位同学:

明天是2024年的第一次,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游学课。

根据学堂的传统和课程的要求,每一次游学都会要求各位带一本书在游学中阅读。所以请要去泰国游学的同学,明天将你准备在游学中阅读的书带到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一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名、作者、大概内容)

2、你为什么要带这本书去游学

祝大家新年快乐!

也做好了没有学生带书来分享的最坏打算。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发生什么都是惊喜——所有去游学的学生都做了分享,绝大多数学生都带的是纸质书。印象深刻的几本书有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曹雪芹《红楼梦》、沈从文《阿黑小史》、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最大的惊喜,是九年级的S在查找“三十年战争”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一直贴在三近斋墙上的那张古老世界地图复制版,是1630年,出身荷兰的地图学家亨里克·洪迪乌斯(Hendrik Hondius)绘制的《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是最早的展现世界全局的地图。哇哦~所以游学课第一个环节,就是请他在地图前向大家介绍这个“发现”。这也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惊喜和收获,不是地图,而是S终于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大陆”。

【读书记1402】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2024年第一天,因为要给中学阅读写作课备课的原因,在书架前想找一本内容有景或物或人物内心描写段落的书。翻来翻去,抽出了夏目漱石的《草枕》。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2019年,两年后的2021年3月又读了一遍,现在翻开,还是基本上都忘了。只是读到“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难以安居到了某种程度,就想搬去容易居住的地方。醒悟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才记得确实读过这本书。

吉井忍在《东京书房》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说到读书,很多人认为看的书越多越好,比如,我今年读了两百本书等等。看书越多越厉害这种想法,我觉得是错的。是否看完一整本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那种感觉。说白了,我们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忘记的,不然也没办法看下一本。据说格伦·古尔德去世时,他枕边有两本书,《圣经》和夏目漱石的《草枕》。据说他看《草枕》二十多年,看一次,又看一次。《草枕》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艺术论,他那么喜欢看《草枕》,也是这样的原因吧。我觉得他和《草枕》这种关系,是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格伦·古尔德(1932年—1982年)是加拿大钢琴演奏家,以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曲闻名于世。

今天第三次读夏目漱石的《草枕》,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读了一次,又读一次,于我确实是一种很幸福的读书状态。只可惜,是为了备课,而不是纯粹因为喜爱,虽然我是喜爱这本书的。

一下午,读完李连杰的《超越生死:李连杰寻找李连杰》电子版。估计因为是一位佛教徒谈自己近三十年修行的回忆录,所以在大陆还没能出版,也无法在豆瓣标记“已读”。2024年第一天读完的第一本书竟然不是纸质书。总阅读量第140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