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382】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

七天前,读完唐元鹏的《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面临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倒退到明朝的开国皇帝那里,看看他给这个王朝注入的是怎样的基因;一是二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从“敌人”的角度看明的灭亡。当时觉得似乎第二个选择会更有趣,但也更艰巨——前者24万余字,373页;后者89万字,839页,虽然读过,但时隔已15年内容早忘尽,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终,还是先去到了朱元璋那里。

赤贫出身的朱元璋,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终其一生,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我们在他的治国大政方针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个小村庄贫困文化的精神印记。

朱元璋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骨子里,他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令他笑到最后的,仍然是他比别人多出来的那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朱元璋的素质其实最适合当一个村长,给他一个百十户人的村子,他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命运慷慨地把整个国家交给了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中国社会过于庞大、过于复杂了。要保证天下千秋万代永远姓朱,最彻底、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帝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牢牢地、永远地控制起来,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体消失在人群之中,于是帝国的生活变成了一池死水,人心的这种低下状态又导致平凡的统治,终于,一个平庸、落后的民族便出现了。

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他建立的黄册制度是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严厉周密的户口制度。到现在为止,在诸多的“中国特色”中,户籍制度仍然是浓重的一笔,具有其他国家户籍制度所没有的社会分割性、二元强化性、超稳定性和功能多元性等基本特征。这里面有着朱元璋的精神遗产。

虽然秉性吝啬,在教育上,朱元璋从来不惮花钱。在建校舍、请老师上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而学生的待遇,又创历代之冠。可是即便如此,如果有机会坐时空穿梭机回到洪武时代,还是最好不要去享受这皇帝提供的义务教育。因为,你进了国立学校,有可能不能活着出来。洪武皇帝亲自制定的学规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由于校规过严,有的学生被活活饿死,还有学生自杀身亡。

在抓学校教育的同时,朱元璋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他定下的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形式,规条亦更繁琐。相对于真知灼见,他更重视的是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口气、统一的思想,通过按八股方式作文,严格限定格式和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来塑造格式化的知识分子。这一改革使科举制度彻底沦为戕害人才的刑具,士人为了挣得功名,只能皓首穷经,揣摩时文,再无精力来思索书本背后的大义。朱元璋办学,学校完全是在政治权力的强制之下办成,所以这种学校教育的繁荣是一种典型的虚假繁荣。

从世界史视角观察,朱元璋的统治使中国社会体制和政治文明都出现了重大退化,导致中国从明代开始与世界文明主流反向行进,失去了在人类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公元1644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中国崇祯皇帝自挂煤山,明亡。大明近三百年,正是中国大幅度退后,西方大踏步前进,双方擦肩而过的时代。

所以从“器物层面”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扫荡掉古老民居。但这仅仅只是表象。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仍然一成不变安详地、不动声色地静静旋转。历史没有惊人的相似,有的只是不断的重复。

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重庆出版社2019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138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