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07月

书店没有《书店》

周末进城买菜,照例去二十四书香书店,购书三种。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蓝花》,中信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五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五元。二〇〇八年,《泰晤士报》评选“二战后最伟大的五十位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在列。没看过她的书,原本想买她的《书店》《蓝花》,但书店没有《书店》,要去网上碰碰运气能不能淘到折价旧书。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我觉得我应该还是有点机会的,只要我控制住体重,不甘于油腻并保持学习和记录(还不敢把这种流水账的东西叫“写作”)。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库”系列“史学类”之一种,二〇〇八年一月一版一印。布面硬精装,四十六万六千字,六百六十七页,印数五百册,定价五十元,八十元购得。算是又捡到漏了,欢喜。这本书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目录学的代表性论文23篇,但并不局限于唐代,例如《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明清之际之宝卷文学与白莲教》,是我后续要讲明清的重要资料。

向达(一九〇〇—一九六六),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一九三〇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英、德、法三国访问学习。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图书馆。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买这本六百多页的大书,还是为了我九月要开讲的隋唐文史做功课(如果没有变故的话)。不到一个月的暑假,恐怕要啃的书不低于一千页,近百万字,可能笔记也有近万字。但没关系,学习真的使我快乐。

上面两种书,是本周前几天查了店里有就预订的。

南帆《历史盲肠》,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三月一版一印,薄薄一百五十一页,七篇随笔共十万字,定价十八元。买来是在书店随便上手翻了翻,觉得写得不难看,篇幅又不长,可以用来随身携带打发碎片时间。

凑金庸

翻完《寻他千百度》,中华书局二〇一三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六元,四折淘来,八品自然旧。这本散文集收金庸早年在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四十篇,大多值得一读,尤其是原收于《三剑楼随笔》谈中国文史方面的几篇。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长篇和短篇小说《越女剑》,共十五部作品,去年陆陆续续已凑齐广州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共三十六册全套,都是以低于半价淘来的,八品自然旧,美中不足不是同一印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金庸(查良镛)、梁羽生(陈文统)和百剑堂主(陈凡)三位香港《大公报》青年编辑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三剑楼随笔》就是三剑客的随笔七十余篇结集。淘到《三剑楼随笔》,金庸作品就算是凑齐了。

凑金庸的作品,是因为怀旧。我在《我的武侠小说三阶段》里记过,三十几年前上小学时,课外书不但奇缺,看课外书更为视为叛道离经。偶然得到一本翻得皱巴巴的十六开《七剑下天山》启蒙,后从梁羽生、古龙、金庸、温瑞安、宫白羽一直到现在的徐浩峰,一发不可收拾。

不是错得离谱,就是对得靠谱

翻完“禁书”又一本。在公开渠道(书店)买的,到手还没开始看就被“下架”。书既然被“禁”,书名和内容也就不敲出来了,省得这篇日常翻书流水账也被屏蔽。豆瓣已读也不标注。盖章,插架。但凡被“下架”的书,不是错得离谱,就是对得靠谱。

淘到旧书两本。倪贻德《艺苑交游记》,海豚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六月一版一印,九品自然旧,“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编号〇五九。陈子展《遽庐絮语》,海豚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版一印,九品自然旧,“海豚书馆”系列之一种,编号〇六六。“海豚书馆”系列现已凑到五十八种,五十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