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年05月

【江西行】陆 | 一个人的晚餐

上一次来江西景德镇,带着太座大人和上一年级的外甥。下个月外甥要参加高考了。

今天抵达景德镇,入住位于景德镇市区雕塑瓷厂内的青年旅舍。现在整个雕塑瓷厂区是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老厂房和一个个工棚隔离成一间间小店铺,就像一个大蜂巢里一个个蜂房,差不多每一个“蜂房”里面都是一个工作室。下午逛遍整个厂区,联系了几处学堂学生游学可以体验的工坊,在一对年轻夫妇的工作室里和一只杯子结了眼缘,诞生此行的第一个旅行消费。

晚饭前花卷来电:“爸爸!我们看见华洲啦!”

“哈哈哈开心吧?!要听老师话哦!华洲是谁啊?”我问。

“嗯!开心!太开心了!华洲就是华洲啊,爸爸!”

“是路上新加入你们游学的小朋友吗?”学堂学生没有叫这个名字的。

“不是啦!是在水里的华洲。”

水里的华洲?我正疑惑,这时听见老师在旁边说:“卷卷,是龙舟。”

“啊!爸爸,是龙舟,哈哈,我们要去吃饭了,拜拜!”

一个人出门,吃饭最麻烦。管饱好办,但工作的话,就要当地特色的都要尝尝才行,店家又没有一人份,点一样品种太少,两样分量太多,最讨厌的是竟然还送啤酒,冰镇的,我最讨厌浪费。这直接导致——

我一个人在青年旅舍一楼空荡荡大厅,用刚买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竹节茶杯喝啤酒,敲工作笔记。

【江西行】伍 | 自己的路人

早起大雾,几乎看不见一街之隔的店铺。

今天,我离开庐山,回九江去往景德镇,开始下半程的旅行;卷卷也开始了她第一次离开父母,跟随幸福学堂老师们的游学旅行。

独自在路上,我都尽量去善待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我的女儿也定是要独自旅行的。在旅途中,我也希望她善待遇到的一切并收获每一分善意。

背着背包,行走在浓雾中,想起周华健1995年专辑《弦途有你》里最佳原创歌曲奖的一首《浓情化不开》,情越浓越会化不开,看不清那未来。一个人旅行的时候,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反而看不清前路。

一个人旅行,感觉自己总是行走在浓雾中。寂静袭来,就像行走在《寂静岭》,让我对未来有些害怕,不知道会从浓雾里出现什么猝不及防来到眼前。这个时候我总对自己说:不要去猜未来会发生什么,因为猜不准,未来会变化,变化是一团迷雾,哪怕身处雾中也未必能看得清楚。应该多想想未来社会有什么是不变的,坚定这些不变的,反而不害怕将来,不害怕变化。在独自旅行中,从浓雾中出现的我,就是自己的那个陌生人。

在九江火车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感的候车室里,接到卷卷的电话,她说已经和老师同学上了火车,好开心!学堂的中学生也从福州乘高铁抵达泉州,开始游学第二站。

几只麻雀从高高靠近天花板微开的窗口,在候车室里旅客的头顶飞进飞出。对它们来说,我们是真正的“路人”。

【江西行】肆 | 浴佛节、活佛舍利塔和上不去的五老峰

雨一直下

昨晚的电影我一个人包场。散场出来,走在静谧的牯岭街上,树上挂一弯月。

说不定明早能看日出,宵夜时我对老板说。“我去了三次,一次都没看到,看日出就是碰运气。”老板娘从旁经过插了一嘴。

凌晨3点,大雾弥漫,屋檐在滴水。清早6点,雷声如鼓,大雨如注。

公元前565年,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降生时,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为浴佛节。今天贵阳附近的苗族会身着盛装在市中心广场聚会,唱歌跳舞欢庆“四月八”。十年前的“四月八”是5月12日。

10:00,雨没有一点要停的迹象,不管哪里,我得出去走走。套上冲锋衣内胆,去诺那塔院。整个藏传佛教寺院就我一个游客,黄财神殿,一个三五岁小童跪在财神前用金刚杵舂五彩石头,一位老人坐在角落用手机看剧。我绕四面佛108圈和诺那呼图克图活佛舍利塔后下山,雨大风疾去往庐山博物馆和植物园。

如果不是地质公园展,庐山博物馆乏善可陈;破败的植物园除了20万年前的冰川遗迹,还有陈寅恪、唐筼夫妇迁葬于此,以及黄永玉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是一个标准的景点,但可算是一处游学要点。

雨一直下。张宇1999年的专辑主打歌也叫这个,不怎么好听。


上不去的五老峰

换乘观光车去五老峰,打算从五老峰步行到三叠泉再折返至含鄱口。

只有我和一个20出头的小女孩儿在五老峰站下车。山门处工作人员以为我们是一起的,要我登记后才能上山,说下午两点前因为打雷封山,如果我们要上山,山上就只有我们两人。

一过大门,小女孩就蹭蹭窜到前面,甩我二三十几级台阶。10分钟后,不紧不慢的我路过停下休息的她说:“先走,前面碰头”。我就这样不紧不慢经过第一峰、经过第二峰,到了第三峰。漫天雨雾,一无所见。想起上山前工作人员的话,就停下等。

等了15分钟,不见人来,担心一小女孩儿别出什么事了,加上一身热汗被山顶的冷风搅雨吹得前心贴后背冻得流鼻涕,不动起来保准感冒,于是折返找人。到第二峰还不见人来,加快脚步回到第一峰,看见她在峰顶亭子里休息,此时一阵大风来,云开雾散,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两分钟后,重又一片茫茫。她问我折返回来是要准备原路下山吗?我说是啊,还要去含鄱口看看。其实我因为折返近一半路程,时间不够了。

我向小女孩儿要了电话,告诉她会将她的号码留给山口的工作人员,互道珍重分手。

看来,五老峰我是上不去的了。35年前,5岁的我在五老峰山下农家屋后拉了泡屎,结果被人发现,父母赔礼道歉又忙不迭打扫干净。等到万事妥当上山走到一半,遇到导游带大家下山了。于是35年来,每在任何场合谈及我的童年,这“一泡屎”的故事都是历久弥新的保留节目。今天本决心“一雪前耻”。

我实在怀疑,一些家长认为从小带孩子旅行就能开阔孩子眼界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因为除了伴随我35年成长的这一泡屎,我完全不记得童年跟随父母,在中国版图的鸡肚子上绕了一圈的那次旅行,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些什么建构,以及如何成就了现在的我。

雨一直下。明天下山,去景德镇。在景德镇有位十年的老朋友。

每个人都必须去找寻他(她)自己的道路。

【江西行】叁 | 或许一切都因为是淡季

推醒长椅上的老板退了房。现在是淡季,昨晚没有民谣歌手,只有住客献唱。

在我们贵州,尤其是苗侗聚居区,女孩子啊,歌唱得好不好,对一生幸福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城里看来也是一样。所以,我觉得独身除了是一种选择,也需要考虑下别人的感受,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晓得哪位仁波切说过:在这世间,你所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所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你没有遇见的,就是……TA可能听到歌声,突然就不想来了。最后一句我说的。

早餐步行200米去“老南昌”以身试面。或许是我太早了,就算是“老南昌”也不会在6:45就开始营业。还好,昨天和客栈老板娘多聊了几句,几分钟后就在200米外的“龙老五汤店”成功降落。忍不住给机智的我赞一个——独自旅行者,在旅途中要多与异性搭讪,尽量少接触同性旅行者,因为同性旅行者只会告诉你一些你知道的,而异性总会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又狠不起眼但狠重要的信息——例如在一家汤馆,粥只在晚上才有,而只要在营业时间,汤就不会停。大清早就喝汤啊?!我对面的父女的表情、对话和行动回答了我的疑问,是的!

今天还要赶路,汤虽好喝,但不管饱,不管怎样,没有粥的话,一碗拌面总是要口服的。江西的汤馆能和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遍布全国是有道理的。各地情况我不知道,但在贵阳的江西瓦罐汤馆里,除了汤,其他都是贵州吃食,我想也是有道理的。这个拌面,料不及重庆小面,面不及武汉热干面,用油和香辣不及遵义豆花面,整体综合素质不及贵阳鸡丝面。在吃面这件事上,我觉得南昌人还不够认真。在吃辣这件大事上,我觉得南昌人已经尽力了——有些事是要讲天赋的。

我要乘坐的动车,还要一个小时才开车。在“火炉”南昌的候车室里,早上8点的我和花卷通完电话却冻得有点小哆嗦。如果整个江西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生活大超市,那庐山就是这个社区超市里的生鲜区,需要先经过日化区,再到文具、玩具区,再穿过零食和小家电区才能抵达——现实中,你最需要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却不容易得到的。

在D6254从南昌到九江的途中,看到今天中学部游学福建领队之一的杜娟老师在朋友圈问我“不是夏季游学?”唉~今天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学堂游学季的开始,我在公众号推送信息中竟然写的是“秋季游学”,而摘要是无法修改的。重大的错误,总是发生在无可挽回之时,屡试不爽。

一到九江,隐雷细雨,清凉舒爽如我大贵阳。九江汽车总站到庐山的班车是全顺商务车,湿润座位上污垢被游客的屁股盘起了包浆,或许这就是庐山的淡季。

一路在淡季一点也不淡,反而浓得不见五指的雾里上得庐山牯岭镇,时晴时雨,时雾时风,如果我手里有纱巾,一定要舞起纱巾唱起梁雁翎1992年的那首《像雾像雨又像风》——反正又没人认得我;“牯岭”这个地名又让我想起1991年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晚上去看电影。

14:00找到预定的住处放下背包,去开封菜(KFC)口服了一个汉堡,接着酒店看了三两家,青年旅社和客栈聊了五七间,按照师生50人的规模基本选好游学住宿点后,马不停蹄走完花径、仙人洞、庐山会议旧址和美庐,一路和几位导游搭讪闲聊,了解了一些对她们来说是庐山的常识,对我来说是知识的信息。18:00点,坐在小乐天酒楼里喝着石耳蛋汤,哦~感觉我的脚快要断掉。

晚餐整个小乐天酒楼只有我一个食客,年龄奔六的老板熊学平,从2003年开始在庐山经营餐饮,现在的酒楼还有5年租期就满了。“2012前生意好做,一年营业额150多万。2012—2013那两年也不错,搞红色旅游。后来到现在都不行,一年才做七八十万。而且庐山这样的旅游点,淡旺季太明显,租金一年18万,就7月10日到8月底是旺季,做下来就是维持和付了工资,没意思了。”熊学平说。

晚餐后回房间洗完澡,泡一杯庐山云雾茶,看云来雾往,敲工作笔记。和南昌比起来,庐山确实是太舒适了,难怪有那么多人都曾经到过这里或小住过一段时间。原计划明天凌晨3点出发步行2小时去含鄱口看日出,但今天问了观光车司机、客栈老板、景区工作人员不下10个人,他们都表示这样的天气,明天能看到日出的可能性非常小。哦,我今晚就住在蒋经国曾经住过的别墅里,由于是淡季,只是客栈的房价。

或许在新学年,我可以和两位高一学生共同来进行游学规划和调研,然后他们将成为真正的领队,按照实地调研制定的行程,带领同学完成游学,随队教师则负责完成旅行中教学和监护人责任。如果学堂允许我开设这个项目的话。如果有学生参加的话。有一个算一个,每次最多两个学生,这将对他们的自我管理、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统筹安排等等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马修·里卡德(Matthieu Ricard)说过: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项技能。管理情绪是一项技能,怜悯和利他也是一项技能。如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这些都需要去开发,这就是教育。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并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时间差不多了,我要去看电影了,走到影院差不多10分钟,上户彩和斋藤工主演的《昼颜》,爱情片。今天上映的只有爱情片和恐怖片。

【江西行】贰 | 南昌: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出门前亲了睡梦中的花卷,她迷迷糊糊努力睁开眼和我再见。我准备登机时,睡醒的她用妈妈的手机发来微信语音,带着哭腔说:“爸爸,我想你了。”我打字给她说:“在家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在学堂和去游学要乖乖听老师的话。”

今天“520”。登机后,我给最爱的两个女孩——花卷和卷妈发了一条微信:登机了,关机了。每次独自出行报平安,我都会想:我要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会(应该)是什么?这个世界远没有我认为的那么需要我,相反是我深深眷恋着这个世界。如果有一天我知道了自己这“最后一句”是什么,这句话就会刻在我的墓碑上,以总结我的一生。

机舱里的贵阳大妈们交头接耳、呼朋唤友,叽叽喳喳就像林子里一群雀鸟。我在窗边小桌板上的旅行笔记本里写下这些的时候,飞机正飞行在8900米的云层之上;后排男乘客吧唧吧唧大嚼飞机餐,中间座位的微商正在给她右边座位的青涩女孩介绍一款能让80岁的人看上去像58岁、能治疗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各种癌症和耳鸣、失眠的神奇胶囊。

一下飞机,就像毛孔被空气里的湿气饱和后慢慢泌出,浑身汗出黏腻。按计划乘机场公交2线进城,没想车里前后四排、左右两座都是一起出游回家的大叔,我被夹在中间,一句也听不懂的听他们喊了一个小时的“高腔”,欣赏完贵州大妈的云雀合唱团,继续听一场江西大叔的“弋阳腔”,一路也算闹热。

入住青旅,时间比计划早了一个小时,这意味着我可以有多一点时间午餐。在12:45步行抵达600米外的江西菜馆“云境小厨”,等座的已经排队到二十几号,折返回到青旅旁的“西江月”江西菜馆,点了一盅瓦罐汤和一份南昌炒粉。

关于南昌炒粉,论其色香,远不及与其相类的如干炒牛河的广东炒粉;论其辣,更是被贵州的辣而香美远远甩在身后望尘莫及;不过,瓦罐汤确实比贵州的汤高明许多。一罐江西老汤,一顿热汗滚浪,一洗浑身黏腻,毛孔通透淋漓,好不惬意!

出好了汗,吃好了饭,出发下一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八一纪念馆外身份证验证处,一位精干的妇人打着遮阳伞戴着墨镜,逢人就说:“中国《道德经》的老子就是耶稣,耶稣会拯救我们每一个人”。这位虔诚的妇人出现在这个场所,既让人觉得她就像一篇文章里的错别字、一盘米豆腐上面的苍蝇,又觉得特别融入情景的和谐,让我觉得她就是猴子派来的,她就是生活的盐。

离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地铁施工,交通紊乱,导航指示的每一个乘车点都消失不见,我几乎在方圆2公里的一小块地方转了一圈,最后终于在15:20抵达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博不论硬件还是招牌展览“赣风鄱韵——江西古代文明展”,都不如贵州省博,如果没有“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这个常设展,江西省博要不要放进游学行程,实在是要好好考虑考虑。

离开江西省博,步行10分钟,就到了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南昌的标志性建筑、一栋复建29次超过2000年历史的新建筑——滕王阁。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借鉴了梁思成和莫宗江的设计草图,以钢筋水泥重建的。在滕王阁上吹了会儿赣江的小风下来,咨询了讲解收费,如果50名学生在楼下集中讲解,收费200元;如果分5批上楼逐层讲解,就是5位导游,每位120元讲解费。然后,我错过了一场包含在门票里的演出《滕王宴乐》,最后一场16:00,在游学行程设计中,如果拿掉八一馆就赶得上。

今天从抵达客栈起,实际时间都比计划早了一小时。即便如此,我还是被各种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弄得昏头转向。还好,南昌的大妈热情狠,每次问路都积极主动不放过一个细节,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到一座陌生的中国城市旅行,攻略+导航+大妈,是保证旅行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组合。

刚刚,花卷给我打电话说又想我了。

现在,我要去楼下的小酒吧喝一杯了,老板送每位住客一支啤酒,虽然我不喝酒。

明天上庐山。

【江西行】壹 | 我现在就开始想你了

订好了机票、火车票和客栈,明早7点出发江西,开始8天的幸福学堂中学部游学调研。

前天和颜群宇校长聊到本学期的游学,我说由于初、高中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差距都狠大,很难做出一个能够让如此大跨度的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并都能有正向收获的游学,这就像要高二的学生去重温初二的知识点,让初一的学生去学习高一的课程,没有人能get到点——没有产品能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需求;而如果只是目前的游学程度,又让我感觉“其实随便搞搞就好了”——以福建游学为例,我查找、阅读几十万字资料,实地行走后总结呈现出来的游学规划,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施,大家仍然只是去网上查攻略就出发了。

不过,最终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谓凡事尽力而为,力气落在“尽力”二字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下学期随着学生的增多,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中学部游学我认为应从目的地、内容和任务难易上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游学我认为是“认知”阶段,表现在知识与现实的对应;高中生的游学我认为是“应用”阶段,要用所学所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目的地、同样时长的游学,线路和任务难度都应有差异。初中生可以开展一些兴趣性任务,高中生就须通过所学去完成高阶“实战”任务;初中是“知”,高中是“行”,这样进阶才能更加靠近“知行合一”——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

收拾好行李,只留下电脑明早装进背包。

晚上花卷洗完澡,上床睡觉前抱着我说:“爸爸,我们再拥抱一会儿吧,明天我睁开眼睛时我们就已经分开了,我会好想你。你放心,我去镇远游学会好好听老师话的。我现在就开始想你了。”

我的女儿,现在我也开始想你了。

油腻的中年大叔要冥想

我怀着与大家分享的心,完成了周一的高中部中文课。

在讲解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选的李冼洲诗《窗》时,读到“种出家和家人,种出爱和爱人”句,想到深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想到至今仍旧是“失踪”的人们,而至今没有人受到问责时,曾一度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得不离开教室。

下周学生们就要去福建游学,在福州,他们有一处很小但很重要的停留学习点,就是林觉民、冰心故居。本周中文课,和大家分享了被誉为20世纪最美情书的,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与妻书》。唉~我觉得这封信就是我的泪腺,一被触碰到就悲伤不能自已,还好在课堂上努力忍住了。

在课程尾声,我征求大家对这门课的建议,小伙伴们都希望取消临帖环节,但他们提出的两个替换方案支持者各占一半,于是各派代表剪刀石头布定下冥想和一周个人分享交替进行。下次课,不再临帖,以冥想开课。

课程结束时,我向大家道歉,说或许是年龄的原因,竟变得越来越感性,也或许根本与年龄无关,这就是中年油腻大叔的状态吧?!



作者:李冼洲

黑暗允许开出一方光明
我在光明上,播种完整的春天

种出家和家人,种出爱和爱人
种出雨、花朵和柔情

我的爱不多,刚好够爱一生
我的忧郁不多,刚好送送黄昏

星空可阅,流水可游,偶有闲暇
我在屋檐下数着风声

此处鸟啼,彼处蛙鸣
我接受了雷鸣,也接受了凋零

手握一草之青,大漠可过
眼含一笑,琵琶声声,吹灭了寒暑

我烛光的今生,伤而有感,甜而有梦
在梦的边缘,钟声一次次苏醒

我有一田可耕,一屋可居
百里群山,我要一峰,刚好止住骄傲

满山花开我要一簇,刚好偶尔沉醉
乡音不多,只要一声,母亲唇边的乳名

我不能关上黑暗,因为我
不能关上光明

【尺牍】无知者的无畏:给颜群宇校长的信

颜老师好!

周四晚饭时分,在微信里给您说我或可“斗胆暂代高中中文课”,当时只想着其他老师课时都已满,甚至是超课时,而这一门课又很重要,不能就这么空着。现在回头看,我的这个“斗胆”实为无知者的无畏。

据我所知,这门课的第一任教师是李银河先生的弟子张辉博士,第二任教师是复旦硕士孙菱羲老师,第三任教师是港大硕士罗融老师;而我来自街头,并且由于相关证书在搬家中丢失,现在我能拿出的最高学历证书也只是一本20多年前的高中毕业证,这也难怪家长和学生们会疑虑重重。此刻,我相当钦佩您的勇气、胆识和对我的如此信任。万幸,这个学期高中余下的中文课时也不多了。

罗融老师离别匆匆,学识浅薄的我如果强行延续她给同学们上的希腊文学课程,无异于狗尾续貂。我想,喜悦、悲伤、痛苦和磨难,都是人生之味。来自街头的我,或许能和即将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的同学们一起,看看不同的人生;同时每学期的诗会,将是一种很好的表达锻炼,所以我想将一节课这一炷香的时间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15分钟:延续罗融老师给同学们临帖;

第二部分5分钟:“为你读诗”,一期一首诗欣赏;

第三部分15分钟:名家名篇欣赏;

第四部分:10分钟:点评、交流。

以下周一(5月14日)为例:

“为你读诗”拟选汶川地震亲历者和重建者读诗李冼洲的《窗》;

“名家名篇欣赏”拟选赵立新读林觉民《与妻书》,更与同学们即将开始的福州游学相关联,因为林觉民故居就在福州三坊七巷。游学归来后的这个环节,拟选太平轮幸存者家书和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个课程的另一个小小跨学科产出,是从6月起,“熊猫FM”将新开《为你读诗》栏目,高中部同学们每周1至2人读一首诗推送,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习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练习朗读,从而达成学习的过程;以及,期末或能开创一个学堂期末汇演固定节目——高中同学与教师的“幸福诗会”。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幸甚!幸甚!


今天是母亲节,关于母亲,关于苦难,想起20世纪美国杰出的纪实摄影家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的这张代表作《漂泊母亲》。照片中的母亲名叫佛罗伦萨·汤普森。

兰格回忆起拍摄的经过时说:“我完全忘记如何向她解释我的来意,以及为何要拍摄她。我一共拍摄5幅照片,依同一方向愈拍愈近。我没有问她的名字和背景,但她告诉我她32岁。她告诉我以结冰蔬菜及孩子打死的雀鸟充饥;刚把她汽车的轮胎卖了以换取买食物的金钱;她似乎知道我的照片可以帮到她,因此她就让我拍摄,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换。我没有再接触其他滞留在营地的农工。”当时这幅作品的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感人的报道也促使政府救济。报道中提到有7个的小孩子(实际她当时有8个孩子);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加州人(男人并非孩子们的父亲);在豌豆采摘营地中潦倒生活(他们只是路过);报纸发表提到该营地有2500—3500名工人正饥寒交迫,美国政府几天内送了9000公斤食物到该营地,但《漂泊母亲》一家根本没有享受到任何救援,因为他们根本不住在那营地,救援来到前,她们已经离开。

【幸福·游学】中学篇(下)|福州 :一座学堂和一个时代

平远舰,是中国清朝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和法国设计建造的全钢甲军舰,同时是该厂第廿九号舰,亦为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登峰之作,造价白银524,000两。平远属钢壳巡洋舰, 吃水4.4米,航速达10.5节,管带为李和。1894年参加黄海海战,1895年在北洋水师投降后被日军接收,编入日军。于1904年日俄战争时在旅顺对开海域触雷沉没。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魏源《海国图志》)。1839年,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英国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魏源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写成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 《海国图志》;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这本书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催化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认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并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1855年,林则徐之婿,24岁的沈葆桢任贵州道监察御史。1856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石达开避祸转战江西,与时任江西广饶九南道的沈葆桢守军激战数日,败走浙江。1861年,曾国藩推荐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镇压太平军。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1861年,林肯就职美国第16任总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标着着洋务运动正式启动;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失陷,沈葆桢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仁玕等。1865年,沈母去世,沈葆桢离官回乡丁忧;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芬兰一名采矿工程师创建了一家名为“诺基亚”的木材纸浆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筹建船政局,同年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沈葆桢接手船政;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开始在福州城内张榜招生,时年14岁的严宗光(后改名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学堂。

1867年,俄罗斯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明治天皇登基,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明治维新”开始将日本推走上强国之路和扩张之路;生产婴儿食品的雀巢公司在瑞士成立;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局船政大臣。

1867年,“求是堂艺局”迁至马尾新校舍,并改名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授课全用英法文原版书;沈葆桢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于是学堂的规章制度异常严格,每三个月考试一次,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

1873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Robert·Hart派遣英国人EoCoBowra代表中国参加维也纳世博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沈葆桢等上奏建议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他相信“三至五年后由学成而归者,则以学堂后进之可造者补之,斯人才源源而来……”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赴台筹划海防事宜;李鸿章在奏章中说“日本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慈禧太后沉浸在所谓的“同治中兴”之中,并没有把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放在眼里。

1875年,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建设水师;光绪准沈葆桢奏,在台湾建“延平郡王祠”,以表明对台湾的领土主权。南洋水师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中国近代海军的成军之路由此始。

1876年,法国赠送自由女神像给美国作为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赴英就任;左宗棠收复北疆;船政学堂前学堂增设电报专业,又称电气学塾或电报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校。

1877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完稿;严复、萨镇冰等第一批留欧船政学生30人从福州启程,海路经法国马赛港抵达英国伦敦,成为了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1879年,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 福建水师正式成立,因水师主要舰船由船政工厂自制,因此又称船政水师;沈葆桢病逝,由其妹夫吴仲翔代理船政大臣事务;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进入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因成绩优异,获五品军功。

1883年,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Robert Koch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传染疾病之一的霍乱的病原体 — 霍乱弧菌;“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中越联军和法军山西之战,标志着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袁世凯会办朝鲜防务;李鸿章女婿,袁世凯、冯国璋(冯巩爷爷)的亲家张佩纶(张爱玲爷爷)任船政大臣;法国舰队突袭停泊在福州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马尾海战不到半小时,福建船政局近20年苦心经营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1885年,冯子材率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取得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法军的失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冯子材中日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左宗棠在福州离世。

1888年,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正式建军,舰队实力当时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北洋水师的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方伯谦、林永升、邓世昌、严复、萨镇冰等骨干,均为出自福州船政学堂的中国第一代现代海军将领。

1890年,南洋水师在南京开设水师学堂,主要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1898年,18岁的周樟寿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并改名为周树人;1901年,周魁寿也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作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之同时陨落的,是福建船政学堂的中国第一代海军精英;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1909年,美国大力士奥皮音与武术家霍元甲较技轰动上海;游美肄业馆建于清华园,是为清华大学前身。南社成立于苏州;刺客汪精卫孜孜于暗杀活动;南北两洋水师残余舰只合并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从此南、北洋水师正式消失。

1911年,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林徽因叔叔)在起义三天前给妻子的诀别信《与妻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感人的情书;林觉民牺牲后,家人变卖福州位于三坊七巷附近宅邸,买下林宅的谢銮恩,他的孙女当时11岁,叫谢婉莹,一起搬进林家老宅,她就是后来的冰心。

1911年,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贵州亦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海军九江易帜,宣告了晚清海军灭亡,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华民国海军。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1913年,前学堂改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名为福州海军学校。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9月海军学校迁鼔山涌泉寺;1938年由鼔山内迁湖南湘潭,10月由湘潭再迁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

1936年,吴仲翔侄孙、福州人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20年后,他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日本当时所有超一流棋手,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顶尖人物全部降级,创造了围棋界的“吴清源时代”,被誉为“昭和棋圣”。

1945年12月迁贵州桐梓的马尾海军学校迁往重庆。1946年12月迁至南京下关,与上海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合并为青岛海军军官学校。1949年9月南迁至厦门的青岛海军军官学校迁往台湾。

船政学堂之最: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第一所科技专科学校和第一所技工学校,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采取入学招考、借才异域、师夷长技、学用结合的新式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

船政学堂之最:学堂共毕业学生六百二十九名,造就了一批如叶祖珪、萨镇冰、邓世昌、刘步蟾等近代海军英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船政学堂之最:创立留学生制度,派遣铁路专家詹天佑、造船专家魏瀚、轮机专家陈兆翱、教育专家林振峰等中国第一批留欧学生;留学生学成均归国,使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提升了一个层次。

船政学堂之最:开放型的教育方式,推动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如陈季同把《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林纾、王寿昌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翻译《天演论》;马建忠撰写第一部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等。

延伸阅读
[英]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小斯当东回忆录》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美]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美]史景迁《太平天国》
梁启超《李鸿章传》
谭伯牛《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陈悦《甲午海战》
[日]吴清源《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

影视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导演《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百年情书》、《辛亥革命》、纪录片《甲午》、纪录片《船政学堂》
《见字如面》第二季赵立新朗读林觉民《与妻书》
《妖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