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拾柒】满地江湖吾尚在

喉咙痛。一天都在含咽立爽口含滴丸。

【语文3班】

连堂,讲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梁甫行》和刘祯的《赠从弟·其二》。顺利完成主题二十五: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下周开始主题二十六:魏晋风度之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八年级历史】

复习八年级内容。下课前与学生讨论,下学期历史课是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复习,还是直接进入九年级世界史内容。讨论下来,学生希望回头从七上开始再快速跑一遍。

【七年级历史】

测评七年级上册内容。下课前对学生说,测评不是为了统考你们能考出高分。不论历史还是地理,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应用题,其实都是阅读理解。只是在历史课时段,我们选取历史素材来作为阅读理解材料。

【学部会议】

每周四下午4点学部例会。这次我提出了四个议题。

这几年,我在训练自己遇到或要去做一件事情,先跳出这件事和这个场域来看,来提出问题。回答得了这些问题,我认为就是“说得清楚”,可以一试;不做也不参与“说不清楚”的事。所以每个“黑色星期二”的备忘是“金刚手段,菩萨心肠”。提醒自己,没有菩萨的心肠,就不要去行金刚的手段,否则伤人伤己。周四的备忘是“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事来如虎,人来亦如虎,时也势也。周五的备忘是“满地江湖吾尚在”。周六是新增的一句“一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周日的备忘是“一个人牵挂自己的念头多寡,多少能见证他的实在修行”。提醒自己一个观点、一个看法,后面都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偏见,有私心。《聊斋志异》开篇即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上课记·拾陆】关于曹操的猜想

天气好转,开车上学,半小时到校。一切回归常态。

【语文3班】

今天的计划是曹操《短歌行》。课前在办公室与熊猫老师交流这首诗,她拿出教材,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全是备课笔记。在她讲到曹操的“野心”和“英雄主义”时,我提出了几个疑问:什么是“野心”?如果说曹操又夺取天下的“野心”,我们想全心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算不算是“野心”?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主义”?什么又是“英雄主义”?一串问题提出,熊猫老师麻了,她表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节课她上不了了。我看得出她的挫败感,以及辛苦努力付诸东流的失落。

“古诗词,我们不要带入现在的价值观过度解读。在我看来,所谓的‘英雄主义’可能只是当时人所处在那样时代的一种价值观下采取的对应行为。就像我们努力上每一节课,并不是我们要当校长要当学部负责人这样别人认为的‘野心’,而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全力去做这件事。如果说我们有‘野心’,那就是我们会要求自己去能到做到的最好。并且我的这个也只是我的看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世间事没有几件是有标准答案的,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这节课还是两个班合班上了。

先讲了这首诗不一定是影视剧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前于江上宴会上所作。真实情况是,这首诗写于何时、何时,有几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应都是猜想。

我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出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出《诗经·子衿》;因没有讲过《鹿鸣》,所以从“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出《诗经·关雎》“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

从“月明星稀”引出“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和“野”的ya三声、“下”的xia三声古音。“车”的九鱼切jū音引出王维为数不多的边塞诗之一《使至塞上》。

讲完,熊猫老师做了一些补充,正好下课。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课,继续《寒山子诗集序》。从拾得“知食堂”开始,讲“拾得”的身世,后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并改塔院为寒山寺,即“姑苏城外寒山寺”。今天终于讲完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特别说了什么是“霜满天”。注释说:“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但如果换一个说法,大家就能理解了——前两天漫天飞舞的细密冻雨凝毛,就是“霜满天”了。

【八年级地理】

一节课上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前三节,完成6个标准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我就该章节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一一回答。采用问答的方式,先弄清楚“是什么”,再追问“为什么”。结合在长时间内多学科穿插提及、交叉复习,就课本上那一点点知识,根本不难。所以地理课其实是以地理为基础的语文阅读理解课。

今日总结:老师准备充分,学生跟随老师,师生状态佳,配合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习进度就会快一点,效果可能就会好一点。反之,则就会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了。

【上课记·拾伍】确定的不确定

“黑色星期二”的“黑”,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凝冻。早上5:50叫花卷起床,出门赶第一班79路公交去地铁站,3号线倒2号线共19站,出站走10分钟,8:15到学堂。

【语文3班】

周五就是冬至。从节气入手温习了地理——冬至日是我们这里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后将向北移动,但因为热量的“入不敷出”,仍然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新课,古诗十九首的《孟冬寒气至》。课程计划这个主题是在一个月前的孟冬时讲完,由于课时被占用,拖到现在仲冬来讲。不过也还好,没拖到春天。

【七年级地理】

新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印度。学生一一讲解时更为放松,涉及的内容也较上周更为丰富。善哉。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与两位学生讨论、提出建议后,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课题。

“豆总,如果其他人不来找你讨论他们的课题,怎么办?”

“没有关系。不来找我讨论就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是你们的测评,不是我的。”

另两位仍然懵懵懂懂。再次,我相信,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充满了不确定——不确定到底哪一种方法会有效,不确定哪一个内容会得到反馈,不确定我以为的激励会不会招致反感……因此,这样的不确定不可能呈现一个确定的结果。

【八年级地理】

今天进度有点快。讲完了第一章三节的内容。

【游学】

请几位学生在六年级到高中所有学生都参加的这门课上,讲解“东南亚”、“印度”、“大洲和大洋”。虽然紧张,但都发挥出了正常水平。

学生对下个学期的游学仍然没有什么想法。让子弹继续飞。放了B站上一个“怎么逛博物馆”的视频。

这一天下来,嗓子痛,精疲力竭,一句话都不想再说。

【上课记·拾肆】其此之谓乎

【语文3班】

今日凌冻,道路结冰,和花卷改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早上七点天不亮等公交,倒地铁3号线转2号线,步行到学堂,用时两个半小时。到学堂已经开始第二节课了。还好熊猫老师先到一步,整个初中合班的课上,她再次讲解了期末文史地综合测评的要求。

课没上到,但从作业中看到了学生的大进步,给出了一个“A”和一个“A+”,天寒心暖。

【七年级地理】

新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先给学生道歉,上周我将中南半岛五国错划为了南亚国家,其实应为东南亚国家。然后照旧,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后,轮流在世界地图前介绍东南亚。两轮下来,已能基本从半球、大洲位置,主要地理和国家构成以及温度带、物产角度完成对东南亚的概述。达成教学目标。这个可比要求学生去抄去背更有效得多。《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课前,讲解了地理期末口试测评的要求,即:通过抽签的方式,讲解随机抽到的大洲与大洋、亚洲、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关键字。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上周已经讲完能讲的部分。还有两周,一半的学生就要去泰国游学,所以不准备上新课。这两周都是复习和讲解八上内容。

【读书记1400】冉正万《乌人传》

“眼皮越来越重。为了看乌人,我必须像一位刻苦的举重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把沉重的眼皮举上去。”

“我从没在这么黑的地方待过,这种黑不但质地致密,而且还有重量,把手举在眼前晃一下,眼睛里没有任何反应,以致你不得不怀疑是否真的做过这个动作。”

“正当我对不明来路的哭声感到害怕时,二叔家的大门一下打开了,一团亮光从屋子里滚出来,哭声紧随其后。”

“很多年前我就认识这种月光。它是从时间的大门里释放出来的,每次见到,我内心都有一种甜蜜的哭泣在荡漾,甚至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它让我沐浴其中,让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去,将自己正在生锈的肠胃和骨头清洗一遍。”

有段时间没有读到这么鲜活跳动的文字了。《乌人传》这篇小说写得如何不晓得,评价不出来,但是穿插其中的这些生动片段让我还是享受这阅读的。好像每个字都是活的。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后记”更好。可能是因为就是好好说话,没有刻意文学创作的缘故。例如:

“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明白,除了眼前的世界,还有一个由欲望、情感、反叛、同情等构成的世界,它即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对现实的否认和检验,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警惕。”

“写作时希望听到有用的故事,希望从某本书里得到启发,这十有八九会落空,远不如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更靠谱。”

“阅读的重要性像每天饮食一样重要……毕飞宇说,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我不是为了印证这句话才阅读,我是不阅读就感到恐慌才阅读。”

但我不赞同“这是一个轻悲的时代,很少有让人一蹶不振的大事落到头上,却总是有防不胜防的烦忧。”这个说法。借狄更斯《双城记》开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所有的故事,都是现实的投影。

签名钤印本《乌人传》,继短篇小说集《鲤鱼巷》后的第二本冉正万作品,都购于也闲书局。作家出版社2023年8月1版1印,14.3万字,一下午读完。总阅读量第1400本。因为标注“读过”的人太少(都不到10人),所以两本都没有豆瓣评分。一位“小众”的作家、一个“小众”的书店,一枚“小众”的读者,经由一部小说建立了互相不知情的小联系。今年的读书任务,从数量上来说是完成了。

【读书记1399】《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20年后在65岁时退休,中国应该也像10年前的日本一样,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2019年,太座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2020年医生怀疑我患了某种癌症晚期一通检查无果后,我们就开始在为养老和突然的离开做思想准备。

现在泡沫经济的破灭,让我们更加担心老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根据现在幸福学堂按照国家最低标准给我缴纳的养老保险,如果能活到退休,那时每月领到的养老金考虑通胀的因素,大概只能支撑我一天三碗泡面的生活。或许那时我也会发出山本SACHI女士“很长时间,真的是一直在拼命工作,现在却在过这样的生活。那自己以前的人生到底算什么回事呢?感觉是徒劳一场啊。”一样的感慨吧。然而,这样的感慨对残酷的现实又有什么帮助呢?孤身一人的晚年生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享受不到必要的护理而陷入孤立状态,或许就是将来自己面临的局面——养老金支付金额日益减少,家庭平均收入在持续减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接踵而至的各种疾病,“老后破产”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

年龄是不劳而获的。如何避免“老后破产”以及拥有一个闲适晚年或死得迅速而没有痛苦?我对自己的晚年,没有多少安全感。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根据2014年日本NHK特别节目《老人漂流社会——“老后破产”的现实》所作的通讯报道和节目录制组的采访过程全记录整理而成。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之一种。总阅读量第1399本。“看来关心自己老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我对太座说。“你怎么知道?”。我说:“这本书是2018年7月1版,2021年6月10印,印数超过了10万册。在现在的出版界,这个印数是一个奇迹。”能否过上自己期待的老年生活,或许我们要自己创造一个奇迹。

【读书记1398】克莱尔·科克-斯塔基《图书馆杂记》

“图书馆里最珍贵的书是我们还没读过的书。”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书架上总是还缺一本(套)书。不过经济不景气,不得不缩减开支,现在半年的买书预算还不及两年前一个月买书支出额,双十一、双十二更是不敢下手,颗粒无收。

2017年,根据藏书数量排序的世界十大图书馆,排第一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品数为1.62亿;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以4400万排在第五,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3600万排在第八,中国国家图书馆以3400万藏品数位列第十。我相信到了202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仍然会是世界最大图书馆,因为得益于1870年通过的一项版权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境内所有出版的图书,都要向国会图书馆送交两本,以保证图书馆藏书的持续增长。

美国图书馆协会关于审查制度的政策是,“图书馆与相关的政府机构应恪守一个原则,即家长,且也只有家长,有权利和义务禁止孩子,而且也只能禁止自己的孩子,阅读某类书籍。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制作一本书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程:抄写员要花上数月的时间抄写文本,因此图书的价格昂贵。

西塞罗说:“如果你有了一个花园和一座图书馆,那你就拥有了一切。”这让我想起永井荷风在他的代表作《地狱之花》中,关于幸福的那句话——与其站在光天化日的街头,被人指手画脚的评头论足,为了不值一文的名声头破血流,还不如主动退到社会的边缘,在平淡的世外桃源独享人生,也许这样才是真正的无上幸福吧。

生活的艺术与文字的艺术,向来都是密不可分。今天室外温度是0℃,此刻家人都已安然睡下,我在烤着火读《金刚经》,一切具足,心无挂碍,何其幸福。

克莱尔·科克-斯塔基《图书馆杂记》,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1版、8月2印,32开精装。总阅读量第1398本。2023年还有15天结束,在2024年到来前,争取再读两本。

【上课记·番外篇·壹】努力自信者帅

曾经,在每个月末,我都会给上我课的每一位学生写一份月评发给家长。但几次下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不需要这份月评——我要么收不到哪怕一个字一句话的反馈,即便收到的反馈也是及其敷衍的一个表情或一句客套,似乎这增加了家长的教育负担。于是渐渐我发送的月评越来越少。到现在,我上的课越来越多,上我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保持有效沟通,每月继续发送月评的家长就只有两三位而已。

TY妈妈好!

这个学期我的课太多,所以相较上个学期沟通较少。不过也有好处就是,TY上我的课变多了。上个学期他只上我的历史和游学课每周共四节课,这个学期语文、历史、游学加起来,每周有我十节课。接触的机会更多,日常交流更多。

从开学到现在,TY在我任教的学科上表现越来越好。具体表现在:

课堂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发言的次越来越多,还出现了“抢答”——和我抢话的情况。在其他学生和老师看来这似乎是在扰乱课堂秩序,但在我看来这是他放松下来、打开自己、进入课堂、跟随课程的进步。虽然不应鼓励,但却让人欣喜。

发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而不再是之前点到他名才极不情愿含混回应一下,站在他身边都听不清他说的。我的所有课,只要是学生发言,我都会故意站到教室最远的那个角落,如果这个教室有人听不清楚发言者说的内容,他/她就必须重说一遍,因为我认为课堂不是窃窃私语之地,而是向“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如同以研究“极权主义”著称的政治学者阿伦特称之为“公共领域”的希腊城市广场。

作业按时、按要求完成。虽然书写仍存在字迹潦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甚至没有标点以及书面表达不够准确和顺畅的情况,但他对待学业的态度已大幅转变,并已在积极探究自己的兴趣方向,开始主动学习。

大概是两周前,TY突然问我关于“三十年战争”的问题,我对这个战争完全不了解,教材里对这次战争也没有提及,所以回答不了他的任何问题。从此开始,他似乎为发现了我的“知识盲区”而狂喜,开始扑进对欧洲史和“三十年战争”的历史学习中,于是——头天晚自习完成作业后就学习这段历史,第二天不论是早餐后、大课间、午饭后还是下我课后的十分钟,他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和时间,向我“疯狂输出”。我在他面前坦呈我的无知,就成为一位倾听者,并时不时提出一两点疑问。实在受不了了都差点喊:“家人们,救命啊!这波输出太猛啦!”这两周下来,关于欧洲的这段历史,他表述的人物更多、事件描述更详细,细节也更丰富,并自主初步完成了一张关于“三十年战争”时间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努力和自信的样子了。太帅了!昨天大课间,他问我:“豆总对欧洲史更了解还是中国史?”我说都不了解,“相比较下来,对日本的了解还是要多一点,因为和你一样,这是我的兴趣方向。”“有多了解?”TY问。“我家里外国历史和文学的书共两个书架大概有一千多本,日本的书就占一半,满满一个书架。”他若有所思,或许是想下一步挑战我的日本史,也或许在想,下一步要避开日本史。哈哈哈!

这个学期,因为我上了从跨度从六年级到高中的地理、历史和中文等学科,单是期末测评都要出八九套题,实在艰巨,精力难支,于是将文史地综合进行测评。测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本学期中文教材及七、八年级中国史、九年级世界史和七、八年级地理内容。

测评方式为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经与任课教师讨论后确定课题,两周内完成并提交。

课题提交和讨论时间:12月18日—22日

课题完成并提交时间:12月25日—29日

选题建议及评分依据:

1、第一次提交的课题最好有三个,一个主课题,两个备选课题;

2、课题应关注于“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3、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从人文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涉及多学科;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6、越是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课题,完成后获得的等级就越低;

7、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

昨天的历史课上,TY就提前与我讨论并确定了他的期末课题将围绕“三十年战争”进行,这个课题主要回答诸如:为什么会爆发“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国家法国为什么在战争中却投入了新教的阵营、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精彩纷呈吧!

即将期末,这次汇报,就当是TY的期末评语了。

祝周末愉快!

【上课记·拾叁】等待

【语文3班】

阅读写作连堂课。今天的主题的“等待”。选取的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风格开创者永井荷风的代表作《隅田川》片段——

长吉心想:她也该来了吧,于是专注地望着桥对面。最初从桥那边走过的是一位穿着黑麻僧衣的和尚,接着是一位承包商模样的男子,他穿着紧腿裤和胶鞋,酷酷地将后衣襟撩起掖在裤带上。过了一阵儿,又有一个提着布雨伞和小包袱的穷妇人粗鲁地踢踏着矮齿木屐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之后,再等也没有人经过了。长吉无奈地把疲惫的双眼移到河面上。这时的河面整个都变得明亮起来,涌动的云峰消失得无影无踪。今晚的月亮应该是七月中旬的满月吧,圆圆的月亮略泛红光,爬上了长命寺边河堤上的树丛。天空被映照得如镜般明亮,堤坝和树丛被背后的月光衬得越发显得漆黑。天空中只有那颗太白星依稀可见,其他星星均被明亮的夜空藏了起来。天边那条如丝带般长长的浮云间透出耀眼的银光。很快那轮圆月便离开了树丛升上天空,于是岸上沾满夜露的瓦房屋顶,以及被水打湿的木桩、被涨潮的河水冲到石墙下的水藻碎片,还有船身和竹竿都按上了皎白的月光。长吉映在桥面上的影子也越来越清晰。恰巧此时又有一对卖唱的男女路过,他们说着:“你看,月亮”,驻足观赏了一会儿,便向山谷渠岸边走去。这二人走到岸边成排的小屋前若有所指般地开始唱道:“书生靠着栏杆呀——”不过,也许是意识到没人会给钱吧,两人没唱完就步伐匆匆地向吉原堤坝方向走去。除了一般幽会恋人常体会到的各种担心与苦等时的焦虑外,长吉此时不知为什么还感到一丝悲哀:阿丝和自己还有没有未来?

从结构、层次和修辞角度赏析了素材后,学生开始“等待”的写作。课时所限,没有学生当堂完成,于是成为周末作业。

【七年级历史】

完成了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学生开始根据昨天发出的初中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要求,设计并与我讨论自己的期末文史地跨学科课题。

讨论下来,一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四百年前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基本完成了框架概要;一位只是大概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方向。另两位还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关系。并不是在一个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节奏。我给每个人都留了一些时间,有的事需要多一点耐心等待才可能发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会有结果。

【其他】

冬至游园会恢复了拍卖活动。拍卖所得将继续注入幸福基金。我把一本弘化社所赠《林文忠公楷书写经集》交给负责拍卖的学生,并附上说明。她说这是收到的第一件拍品——

林则徐《林文忠公楷书写经集》,内容为《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古吴轩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印,包背四眼线装,宣纸内页,瓷青纸封面封底,印书根。起拍价一百元,每次加价十元。

弘化社所赠经书都不允许买卖,想到拍卖所得是公益慈善用途,应也算是结极乐缘。

【上课记·拾贰】文史地跨学科期末综合测评

【语文3班】

连堂收了甘兴霸《游侠策》的尾,讲完《出师表》和《诫子书》。这个速度和力度,就连上了两年我的课的学生也大呼来不起了。有的学生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学生只字未落只当听了一场说三国的评书。各行其是,各有所得罢。

两节课上罢,唇焦口燥,喉哽赤炭。

【八年级历史】

完成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下周开始准备学期测评。

【七年级历史】

完成了两晋的内容。下周开始准备学期测评。

下课前告诉学生期末考试的出题规则,学生需要在这个周末准备三课题,下周课上一一与我讨论并确定一个作为自己的期末试题。

“每个人的题都可以不一样吗?”

“当然。”

“那我是不是可以自己出一个非常简单、书上有答案的题?”

“当然可以。但简单的题,等级就低。”

“那要什么样的课题才是能拿到A的课题?”

“首先得是一个讨论‘为什么’的题,而不能是有直接标准答案的‘是什么’的题;第二,这个题要有分析、比较,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第三,行文规范、表达顺畅。”

下午的课上完后,写了一个文史地跨学科的期末测评规则说明,打印出来钉到了教室公告区,发到了学生微信群。还要在下周一的合班课上,再次说明和强调。

初中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规则

本次期末测评为文史地三科综合测评。测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本学期中文教材及七、八年级中国史、九年级世界史和七、八年级地理内容。

测评方式为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经与任课教师讨论后确定课题,两周内完成并提交。

课题提交和讨论时间:12月18日—22日

课题完成并提交时间:12月25日—29日

选题建议及评分依据:

1、第一次提交的课题最好有三个,一个主课题,两个备选课题;

2、课题应关注于“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3、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从人文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涉及多学科;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6、越是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课题,完成后获得的等级就越低

7、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