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40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想起三十年前读过的尼古拉斯·黑麋鹿的《黑麋鹿如是说:苏族奥格拉拉部落一圣人的生平》。这本书2016年再版后我又买了一本,书名变成了《黑麋鹿如是说:生命与自然之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鄂温克人在近一百年里面临的沧桑巨变和挽歌。《黑麋鹿如是说》是北美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战士、圣者黑麋鹿回忆自己经历的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随部落一起消亡的口述史。

“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们看得真真切切。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最后的呼唤是:额尼啊!——

我和玛利亚把血肉模糊的果格力抱回希楞柱的时候,浩妮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浩妮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浩妮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要顶替他去那里。

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玛利亚哭着说。

浩妮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最早,鄂温克人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那时,希楞柱里不光住着人,还住着神。鄂温克人相信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驯鹿,就没有鄂温克人。三百多年前,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挑起战火,他们的祖先们被迫迁到了右岸。一百多年前,额尔古纳河上游发现了金矿,于是商人们来了,接着日本人来了,“满洲国”建立,日本人走了,“满洲国”消失了,苏联人来了,乡干部来了,鄂温克猎民定居点建起来了,接着伐木工人来了。林木因砍伐过度而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部落不得不频繁搬迁。而搬到定居点的人们,有的进了监狱,有的跟着汉人离开;离开又回到森林里的人,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浩妮走后第三年,马克辛姆身上出现了一些怪异的举止,他用猎刀割自己的手腕,他把赤红的火炭吞进嘴里。他喜欢在雨天的时候出去奔跑,大喊大叫;而到了天旱的时候,一看到大地出现了弯弯曲曲的裂缝,他就会抱头大哭。我们知道,他这是要成萨满了。

尼都萨满和浩妮的悲凉命运,使我们不想再看到一个新萨满的诞生。达吉亚娜把浩妮留下的神衣、神帽和神裙都捐给了激流乡的民俗博物馆,只留下一个神鼓。我们想让马克辛姆与那股神秘而苍凉的气息隔绝。”

尼都萨满和浩妮的悲凉命运,也是所有鄂温克人的悲凉命运。鄂温克人没有了萨满,一个民族的魂就没有了。亚洲东部的鄂温克人和隔着浩渺太平洋的美洲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人,两个不同的的部族,完全相同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梦死在那儿了。那可是一个美丽的梦啊。”(黑麋鹿语)最终剩下的,只是博物馆里一个民族的梦的残骸。

底嘉怡老师推荐并将书借给我读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之一种,2010年10月1版,2023年11月49印,20万字。总阅读量第1404本

【读书记1403】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

1868年的明治维新,可算是古代日本与近代日本的分水岭。而导致维新的最大契机,是发生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双方于次年(1854年)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但是这次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于是想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纷纷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无论如何,“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导火线。在1853年到1868年——被称作“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为何去何从困惑、彷徨,最后找到了方向。当然,是以腥风血雨的动荡为代价。“新选组”这一组织,便是在动荡中诞生,在动荡中壮大,最后在动荡中灭亡。

对待新选组,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新选组算得上英雄,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直至最后一刻,虽败犹荣。而另一种则认为新选组不过是代表老旧没落势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后仍螳臂当车,死不悔改。这一正一反两种态度,在幕末、维新、新选组相关的各种文学、影视、动漫甚至游戏作品中交织,是正是反各取所需。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某部作品拼命地在新选组周围圈上各种华丽光环,而另一部作品却将其贬为杂鱼的情形。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却并不为上述正反立场所左右。采用十五个人物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没有光环包围的英雄,也没有死不足惜的杂鱼,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做过一次“这一千年中你最喜欢的作家”的问卷调查,在读者邮回的20569张选票中,夏目漱石获3516票名列第一,而第二、三名分别是紫式部和司马辽太郎。司马氏的作品不但拥有大量读者,从文学史得角度来看,它们在战后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司马辽太郎的时代小说,除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之前还读过描写木下藤吉郎崛起的《功名十字路》、真田十勇士的《风神之门》和幕末志士的《幕末》,这四本都同属重庆出版社“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同系列的日本时代小说还读过山本兼一《寻访千利休》、井上靖《风林火山》、隆庆一郎《花之庆次》、柴田炼三郎《真田幸村》四本。在读过的这个系列里,最喜欢的是山本兼一《寻访千利休》。

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重庆出版社2014年2月1版1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403本

新选组外号“壬生之狼”。昨晚从书架上扒下来同系列的浅田次郎《壬生义士传》,继续新选组系列。

【上课记·廿玖】期末总结:和自己赛跑的人

期末、年末,正是总结、回顾和寄望的节点,也是惯例。虽然这个学期的总结时间调整到下个学期开学时,但这时总结出来,那时读来也是一种以第三者视角和心态看过去一年,也许正好是修出离心的一种方法罢?!

【本职:图书管理员】

这一年里,敲了19.5万字,总字数超过220万;观影148部/集,比去年多看了43部,总观影量1805部;读书109本,比去年少读了3本,总阅读量1401本;连续六年,年阅读/观影量过百

【兼职:六扇门】

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图书管理员,所以上课就是“兼职”了。有一天和熊猫老师闲聊,发现中学部12门课,我俩竟然上了六门,于是戏说不如组建一个门派就叫“六扇门”吧!

语文

本学期自编文史地混编教材并上完从“始皇既没”到“魏晋风度”十一个主题。

主题中文部分,始于《吕氏春秋》,终于《兰亭集序》;

主题世界史部分,始于印度阿育王,止于法兰克王国。

历史

完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从“远古人类”到“魏晋南北朝”内容,与自编语文教材所需要中国历史基础同步。

八年级历史,讲了能讲的和该讲的;九年级世界史,正好推进到法兰克王国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和大学的兴起。

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背景,与语文自编教材同时期文学作品内容同步。这也是在编教材时,考虑到跨学科不同教师任教时如何实现文史同步的设计

地理

七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和下册三分之一的内容;八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并回头复习了七年级上册内容。

初中地理,多为自然地理内容,但对历史和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我认为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历史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史地共同构成了所有母语学科的基础。

游学

完成了中学生杭州和大理两组游学的能力建设和实施,并为美国、尼泊尔和泰国游学做了一些铺垫。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上半个学期讲了十几则《聊斋志异》中故事。11月,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导致不得不另选内容重新开课。最终,半个学期读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两页的内容。

【和自己赛跑的人】

西塞罗说:“如果你有了一个花园和一座图书馆,那你就拥有了一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自己已是拥有一切的“成功人士”——我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超越自己”。这来自李宗盛《李宗盛1984—1989作品集》中《和自己赛跑的人》这首歌: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身边都有一卡车的难题,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

【上课记·廿捌】寒假作业

【语文3班】

每人阅读领到的英文原版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译文力求信(忠实于原著)、达(文通句顺)、雅(译文优美典雅)。

【七、八、九年级历史】

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定课题。

【七、八、九年级地理】

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定课题。

【历史、地理课题写作要求】

1、课题应是“为什么”的探究型,而不能为“是什么”的名词解释型;

2、课题应探讨自我的本性、信仰和价值观、权利和责任、社会决策机制以及从全局或局部的角度探讨个人与文明的相互关系;

3、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5、引用未注明出处,或复制内容超过10%,即视为抄袭,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

6、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

【上课记·廿柒】期末评语の一期一会

我的惯例,在每个六周测评后,评语会比较详细谈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学业变化等方面内容;而期末的评语,就只用一个中文字作为对学生这个学期各方面的总结和评价。许劭、许靖兄弟有月旦评,我称这个期末的一字评语为“一期一会”。典出井伊直弼

这个学期,给出的评语有屳、闲、羽、隙、疾等字——

,《说文》:入山之深也。即仙字。学习三年,方得路径。入山既深,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观芳草鲜美,赏落英缤纷。“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临风对月但无言,无言即是怀仙处。”(宋·白玉蟾《怀仙吟》)翩然自若,内心自持,坐见云来复云去,自在。“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宋·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清·袁枚《湖上杂诗》)

给花卷的评语是“”字。《诗·商颂》:旅楹有闲。《广韵》:大也。陈列其楹,有闲然而大。《诗·魏风》:桑者闲闲兮。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诗·秦风》:游于北园,四马旣闲。《尔雅·释诂》:闲,习也。诗书闲处好,风景雨来佳。山上白云泉,无心水自闲。宋·苏轼《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汉志》曰: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晋书·乐志》云:“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礼·月令》:其虫羽。象物从风鼓叶,飞鸟之属。《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虽三年不鸣,然不日即振翅出幽谷,飞身上头枝。

,《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玉篇》闲也。南北朝·吴均《咏雪》: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宋·苏轼《百步洪》: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宋·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喻世明言》: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说文》: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言之则疾亦病也。《玉篇》:速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疾,捷速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疾,怨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欲速则不达。望能以“缓”代“疾”,缓得下来,疾则能去。

【上课记·廿陆】地球の脉动

【语文3班】

熊猫老师请假,所以今天的连堂课,2、3两个班合班上。

第一节课随机抽学生诗词接龙,将本学期所学诗词复习了一遍。

2班的《世说新语》六则已讲完,3班还余有两则未讲。先让2班同学脱离教材,复述一下前四则的大概,后让3班学生先讲未学的两则,我作补充。

因有大部分学生下周就去泰国游学,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语文课,所以在课上布置了文史地的寒假作业:

将三近斋书架上,关于童话故事小美人鱼、拿破仑、华盛顿以及文艺复兴等内容的五本英文原版书,随机分给3班的五名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语文的寒假作业。要求读完这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

历史寒假作业是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选课题。

地理寒假作业是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选课题。

第二节,写作课。我选的是夏目漱石《草枕》中三段,学习的是物的描写——

我受邀去喝茶。陪客之中有一名僧侣,据说是观海寺和尚名叫大彻。还有一位俗家人士,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男人。

老人的房间,就在沿着我房间的走廊向右走到底的左转尽头。房间大小约有十平方米,中央放了一张巨大的紫檀矮桌,所以比想象的更狭仄。我朝对方叫我坐的地方一看,铺的不是坐垫而是花毯。想来当然是中国货。毯子中央隔成六角形,织出古怪的房屋与古怪的柳树图案,周围是近似铁灰色的蓝色,四角染着装饰唐草花纹的褐色圆圈。我怀疑这玩意儿在中国是否用于房间摆设,但这样代替坐垫使用起来很有趣。正如印度的印花布或波斯挂毯之类的东西,有点朴拙之处正是价值所在,这种花毯的趣味也在它的大气。不只是花毯,所有的中国器具都很朴拙。怎么看都是特别有耐心的人种才能发明的东西。看着看着忍不住发呆,这正是可贵之处。日本则是以扒手的态度创作美术品。西洋作品大而细致,却总是脱离不了俗气。我先这么想着就座。年轻男人与我并排,占据了一半花毯。

和尚坐在虎皮上。虎皮的尾巴经过我的膝旁,虎头压在老人的屁股底下。老人仿佛将虎头的毛逐一拔下移植到自己的脸颊以及下颚,留着满脸的白胡子,彬彬有礼地把放在茶托上的茶杯一一排放到桌上。

【八年级历史】

复习八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

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上课记·廿伍】人生往往如此

腊梅开了,折了几枝插在陶罐里,馥郁。早上出门说带一枝到三近斋,结果还是忘了。

【语文3班】

收了《西北有高楼》的尾。补充了一点“五音不全”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全诗空中送情,诉与楼上人。无奈楼与浮云齐,至曲终,也仍未知楼上何人,楼上人也不知道楼下还有一知音。唏嘘不已。人生也往往如此。

《世说新语》六则,讲了四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则是教材内篇目,说教太重,目的性太强,并且大概率这是学生人生中唯一接触到这本书的机会,尤其是在学堂。如果不补充些内容,学生会错过《世说新语》这部魏晋人物风度的有趣故事集。另两则是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左太冲绝丑》两则。

【中文经典】

调作校外学生分享,未上课。

【八年级地理】

昨天已讲完七上的内容,今天复习。

【上课记·廿肆】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024年第一个教学日恰逢周二。本周内还要完成学生评语和听课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能够且应该完成的,但全部集中到一起来,就都是问题任务且难以达成了。

【语文3班】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古诗词,学生轮流随机背诵,没把握好用时,也因为期末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导致新课“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讲了一半,没达成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不过没关系,这周一是元旦假期,周五是学堂传统活动迎新跑,虽然只上三天课,讲诗一首和《世说新语》六则还是比较轻松的。

【七年级地理】

继续七年级下册内容,学生先阅读教材中“俄罗斯”一节内容,然后一一上台给我和其他学生从所在半球、大洲、海陆位置、气资源物产等角度介绍这个国家。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所谓的知识点只是基础。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我补充了划分欧洲历史的“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以及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近一千年正是中国南北朝到明朝,欧洲结束“黑暗时代”,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相关历史内容,然后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新兴城市与领主的关系是什么?新兴城市是如何实现自由和自治的?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治理与中国明朝时的城市治理有什么不同?

【八年级地理】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因为是回头复习,进度比较快,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我的提问。一节课跑完8个标准课时的内容。

【游学】

昨天在学生群里发了通知——

各位同学:

明天是2024年的第一次,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游学课。

根据学堂的传统和课程的要求,每一次游学都会要求各位带一本书在游学中阅读。所以请要去泰国游学的同学,明天将你准备在游学中阅读的书带到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一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名、作者、大概内容)

2、你为什么要带这本书去游学

祝大家新年快乐!

也做好了没有学生带书来分享的最坏打算。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发生什么都是惊喜——所有去游学的学生都做了分享,绝大多数学生都带的是纸质书。印象深刻的几本书有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曹雪芹《红楼梦》、沈从文《阿黑小史》、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最大的惊喜,是九年级的S在查找“三十年战争”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一直贴在三近斋墙上的那张古老世界地图复制版,是1630年,出身荷兰的地图学家亨里克·洪迪乌斯(Hendrik Hondius)绘制的《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是最早的展现世界全局的地图。哇哦~所以游学课第一个环节,就是请他在地图前向大家介绍这个“发现”。这也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惊喜和收获,不是地图,而是S终于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大陆”。

【读书记1402】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2024年第一天,因为要给中学阅读写作课备课的原因,在书架前想找一本内容有景或物或人物内心描写段落的书。翻来翻去,抽出了夏目漱石的《草枕》。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2019年,两年后的2021年3月又读了一遍,现在翻开,还是基本上都忘了。只是读到“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难以安居到了某种程度,就想搬去容易居住的地方。醒悟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才记得确实读过这本书。

吉井忍在《东京书房》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说到读书,很多人认为看的书越多越好,比如,我今年读了两百本书等等。看书越多越厉害这种想法,我觉得是错的。是否看完一整本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那种感觉。说白了,我们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忘记的,不然也没办法看下一本。据说格伦·古尔德去世时,他枕边有两本书,《圣经》和夏目漱石的《草枕》。据说他看《草枕》二十多年,看一次,又看一次。《草枕》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艺术论,他那么喜欢看《草枕》,也是这样的原因吧。我觉得他和《草枕》这种关系,是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格伦·古尔德(1932年—1982年)是加拿大钢琴演奏家,以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乐曲闻名于世。

今天第三次读夏目漱石的《草枕》,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读了一次,又读一次,于我确实是一种很幸福的读书状态。只可惜,是为了备课,而不是纯粹因为喜爱,虽然我是喜爱这本书的。

一下午,读完李连杰的《超越生死:李连杰寻找李连杰》电子版。估计因为是一位佛教徒谈自己近三十年修行的回忆录,所以在大陆还没能出版,也无法在豆瓣标记“已读”。2024年第一天读完的第一本书竟然不是纸质书。总阅读量第1402本

【2023书影记】我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

“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2023年,用博客记录生活的第18年。这一年里,敲了19.5万字,总字数超过220万;观影148部/集,比去年多看了43部,总观影量1805部;读书109本,比去年少读了3本,总阅读量1401本;连续六年,年阅读/观影量过百

“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很多人说和自己握手言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会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来的喜悦,趁兴而来,尽兴而归,在一生中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一件事。”——加缪《置身于苦难与光明之间》

我不要和加缪一样,那么痛苦,并且我也不是加缪。但书还是要继续读的。所以在2024年,我要和自己握手言和。少读些书,尽量控制在一个月读一本(套)的节奏,慢慢读,多读一点好书。我读过的绝大多数书籍,都不值得再读。只有我认为的好书除外。我对好书的判断标准单一,即这本书我是否会想多次去读。每一次读“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这样我工作的时候,心里就注满了一种辽阔感,无边无涯,极为丰富,无尽的美从四面八方向我喷溅。所以当我的目光落在一本有价值的书上,当我一行行阅读这些印刷的文字时,这书留下的也唯有非物质的思想而已,这些思想扑扇着翅膀在空气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