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也闲·古诗词课】薛涛:诗词书法文创和“嗑学”全方位发展的文妖

薛涛幼时随父仕宦入蜀,遂寓成都。十四岁时因父病故,困顿无依,无奈入了乐籍。

她辨慧工诗、多才多艺,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竞相酬唱,诗名大振,时号“文妖”。

中书令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虽然官阶仅为最末的从九品,但属于清官序列,职务清闲,待遇优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被唐人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都很高,因此门槛也不低,“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者不轻授”。授以该职的一般都是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薛涛没有资格参加科考,又是入过乐籍的女子,格于旧例,自然不能得授,但仍以“女校书”而名动一时。

王建因欣赏薛涛才华,作诗《寄蜀中薛涛校书》以赠:“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据说元稹也写了一首诗《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句,将薛涛与卓文君相提并论;而诗的末两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更引人对二人的关系猜想不断。

唐代就有纸笺,但尺寸不适合随身携带、随手即拿即用。薛涛遂将纸笺制成小巧、印花的便携尺寸,一时风行天下而得名“薛涛笺”。

不过与薛涛的诗词、秀逸洒脱的书法和文创产品相比,她与元稹的姐弟恋才是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嗑得最上头又长情的CP

【也闲•古诗词课】第一季,从《全唐诗》二千余位唐朝诗人、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中,综合历代各家选本,汇编而成《唐人五十家小集》。小集始于虞世南,止于皮日休;自初唐,经盛唐、中唐至晚唐按世次编列,共选包含但不限于小学至高三语文课本内唐诗一百五十余首,精讲五十位唐朝诗人的际遇和诗的意境,既讲唐人唐诗,也是一部唐史,希望由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进一步一窥诗歌壸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生命。详情请扫码咨询>>>

【也闲·古诗词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的酒,极有可能真的是绿色的。在喝了这次小酒十年后,白居易与一位据说是刘十九的族弟在扬州喝了一次大酒,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他。刘十九的名字没几人知道,但刘二十八却非常有名,他就是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的刘禹锡。

写下《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诗句的李绅,过的却是灯红酒绿穷奢极侈的生活,“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来自刘禹锡写给李绅的《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也闲•古诗词课】第一季,从《全唐诗》二千余位唐朝诗人、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中,综合历代各家选本,汇编而成《唐人五十家小集》。小集始于虞世南,止于皮日休;自初唐,经盛唐、中唐至晚唐按世次编列,共选包含但不限于小学至高三语文课本内唐诗一百五十余首,精讲五十位唐朝诗人的际遇和诗的意境,既讲唐人唐诗,也是一部唐史,希望由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进一步一窥诗歌壸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详情请扫码咨询>>>

【也闲·古诗词课】在盛唐,人们认为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居然是……

《全唐诗》共九百余卷,收录两千二百多人的诗歌作品四万九千八百余首,其中谁是第一位唐朝诗人?第一首唐诗是哪一首?

在盛唐,人们认为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居然不是“海上生明月”,居然不是“乘风破浪会有时”,而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

张若虚的诗,《全唐诗》中仅收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在从明到清的三百年里评价渐渐走高,在晚晴王闿运称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更被闻一多推为“孤篇盖全唐”。这首诗为何在从唐到明的八九百年时间里,一直不被世人所重视?

韩愈的诗文确实都好,但他说话也确实难听得很。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那是指什么?

【也闲•古诗词课】第一季,从《全唐诗》二千余位唐朝诗人、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中,综合历代各家选本,汇编而成《唐人五十家小集》。小集始于虞世南,止于皮日休;自初唐,经盛唐、中唐至晚唐按世次编列,共选包含但不限于小学至高三语文课本内唐诗一百五十余首,精讲五十位唐朝诗人的际遇和诗的意境,既讲唐人唐诗,也是一部唐史,希望由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进一步一窥诗歌壸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详情请扫码咨询>>>

【也闲·古诗词课】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们到底学了多少“假”唐诗

你以为语文课本里说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那他就是中国人?其实他极有可能是个歪果仁。

你以为李白只是个诗人?其实写诗不过是他的众多兴趣之一,甚至可能只是业余爱好。

你以为语文课本里的《静夜思》是李白写的?其实这首诗还有更李白的另一个版本。

你以为“床前明月光”就是语文课本里李白靠在窗前床上对月举杯那张配图吗?其实那张配图错得离谱。

你以为李白和王维是当时唐朝的大V他们一定交情不错?其实他们是大唐诗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以为语文课本里“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这首诗是王维写的?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

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们到底是学了多少“假”唐诗?

【也闲•古诗词课】第一季,从《全唐诗》二千余位唐朝诗人、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中,综合历代各家选本,汇编而成《唐人五十家小集》。小集始于虞世南,止于皮日休;自初唐,经盛唐、中唐至晚唐按世次编列,共选包含但不限于小学至高三语文课本内唐诗一百五十余首,精讲五十位唐朝诗人的际遇和诗的意境,既讲唐人唐诗,也是一部唐史,希望由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进一步一窥诗歌壸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详情请扫码咨询>>>

【也闲新课】古诗词课第一季:唐人五十家

这个春节假期,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接连两天下午我都在也闲书局,和局座大人秋蚂蚱复盘2024年人文通识课的得失,讨论2025年新开课程的计划。

也闲人文通识课,是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把中国放入世界发展中的全球历史为主干和脉络,以一个个“人”和他们的故事和文学作品为枝叶的主题式跨学科课程体系。课程中不但有阅读写作,还有大量的讨论。因为我们看到,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不论师生,既面临技术冲击带来的挑战,也迎来了重塑教育价值的机遇。其中的机遇,既将学生从刷题和依靠背诵、机械训练得出所谓标准答案的无效重复中解脱出来,又能实现教师角色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升级为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教育的核心价值,也转向个性化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的传播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和万千气象。

于是我们尝试在2025年,从获得家长和学习者高度认可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剥离出古诗词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开混龄小班课程——也闲古诗词课。

课程第一季,从《全唐诗》二千余位唐朝诗人、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中,综合历代各家选本,汇编而成《唐人五十家小集》。小集始于虞世南,止于皮日休;自初唐,经盛唐、中唐至晚唐按世次编列,共选包含但不限于小学至高三语文课本内唐诗一百三十余首,精讲五十位唐朝诗人的际遇和诗的意境,既讲唐人唐诗,也是一部唐史,希望由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进一步一窥诗歌壸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

班级人数:10人
课程时间:每周六15:30 – 17:00
地点:也闲书局(云岩区中华北路289号)
课程详情请扫码咨询

【也闲谈·廿二】张艺龄 | 期末论文:文科的未来

我今年的年三十贺岁朋友圈文案,与往年不同,是用DeepSeek经过“深度思考”后生成的。

作为一个以阅读、写字和与人聊天(讲谈)为生活方式的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独立教师”,过去这一年里关于AI的感受就是,在包括文字、风格的模仿和再创作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和取代了绝大多数人。这是否就意味着人文学科的没落是注定的,是被时代所淘汰的落后学科?这也是2024年在也闲书局的最后一次讲谈,我留给四到八年级各位学者要去思考并完成的期末论文:《文科的未来: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我认为,巨大变革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个体极难看清正在发生的和未来的发展,因为这个变化太过庞大又无处不在,超出绝大多数个体的理解能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发现一些线索用以指导当下,从而找到一些确定和不变的,来面对当下的不确定和变化,使自己不至于因迷茫而盲从。所以关于历史的学习,我常常建议各位也闲讲谈的学者不妨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如以500年或者1000年为一个周期来看。

以火药能释放为机理的枪、炮等火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热兵器战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标志着人类战争从近战开始转入远战,实现了以兵力搏杀转为火力突击的军事革命。但冷兵器并没有因为热兵器的诞生而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战争的理解的变化、战术的升级和士兵对更加强大的兵器的驾驭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从被淘汰者成为使用者,少量人成为了新技术的驾驭者。关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为什么总是伴随着战争,我们在也闲书局的讲谈里,与学者们也有过讨论。

任何时代的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工具或以工具推动的社会制度的创造者、驾驭者、使用者、被奴役者和反对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工资下跌、失业甚至破产,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从而引发了工人自发以破坏机器为手段的卢德运动。现在,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也被称为“新卢德分子”。卢德分子从来就没能阻止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组和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人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成为新科技的使用者,当然也有极少数者成为了驾驭者。例如汽车的出现导致大量的马车和马车夫被淘汰,但给更多的使用者——司机提供了就业机会;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人们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更多的领域,寻找到新的机会,诞生了新的行业和工作机会。当下中国的教育模式、手段和目标,就是来自百年前的欧洲,为了向工厂培养大量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听话,能简单理解和进行规范操作的机器使用者而生的。

现在,很多家长发现当下的教育有很大问题,但又不得不被其裹挟,深陷其中,这就是被灌输以工业化细分的局限性知识和大量标准化训练,导致思考和判断缺乏,且不具备行动力的后果——因为这一代家长也是被这种教育模式所塑造的。现在,AI来了,这是与工业革命一样的“千年巨变”,套用《三体》里一句话:淘汰你,与你无关

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是选择放弃抵抗,躺平被动接受被改变从而成为短视频和手游重度依赖那样的被奴役者;或者被迫接受刷题、标准化训练,缺乏常识和自我认知的使用工具的工具人,还是努力成为创造和驾驭工具的极少数。

要成为工具人很简单,社畜就是大家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就好了,好就大家都好,坏又不是我一个人遭难,心理学称这个为“责任分散效应”,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并且人类历史上“大家都好”的情况极少发生。但要成为驾驭者,就很难,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造……这些词从字面上就意味着与大众的格格不入,但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孤独。一个人如果能享受孤独,就会发现“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篇文章,是每周六在也闲书局参加讲谈的,五年级学者张艺龄的期末论文。虽然存在着表达不够严谨,以及行文、用词上的若干问题,但我认为在AI的帮助下,技术性问题都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和提高,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否则就是AI让你以为你在思考——AI越发达,肉体健康和心灵健康就越稀缺;AI越发达,独立思考和用双手进行真正的创造就愈发重要;AI越发达,就愈要用真正的食物和真正的对话滋养自己的身心,让自己成为那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

文科的未来
张艺龄(五年级)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知名关于大学取消文科专业的新闻,于是引发了我一个思考,难道文科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有数据显示,在大学大多数被取消的都是文科通识教育、历史、英语、宗教之类的专业。而我认为,这些专业被取消,是因为现在全球都在发展科技,而且AI的数据库比人脑强大,这些关于历史、宗教、文学的信息AI都可以给出全面专业的答复。而且像语言学习类专业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学习;也可以用翻译器,不需要在大学再专门学习了。

虽然AI很强大,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来帮助人类更高效完成工作的工具。

我们想要更好的运用AI,所以就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创造力、创新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和文科学习有关。

所以,我认为文科也很重要,理科能做的就是计算和逻辑思维,一些语言沟通能力还是需要文科生的。

【也闲谈·廿一】童纪初 | 期末论文: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在2024年的最后一次讲谈,我留给四到八年级各位学者的期末论文题是《文科的未来: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这个题,在各学校期末作文要求写《心中的秘密》、《感谢》、《我的XX故事》这样回忆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并体现某种情感或论证教室里排座位,是一人一座还是两人一座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写作评估中,显得格格不入。

我这个被讲谈的学者称为“种子大户”的陪伴者,抛出这个题是希望他们从这里开始,又埋下一颗深究问题的种子,关注当下,关注自身,进而在一两年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后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选课题的探究。爱因斯坦曾说:“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者实验的技巧罢了。”这句话在AI时代看来,更是如此。

当然,在这个阶段不奢望学者们能“有系统”的思考,写出“系统化”的论文。

在这里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要学习分辨“事实”和“观点”;“批判性”也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判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包含逻辑思考、信息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的,通过“质疑—分析—审辩”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这篇是五年级学者童纪初的期末论文,我读来非常享受,因为从中看到了一位学者对“AI”、“教育”、“人文精神”和“实用主义”等方面的思考,同时让我想起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文章最后一句“学会分辨信息真伪,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判断力”,相当精彩,这也正是当下教育中普遍缺乏的。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学者,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不盲从,不成为“乌合之众”,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关心人、会表达自己和有创意的人”,成为“社会的良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虽然文中有错字,但瑕不掩瑜。

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童纪初(五年级)

我认为文科是学关于人和社会的事,比如历史、文学和哲学。文科会教你: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让你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帮助你学会辨别对错和让你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怎么相处……总而言之,文科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关心人、会表达自己有创意的人!

我认为理科是学习自然界和科学知识的课程,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理科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理科可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自然现象和推动科技进步。理科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的生活。

但是文科和理科对于人类都很重要,缺少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缺少人文的科学是危险的。

出现文科倒闭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点:

社会重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大、理科看起来“更实用”、大学资源分配倾向理科和社会对文科的误解。文科倒闭潮是因为社会更关注技术和经济需求,而忽视了文科在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和社会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部分文科研究的东西太边丝缘化了,大家觉得太没用了,这也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地面。

AI时代的教育不应该死记硬背了,应该借助AI了解信信息,也要学会分辨信息真伪,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判断力。

【也闲谈·廿】一定要有一点诗意来抵抗日复一日的疲乏

下午初中班本期最后一次讲谈。局座大人秋蚂蚱开头就抛出了一个我认为大而复杂的话题让大家讨论。当然,这次和以往任何一次讨论一样,我们和诸位学者的看法依旧各异。不同才是常态,同才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不同而强制要“同”,那就只能是“统”,统而为一,就没有了独立思考,就失去了活力。

期末考结束,大家都拿到了分数,我说了一点监考八、九年级四天下来的感受,再次强调AI时代靠押题和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不但提高不了分数,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失去活力。不管所谓的题型如何变化,历史其实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语文更是。语文现代文写作60分,剩下的几乎全是阅读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古诗词,这些背诵更是毫无用处。全唐诗四万八千首,宋诗二十几万首,还不算宋词和元明清诗,几十上百万首诗词背多少首是个头?过去两千五百年的文章都是文言文,背多少篇才算是有把握?死记硬背不管多少都没把握,都不如AI打两个响指的时间里记得的多。怎么办?还是在阅读、理解和表达。

例如九年级期末考语文的文言文,选的是金·刘祁《游林虑西山记》一段。难不难?难。因为不论是这人还是这篇文章都算偏,在哪个年级都不涉及,并且在网上都搜索不到多少相关信息。容不容易?容易。因为宋元笔记明清小品,拿到一篇能读个七七八八都不是太难。

九年级期末考古诗词选的是宋·周紫芝《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和宋·王之道《卜算子·和兴国守周少隐饯别万山堂》,这两首课本里没有,我想应该也没有哪个老师或补习班能押得到。绝大多数人连这两个人都没听说过。怎么备考?没法备考,还是靠涉猎的广泛和日常的积累。并且这个涉猎的范围不只是在中文领域,还是以九年级期末考为例,英文笔试中就有关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内容。各科课本的内容极其有限,或者说只是引子,AI时代更加注重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从日常的阅读、讨论、独立思考和写作中来,刷题这种极致重复的行为不是学习,是伤害。我们讲谈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和唤醒诸位学者的独立思考。这个才是好难。难在好多人都忘了怎么思考。遗忘的时间越长,找回的难度越大。

讲完这一篇文言文和两首词,接着学者们一人一句基本上一次过的讲完了自编教材《史记·殷本纪》选段,做到了拿到一段文言文能读明白个七七八八,我只是略作补充而已。“我们的主题五这就算是完成了。你们看,《史记》也不过如此嘛。”再次鸡一管。

讲完《殷本纪》选段,应上周一位学者的要求,从这一期开始“飞花令”,这将成为后续每次讲谈的固定环节。发起的学者定了“花”和颜色两个难度不大的令,诸位学者绞尽脑汁不过两轮共十余首而已。我们还没上学就在背诗了,为什么临到用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天飞花令时学者语)?这不是学者们的问题,而是曾经诗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当下的生活中除了考试,已没有了诗词的位置,或者说生活缺乏了诗意,好可惜。在讲谈里“飞花令”,至少给古诗词在生活中重新找到一点点空间,不是人人都是诗人、都能成为诗人,但生活一定要有一点诗意来抵抗日复一日的乏味和疲惫,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今天的写作,准备的主题是“声音”。选了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和张爱玲《连环套》开篇一段,做古体诗与现代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比较。“古体诗不就是古诗吗?”有学者说。“不,古体诗并不完全等于古诗。从形式上简单粗暴来看,古体诗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短句。埋个种子,我们后续开始讲诗的时候会慢慢道来。”我说:“谁随便来一句古体诗吧。”

“君不见……”学者们面面相觑,反倒是局座大人脱口而出。“李白的诗是唐诗的代表,但不代表唐诗的文学成就,而是盛唐的气象,再埋个种子,我们讲唐诗时再讲。”学者们两分钟读完诗和文,我对诗略作讲解,局座问诸君有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作品,由此引出其人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及诸家评价,有学者用手机还查到了胡兰成。在我们的讲谈,是电子产品自由的。末了,我们请诸学者在也闲书局里任选一本喜欢的书带走,在寒假读完并完成简报,下一季开始时来分享。

我从来不把在也闲书局的这个称作“课”原因即在于此,讲谈,以我和局座秋蚂蚱有准备的“讲”,慢慢引起诸君一起来“谈”;“谈”得多了,就自然人人皆可来“讲”,人人有话要“讲”了,讲谈讲谈,有讲有谈。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我寒假要读的书挑好了,老爸去结账吧。”离开也闲时,今次一同参加讲谈的女儿对我说。看她选了杰里米·布莱克《大英帝国3000年》、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张光直编《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李清照全集》、丹尼尔·查第奇《巴黎: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和卡罗琳·韦伯《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六本。《李清照全集》家里已有,所以带走五本。“你七年级,确定能看懂这些书?”在去地铁站的路上问挽着我的手的女儿。

“看不看得懂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她说:“先试试去看,看不懂还可以给你看嘛。如果你不想看,我还可以送给同学。”她是懂如何拿捏老爸的,“看!我和你一起看!”

附: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那一天,是傍晚的时候,我到戏院里买票去,下午的音乐会还没散场,里面金鼓齐鸣,冗长繁重的交响乐正到了最后的高潮,只听得风狂雨骤,一阵紧似一阵,天昏地暗压将下来。仿佛有百十辆火车,呜呜放着汽,开足了马力,齐齐向这边冲过来,车上满载摇旗呐喊的人,空中大放焰火,地上花炮乱飞,也不知庆祝些什么,欢喜些什么。欢喜到了极处,又有一种凶犷的悲哀,凡哑林的弦子紧紧绞着,绞着,绞得扭麻花似的,许多凡哑林出力交缠,挤榨,哗哗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乐的总汇中,便乱了头绪——作曲的人编到末了,想是发疯了,全然没有曲调可言,只把一个个单独的小音符叮铃当啷倾倒在巨桶里,下死劲搅动着,只搅得天崩地塌,震耳欲聋。(张爱玲《连环套》)

监考三天

监考三天下来发现,物理和化学,我竟然会做一半的题,而三十年前我这两门加起来就没超过30分,这次不过是用阅读理解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历史六面试卷看下来,不需要背任何年代和人物、事件,只要把历史课本在开学、期中和期末当编得不怎么好看的故事书各读一遍,总共也就三五个小时,不需要刷题,AI时代了,刷题只是在浪费生命,只要保持日常兴趣阅读和思考、讨论,就能妥妥拿高分,因为纯记忆的题极少,多是根据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反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除了文言文和古诗词还行,其它都说教和矫情得太过了,不真。这样看下来,地理、历史和语文,在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可以合科并卷。

我历来认为,语文不好,啥啥不行。在低年级,语文是听说读写认字说话,四年级及以上就是文本阅读、分析、写作、讨论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即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了。

这样的教育会好吗

又到期末考,又见语文卷,依旧是大面积的说教和感情冗余,戏非苦情不演,事非矫情不叙,话非滥情不说。立意虚高,常情所不能及;出语浮夸,常识所不能解。凡此种种,皆与“修辞立诚”“温柔敦厚”中国文化根本原则相背离。用顾随的话说就是:“简直一点儿真也没有了。”

60分的写作,要求作一篇700字的文章,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服班主任采纳自己的意见。要论证的是什么呢——教室里,是两人一桌还是一人一桌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实在是看不出这题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有几个座位的关系。

1938年8月,西南联大罗庸教授在云南省立中学做了一次《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的演讲(见《鸭池十讲)。他认为陶冶人格、滋润心灵是教育的基础,而国文教学至关重要。他这番话,是在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的时候所说。现在已是AI时代,却要求学生写文论证教室里如何排座位,难道这世间已没有比排座位更值得去关注的事?这出题者在被AI抛弃、踩进历史的泥浆时,还不忘拉上一大片无辜者随行,沦陷的不是城池,而是常识和心智。这样的教育,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