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观自在·卌二】群星闪耀时

语文3班,继续崔颢的《黄鹤楼》。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和湖北黄鹤楼这“江南三大名楼”到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崔颢的《黄鹤楼》,基于地理、历史到文学的延展和铺垫。

《黄鹤楼》发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昨天一节课就只算勉强讲清楚了“昔人”两个字,今天继续。

先给了“地理天才”邹10秒钟在地图上指出长远源和黄河源,然后用地理术语告诉我们相关地理信息;再给了六水大人10秒钟在地图上指出呼伦湖,然后拓展了一下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当时脑中闪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一两节课都说不清楚,作罢)。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句,让大家说出相似的诗句,花卷只说出了《题都城南庄》诗名,吴不但说出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竟然还有赵嘏《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句,我心花怒放也。她在这门课熏了三年,是现在3班上我课时间最长的,如果说这课讲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讲,不在某一诗一句,不过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从“汉阳”开始讲武汉的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到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出生于贵阳的张之洞在汉阳建“湖北枪炮厂”,仿德国1888式步枪造出后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开启辛亥革命、服役中国陆军半个多世纪的“汉阳造”步枪。六年级的白说还有武昌起义啊?!我只听说过南昌起义。这个学期才转学来的他,还没有开始学“历史”这个学科,正好由此开启。后从据说黄祖曾在江中沙洲上大宴宾客,因有人献上鹦鹉而得名“鹦鹉洲”,又传说是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鹦鹉赋》而得名重回到《黄鹤楼》诗。如此这般,下课铃声响起时恰恰讲完。这首连题带作者和内容共62字的诗,就这么上下东西拉扯了整整两节课。

明天,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要去体考,而语文正好要讲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并序》,“豆总,你就给其他人随便讲讲‘物是人非’的诗嘛,高适一定要等我们回来才讲哈”,吴说。嗯,她是会安排的。

六水大人的“每日一记”,开篇就抛出悬念,吸引人不得不往下读;结尾的转折又让人哭笑不得。人生一世,无非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活到快知天命之年能得见一如此有天赋者,何其幸哉!按照这个速度,我最多能陪她一年,一年以后她就需要一位新的中文老师了,因为那时我已经没有什么再可以教她的了。

大魔王在“每日一记”里说:“小说懒得更了!让作者休息一段时间。”那不得行哦!老子不依!留言:“粉丝不接受!”她还问:“毛豆小时候有没有两个班约起打群架的情况?”我回:“毛豆小时候是参加打架的人之一,当然是拖在最后,最先逃跑的那个。”

曾的人物描写还不够细,继续留言要求他注意细节描写,并引用了夏目漱石的话:“当你在探索一个事物,却不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尽量去描写表层的每个细节,当你把这些细节逐步描绘出来的时候,它的实质也可能会真正浮现出来。”

“历史天才”沈不想写“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试比较”这个课题作业,写了一段话来说明:“《枫桥夜泊》与《题金陵渡》,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会一个不会,其它区别我是真不知道。即使我听了豆哥讲的我也没有头绪,就像豆哥说的每个人都有他不会的,如果他什么都会了,就不用来学校了,所以我放弃这个课题。”我留言:“好。接受。有进步,有态度,有交代,这是坦诚沟通,而不再是拒绝沟通和逃避,值得鼓励。”一个靠谱的人不需要去做什么特别的事来证明自己,而是不论行不行、做不做,凡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复,诚实面对自己

想起王尔德,“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 但要时刻牢记, 没有什么值得知道的事是教得会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其中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当我仰望星空,看到群星在闪耀。看来,我的修行是有大成就的。善哉。善哉。

【观自在·卌一】一节课就讲了两个字

语文3班,今天开讲主题三十六,唐人五十家之七:崔颢。崔颢诗《黄鹤楼》,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然而到了清代,明人的意见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崔颢《黄鹤楼》一诗,以其不合明清人对七律的要求,从头到尾遭到指摘,严羽以盛唐为法的真意,也被后代那些宗奉者扬弃。

《黄鹤楼》发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今天一节课就只算勉强讲清楚了“昔人”两个字——

从历史出发:192年,孙坚死于与荆州牧刘表手下黄祖之战;203年,时黄祖手下“锦帆贼”甘兴霸射杀孙权战将、凌统之父凌操;208年,甘兴霸降孙权,随孙权军攻破黄祖,杀之,后孙刘联军赤壁破曹,以定三分天下之势。220年,曹丕建魏,年号黄初;221年,刘备建汉,年号章武;222,孙权附魏称吴王,年号黄武。黄武二年,孙权在夏水汇入长江处建夏口,城墙上有一瞭望楼。469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的小说《述异记》中有仙人于此楼驾黄鹤飞去,城墙上这一望楼始得名。后经多次重建,渐具规模,终于在建楼500年后的723年,崔颢以《黄鹤楼》一诗使该楼天下闻名并一度被称作“崔氏楼”。

从地理出发:夏水,即汉水,就是现在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因其在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而常与长江、黄河和淮河并称“江淮河汉”。“河汉”一词,借“河汉清且浅”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吴相当不错,只要是学过,大多都还记得。长江作为“黄金水道”中国五大湖泊中的三个就位于其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也位于长江中下游。六年级的白还没开始学地理,于是给了他1分钟找出中国最大湖——青海湖,开始地理启蒙;六水大人八年级,要建立基本的地理认知了,所以也给了她1分钟去墙上大地图上找到呼伦湖。呼伦湖位于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借此说到这个季节,蒙古草原上的草已渐渐高可及人,所以在《敕勒歌》里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地理天才”邹和“历史天才”沈误将“黄金水道”听成“黄金水稻”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在黑板上写出,两人由此得名“黄金水稻兄弟”。

下课铃响起,各位纷纷申请去拿手机,要将写了两黑板的文史地关键词拍下来,“内容太多,不拍下来,笔记会漏记,就完不成课题作业了”。甚好。甚好。

末了,“黄金水稻兄弟”之一的“历史天才”沈还逮住我“拷问”,他昨天的作业中提到“征服者”威廉是在什么战役中阵斩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我错记成“百年战争”中某战役,答是法国诺曼底,结果上课铃响了他还从另一间教室的课堂出来,手里拿着世界地图,指着英国伦敦南部的黑斯廷斯给我看,说:“就是在这里啊,豆哥!”多好嘛。

吴在昨天的日记里写了她课题作业标题中“语言带师”的出处。我留言:“这是网络用语,不是典故哦~不过闷,现在所谓的典故,也大多是‘当时语’”,所以出现在课题作业中,似“也可以接受这种表达”。但只拿到“A”是因为“不足之处在于我标注‘★’处应是你的观点和结论,但在文末结语部分却没有表明你的观点,所以以标注‘★’处为结尾就妙了。”

曾的地铁人物描写已开始一周,要求他再做精简,掐头去尾,不必交代怎么上下的地铁,只牢牢抓住一个人物,狠狠观察,细细写来。

【观自在·卌】听从你的内心

语文合班,假期一周回来,复习为主,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自提了一至数首不等唐诗去回炉。学期近半,已重温和学习包含但不限于从一年级至高二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唐朝诗文六十余首/篇。

六水大人的日常写作,极具创意,不乏“神来の笔”,所以拿到了本学期日常作业的第一个“S”评级。下一步要加强的是学术性写作的规范。

课题作业“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试比较”,花卷有分析,有比较,有想法,有感受,有态度,拿到“A+”;吴因为用了一个我不知道出自何处的典故,所以暂未有评级,等她明天的书面答复。

历史2班,从晁错、“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农业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骑兵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对抗并取得胜利,再到匈奴的分裂、南匈奴“汉化”、北匈奴成为欧洲人口中的“匈人”以及“上帝之鞭”阿提拉在汉武帝后五百年建立的跨亚欧大陆的强大帝国;从“上帝之鞭”到成吉思汗、旭烈兀到怯的不花在现在耶路撒冷以北的纳布卢斯败于使用蒙古人战术的马穆鲁克奴隶军队,终于现在的巴以冲突。这一圈,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有点信马由缰满嘴跑火车,还好男生女生都觉得还算有趣。课后,沈说他想调转方向到“百年战争”,但如果我希望继续欧洲骑兵史的话也可以继续这个方向。我说跟随你的兴趣,听从你的内心,我是你的忠实粉丝。

历史1班,借曹刿论战和齐桓公姜小白的逆袭,讲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

因为“五一”假期累计了一周的作业,下午用了两个小时才改完。

飞盘课,三连胜,我第一次中途拦截对手的传盘成功,值得记一笔。

【观自在·卅九】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今天语文3班的内容是番外篇之二,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

“我们中国人,小时候大概没有不背唐诗的。

“传统语文课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也落在古诗鉴赏上。本来背诵、默写、理解都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会为学生预备很多答题的套路。如果是写晚春的诗或者写秋天的诗,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离别诗,一定是惜别。还有很多可以翻来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类。如果学生的脑海之中只装了这些,那着实可惜,他和唐诗的真意注定将貌合神离。

“先把一句句唐诗背得滚瓜烂熟,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极了。把诗记在心里,而后有一天,抵达人生的某个阶段,你眼前的景致或者情感自然会引发和诗人心有灵犀的瞬间,这个时候你就会忽然明白那首诗的深意,而你明白的那层深意也会反过来丰润了你眼前的景致和人生。”

用钱佳楠《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中关于古诗词学习的一篇节选作为引子,从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拾得讲到寒山寺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昨天讲了王孟诗比较后,张祜的《题金陵渡》留着,不说,让大家回去完成课题作业——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要求各位对古诗的理解和比较,不要宏大叙事,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要自我感动,好好说话

花卷因病迟交了上一个课题的作业,在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我是谁:李白自传》里,她化身李白,虽然口语化表达多了一点,但作为自传,使用内心独白较多的表达也是能够接受的,并且行文和语气,极有个人风格。拿到“A+”。

曾的“每日一记”沉浸在体育课各项目比赛中,无法自拔。我想这应是他最擅长和“安全”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不管什么运动项目,他都写得很相似也很清楚,行文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于是留言:从今天开始,你的“每日一记”不再写体育课内容,改写你每天乘地铁时仔细观察在地铁上遇到的人,她/他多高,什么发型、发色,穿什么颜色和款式的衣裤鞋子,背的什么包等等,一天一人。

高考体作文不是写作。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反思,甚至是抗争。没有尝试,没有挑战就不会有突破和提升。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观自在·卅八】谁以为都没用

语文3班,王孟诗比较番外篇,孟浩然的诗选了《夜归鹿门山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过故人庄》四首;王维的诗也对应选了《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竹里馆》、《终南别业》四首。在讲了宋人魏庆之、明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李东阳、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明学者胡应麟、清初的徐增等人对王孟二人的比较和评价后,说王维、孟浩然谁优谁劣,历来众说纷纭。本番外篇,在比较,而优者劣者,全在于比较者的自我分析,我的比较分析也仅只是粗浅的个人看法,目的在于引发思考。这个内容有些超出了大家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范畴,所以互动不如以往。

中国历史1班,从“烽火戏诸侯”中褒姒的经历,讨论中国历史中对女性的评价是否尊重和客观,玲的女生视角尤有说服力;从姜小白(齐桓公)的逆袭到曹刿论战,讲春秋时期战争的礼仪。

中国历史2班,在阅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五章文本后提出问题:“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为什么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就此展开讨论。“历史天才”的分析和观点颇为独特,“地理天才”似乎对这样的话题略感沉闷,昏昏欲睡。

大家的4月阅读简报,六水大人的极佳,条理清晰,表达清楚,一次获得两个“A”。有三位同学没有按照要求用单独的本子作阅读简报,原因为“我以为……”,视为未按要求完成作业。“不要你以为,也不要我以为”我说,“谁以为都没用,因为有规则有要求,没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大家都按规则来。”

将5月阅读推荐的书名和推荐语打印出来,贴在各位学生的本子上:

龙应台《野火集》
苏格拉底那个老头子被判了死刑之后,不愿逃狱,他说:“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但是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不错,苏老头是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公民,但你是否注意到,做个好公民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不肯妥协时,他有离开这个国家的自由;其次,这个国家必须供给他适当的管道去改变他不喜欢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雅典政府既不许他离境,又不给予他改革的管道,他就没有义务片面地做个循规蹈矩的公民。

聂荣庆《菌中毒》
每个云南人都有自己吃菌中毒的故事——有人看到挂历上的黄果树瀑布动起来了,觉得水珠溅了出来,砸到了她脸上;有人看到朋友在说话时,头上出现了中英双语的字幕;还有人在家里看到了活的变形金刚,打电话叫朋友一定要来家里看,不然就绝交,朋友来了,这位中毒的先生打开盒子,展示“正在睡午觉的变形金刚”,朋友看到盒子里躺着的,是一个插线板……

可能是因为鼻炎,这两天昏昏沉沉,脑子不清醒。一天没打乒乓球,午饭后趴在桌上眯了20分钟,没参加飞盘课。

【观自在·卅七】启蒙

今天周日,但“五一”调休的原因而成为了工作日,上周四的课。脑子好像缺氧,蒙昏昏不清醒。

语文,合班课。问新生琨上周布置的三个思考题有没有答案。

“有一点了。”

“多大一点说来听听吧。”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来学校,我认为是来接受启蒙的。”

“太棒了!启蒙!”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没想清楚。”

“不着急,慢慢想。”

“第三个问题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有理想有抱负,能为理想奋斗的人。”

“听起来不错,但还不够,因为太宏大叙事了,我们要关注到个体,因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除了聚光灯下的英雄式人物,还有无数的个体。我要继续追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能为理想奋斗的人。”

“这个……是职业吗?”

“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要从事什么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例如我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我可以是一名勇敢的消防员、警察、教师、保洁员;我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我可以是快递员、出租车司机、教授或者厨师。”

“那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什么是自由?”

“就是不受规则的束缚。”

“你坐地铁要不要买票?”

“要。”

“那这也是规则。你认为规则和自由是什么关系?”

“啊……我要再想想。”

“好的。保持思考。这很重要。这就是启蒙。”

【观自在·卅六】公共空间的建设

语文合班,因为有新生加入,再次重申进入这门课程前需要捋清楚的几件事,宣布了第二个六周测评的笔试要求并复习了之前的内容。

重申一、作业不是隐私,不是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更不是一个人的窃窃私语。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字都是为这粒小小星球上的每一个人而写。所以,不需要揣摩老师的阅读兴趣和判断标准,去写自己,表达自己,这就是读者意识,这就接近了公共写作和公共表达

重申二、附加作业不是对任何人的惩罚,而是奖励。谁能得到更多的附加作业,意味着谁更能提出问题,谁更具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重申三、这门课只有自然后果,没有任何处罚条款。就像下雨天你决定不带雨具在雨中漫步,就要面对可能感冒发烧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去责怪雨太凉淋湿了你;就像午饭你决定只吃一个水果,就要接受下午体育课因饥饿而无法正常发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去责怪那枚水果的热量不够。所有后果都代表着你有选择,有选择就要承担后果。要有多自由,就要多自律,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和后果

重申四、问了新同学三个问题,这也是我在每个学期第一节课都要提问和重申,要求学生去思考的三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来学校?

来学习的。

只有来学校才能学习吗?

不是。

那你为什么要来学校呢?

这个……没有想过。

2、你为什么要学习?

为了学到知识和道理。

只有学校里才有知识和道理吗?

不是的。

那你来学校做什么?

这个……没有想过。

3、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没有想过。

好的。你今天的附加作业就是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你要去思考,去想清楚。

第二个六周测评的笔试要求是为一位家人书写传记。

“我不了解家人,我可以写自传吗?”

“可以写自传,但自传的最高等级只是‘B’。”

“为什么?”

“因为这个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与家人加强沟通,去了解自己的家人,了解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以你们当前的年龄,写自传似乎为时尚早。当然,如果你想更加了解自己,也是可以的。”

古希腊民主制的执政官希望市民对每一项决策充分辩论,因此在城市规划规划中建起了广场。以研究“极权主义”著称的政治学者阿伦特称之为“公共领域”。没有恐惧的自由争辩(言论自由)是伟大精神的助产士。中国古代,皇帝自诩一言九鼎,他们当然反感、害怕,甚至仇恨小民说三道四,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城市规划从没有建小广场这一项。不过有例外,出于商业利益驱动,古代民间开了很多茶馆。按理人们在这个“公共空间”可以交换信息与自由讨论,与西方小广场的咖啡馆何等相似乃尔。然而,在封建专制政权下,开茶馆的老板不得不贴出这样的禁令:“莫谈国是!”于是茶馆里就只能谈一些民间的鸡毛蒜皮或者是与政治无关的八卦新闻了(祖慰《黑眼睛对着蓝眼睛》)。而我想做和正在做的就是让三近斋成为公共领域,大家在这里没有恐惧的自由争辩。老师是对话的对象,而不是权威。路漫漫其修远……

下午地理课,花卷继续自学詹姆斯•M. 鲁宾斯坦的《人文地理学通识》,我留下四个(其实是五个)问题,她需要阅读文本后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几种呈现方式?

2、什么是经度和纬度?

3、人类的时间是怎么确定的?时间真实存在吗?

4、为什么地理学是一门科学?

【观自在·卅五】为家人立传

昨天下午的师生读书会,下一期的主持人葱葱指定我为下期分享者之一。作为图书管理员,我就那天在读什么书就分享什么吧。读书会,是不是也可以每期邀请一位家长自愿参加?

昨晚19:10,病中的沈:“豆哥,我不确定《李白传》什么时候能给你,如果我明天好就周五给你,如果我周末好了就下周一给你,行吗?”

“行。”

“还有今天只能给你更新1页,主要是身体实在不允许我写太多,所以下周一会给你补个1页。”

“我的权重是健康第一,作业第二。”

“我知道健康重要,但我不想因为一场病辜负了你对我的期望和教导。”

“不会的。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不可抗力——生病可不是坚持、加油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多长时间恢复,那就是要多长时间,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休息,让你的免疫力能够全力作战,才有可能尽快好起来。”那天给花卷也说,感冒,吃药七天好;不吃药,一周好。大多数药物并不是治疗,只是缓解症状让自己尽量舒服一点。

21:44,白发来邮件说:“老师,完了,我的作业没带回家,估计最后一次也要用完了。”

我回复:“你已经没有新手机会了。上课不但要认真听,提出问题,也要动笔,离开学堂前要检查作业。现在21:48了,已经超过我语文课的作业时间,睡觉吧!”

人人都会犯错,并且不一定每个“错”都是错。所以语文3班的每位“新生”都有三次无理由不需解释的违规免责机会。三次以后就要面临自然后果。

关于家校的分工和协作,我一直认为:写不写作业是家庭培养的,因为这是习惯;作业写得怎么样是学校和老师要负责的,因为这是教学。漫漫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和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儒释道。佛家对应的是一个人的情绪问题,道家对应的是一个人的欲望问题,而儒家要解决的是习性。三者缺一不可。那天在通道口值班,新来的自媒体团队成员朱老师走到我面前说:“黎明老师,每次看到你就觉得你很淡定平和,你是怎么做到的?”“那是因为”我说:“你没有看到我坚硬如花岗岩的心上那熊熊燃烧的业火。”这么些年我只是修到了一张表皮而已。

早餐后,熊猫老师一进办公室就问:“那个黎明,《李白传》可不可以下个星期一再交?”

“为什么?”

“刚才早餐时间,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写,明天恐怕交不出来。”

“规则不是这样的。这个课题作业他们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不能因为临期交不出来就延期。时间到了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对结果不满意,后续就要学会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执行规则比制定规则更重要也更难

“我明白你意思了。可是我已经答应2班的星期一再交了。怎么办?”

“没关系,你是2班的老师,有权根据学生情况调整。”

今天讲完《春夜宴桃李园序》后补充了一条规则:21:30后我不回复邮件。随后播放了董宇辉谈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的视频。“豆总,人物传记到底要怎么写啊?!”

“可以先从三个W:Who\When\What开始,谁在何时做了什么,以及你的看法。”正好,把三近斋书架上一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英双语“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中《谁是莎士比亚》、《谁是林肯》、《谁是富兰克林》、《谁是乔布斯》、《谁是达·芬奇》、《谁是莫扎特》、《谁是马克·吐温》几本,一人一本让他们自选去阅读。“薄薄一本,半天时间或者回家地铁上就能读完。这不是最佳范本,只是给你们课题作业的一个参考和入门解决方案。并且,这第二个六周的笔试就是,你们要为一位家人写传记。”

“可是我都不了解他们。”

“现在就可以开始去了解自己的家人。在为家人立传这事上,我们要追求完美,但不求完美。”

六水大人的作业啊,不写点什么,显得好像我没有认真读过似的,所以留言:“千万不要停下来啊!天马行空,让你的想象力飞高一些,再高一些,高到‘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想象力是没法教的,就像才华不是多读书就会有的,而一旦发现它的存在,就要用鼓励和欣赏助其茁壮成长。

学生吴在作业里写“英文和中文我都得好好学。”我留言:“必须的,并且往往母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所达到的程度,决定第二、三语言的天花板。所以中文英文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观自在·卅四】白好像揣了十万个为什么来上课

“历史天才”沈昨晚发烧,早上导师在工作群里说沈请假半天。但语文课他还是来了。“要不要参加进来?还是这节课休息一下?”我问。“我听听就好,还是不参加了。”

昨晚九点半以后收到白的邮件,问关于4月阅读简报的问题。于是今天课上对老生来说是再次强调,对“新生”是第一次要求:各位可以把这门课的作业放到每天的最后写,如果到晚上九点半还没写完,就写到哪里算哪里,停笔,请家长签个字,去睡觉。每天要睡足八小时,睡不着在床上躺也要躺足八个小时。健康第一。切记要做“三好学生”——吃好、喝好、睡好

“语文可是最重要的作业,我们都是放在第一时间来写的呢。”老生就是有点皮。

“哎呀,那真是,怎么好意思呢。”

“那你昨天才给我们一张空白阅读简报,不够写。”白说。

“你们需要准备一个本子用于完成阅读简报。昨天那一张是简报样例。”

正课(我有什么正课?我的课什么时候不是正课?)是李白的《将进酒》。

《将进酒》的“将”多读作qiāng,但其实读作jiāng也无不可。两个读音都有其拥趸,也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另,“君不见”是衬词,可做口语化表达来理解。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句起,请“地理天才”邹在地图前给大家复习和新知了黄河发源地、青藏高原以及流入的渤海等地理常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就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果你让金樽空对月,那就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就这么一路奔腾至“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怎么还用诗解释上诗啦呀!”大魔王有点HOLD不住。

“有的时候啊,就是觉得,这句诗用那句诗来辅助一下就明明白白的啦!其它再多解释,都嫌多余。关于诗哈,大家千万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那样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们每天在早起来上学的车上读一遍,晚上睡觉前读一遍,就行了。照此服用即可,目的不是要记得这些诗,而是要把这些诗成为你的诗,伴随你一生。”

“豆总,这首诗李白什么时候写的?”

“不知道。持‘赐金放还’后所写这一观点的人较多,但也没有证据。”

“那豆总,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听这个问题就知道是“新生”会问的问题。

“不是每一首诗你都要清清楚楚正确无误读出它的意思,更多时候意思意思就够意思了。”

“不懂你的意思,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意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感受,感受写诗那个人的那种性格、情绪和表达。”

“你上这个课时间长了诗读多了就自然而然知道了。”老生吴说。

“然也。然也。”我频频点头。

“那李白是怎么死的?”今天的白好像揣了十万个为什么来。我喜欢。

“不知道。说法很多,我觉得是死于酒精中毒。”

“酒精还会中毒?”

“这个‘中毒’不是吃到毒蘑菇毒药那种中毒,而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的慢性中毒性依赖,不喝酒人就嗨不起来,所以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大概是这样吧。不晓得有没有家长是医生,如果能请来从医学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一下酒精中毒,几好嘛。嗯,要加强家校沟通

“那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下课铃响起同时,白追问。我指向他,老生们笑起来:“恭喜你喜提附加作业!”

今天白的作业评级是“A”。我在作业后留言:“你在课上勇于提出问题,非常棒!这是主动和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不要停下来。这个‘A’是给你的勤于思考和勇于提问的奖励。”

六水大人在课上不那么拘束了,今天竟然和我互“怼”,麻叶!渐入佳境啊,老开心了我。作业里,她把《春江花月夜》的“落月复西斜”句字间写得太靠近,于是就成了“落腹西斜”。我旁批:有一个同学,她的名字是“朱肚皮”。后来有一天,同学看到她的身份证才知道,她叫“朱月坡”。末了,留言:“古诗词,不应死记硬背。一日两次,早晚温水送服即可。”

吴在“每日一记”里说数学作业变简单了。我留言:“不是作业变简单了,是你努力了。”

说到努力,曾终于拿下《春江花月夜》。当浮一大白。

花卷因严重过敏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独自在家照顾自己。

【观自在·卅三】南蛮

这两周的语文课,差不多有一半是合班新课,所以今天主要是复习之前的内容,只新讲了一首九年级上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这个主题,余下的《将进酒》和《春夜宴桃李园序》两首/篇,一在上学期,一在去年这个时候的地理和历史课上都已讲过,所以对3班老生来说本周已无新课,但现有3位“新生”,所以讲过没讲过的都要再讲一遍。

临下课前两分钟,看了《我们民谣2022》第五期里,陈粒和风子共同演绎《得意的笑》,风子一口河南话的《将进酒》吟诗开场,算是给“新生”预习,同时想传递一个信息:古诗词不一定非得正襟危坐老气横秋,也可以清新、民谣,甚至摇滚(原打算让学生回去听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后来想上个世纪我们这代人的摇滚乐未必合他们胃口,算了)。

在每位学生的作业后留言,提醒应在4月29日早8:30前提交4月阅读简报。简报除了书籍版权页基础信息,还要有内容概述(限三句话)、笔记要点和启发与心得。阅读和简报要求:

1、一书一简报;

2、一个月内,若阅读方式为略读,阅读总量不得少于8本;若阅读方式为泛读,阅读总量不得低于4本,字数总量不得低于40万字;若阅读方式为精读,阅读总量不得低于20万字。

六水大人的创意写作,如泉水在山,清冽可人;大魔王的小无相功第一层正处于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吴和花卷已入瓶颈期,需要大量积累或能在这个六周末略有突破;邹和沈最近病中,状态持续不佳;白的笔还没有追上自己灵魂的尾灯,曾的三魂七魄似仍有一魂一魄游于太虚,静待其归。我是谁?一个南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