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伴读记五 | 女儿闺蜜来“闲聊”

太座答应了女儿闺蜜的妈妈,让她家正在某私立学校上三年级的女儿来家里“试课”。

下午放学回到家,两个小孩今天的语文课,文言文是女儿在我们的自编教材中选的《笑林广记》一则:

有平素酷信阴阳者,一日被墙压倒。家人亟欲救,其人伸出头来曰:“且慢,待我忍着,你去问问阴阳,今日可动得土否?”

刚好,难度适中,三年级的“新生”也读懂了。

今天的诗,给女儿复习了《关雎》和《桃夭》,新学的是《式微》。也好。虽然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的内容,但难度不大,长度适中。顺带也给“新生”讲了“先秦”和“佚名”是什么意思。

式微
先秦·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下课”后我让女儿送她闺蜜回家。从进门到离开,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没一会儿她妈妈就在微信里发来三段总时长差不多7分钟的视频。视频里她女儿一进门,还没放下书包,就边换鞋边背诗和给她妈妈讲解诗的意思。“去之前一听上课,情绪好大,和回来后的反差好大。进门边换鞋边讲,书包都没有放下,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时间这么短,学这么多知识,还会背了一首八年级的诗,我怎么能不惊叹!我说卷爸上课和你们语文老师上课哪个上得好,更喜欢哪个?她立马笑,‘那肯定是卷爸啊。’希望我家XX能成为你除了卷卷外小区里的第一个学生哈。我们凑你们时间来上课。”她妈妈说。

诗是两千多年前的诗,文是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文,都是老而旧的东西;方法也是老方法,无非讲解、读写、互动,可能有点点和学校里的老师不一样的就是轻松、宽松和尊重的“闲聊”。时间凑得上,来“闲聊”,也是极好的。一只羊也是放,两只羊也是放。

痛风第二次发作的第三天,行动不便,枯坐一天,看完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的第一部《浪客日月抄》。10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长篇,情节独立又连贯,约20万字。好不过瘾。

伴读记四 | 应试没问题

女儿的语文课,早上出门前十分钟,讲了一遍六年级课本里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一则: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晚饭前半小时,重温了一遍《学弈》,让女儿写了生字后,补上了这一则的前一句原文,也是我认为课本删掉了的最重要的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今天的诗,复习和默写的是《关雎》,新学的是《桃夭》。其实《桃夭》也不算新学,女儿在一年级的春天背过,现在是五年级的春天,马上就是六年级的秋天了,小升初考试就来了。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从来都认为,不论是“考试”这个词还是这种检验方式,都是中性的,就是检验一下在该学习和掌握到这些知识的阶段,自己是否掌握了,以及掌握得怎么样。但把方式当做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我认为应试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应试教育。

去年的同时间,我在日志里也记了相同的内容,好巧——

《说文解字》:应,当也。应试的应,在我看来就是应当的意思。所以,考试是应该的。检验一个人会不会开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开车;检验一个人能不能、会不会写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让他写作。应试的应,在我看来,还有应对的意思。例如某次重大比赛前的集训,重要考试前的集中学习和复习,以及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评估。所以,我认为应试应是应有之意,应有之试,但如果整个学习阶段甚至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应对考试,这就是本末倒置。并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类群体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错的。

保持记录是一个近距离观察自己的好习惯。没有人会记得谁曾经说过什么,但自己要记得,因为这才是活过。

前两晚,听着上妻宏光的三味线读藤泽周平。一本卡尔维诺的书要十几天才读得完,而一本藤泽周平的世情短篇小说《桥物语》只需要两个晚上——小人物在大时代下,被一两件重要的小事改变了一生的十个故事。每天的日志,或许也就是这样重要的小事罢?

伴读记三 | 碎片的可能性

女儿的语文课,今天的文言文,是六年级课本中选自苏轼《东坡志林》的《书戴嵩画牛》一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早上出门前讲了一半,下午放学回到家,等吃饭前的半小时讲了余下的一半。课本上,“此画斗牛也”后是句号。我认为这里用句号与后一句衔接有问题,难以解释牧童先肯定又否定的语气。所以,这里要么用逗号,要么用问号,并且问号比逗号更好,而句号谬矣!

古诗词从今晚开始。第一部分是先秦的《诗》。女儿宵夜想撸串,所以《诗》的文学常识和第一首《关雎》,是在烧烤摊边撸串边讲完的。其间,说了教材的“标准解读”,也说了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存在的其他解读,让女儿自行决定先接受哪一种。“两千多年前的东西,现在的人在自己的立场怎么解读都对,也都不对,我们弄个七七八八就得了。读不明白,再读;还不明白,算求。书要读好,饭要吃饱。”她还是赞同爸爸的。回家路上,《关雎》接龙,她一句我一句,我一句她一句,到家就记住了。明天再抄一遍,应该就稳了。

今晚的撸串文学常识和《诗》一首的内容是: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其中绝大部分诗歌已经无法考证作者。

《诗》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另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概括《诗》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西汉武帝时,《诗》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一年级到高三的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近三百首,文言文约一百篇。我们大多数人在离开校园后,终其一生都不会再学习新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并会忘掉百分之九十在学校已学过的内容。那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快递小哥比别人多会背一百首古诗词,也不能比别人每天多送几十个包裹,多赚几百块钱;老板也不会因为一位项目经理比其他经理多会背一部《论语》而给他增加一百万的年薪。而什么培养审美、陶冶情操这样的话更是苍白空洞毫无说服力。

教育,很多时候在我看来和医学一样,是一种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同样的教材、同一所学校、同一批老师、同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不会成为同样的人。如果这不能发展成为兴趣爱好或研究方向,这将是多数人一生中唯一接触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机会,这是一种人文教育可能性的尝试。而最终留下多少碎片,是哪些碎片,人生,就是从这些碎片中开始不同的

伴读记二 | 给女儿编了一套教材

早上,女儿梳洗完毕,在等待出门时,从书架最底层抽出六年级上的语文教材,翻到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课文《伯牙鼓琴》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她自己读了两遍,不怎么懂,让我讲给她听。我一字一句,十分钟讲完,她把字都认全了,意思大致清楚,复述了一遍,七七八八差不多,出发上学。

今天伴读第一课,没讲诗词,先极简略讲了“平上去入”古汉语的四声。

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现代普通话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并且消失了入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平声,古汉语四声的第一声。古汉语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上声,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也指普通话的第三声。

去声,汉语四声中的第三声,也指普通话的第四声。

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大部分的官话方言中已经不复存在。

第一课文言文选了《笑林广记》一则难度不大的笑话:一医迁居,谓四邻曰:“向来打搅,无物可做别敬,每位奉药一帖。”邻舍辞以无病,医曰:“但吃了我的药,自然会生起病来。”

晚上整理了这几年在中小学上课的自编教材,给女儿也编了一套教材。把一至九年级必背的一百九十三首古诗词,按历史顺序,编了一本《古诗词中的中国简史》,既学了诗词,又了解了历史。文言文教材,编了一本《尺宅摭录》

伴读记一 | 老父亲我终于绷不住了

“我们家没有人经商做生意,也没有人是公务员做官,爸爸妈妈只是普通员工”,我对女儿说:“这意味着我们家既没有钱,也没有权,所以我们对生活的选择不多,好好读书对平凡的我们来说就是捷径。”

小学放养了五年的女儿,今天的作业再次得了C。这个等级击穿了我们的底线,老父亲我终于绷不住,要插手女儿的学习了。于是晚饭后的家庭会议,与女儿讨论并确定了从明天开始,每天的学习计划和内容。

因为对数学和英语两门无能为力,就必须完全跟随老师完成每一道题、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保证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和每天至少半小时写手账这个爱好外,将每晚一小时的原自由时间调整为语文学习时间——

每周一至五,每天讲解和背诵古诗词一首,一年内完成中小学两百首古诗词的学习;

每周一至五,从《论语》、《孟子》、《庄子》、《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古今谭概》、《夜航船》、《菜根谭》、《笑林广记》、《春在堂随笔》等古籍中选二三篇(段)百字内短文,一年内打个百篇的文言文基础;

一周读一本二十万字内新书,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一周一篇创意写作和刷一套小升初真题以应对统考。对统考的态度是八十分即可。

这些内容对女儿来说,挑战是有,但不算大。主要还是在打基础和作规范性的训练。

君子求诸己。我这样的寒士做不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君子,但求诸己想来应该是没错的。

苏轼《问答录》里有一则故事:苏东坡和佛印至上天竺寺,见观音手持数珠。坡曰:“观音既是佛,持念珠果何意邪?”印曰:“亦不过念佛号耳。”复询念何佛号。印曰:“亦只念观音佛号。”坡曰:“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印曰:“求人不如求己。”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我认为的教育,就是生命陪伴生命的一段旅程。

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享受孤独:与女儿聊独立思考

昨晚枕边书,两个小时翻完购于也闲书局的许子东《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这样的东西出成书,口头表达浅浅,社会评论稀里糊涂,要思想没思想,要观点没观点,学者、媒体人不爱惜羽毛大抵也就是这样了。

写日志,不是有什么写作欲望,而是记性越来越差,不记点什么,就忘记了。活过的每一天,得给自己留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碎片和念想。

在家里和学校,女儿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一致,所以受到一些排挤和疏远,但还没有到欺凌的程度。

昨天有学生找我“投诉”,原因是女儿在需要大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项目中,想法常常与别人的不一致。

“在一件事情上,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大家都一致的看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问。我知道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很难回答。

晚上,太座带二娃睡后,我和女儿聊天:“最近我发现你在学校偶尔有时候会一个人呆着,不和其他同学去玩。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在国家的发展上,她们觉得我总是想的和她们不一样,觉得我在阻碍她们。但我并不想阻碍谁,我只是有时候不赞同她们的想法而已。”女儿说。

“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因为有独立的思考,所以才会有不同,并且这每个人的不同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常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是常识。所以独立思考才更加可贵。你知道吗?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为什么这么说?”女儿问。

“因为独立思考是一种难以获得,所以非常宝贵的能力,而你就已经开始具备和掌握这种能力了。”

“那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

这种能力会对你的人生带来长远和持久的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人生,让你与众不同。但短期来说,它看起来会给你带来很大麻烦。

“会有多大麻烦?”

孤独。你会因为别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你的不同而感到孤独。人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就需要保持适当的孤独。但多数人无法忍受这种孤独,于是需要在群体中寻找和获得安全感,要被群体接受就需要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那就意味着要和大家一样,要合群。但其实是,谁能忍受,甚至是享受孤独,坦然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接受,因为你知道那不是你的问题,谁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接受自己才能走得更远,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旅客。”

“好吧,我会努力去安排好自己一个人的时间。”

又想起这句——越觉悟,越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觉悟。

阅读就像呼吸

正在为今夜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读什么书举棋不定,女儿把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递给我,“爸爸,你也看。”

八万字的生活随笔,刚好一个小时看完,顺便标注了几处。

九点半,女儿上床要睡觉了。

“这本《今日店休》我看完了,除了昨天你读给我的那几处,还有几处我觉得也不错,读给你听听?”

“好啊。”

昨晚女儿给我读书,今晚我给她读书。

“第七页:不管重复多少遍,我都要说:读书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我来说,阅读就像呼吸,书就是我的人生。”

“嗯,爸爸你以前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看来这是大家的共识。”我继续读。

“第九页:我希望你们能不加选择的广泛阅读。不用从第一页读起,想读哪页就读哪页好了。如果觉得没意思,管它是什么名著,中途放弃好了。坚持读书,你的个人价值必能得到提升。

“第十二页:书读多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我’。这个‘我’变成一个客体,会叱责自己:‘你究竟在干什么?’或激励自己:‘快踏出这一步!’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

“第十四页: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很可能是还没有读到让他觉得有趣的书。”

“嗯,我同意。”

我继续读:“第四十页:我认为能克服贫穷的只有知识。

“第七十一页:能够自我反省的人,大多坦诚又谦虚。那种谦虚会使人显得有内涵,散发出魅力。

“第一百五十五页:我一向最讨厌权威、权力,也讨厌傲慢的人。我常常提醒自己别走错路,别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也讨厌权威和傲慢的人。爸爸,我还想读关于书店、文具店、手账的书。”

“这个好办。关于书店的书,明天我就找给你。”

春分

我抬起头,闭上眼,站在最喜欢的那棵白色樱花树下,太座带着两个孩子在一旁玩耍。若有若无的淡淡花香从树上绵绵密密飘下,丝丝细细浸透我的衣裳。这是它一年中最美的样子。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送女儿去上美术课,这是她唯一的周末兴趣班。我们手牵着手慢慢走去,又走回。走过开满黄素馨的小道,穿过一小片桃树林时,一阵风来,粉色的花瓣纷飞,洒在我们身上。

“爸爸,这就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吧?!”

“这还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还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样的景色,就是‘落英缤纷’了。你知道‘落英缤纷’出自哪里吗?”我问女儿。

“不知道,你说吧。”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迷路误入桃林,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桃花运’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咦~这个樱花好漂亮。”女儿跳起来摘了两朵八重樱,有点不好意思故意岔开了话题。

“这是哪国的国花?”

“我知道是日本的国花,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樱花既漂亮花期又短,就像短暂的人生,要珍惜当下的时光,活出自己的灿烂。”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花了。”

回到家,太座心疼我,说开车去就好了,五分钟的路程,你来回走两趟路上就是一个小时,何必呢?
“这是和女儿相处的极佳时机,我们闲聊、闲逛,她陪我们老去,我们陪她成长,多好。如果每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只是问作业写完没、这道题做对没、那道题订正没,很快女儿就会从与我们无话不说变成无话可说。”我说。

今日春分。

东野圭吾十连

“爸爸,我们家是不是很有钱?”晚上撸串回家路上,女儿挽着我的手问。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女儿的这个想法让我惊掉下巴,小雨夹着雪米跟风刮在脸上,忍不住又一个哆嗦。

“因为我一想看什么书让你买,你马上就会去找到手机开始找书、买书。”

“哦,这样啊。不是我们家有钱才买书,而是一个人就算清贫一生,只要有阅读、写作和思考,仍旧是富足的。因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这个财富面前,钱根本不算什么。”

晚饭前,女儿靠着书架,“爸爸,《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我的老师是侦探》我都看完了。我想再看几本东野圭吾的书,可以不?”

“好啊。你去把我手机拿来,我们现在就选几本。”

一番操作,一口气淘了东野圭吾《我的晃荡的青春》《放学后》《毒笑小说》《黑笑小说》《怪笑小说》《歪笑小说》《名侦探的守则》《浪花少年侦探团》《盛夏的方程式》《伽利略的苦恼》十本旧书,定价三折不到的包邮结算价,平均九元一毛九一本。坐等三天后“新”书到。如果运气好,女儿拆开的第一本书就对她的口味,那这十本书不过是三天的“口粮”,否则就可能要在书架上插半年她才会再随机找一本来读。

阅读实在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便宜是因为书再贵平均也就不过百元,还不够兴趣班一节课的费用;昂贵是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

晚上九点五十分,我向女儿发出“最后通牒”:“你必须马上睡觉了。”

“爸爸,求求你了,我再看一分钟。”就算这是恳求,也太没有诚意了,因为就连说这句话时,靠在床头上的她,眼睛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下午拿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原版书。

“不可以。你应该在九点半就熄灯睡觉的,我已经提醒了你三次。现在已经五十了。”

“好吧。”她把书递给我时极不情愿。

“今天我好开心。”我说。

“为什么?”

“因为我的女儿竟然开始看原版书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啊。”

“那你再给我把其他几本原版书全买齐呗。”

“完全不是问题。等你读完这本,写一篇英文读后感说说下你对现在这个中文译本的看法,我就给你买下一本。”

“太好了。那你等着吧。晚安。”女儿笑着说。

“晚安。”

这是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买这本书,是因为上周四午饭后,二娃睡了,我和女儿在炉边读书。我手上是正在读第二遍的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边读边做批注,根据文本设计课程中要提出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女儿不知道在读“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哪一本。

“作为一个哈迷,整套‘哈利·波特’你已经读了多少遍了啊?!”

“嗯……不下十遍了。”

“啧啧啧,那是得多少字的阅读量啊?肯定早就超过我了。”

“等我算算看。”女儿把“哈利·波特”系列八本、“霍格沃茨图书馆”一套三本和《神奇动物在哪里:原创电影剧本》都从书架搬下来,一本一本翻开版权页,在草稿纸上加字数。一会儿她告诉我:“爸爸,这些书读一遍一共是三百三十四万字。还不算那本七百多页,有一百万字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

“干得漂亮!爸爸都不得不佩服你!”我向她伸出大拇指点赞。“不过,如果只是读翻译文本,可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哈迷。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有很多哈迷,他们不但收集和收藏在世界各地出版的各种版本‘哈利·波特’系列书籍,还将是否读过‘哈利·波特’系列英文原版书视为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哈迷的标志。”

“英文啊?”

“对啊。因为J.K.罗琳是英国作家嘛。‘哈利·波特’也最先出版的是英文版。”

“要不,你帮我先买一本来,我试读读看?”

“好啊。乐意效劳。”我马上划开手机,在当当上的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原版书。从第二天开始,女儿每天都问我书发货了吗?书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收到?终于,今天下午五点,一拿到盼了五天的书,她就迫不及待拆了塑封,一个人坐在书架前就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