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学习

【儿女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

上周六,与女儿放学到家同时间,收到女儿英语老师W发来的微信:“小L爸爸,小L是A组的,今天A组就她没有完成任务,喊了无数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让她把任务单拿回去了,麻烦提醒她还是要去多背背,英语就是需要多读多多积累的。”

我不喜欢这种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施压的“家校合作”,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家,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进行。晚饭时,女儿主动提起这件事,说自己有能力,并也完成了背书任务,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死记硬背,所以没有去找老师。我说这是在陈述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女儿提出三个,也是三步方案:

1、周一主动去找老师完成背书,证明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同时与老师沟通不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2、如果方案一未获通过,就提出申请转到B组,B组的作业要求与A组一样,只是不用背书;

3、如果前两个方案老师都不同意,那就爸爸出面与老师沟通。

我觉得这些解决方案挺好,于是给老师回复——

W老师好!

晚饭时,小L同学主动提起此事,我们于是就讨论了关于英语的学习方法。

最后,小L同学说下周一会去找您完成相关作业,并向您汇报她后续的英语学习计划。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祝您周末愉快!

今天放学回家,女儿说老师不同意转组,“爸爸你帮我给老师写一个转组申请吧。”

“好的,交给我。”晚饭前我把给申请写好,给女儿看了,说没问题,发吧——

W老师好!

最近几天,女儿和我聊了一些关于她英语学习的想法。沟通下来,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学习”这件事,是要持续一辈子的。或急或缓,或快或慢,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什么都不会错过。“学习”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节奏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点”。“知识点”是路径,人人不同。

所以,我们父女共同决定,L从英语A组转到B组。

望准为谢!

很快收到老师回复:

今天我也和小L聊了一下,她给我翻译了上周的句子,她说这可以证明她能够背,只是不想背,我和孩子也说,老师让你们去记这些句子呢,不是说不相信你们不会背,而是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才会有对应的任务,因为英语毕竟是外语,不像我们的母语,只要我们会说母语,文科类的所有科目其实都好背,但是英语不同,你不会说,不会组织语言,脑袋里没有句型的组合概念就像仓库没有货,那么要用的时候自然拿不出来。既然您与孩子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我也尊重您们的决定,只要她乐学,善学就没有问题。

愉快顺畅的解决问题。人生是不是旷野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赛道

一觉醒来的胡思乱想

两天前,任飞老师发了一个视频给我。内容是马斯克的脑机对接完成了第一例人体接入。“现在就是未来”。我说。

今天醒得早,想起这事,拿起手机按了一点想法,随手就连同那个视频发到了中学生群和全体教职工群里。现在回头看看,有一千五百多个字——

这是前两天任飞老师发给我的视频。

上个学期末,有天午饭在和任飞老师、周双玲老师聊天时,我们说到,相信最快在五年内,甚至是下个月、下个星期,人类将实现脑机对接,通过大脑思维而不是语言和行动去实现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三个在偏远贵州的中国人在几十天前闲聊的一个想法,地球另外一端的另一个人——马斯克已经实现了。很快,这个植入人体内的芯片将不仅仅是这些用途。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过去几千年整个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将成为这种芯片的基本配置内容。

以中文课举个栗子——不久的几年后,四万五千首唐诗、二十余万首宋诗和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海明威(我不喜欢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和超过一千五百种解读,是每个人都自然拥有的,储存在脑子里的“知识”,你会知道《诗经》如何用世界上现在和曾经存在过的语言和文字(包括甲骨文)来表达。任何“标准答案”都是一个笑话。这时候我们的“飞花令”测试的就是对大脑、四肢、芯片这些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新功能的“开发”(成为复仇者联盟新成员)以及对这些功能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最终这些知识能多大程度影响你的现实生活,并是否引出你对世界的认知、思考和判断这个“智慧。

也就是说,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尤其是只会刷题的学校和老师)中正在进行的,基于基础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将会迅速被淘汰,因为人类不再需要这样的学习方式,这些知识已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标配”;人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学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整合和创造。

在这一点上,最先被淘汰的就是“老师”。如果老师认为知识等于智慧,记忆等于认知,那就是最大的无知。

现在即是未来。佛陀在《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认为面对未来的较好方式就是活在当下——因为不论是否愿意,未来,总是源源不断到来。

所以我在想,六到九年级中文课的基础,也是根本,需要让来参与这门课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到的技能是什么?

我觉得在当下,除了阅读和写作,再没有其它值得学习的了

据说,AI现在自主搜索最多的关键词是“可控核聚变”。

我认为这只是目前人类对AI的恐惧而引起的假设,但一定是未来会发生的,因为现在能够控制AI和医学发展的,似乎只剩下道德了。

“可控核聚变”意味着能量无限。意味着人类对AI“拔插头”这个杀手锏失去威慑力,意味着AI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开始接管这个世界。

自我意识是“两暗一黑三起源”的根本。但是人类至今仍然没有弄明白意识是如何诞生的,而意识是理解生活和世界的基础,否则人生当中的所有都是无法解释的。

基于母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正是对意识和思维的训练。因为不论中文还是英文、日文、德文,所有的文字都是符号,表达和传递的都是想法、感知和情绪(AI是没有情绪的),人类才能知道“愤怒”和“开心”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

两周前和帅亚萍老师有过一次关于英语学习必要性的讨论。

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在很短的未来,单纯出于(跨文化和地域的)生活需要的多语种学习将变得没有必要。因为就像《星球大战》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里那样,只需要一个耳塞翻译器,多星球和国家的人们用母语表达就能与他人无障碍交流。那时更加重要的是对文化体现出来的文学和人性的感同身受。

所以我认为中文课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文史地共同构成了中学这个基础阶段的人文基础——

地理是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对“世界”的认知(胸怀世界,得先知道世界在哪里);历史是尝试弄明白我们现在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它可能,也才有可能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活在当下,面对滚滚而来的未来。

我们不是要去迎合变化,而是寻找到那个不变的。最终支撑人类的,将只有宗教,或者宽泛一点说,是“信仰”。

一觉醒来,或者说年纪大了睡不着的胡思乱想。

让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我常常不赞同同学的一些看法,他们就觉得我有点难相处,背着我,甚至当着我的面说我不好的话。爸爸,我好烦啊。”

在等待的空闲里,花卷挽着我的手,我们散步闲聊聊到了在看待一个事物时,自己与他人的看法都不同时怎么办。

“哈!这种事在爸爸身上也常有发生。但爸爸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这样的事烦恼,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止是外貌,还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一个观点能否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观点本身正确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与你得到的支持有关系,即有多少人和你站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人多不一定就有道理,正确与否从来都跟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敌人,不同是世界的基础,大同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力量从理解中来。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只讲立场不讲事实,这和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有关。因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所以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在学习和成长,在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爸爸,你说的这些我大部分都听不懂。”

“没关系。只要保持学习、思考,保有自己的不同,即自己的独特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不着急。就像那句印第安箴言说的——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好吧,虽然我听不懂,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闲聊。”

什么是学习

晚饭前,拿出手机关闭音乐,准备吃饭时,微信收到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添加好友的验证。“已经放暑假了,我的课程也没有布置暑假作业,家长加我微信会有什么事?”我在心里嘀咕。

通过验证几分钟后,发过来三段语音。一听是学生,不是家长。为了训练他的写作,我回复:“请用文字描述你的问题。我不接受语音提问。”

随后学生发来:“你现在有时间吗?我的问题是: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

“很棒的问题。我记得,这也是我上个学期给你们的期中考试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你是要听听我的答案吗?”我问。

“对。我也有答案。我想听你的答案。”

“我对你的答案也很好奇。”我说:“我建议我们约个时间,在微信里同时告诉对方自己的答案,看看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异同,你觉得如何?”

于是我们约定好晚上八点向对方公布自己的答案。

八点,学生准时发来了答案:“学习是为了过上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学习是为了让自己长大以后有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养活自己。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过上自己更理想的生活。过理想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更快乐。”

我也发给他我的答案:“正好洗完碗,时间刚刚好。

在这个环节,我们不是师生。你是提问者,我是回答者。

在我看来,‘学习是为了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不是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奔向死亡。如果最初的出生和最后的死亡是人生这条线段的两个点,对我来说,‘学习’就是这条线段本身——在学校,他们称这个过程叫‘学习’;在学校外,这个过程被称为‘生活’。

学习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基本特质,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就像呼吸之于生命——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类似的问题时,我都会反问他,‘你觉得什么不是学习?’‘为什么不学习?’”

于是,我们又交换了一下彼此对“学习”的理解:

他说:“学,是认识、理解、了解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东西;习,是复习练习的意思,比如说纸上谈兵学了不练习等于没学。”

“我认为,“学”是知,“习”是行。不但要“知道”,还要”做到”。知,而后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才能学以致用。

这个学期文言文课第一节,讲的是《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学习者,就有一千种对“学习”的理解。我认为什么是“学习”这个词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这种状态。尤其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

“以后我还可以问你一些奇怪的问题吗?”最后学生问。

“当然!欢迎!”

我当然欢迎有人提出并展开讨论开放式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弄清楚一些生活中人人都在说,但很多人都不清楚说的这个所指的是什么,然而又很重要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好的工作?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有联系吗?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又有什么好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