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单簧管

张紫轩在微信朋友圈里说,惊喜低价转让不包邮九成新单簧管一支。

我评论说1元包邮才叫惊喜。

然后,她就没要钱,包邮给我了。

今天收到一看,根本就是全新的,YAMAHA的YCL-250。

我要苦练两个月,在期末汇演上骚一曲超级马里奥兄弟,闪瞎所有人的耳朵,野!

自救之路

不想成为《死亡诗社》里“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大多数人,于是跟着卷卷从一年级开始学我丢掉20多年的英语,学新的运动项目、看以前从未涉足领域的书……幸福学堂张楚君老师说:“教育,是一个生命陪伴生命的过程。”我觉得除了陪伴,教育也是让自己和孩子每天在愉悦健康的体验中自救和(再次)茁壮成长的过程。

嗯,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再抢救下的。

尺宅即江湖

今天惊蛰,也是幸福学堂新学期开学上课第一天。早上出门前和卷卷一起温习了《诗经·桃夭》。

1803的桌上,我放了一个小人书大小,市集用的透明立架,里面夹了两张纸,一张上的字是“静坐常思己过”,另一张是“尺宅即江湖”。

这个内阳台,小小也就放得下一张桌子,但我觉得也要像乾隆的“快雪堂”、梁启超的“饮冰室”和丰子恺的“缘缘堂”,有一个像样的名字。

取“尺宅即江湖”的“尺宅”两字最合适不过。因为——

一、尺宅指颜面
眉、眼、口、鼻所在处。《黄庭内景经·脾部》:“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羸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 《黄庭内景经·琼室》:“寸田尺宅可治生。”梁丘子注:“尺宅,面也。”宋·陆游 《学道》诗:“精神生尺宅,虚白集中扃。”

二、尺宅指并不宽敞的居所,如这小小内阳台。宋·苏轼 《赠王仲素寺丞》诗:“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

三、尺宅指人情世故
武者谓之江湖,文者谓之社会;守门员我,熙熙所见,攘攘往来,见人喜怒哀乐,经我最不擅长的人情世故,马一浮诗里有一句“尺宅即江湖”。

今日起,博客也更名为“尺宅即江湖”。

树影诗自序

马一浮

林光倒影入窗虚,
滟漾犹如帝网珠;
俯视松杉成荇藻,
始知尺宅即江湖。

庚子闰六月五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今天元宵节+幸福学堂开学典礼,新老学生、老师和家长挤在2楼小学部,人多,闹热。

颜群宇校长致辞、宣布开学后,小学和中学就各自分开进行家长会,我也分别在两个家长会上介绍了我设计的学堂游学规划和目的地——小学部这学期的游学目的地是镇远,中学是福建的福州、泉州和厦门三城。

我的游学设计,老精彩了,以前都没这么精彩过。在学堂,我这个文科辍学生和鬼混两年的大专肄业生,就和一个文盲差不多,能做到这样,我也算是自学成才吧?!如果我小时候能在现在学堂读书,遇到学堂的老师们,我的人生肯定会是另外一番——当我有这个愿望时,愿望就已达成——这是花卷到学堂读书的第二个学期,我到学堂的第三个学期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看门人

这个学期,我从1603七八位老师挤在一起的那间小办公室,搬到1803教师进门的内阳台。一起搬来的,还有戏剧老师(熊猫老师)邹佳伶,我们共用一张木条桌。

条桌就在教室门边,半起身伸手就能摸到门把手。熊猫老师常在小学部2楼,于是我成为1803的“看门人”。

我想做个有钱的图书管理员

新学期开学前教师培训最后一天,颜校长对校委会成员做了分工,我和颜校长负责学堂的纪律和文化。

上学期期末,好像是最后一次员工会议,姜伯尼副校长宣布离开幸福学堂,我和张楚君老师被大家推选为校委会新成员,任期一年。

我其实就想做个图书管理员,一个有钱的图书管理员。

明年校委会选举,我要放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师返校日

这个学期新来好几位厉害的好老师,例如从北师大教育硕士的杨鸿雁老师、香港大学教育硕士的罗融(善牧)老师。

善牧老师教中学语言艺术,杨鸿雁老师教中学地理,但杨老师更希望能将“地理”恢复为其真正的“大地理”,而不仅仅是现在课本所框起来的“小地理”。

我建议不如将地理这门课改为“物候学”,然后,学堂的地理课从这个学期开始就改为物候学了。

这是我对地理改“物候学”的解释,或许某天有人会问什么是幸福学堂的“物候学”——
物候:自然万物与变化。

物:“物,万物也。”——《说文解字》,包括风物、地物、生物、博物等;

风物:语出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指一时、一地的风俗、物产和风光景物;

地物(culture):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县界等);

生物(生物学 Biology),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

博物: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气象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候: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气: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和指人、物的属性及一地的天然特点;

气候: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的时令,以及地理概念上的经纬度、地球形状和运动、大气环流、洋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等;

物候学(phenology),来自希腊语“phaino”(显现,显示)和“logos”(学习)。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收录于人教版初二上的语文书中(精读课文)。但这“物候”更多关注“生物”。

博物学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与“地方性知识”(IK)及百姓的“生活世界”关系更密切;但在“风物”和“候”——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方面又弱了些。

所以,我觉得,如果学堂的“地理”课改为“博物”或“物候”,除了自然、知识,还应有人情和风物——这就是一门非常跨学科的课程。

延伸: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礼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

古诗物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

情书

放学回家路上,花卷:“爸爸,我长大了不想结婚,我给你买新车继续接我哦。”

我:“你要自己学开车,你长大了爸爸也老了。”

花卷:“唉~那到时候我还是找个男朋友给我开车吧。”

然后等我和她妈妈晚上练瑜伽回来,看到她在草稿纸上给男同学写的小情书,还让我帮她检查下有没有错字。

我心好酸。